June 30, 2004


Fuji Mount Posted by Hello

夢游~~

2004年6月29日 1:59p.m.


是幻?是夢?疑似疑真…

今天一早醒來眼睛難得地睜不開,眼皮似有千斤重。不自覺地往桌子方向尋找我的眼鏡,機械性地戴上它的那一瞬間,發現後腦勺綁了個馬尾,又訕訕地把它解開來,嘴裏咕噥著自己的粗心和大意,今天頭髮鐵定翹翻天…。

不對!昨天睡覺前我可沒有綁頭髮!那麽…難道是…夢游了?

想想這個可能性最高了,醒來的時候還發現大熱天裏自己房間的風扇竟然是関著的,當然昨晚我鐵定有開著風扇睡覺。在我半夢半醒的記憶中可不記得自己有做過這些事,雖然自己一向來是睡后容易清醒的類型,通常都記得自己半夜起來做過什麽事情。然而這一次,我真的不記得自己做過什麽事。

好像聼過這樣的故事,又或是某某電影裏的劇情?有戶人家在半夜會周公的時候聽到房外傳來有人走動的聲音,做妻子的很怕,擔心是小偷還是壞人闖空門,要丈夫起來看個究竟,結果發現是自己的兒子在客廳裏,叫他名字他又不應。接下來幾天半夜時分還是不時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於是夫妻倆留心起來,開始觀察自己兒子半夜裏怪異的行爲。原來做兒子的有夢游的習慣,常常在半夜時起來,在屋裏走來走去,之後嚴重一點就開始走出戶外到街上去,逛了大半天才又走回家繼續睡覺。做父親的開始擔心了,因此在兒子夢游出街時跟在兒子後面,像是要保護他,等到厭倦的身軀終于回到家裏時,才尾隨他一起回來。

我想這真是很恐怖的一件事,在自己毫不知情沒有知覺的情況下活動,連自己做了什麽被做了什麽都不知道,萬一這時殺了人不知道是否需要負上法律責任?可是夢游這種事情算不算是一種病態?又好像是無法根治的“病”,醫生的開方最多只能改善而無法治愈這樣一種“病態”。而且不是每個人都有如此關心她的父母發現自己夢游的症狀,並在適當時候給予諒解及保護,因爲夢游的人是不會記得自己曾經夢游的,更遑論對自己在夢游時作過的事情負責。

夢這個東西真是博大精深,難怪權威佛儸伊德研究了那麽久,雖然經過無數後人的研究及探索,但還是沒有人能完全推翻西蒙先生權威的地位,改寫“夢”領域的研究歷史。當然,這不是因爲西蒙先生的理論完美而無懈可擊,相反的,它還是破綻百出,有一點站不住腳沒有確實根據的空想理論。事實上是因爲人類對“夢”的領域還是存有太多未知的空間而有待更長遠的探索。人對做夢一事還是一知半解,夢爲什麽發生?爲什麽是那個特定的夢?爲什麽有人能作預知夢?爲什麽人會夢游?爲什麽人會講夢話?爲什麽是那一句夢話?爲什麽有人能作共同的夢?人不懂的事真是太多太多了。

對我來說,非常羡慕及佩服那些非常清楚記得自己夢過什麽的人,事後還能滔滔不絕地向朋友分享自己夢的經歷。甚至還有人能清楚記得自己在夢裏穿什麽顔色的衣服、說過什麽話,連夢的顔色都記得一清二楚。哪像我,醒來之後什麽也不記得,只是覺得粉累(在睡眠時原應休息的腦袋反而因做夢而導致用腦量過多,根本沒有休息到),頂多也只依稀記得自己好像有做過一場夢;或是在事後發生一些什麽事後才覺得這件事好象曾經發生過一樣,又或是因爲一些契機而突然隱約想起之前夢到什麽。結果想起來之後就只有“哇”的一聲反應,佩服自己竟然終于還是能想起夢的内容,當然最後沒多久還是把夢見的事忘得一乾二淨了。

我想,自己是屬於超沒有靈感的那類型。這裡的靈感指的不是創作的靈感,而是對另類世界的精神感應。常有朋友說能感受到“另類朋友”發出的訊號,或是看過聼過什麽的,可是自己卻從來也沒有遇過這樣的事。其實正確的説法是自己從來也不會去留心或注意這樣的事情,因此可能身邊經常發生這樣的靈異跡象,可是自己從來也不會放在心上。這樣說起來,我這個人算是膽大還是遲鈍兼神經大條?

我就是這樣漫不經心地過活著。

悼泣死亡的一群

2004年6月23日 2:47p.m.

最近的霧害又有重新席捲而來之勢,整個城市都籠罩在一片朦朧之中,看了讓人的心都隨之灰了起來。空氣中僵持不散的死灰味凝滯著,仿佛是遠在印尼群島那些被無情燒焚的樹木所傳送過來殘酷物證,悲泣著自己和廣大同胞群被滅族的遭遇。然而,它們也只能做出如此無聲的控訴,除此之外,什麽也不能。

季風再度吹來,風中夾帶著焦臭味的樹木的骨灰,這樣的事情已不是第一天才發生,在本人小學4年級左右,加利曼丹的森林大火還是當時的新聞頭條,環保分子及各國政府都群起責斥非法燒芭胡亂發展的自私行爲,尤其是來自歐美文明國家的苛責聲最響。然而這又衍生出另一個問題:西方國家責怪東南亞國家爲了發展而破壞環境,東方發展中國家又抗議西方國家剝奪它們發展的權利,凴什麽你們可以發展我們就不行?是不是怕我們後來居上?等等…這樣每天的糾紛來往不斷,然而焚燒森林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樹木還是每天面臨慘遭滅族的命運而在哭泣…

漸漸的,國際上的譴責及謾駡少了,森林大火的事漸漸被淡忘了,但是這不表示情況改善了或是燒芭行爲被有效制止了。森林大火還是不時在燃燒,焦黑的殘軀還是淩亂的曡倒在除了焦臭味什麽也沒有的焦土上,綠色世界的面積越來越小…。但是,人們始終還是淡忘了這一個事實。

只有季風,每年在這個時期吹起的風兒,感嘆著綠色王國的消失,於是飄洋過海的時候,將殘餘的焦軀的灰燼一起傳送到其他地方,提醒著人們關於植物與動物們的死亡訊息…。

所以,我還記得,在這裡悲悼。

+++++++++++++++++++++++++++++++++++++++++++++++++++++++++++++++++++++++++++++++++++++++

是不是只有西方人才有環保意識?還是東方人所受的教育及背負的歷史傳統中只有破壞而沒有保護?

我想應該不是,應該説是全人類的歷史是在破壞中建立起來的,發達國家在不斷提倡的環保呼籲其實是意識到自己在追求和不斷發展中犯下了無可磨滅的嚴重錯誤之後的一種亡羊補牢。環保意識根本就是用多少生命的消失及失去才換回來的一個慘痛教訓,然而發展中的國家爲了自己的肚子溫飽也無暇去考慮地球的死活,所以死亡事件及滅族慘劇還是每天持續上演著。這樣看起來,其實誰都沒有錯,考慮著自己生死的人們都沒有錯。不同點只是在於發展中國家的人們考慮的是自己眼前的溫飽問題,而發達國家的人們在焦慮的是將來自己存活的事情。其實大家都沒有錯,那麽錯的人是誰?

是地球嗎?她太無私的奉獻出自己,讓作爲孩子的人類在她體内胡作非爲,傷害其他的孩子,互相廝殺及消滅…她一味的放任著肆無忌憚的受寵膩的叫做人類的孩子而不加以苛責,甚至連自己的存在都要賠上,一天一天的消亡下去…。當無私的溺愛被濫用的時候,一切已經無法回頭…。地球若要保護自己的生命,只有自私一次,就是毀掉對自己生命有害的孩子,儘管他們曾經是自己的孩子。爲了自己而自私,是叫做人類的孩子教會母親第一件也是唯一的一件事。

所以人類啊,不要怪做娘的太狠心無情。

Amantes del Círculo Polar, Los (1998)

2004年6月21日 2:22p.m.

[極地戀人] 是今年年初在南方學院舉辦的歐洲電影節中放映的其中一部電影, 一部來自西班牙的電影,卻讓我深深愛上它的巧妙。上了Google 網找了找相關資料,中文網頁中提及它的真是少之又少, 想必看過它的華人應該也不多,畢竟這是一部相當特別的電影,看過之後應該不會沒有不留下任何感想的可能。

第一次認識這部電影,是好幾年前的事。當時好像是姐姐到香港旅行時帶囘一本香港電影節的介紹手冊,平日就喜歡看外語片的我,總是在不同的報章雜誌上盡可能的搜集所有一切關於外語片的資料消息。對我而言,身処在一個認爲藝術電影沒什麽市場而非常難有接觸機會的環境裏,即使沒有機會親眼欣賞,縂還是希望多懂一點,哪怕只是電影的劇情内容或是導演演員陣容。

話説回來,當時那本冊子裏面就有介紹了[極地戀人](香港上映時的譯名好像是[北極圈戀人],本人是比較喜歡香港譯名,但是照翻譯來説,應該是[極地戀人]比較貼切)。裏面對於故事劇情的介紹不多,但是對其中一段介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想不管如何有生之年内一定要看一看這部電影。結果幾年之後就真得讓我嘗足了心願。

網上屈指可數的其中一篇文章,網主在自己大學的一份作業裏分析了[極地戀人]這部電影,大概這麽提到:[極地戀人]是一部關於“圓”(亦可做“緣”)的電影,女主角Ana和男主角Otto 的名字本身就是一個圓,一個不管由前至後或是由後至前念起來都一樣的囘文名字,他們的相遇本身又是一個圓,兩人是同一間小學的學生,Otto的父親離婚后和Ana喪夫的母親結婚了,兩人在小學開始就成爲一對沒有血緣關係的兄妹,然而雙方對彼此的好奇心卻在這之前的一場誤會的意外就開始了…慢慢的,長大后的Otto和Ana在隱瞞雙方父母的情況下暗渡陳倉,發展了一段表面爲兄妹實為情侶的關係,一直到Otto的母親突然自殺爲止。Otto為自己同父親一樣抛棄了母親而使之死亡的行爲自責,於是離開了父母和Ana。

在離開Ana後失去生存意義的情況下,Otto為自己找到了新的目標:成爲了一個飛行員。原來Otto之所以叫做Otto, 是由於在西班牙内戰期間他的祖父在芬蘭的極地地區救了一個因爲飛行失敗而降落在一片森林裏,叫做Otto的德國飛行員。爲了紀念此事(Otto le Piloto),所以就以同樣的名字作為自己孫子的名字。因此,成爲真正的Otto Le Piloto就是Otto接下來的生存目標。雖然如此,一直圓滿的“圓”有了缺陷,Ana 的精神也因此受到了刺激,兩人的父母不久后又因母親紅杏出墻而以離婚收場。Ana 爲了振作起來而來到母親新歡的父親身邊,而那是一個與世隔絕的極地地帶…

另外一個“圓”就巧妙的發生在Ana來到極地后,發現自己確實跟Otto之間緊密地連結著一個圓。那個叫做Otto的德國飛行員,就是Ana母親新歡的父親,也就是Ana在極地投靠的繼祖父。繞了一個大圈來到了極地,發現自己和Otto之間始終緊密的那一份緣,Ana 寄了一封信,由Otto的父親代傳給心上人,告知自己的所在…

我想冥冥之中有著一份緣,要不是當年姐姐從香港帶囘了那一份電影節手冊,要不是另一個剛從國外回來的姐姐突然告知南方學院舉行的歐洲電影節,要不是她遞給我電影節的節目表,我就不會認識這部電影,就不會在十幾部電影之中單單挑了它,就不會坐在這裡給你寫這一篇電影觀後感,就不會發現在電影中章節段落出現的那一只大大圓圓的眼睛原來是屬於誰的,還有在瞳孔中最後留下的身影是誰,明白最後她看到的不等同于他所看到的,也就不會為這部電影的凄美而感動不已…。

主角始終相信巧合(Coincidence, 用中國話中的“緣”會更巧妙而貼切),堅信緣分會把他們聯係在一起。當然,緣分不會只發生在電影中,平凡人的日常生活處處都是驚喜,只看你會不會發現並珍惜這一份緣。還有,要不是這一段電影節手冊上的介紹,我應該不會這麽想看這一部電影:身為飛行員的奧圖(Otto),按照戀人安娜(Ana)寄來的唯一綫索---一張只有寫著經緯度的白紙,將自己當成禮物投遞,降落在白紙上所顯示的那一點上,北極圈上的某処…。

這是一部關於“圓”的電影。從開始到最後,隔著17年的故事,都是。

陈绮贞的[吉他手]

2004年6月18日 02:30p.m.

最近再次拿出陈绮贞的Groupies[吉他手],竟然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原本这张CD 被某个人借走以后有将近一年的时间都没有再听过这张CD里的声音,现在重新拿出来,在什么事也不做的情况下,在巴士缓缓驶向前方时,坐在车厢里面静静地听着 [吉他手] ,我仿佛又重新爱上陈绮贞的音乐,还有她那喃喃自语般纯净的声音。听了陈绮贞,我终于可以了解一些男性歌迷形容的所谓诱人的歌声。那不是一种娇滴滴的撒娇声或是低沉富有磁性的性感声音(当然这些对于某些男歌迷而言的确是不可抗力地带有性诱惑的声音)。陈绮贞的“魔力”在于她那清爽又纯洁的歌声,没有杂质般犹如初生婴儿那么单纯,一种诱发他人保护欲的原始声音,让人情不自禁的爱上她的声音,希望永远不会被俗世染污…

声音宛如小女生般可爱的陈绮贞,随着三张专辑:[让我想一想]、[还是会寂寞]、[吉他手],几张Demo专辑(包括一张念白多过音乐的“音乐记事本”,里面唯一一首歌曲 — 九份的咖啡店),两张EP (Sentimental Killer 及最新的[旅行的意义]),还有一张[地下铁]音乐剧的原声带,音乐上的创造力越趋成熟。第一张专辑[让我想一想] 是那份单纯及清新感动了听众,第二张专辑陈绮贞在持续第一张歌词意念的清新风格的同时,开始在音乐上玩一些小花样,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及成长,不负乐迷苦等两年的第三张专辑 [吉他手] 终于面世了。这张Groupies里陈绮贞的词仍是保持她一贯的生活诗人的特色,曲风则变得更多元化。在这里想澄清的一点,中文歌坛中一些所谓偶像歌手或是非创作型歌手往往在推出的新专辑上都会重点宣称自己的专辑内采用多元素的曲风,以避免给乐迷们熟口熟脸的感觉,然而这么“多种”的曲风来来去去也不过是西洋乐坛或是东洋乐坛的翻译歌曲,拣来拣去还不是那些国外乐坛人家已经流行得不要再流行的R&B、Hip-Hop饶舌、还有J-Pop曲风。虽然如此,那些歌手也不见得就能把别人国家乐坛的精粹完全发扬光大,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多元化的曲风,在专辑中会引进“多元化”的时候,就证明你根本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特质。没有个人风格及特性的歌手是不会有死忠乐迷的(除了那些只用眼睛看而罔顾耳朵功能的小男生及小女生fans),难怪中文乐坛新人交替的速度如此之快,只因以抄袭手法急切地步向歌坛,却在还没有来得及发光发热塑造出自己特质的时候就已经被另一批新人取代而陨落了。听到那些歌我只能说:与其听“翻版”音乐,倒不如听回原版正牌。那种一味抄袭别人的行为果然是华人(尤其台湾新马一带)的作风呀!当然这种抄袭之风并不仅见于中文乐坛,但那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但是,陈绮贞的多元化曲风就不是上述这么回事了,里面的词曲加上编曲配乐犹如每天不同心情的写照,一些俏皮可爱(“随便说说”)、一些轻快活泼(“1234567”)、有时孤单又是落寞、有时难过有时兴奋、有时勇敢有时软弱…有什么比自己的心声更加适切地表现歌手自己的个性与想法?整张专辑听下来仿佛就完全反映了歌手本人在两年内沉淀的生活写照及心情纪录,生活里面的经历不是每天都多姿多彩的,虽然恬静却偶有意外的小惊喜,开心的日子里也会有不开心或难过的时候,但是生活还是照常继续。我想,就是这种平凡写实又贴近一般人生活的清新音乐,吸引着那些为数不多,却又个个是死忠Fans的陈绮贞乐迷吧?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吉他手]中两个不同编曲版本的“躺在你的衣柜”。第一个是收录在专机第6首的吉他摇滚版,另一个是最后一首的钢琴版。个人是偏好钢琴版本,过门由钢琴带出的空旷忧郁及中段交织着大提琴自然的低沉,使得这首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哀伤离愁,不仅又让我想起最爱的[情书]原声带的杰作:空荡荡的冷空气中响起了一股激荡心灵的清流,却带着淡淡的哀伤….

埃及神话:奥西里斯与鱼

2004年6月7日 5:48p.m.

本人近年来对各地的古文化及神话感到相当的兴趣,尤其是埃及、印度及日本等地。这几天都在阅读一本有关于埃及古王朝时期当地文化风俗的丛书。相当喜欢这一系列由美国时代--生活图书公司编著的各国文化系列:What Life Was Like (生活在遥远的年代)。虽然只读过系列18其中的三本,但是它藉由介绍当地的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帝国的扩张或消失的历史进程、生活文化,使得当地的特殊风俗或生活面貌能鲜明的呈现在读者眼前。其中更欣赏它拼凑出众生万象的手法:它不单只是以一个单纯的切入点来着笔,或是仅仅以一个叙述者的视点去观望整个时代社会变迁的全貌;它由各个方面利用可以搜集到的任何历史物证,包括上至帝王贵族、官僚使吏,下至平民百姓的私人信函、自传、坟墓、日记、官方记录、经史记载等等去勾勒出当时某个地方文明在某一时期阶段的生活百态及历史发展。它告诉了我们历史文明并不只是存在于任何官方的正式纪录,历史应该是由众生万象共同创造起来的。虽然它不足以刻画出该文明或地域的全部风貌,但是却也仿佛将读者带入那个时代的那一个地方,读者宛如置身其境,得以更清楚地了解到异民族的另一个世界曾经发生过什么事?他们怎么生活?他们信仰什么?他们如何一度强盛壮大其后又如何衰亡?

有能力的话真的很想将全套18本全部收藏,但是据本人所知,此一系列的中文译本(中国出版)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我手中阅读的版本:山东画报出版社,其纸质较为粗糙,但是配以色彩斑斓的印刷效果较为深得我心,缺点是册页容易脱落;后者没有记错的话是由北京某一出版社发行,纸质是非常高级的亮面杂志通用纸且有一定的厚度,装订则非常理想,唯有价钱略为偏高。

话说回我刚阅读完毕的《尼罗河两岸—古埃及:公元前3050~公元前30》,非常精彩,让本人对古埃及的社会生活风貌及神话、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实在想去找找其他相类的书籍以恶补自己对埃及的认知。(相信我,好的电影或书籍绝对激起你对相关事物的兴趣而引发你做进一步的相关资讯及知识的搜集)书中有一部分是谈到古埃及人的丧葬风俗:埃及人往往会将动物及埃及令人敬畏的神力与诸神联系起来(甚至在某一时期,埃及人开始了对动物神的崇拜,例如著名的猫神巴斯太特)。结果埃及人都会在特殊的墓穴中埋葬与诸神相关的动物以敬拜神灵。例如:大家涌至布巴斯提司(猫神巴斯太特的祭拜中心)献上自己的木乃伊猫;又或是向豺狗神安努毕斯(药物防腐及木乃伊的保护神)奉献木乃伊化的狗;将朱鹭献给朱鹭头的托特神(众神的文书神,为人死后记下其心脏的重量,被视为知识与智慧之神);鳄鱼献给鳄鱼神所比克;将鱼献给奥西里斯(埃及的冥王)。

但是,为什么将鱼献给奥西里斯?又或者说,为什么献给奥西里斯的是鱼?

原来,奥西里斯是埃及古神话中一位非常强大且受人尊敬的王,但之后受到其胞弟塞特的妒嫉而遭到二度谋害,并将之肢解并弃尸于尼罗河中。奥西里斯的妻子伊西丝与她的姐妹乃菲塞将其尸骨小心翼翼的收集起来,无奈的只差其生殖器官怎么也找不回,于是她们造了一个假的生殖器将奥西里斯重新拼凑,并请智慧之神托特(另一说法为犬神安努比斯用布条及香料包裹奥西里斯的“碎尸”做成第一个木乃伊,也就是木乃伊的由来)助其复生。复生后的奥西里斯与伊西丝生下一子为何露斯,之后何露斯上演了一场王子复仇记,将仇家塞特干掉并登上帝位。但这是另一个故事了。

看到这里,各位看官是否猜到为什么要将鱼献给奥西里斯了吗?其实背后原理与中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和端午节粽子的典故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为尼罗河里的鱼将奥西里斯躯体中最重要的部分吃掉了。


P/S: 换句话说,何露斯既是奥西里斯造假的生殖器官所生出来的不明物体?

魔戒展 LOTR Exhibition

2004年6月4日 1:46p.m.

前天乘着公定假日和友人到科学馆去看了魔戒展,展览还没来到新加坡前就说好要去,可总是抽不出时间,等到三个月后展览即将结束前两天才来,现场抱着同样心态的人果然不少,全家大小扶老携幼地到这个颇偏僻的地方来“朝圣”,这可是全亚洲唯一的展览地点!而且它近在咫尺!再不去的话可能得买一张飞机票到英国伦敦去追下一个展览点了。虽然我和友人讨论后都觉得新加坡并非亚洲区最好的展览点选择,但是也幸亏他们选择了这里,我们才有幸“近距离”不须千里迢迢地一睹“经典”背后的奥秘,况且它还是魔戒迷不可能错过的朝圣盛会!

在参观展览之前,本人已经阅览过两本魔戒电影制作的背后秘辛,为整个电影幕后制作群的用心良苦、敬业精神及忠实完美呈现原著风貌的坚定崇高的理念所深深感动,《魔戒》制作群想要打造的不仅仅是一部大卖特卖的娱乐商品,如果是这样的话今天我们看到的绝对不会是廿一世纪的经典系列之作,顶多也只是一部高成本制作的B水准的奇幻冒险动作片;然而这一群人绝对是《魔戒》原著小说的死忠Fans,不惜一切地将心爱的作品以真实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力求完美地不假其他人可能将之渎亵的手拼凑出自己心里长久以来的梦想。如今,他们也创造出另一个奇迹,延续了Tolkien的不朽神话。

所以,当天本人就抱着敬畏之心前往展览会场朝圣去也。看着一件件幕后功臣用无数时间费尽心血做出来的成品、模型、道具、服装、小型场景等,脑海中开始搜寻回忆:这东西在电影中的那个场景曾经出现?再看看绘图大师们精心设计绘制出的魔戒场景图样,美得竟不似人间中的任何一个角落:那果然是只是虚构世界中出现的仙境。最让人瞠目的是一件件剧中人物的盔甲及武器,它的设计不仅仅是呈现出服装所有人的性格及霸气,整体的线条及其上细致的镂刻花纹已然是一件令人赞赏不已的艺术品,其中最令我喜欢的是女精灵Arwen的一把精致的配剑(显然的它在剧中甚少出现,相当可惜),还有一件精灵族在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中一场战役所穿的战甲(在电影中难以体会出它的美丽设计、线条及雕刻,只有来到展览会场伫足在它面前才能慢慢欣赏它的美)。

其中还有一件作品让人不禁屏住呼吸定神细看,那是在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中出现过的Boromir 的尸体!要不是在魔戒幕后制作秘辛中看过相关的介绍,我真不相信世上能有人将尸体做得如此逼真!根本就以为是展览会另外聘请演员Sean Bean躺在木造的小木筏中扮“尸体”在欺骗大家!如此可见制作群的用心及这个世纪才发展出来的高超技术。

这次的展览会让许多在电影上没什么亮相机会的道具及精美设计得以重现于世人面前,也不至于枉费了幕后制作者一番呕心沥血的苦心。展览会让我们看到了制作群的用心及深受敬佩的敬业情操:一些仅为了在银幕上出现数秒钟的道具或布景,其实就已花去制作者数个月的精力。甚至一些经过细腻制作的道具或服装上的特别效果,由于电影时限关系,而被迫忍痛割舍,隐埋在银幕背后。所幸藉着这场展览会,这些苦心不至于白费,精美的制品不至于被尘封,电影的伟大魅力终于不会被世人所遗忘。

*************

本人深信魔戒展不会只是电影公司用来再次赚钱的伎俩,它实实在在是用以向天下人昭示幕后制作群的用心与诚意,让他们躲在幕后的辛劳得以“沉冤得雪”。

阿美利坚的新偶像

2004年5月28日 4:40p.m.

这一季的”AMERICAN IDOLS”终于圆满落幕,最新出炉的新偶像是我最喜欢的其中之一。连续追了两、三个月的实况节目,如今一切都已逝去,终于了解为什么某某连续剧结束后一些观众突然感到空虚。然而精彩的歌唱只有猛DOWNLOAD 参赛者的MP3来拼命回味了。

看了昨天的成绩揭晓,有种“老天张眼”之感,其实真正睁开了眼睛拉长耳朵的是那些美国人,我要好好替FANTASIA及那些之前不幸莫名其妙阵亡的优秀参赛者向美国人致敬:谢谢你们认真地选出了“美国新偶像”,也认真的证实你们其实还是有品味的一群。

今年12位参赛者其实水准普遍上都不错,而且都具有各自的特质及特别的音色,他们也都各有所长,遗憾的是男性歌手不比女性歌手来的强,还没到最后3强时就已被干的清光,唯一我觉得不错的是黑人大男孩GEORGE HUFF,独特的粗狂嗓音象是要唤醒观众的灵魂。另外两名很不错的女性LATOYA LONDON JENNIFER HUDSON 是我觉得本届死得最不明不白的两位最出色的歌手。LATOYA 以稳健的台风及宽广的音域还有出色的歌唱技巧取胜;而JENNIFER则是以厚实的嗓音及爆发力深得我心,然而在她正开始散发明星魅力与气质的时候,美国人因为眼睛贴邮票加上耳屎过厚,竟然就这样让她落选了,而那些不是太出色的参赛者仍得以苟活残存,不过相信他们心中也有愧,一个个虽然“得救”却脸色惨白。

不可否认的,今年唱的比较好的多是黑人歌手,尤其是FANTASIA那独具风格的嗓音,非常酷似MACY GRAY的唱腔,虽然有许多人觉得她的声音更像唐老鸭…(无言)。而我一直以为最后的一场决胜战绝对会是LATOYAFANTASIA之争,没想到她们在最后四强的那一场战役上就被迫得互相残杀,两个只能活一个…嗟乎!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不管留下来的是哪一个,一定会(也要)成为亚美利坚偶像,然后快点干掉那个碍眼的DIANA DEGARMO 及状态不甚稳的小花JASMINE TRIAS。终于今天让我梦想成真,不仅深深地想哼唱起大决赛中FANTASIA所唱的“I BELIEVE”,世人是有眼睛和耳朵的!

本届另一大新闻就是WILLIAM HUNG的诞生。他是最好笑也是最最无辜的参赛者,被全世界当成笑话一般来“崇拜”仍茫然不知(或许他选择佯装不知,反正钱照样进口袋)。他的成就也造就了另一个新名词—AMERICAN IDIOT, 专指那些崇拜他的人、买他CD的人、帮他出唱片的人、还有那些没有耳朵仅以貌取人的观众,以及我们可悲的WILLIAM HUNG先生。

谨此在这里默哀一分钟。

乱打的厨房

2004年5月24日 10:54 a.m.

星期六去看了来自韩国的表演“乱打“(英译:Cooking),之前带着浓浓的期待,毕竟这是韩国享誉国际的海外巡回演出,在韩国拥有专署的剧场供长期演出,不少人更是专程前往观赏,其热衷程度可媲美美国百老汇。而几年前的新加坡艺术节“乱打”也在表演名单之列,当时错失了观赏良机,如今他们再访新加坡,怎能再错过?我就抱着这样的心态忍痛买了最便宜的57元票前去观赏(57元还是挺贵的哦)。

我想是托优频道摄制队与艺人张玉华的福(优频道节目《地球无界限》中艺人张玉华就飞往韩国挑战“乱打”并向他们拜师学艺,要不然新加坡内应该没有多少人知道“乱打”为何物。),现场几乎是座无虚席,可恨的是许多家长带着幼小的孩童一同观赏,中席不断有怪声发出。

然而现在坐在电脑前面开始写这篇观后感,我却陷入了一种迷惘,不知该如何介绍这场演出,它到底是场什么表演?厨房闹剧?武术、魔术、艺术的混合体?英国起家的通俗打击乐团体STOMP的后继者?但毋用质疑的,它的确带给一般观众很大的娱乐性,并由全场笑得乐呵呵的反应中得到了证实。

这场表演我认为最大的败笔在于杂乱的组合与主体呈现。至今我依然无法为这场演出做出任何定义,只因为它并非单一性的表演。其实剧作者将如此不同及多样的元素放在一个剧内的用心和大胆创意是值得赞赏的,但是这样的呈现方式其实埋藏了一个隐忧,一旦安排不妥就会令人有眼花缭乱之感,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剧作者又将故事设定在准备一场婚宴的厨房,一切就发生在厨房内的四名厨师及一名经理之间,企图用故事性连贯多样的表演艺术。

但是,问题就出在剧本。虽然故事设定非常清楚,表演者所扮演的角色也非常形象化而可爱。可是一场100多分钟的闹剧中,我竟不知道他们到底准备了什么菜。“厨师”们就在6点钟婚宴前的厨房内大搞特搞、大闹特闹,唱歌跳舞、谈恋爱、干架、搞笑、吵骂,然后一切就在6点钟的婚宴前匆然的结束,之前那种“搞法”不可能做出来的菜色又“嘭”的一声象魔术般地突然出现。一切就突然间“完美”地结束。可能是我当晚并非以最佳精神状况前往观赏,只能茫然地看着演出就这样突然结束,心中还浮现“Huh?完了吗?”的想法。

也许就在于多样化的艺术呈现及胡闹的故事剧情错视干扰,反倒是表演者利用特殊器具(例如真菜刀、汤勺等厨房用具)呈现的打击表演就被我忽视了。与其说是我忽视,倒不如是剧团“故意”要观众忽视。打击表演的技术是高超的,整体性却显得有缺创意、新颖不足、在音乐性与节拍性上没什么创新,倒是显得乏善可陈而单一无味。少了初时看STOMP时的那种震撼与惊喜。表演者的肢体语言在呈现时让人有参差不齐之感(打击拍子倒是十分整齐),若是要人感觉各个角色性格不同而又如此安排则另当别论,但是在群体演出时这种差异感就显得格外彰目而刺眼。

在和观众的互动及幽默表现这方面倒是表现得相当好,只是在80分钟的那段互动有抄袭STOMP之嫌。跨越语言障碍的表演算是合乎世界无界限的表演通俗性这一点,非常可取。

若你是抱着想要欣赏国际性演出的心态,想在“乱打”身上找到百老汇演出的水准而买票入场,那你难免会和我的同伴一样失望。但是要选择让一家大小齐乐融融阖家共赏的通俗娱乐,“乱打”是个不错的选择。

最美丽的拳击手

2004年5月20日 11:00a.m.

一个男性的躯体,困着一个女性的灵魂,会是幸运还是不幸?至少对戏中的男主角而言,那应该是非常不幸的一件事,所幸他生长在一个还比较能接受变形人的国度,还有能够包容他的家人朋友。

为了家人的生活,为了自己有生之年的愿望,她违背了自己的灵魂,努力去成为另一个他—泰拳拳击手。然而越是努力向前,却仿佛与当初的宿愿越离越远。在镜子的反射中看见自己壮硕的躯体,反复的责问到底要把自己扭曲到什么样子,深切的矛盾与悲哀也只能是无奈,她还是得继续这个悲哀与错误,继续将他身为拳击手的命运演下去,就算被对手唾弃、被媒体及朋友老板利用、被观众耻笑、被同胞辱骂、被家人所不谅解,生命还是得继续。

最幸运的应该是媒体与观众:媒体得以借此大炒特炒,娱乐大众,甚至将此事拍成电影,乘机赚他一笔;观众置身事外看“笑话”,坐在电影院里笑得前伏后翻,乐成一团。在我们乐到极点的同时,的确无法体会那一个世界的他们到底过着怎么样的生活。贫穷的生活加上扭曲的灵魂,还要承受大量不谅解及嘲讽的眼光,要是换成发生在新加坡的天真青少年身上,恐怕跳楼自杀一百次都不止。

一幕乍看好笑却隐藏着无限悲哀的戏:拳击手为自己变形手术筹钱而不得已地来到日本与当地女子摔跤手搏斗,在胜利后一名仰慕者摸上酒店来自动献身,拳击手却无奈地直呼大家都不了解她。摸着的女孩的身体时,恐怕是羡慕多于感慨:为什么这副胴体不是我的?于是将嫉妒愤恨的心情全数化成眼泪,痛哭流涕不止。

最令我动容的,是在接近尾声的一场戏,她终于成就了自己,和王室贵宾坐在一起观赏一场泰击赛(讽刺?),却看到一个小小的拳击手被画得满面浓妆地模仿当年的自己,她走向前问了那小孩:如此装扮是否出于己愿?小孩摇了摇头。她说:做任何事最重要是跟随自己的心在走。人生迫于无奈之时,往往得做出许多不得已并非己愿的事。其实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因为别人付诸于上的想法而企图去改变自己,不是吗?

喜欢的是导演用画面代替口白呈现角色内在心情的方式。复杂的心情是无法用言语表示殆尽的,与其如此,倒不如欣赏画面呈现的动态张力,从中去感受主角深深的无奈与纠扎?

我们不是他们,终究无法体会他们的心理世界,所以只能从第三类媒介去感受他们。我想,这就是导演拍这部片子的用意所在吧。

无题

2004年5月20日 09:54a.m.

迎面清风未睹定,
纷纷落叶轻飘零,
谁想枯黄几时竟
何缘只怪物(吾)多情。




暗香


原以为是夜来香的植物,在莫名的地方独自盛放,和熙攘的人群仿佛隔开了另一个时空,彼此后不相关地存在着,两个时空之间的联系似乎只有目不转睛看着花的自己,不时挺着鼻子闻香。

在等候的闲余,不知名的香气荡入心肺,视线四处寻觅,终在不远的树梢上发现成簇的花朵。香气并没有汹涌袭人之势,暗暗地飘过来,全身似乎都得到解放。但是,越刻意去寻觅香气,越是不可得之。闻到的,只是来往人潮中各自发出的体味。尽管其中不乏女用香水发出的味道,对我而言,能被作为香气来欣赏陶醉的,还是只有这种来自天然的香味。

但是美好的事物越是刻意追求越是不可得,我越奋力嗅吸,花香仿佛没有存在过一样,突然消失无踪。正待我放弃时,香气又隐隐飘来。

我的心灵终于得到救赎。

大象的尾巴

2004年5月18日 05:06p.m.

以真人真事的学校枪击屠杀案件为蓝本而拍摄成的《大象》悄悄的上映,也将静静的落幕。它主要是以1999年美国哥伦比亚高校两名少年持枪射杀同学及老师的血腥屠杀事件为故事主干,说是主干,其实这部电影几乎没有故事性可言。完全以纪实手法“平静”且缓慢地呈现了学生们在枪击案发生前与过程中在学校的生活。(没有继后交待可说是导演高明的地方,虽然相当多的网友认为那很“烂”)长达81分钟的电影其实只是在反复且穿插性地呈现一两天之内发生的事,戏里依序出现人物及名字,而导演的镜头就一直紧紧地跟随着他们,然后在突然的时候(往往是事件开端的伏笔)岔开,镜头继续跟随着另外一位突然出现的人物。利用不同人物角度去拼凑事件的原貌是导演其中一个高明的手法,虽然相当多的观众看了频频打哈欠。

当你以为所谓事件很快就发生时,它却在影片放映的一个小时后才来临,而血腥的画面与四溅的血绝对没有“座头市”或“杀死比尔”来得多。但是看完电影后我却脑袋麻痹四肢无力地瘫在座位上无法动弹,到字幕播完歌也听完才勉强地跨出戏院。这绝对不是因为电影缓慢无聊到睡着脑袋空空所至,而是看完后的震撼造成。

看完电影,上网查了查相关资料,发现这部电影与真实枪击案的争议性不遑多让。看过电影的网友主要分成两派,赞与弹,无奈欣赏它的人始终还是少得可怜。网友不是认为它慢而闷,就是嫌它没有充分地探究少年们屠杀背后的真相与原因,更有人不满导演没有交代少年们的下场及事件的结局。导演只是单纯的用几个镜头交待观众想知道的可能因素:少年在校被同学欺负(校园暴力)、玩网上的屠杀游戏(网络滥用)、电视上播映的希特勒纳粹宣传(电视暴力)、上网邮购枪械(美国枪械管制问题)、少年的“同性恋”倾向(虽然我并不认为如此)以及出现的精神错乱的前兆(幻听)。观众似乎不满足于如此片面的解释,然而导演本来就不是要藉电影来向观众交待答案的,就像为什么和大象本身没什么关系的电影叫《大象》,《大象》为什么没有结尾一样,导演是要提出问题,将思考的空间交有观众去自行想象。导演借《大象》不只是要提出一个大如笨象般藏不住的社会问题(出自英文俚语“Elephant In The Living Room”) --青少年犯罪、暴力、媒体或枪械管制问题,其中还有一个“想象”的问题。

“想象”一词出于中国典故,由于古旧前的中国是没有大象的,人们只能自行去幻想大象的模样,想了又想就慢慢形成“想象”。这和导演背后要传达的其中一个寓意“瞎子摸象”(印度寓言)正不谋而合。因此,导演的摄制镜头不选择为谁辩解些什么,只是默默地如实呈现事件的发生过程,而我认为这是导演最高明的地方,因为不是当事人的我们不管怎么辩解,最终只会落入瞎子摸象的愚昧当中。因此导演藉电影交付我们自行想象的空间,然而现代许多人连想象的力气也失去,成天在问:《大象》为什么叫做大象?为什么《大象》没有交代结尾?也许这正是填鸭式教育的必然结果,我只是悲哀无奈地想告诉他们就算没摸到大象的尾巴你不能说这不是象,大象就算没有尾巴也还是一只象。

或许下次可以叫导演加斯.范.桑特(Gus Van Sant)考虑拍摄另一部作品,片名就叫“北京填鸭”。

希望大家多多想象,不要没想就问:导演要传达什么?要问的话,请先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