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14, 2007

续·再次进入色戒状态

再次和同一个人进戏院看同一部电影。

不,应该不算是同一部,毕竟这次比起前次要多了9分钟。

这,是许多人认为命定性的9分钟,也因为这9分钟的有无,创下新加坡影史上第一次奇迹——第一部以两种分类制先后上映的电影。就是这9分钟是也。

这9分钟,分别剪在6个场景:

1.王佳芝与梁的第一次排练(关了灯上了床之后)
2.王佳芝与梁的第二次排练(全段,包括王佳芝第二天赤裸下床)
3.6人联手杀老曹

接下来3场不用说也知道,全是王佳芝与易先生床上片段。其中被剪的有7分钟都是情色画面。看完(这6个片断)之后的感想是震撼,这,真是李安拍的吗?难怪有某周刊专访王晶还让他在那边批评来批评去,比较汤唯和王晶手下历代女主角的“功力”与魅力。

看完电影后,身边的H问我:为什么李安要拍出这样的东西?(我想她应该是指那几幕床戏吧?)我想,这也是许多人包括我自己最想问李安的问题了。

但我想,我可以从中抓住一些东西,一些或许是李安想要表达的东西。

当初看完了“纯净”版,那是自己就夸下海口说,即使没有那7分钟,《色戒》依然是《色戒》。

现在看起来,我显然有些错了。

那7分钟,的确包含了一些重要的讯息和元素。当然,姑且先不提其中的情色元素,虽然那是电影很重要的中心主旨。

(下文出现的7分钟,主要在指王与易的那三场床戏。)

那7分钟,代表的不仅仅是展现梁朝伟那宝刀未老的骄人身材,也不是汤唯多么大胆的牺牲演出,更不是两人困难度和完成度极高的性爱姿势以至于引起刘嘉玲的吃味。而是能更好地说明,易先生与王佳芝两人的战争。一场以性爱和色欲为手段进行的两性战争。

在7分钟以前,我知道易先生是一个残酷的人;但是7分钟以后,我深刻体会到他的残忍。他赤条条在床上的展现的征服欲、霸性、残虐,比他在穿着西装严肃的尖锐神情,更能凸显出他性格中的这一部分。

然而,恰恰又是这7分钟展现出来的残虐性,隐性地凸现了易先生悲哀的另一面。一个在工作上受制于人,不被了解又被视为汉奸走狗的人,在提心吊胆、不能相信他人、虽为日军工作却又不受敬重的地位、不断积累所有压力的情况下,这样的人只能在床上抒发他的情绪,生活与工作的无奈就有让他在床上做个暴君、作个征服者、掌舵者,“在黑暗里,只有他知道这一切都是真的。”

也就因为这7分钟,让王佳芝后来对老吴和邝裕民的告白,变得更血淋淋而真实。那是一场男性与女性的攻防战,利用最原始的武器让彼此屈服、抵抗、交锋的战争。

综合以上,我只能说我可以理解李安拍了这7分钟的意义,但没有资格评论这7分钟是否拍得好不好,那只能留给进场看戏的人来决断了。

再次看《色戒》,有了更多的思考与体会,也更加了解到梁朝伟真的是一个能用眼神来演戏的影帝级人物。而汤唯,也是一个能用眼神来诱人的尤物。这次,王力宏已经不在我的眼界之中了。

我个人认为,电影最棒的交流并非在那7分钟,而是在3年前王佳芝在餐厅与易先生用餐那段的眼神交流,诱惑无须用言语就能达到的境界。

最喜欢梁朝伟的,是他在王佳芝戴上鸽子蛋大小的钻戒时,流露出那温柔无比的眼神。

而最令人动容的一幕,是在最后易先生离开王佳芝的房间前,李安只拍了角色回头默默一瞥人去楼空的房间,那透露出寂寞哀伤的影子。

这,就是李安让好莱坞望尘莫及的功力。

November 01, 2007

梦话·话梦(6)~尚未游园,但也差不多了

昨晚,又是将近醒来的清晨时间,作了一个奇怪的梦。

在梦中和M及I上完课之后觉得肚子饿,走着走着,居然在路边发现大排挡(新加坡的路边怎么可能有MakMak?)

而且卖的居然还是自助式粥点,摊位还不小。

千奇百怪的粥,像是拿着菜干或是海带煮成的粥,不同口味不同搭配。

最奇的是还准备了许多下粥的配菜,最新奇的是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鱼,及千奇百怪的煮法。象什么带鱼、鳗鱼、旗鱼、西刀鱼……将近几十种不同的鱼和煮法。

既然是自助餐,当然什么都想试都想拿一点,就这里夹一点那边尝一点,还和I讨论那种鱼看起来最好吃,要不要拿这个还是那个……

就在疯狂地选鱼的时候,连一口都还没尝到,梦就醒了。

梦最残忍的地方,就在于:你想停止它不一定停止得了,而你想继续,它却不一定卖你的帐让你在梦中好好享受……。

October 30, 2007

梦话·话梦(5)~~惊梦

最近办公室发生的一系列风波,让我不由得疑神疑鬼,杯弓蛇影,已经到达连和人说话都要保持再三怀疑、思考的境界。明明老板出国的一个星期间,应该是很舒畅才对,但我却度过了前所未有疲劳而紧张的一个星期……连在MRT里站着都能睡着。

话说周末,作了一个恶梦。

虽说自己经常做梦,但是可怕的成分屈指可数,即使做的是不好的梦,也从来没有电视上作的那种从梦中惊醒的噩梦。

但是,这次就差不多到达那种境界了。

而且,是可以直接拿去拍成恐怖电影的题材。

哈哈,我差不多可以去拍电影了。

*************
电影中……哦,不,应该是“梦中”,我们面对了一种威胁(不知道梦中的世界是不是全地球的人都面临了问题,只是在片中,不,是梦中的主角是我们全家人)

四处出现了莫名的白色蛆虫,数量不是普通的惊人。

最可怕的是,蛆虫会变大,变成蛇甚至是一般猫狗腰身的粗度(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吃东西而变大还是自己变大的),最糟的是他们还会袭击人类,方法就跟蛇一样。

在被袭击的过程,发现不停用尖锐物刺穿他们的身体,好像有效。结果全家人就不停地在刺,跟二次世界大战的日本兵一样,简直就是看到敌人就刺的地步,已经完全不管自己在杀人犯下杀生大罪这种道德问题了。

“蛇”在我们的刺杀下,停止了攻击,一动也不动,不然就是断成一节节,或是向泄了气的气球慢慢缩回小蛇或是蛆虫的大小。

我们发现这种杀敌方式有效后,更是火红了一对双眼拼命刺杀敌人,无奈数量实在太多,整晚(整个梦)几乎不停地在杀敌。

但是,在电影,不,是梦境即将结束的时候,最恐怖的事情发生了。

原本以为“死了”的虫,再度“活”过来了,跟着其他的同伴一起继续展开攻势。

这个时候半朦胧间好像醒了一半,嘀咕着自己怎么会做这种讨厌的梦,然后硬逼着自己将梦境驱散,改作其他的梦……不过,好像不是很有效的样子。
********************

友人I听了我的梦境,告诉我说传统相信,若人们梦到了蛇,最好到大伯公庙区拜拜……但好像不是为了求发大财……

好累~~~

October 25, 2007

梦话·话梦(4)——梦不断

连续作了两晚的梦,我的精神就像跑了两晚的马拉松一样的,累。

虽然两晚的梦不尽相同,但是都发生在我即将睡醒一直到闹钟响的那一刻的几个小时前,作着连续不断像是电影一般的梦。

都可以省下上电影院的戏票钱了。


前晚,梦见的是海盗故事。

我,是一艘海盗船的船长。(在梦中是一个老头)

麾下有8个海盗精英,年龄各不一,就包括了Brad Pitt和玉木宏。(哈哈,看到这里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的对手是一种莫名的势力。(不知道是我醒来忘了,还是根本没有梦清楚)

手下的8个精英接二连三地去挑战对方,不然就是被对方偷袭,陆续被干掉了。(我还梦到其中几位被干掉的经过)

连Brad Pitt和玉木宏都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消失不见了,最后剩下4位。在闹钟响起的那一刻,我刚好又recruit完另一帮接班人,再度凑齐了8大天王,只不过其中还有个小孩。

实在不明白为什么梦到的是海盗。不过前一天晚上还很兴高采烈地和朋友聊着Nodame Cantabile的连续剧。

************************

昨晚,梦见和H约好去Tasmania。

完全没有准备和计划的旅程。

原本约好在某一天一起乘搭早上7点多的飞机,但是当天的8点多我还在家里忙着准备行囊、咨询K关于Tasmania的好玩景点。

然后我打电话给H。

“欸,女人,我现在还在家咧”
“哈?你还在家?飞机都飞走了。”
“是咯,下一班飞机是9点多对吗?不然就搭下一班去好了。”
“哟~,你酱子没有plan好又突然改变,干脆我们不要去算了。”

嘟嘟嘟——……
闹钟响了,梦结束。

附注:昨天中午去了Parkroyal招待媒体朋友的圣诞大餐午宴,Menu中的前菜出现了Tasmania的Scallop。上个周末又听K怀念她之前在Tasmania的自然悠闲生活。

October 19, 2007

色·戒 Lust Caution

色字头上一把刀。

这把刀,还不是一把普通的刀。

这是一把双刃刀,不管是色诱他人的人,还是被诱惑的人,必定都会伤痕累累。

谨此引以为戒。


以上是本人斗胆为这部电影作的一个注解。纯属个人意见。

******************************

非常李安的一部电影。

我却很难告诉你,什么叫“很李安的电影”?若是硬要为它安上一个名字,我只能用“人·情”两个字,以此概括全部。

最佩服的是,什么题材到了他手上,他都可以拍出他想要的样子,清楚地传达他的诠释,完全不会在市场与得奖前迷失自我。(先别说他在好莱坞拍的第一部电影)

若他曾一度迷失,起码他现已找回自我,甚至超越了。

虽然我没看过完整版,但即使他亲自剪掉了7分钟,还是无损于这部片子在我心中的评价。

而且,他是第一个会让我想要主动拿起张爱玲的刺激因子。

******************************

H说汤唯不够王佳芝。虽然说她没有看过原著。

我说,汤唯她还很嫩。但是,不愧是李安从几千人当中精挑万选出来的“王佳芝”。或许李安看上的,正是她那股生涩,符合王佳芝最初未经人事、入世未深的纯,毕竟李安有能力给予她之后成熟姿态的磨练。

我想,或许在那几千人以外,或许真会有那么一个更加适合“王佳芝”的人选吧?但是,起码在现存市场,我还真看不出一个如此适合的人来。

要集合纯洁与妩媚诱惑于一身,已经是不容易。即使有这样的人选,那人也早已不是符合王佳芝“女学生”身份的年龄了。

H啊,这个问题是无解的了。你还是死了这条心吧?

*******************************
那个ABC,或许真是李安心中那堵白墙上的一抹蚊子血。

H说梁朝伟的口音说服不了他作为易先生这个角色。我却认为,他在李安手下的中文发音是前所未有的标准(姑且不提那偶尔几次的穿帮)。

反倒是那个毫无抑扬顿挫掌握不住说话节奏的ABC,不是更加不像是个爱国的中国知青吗?

******************************
看完这部电影,确定了两件事。

第一、梁朝伟的深不可测。作为演员,他就像是个无底洞,你永远无法挖掘出他的所有,除非你有这个本事。

他,就像是所有叫做大雄的电影导演们心中所渴望已久的小叮当,期待着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百宝袋下次能变出什么把戏。

他,更像是一匹千里良驹,到底能发挥到什么样的境界,完全听凭驾驭它的人。而这,也就是我所发现的第二件事。

简而言之,就是如何运用梁朝伟这个演员,完全凭导演本事。他的表现,全凭导演如何掌握、要求、激发之。导演本事越高强,这个演员就越发光;反之,他就只会是戏中的一个小丑。

梁朝伟演反派不是第一遭,在《伤城》中就被喻为演出了连导演都害怕的“恶人”形象,由至善换极恶的面目博得不少喝彩。但我,却在《色·戒》中,看到了比这个更多层次、更丰富、更矛盾、更真实、更摄人的表情,而切换甚至只在几毫微米的面部更动之间。并没有任何夸张的表情,他几乎全场静着一张脸演出,只有几场感情流露的戏,或微笑或感伤或流泪或发狠,但我却清楚明白了“易先生”这么一个人。

他,甚至能作为导演本事的探测器,就是这么一个实力派的演员。

********************************
李安做到了一件几乎改写新加坡电影史上的事。

从没有一部已经上映的戏,在还没开始上映到放映档期中,会因为大批观众的集体罢看杯葛,而让有关当局考虑在现有的NC16版本以外重新推出R21的原版。

甚至有人一开始就特地飞到台湾香港去看原本以为新加坡永远不可能出现的完整版。

我将静静地等待R21版本的到来,然后再抢个一张戏票。

这次,我为仔细欣赏梁朝伟而来。

October 03, 2007

阿祖和阿斯马~色彩斑斓的法国动画




9月24日看了Azur & Asmar

很意外居然是法国制作的动画片。因为以为故事题材是波斯还是阿凡提之类的设定,而且看到Trailer画面的时候让我联想起小时候看到的中国早期动画片,如美猴王、齐天大圣三打白骨精等。(现在回想起来,早期中国的动画片是一批艺术价值颇高的作品,不是指技术上,而是指画工方面融入了中国艺术的特色)

第一次看到这个戏名时,还以为和云南的阿丝玛有什么关系,该不会是一部叙述阿祖和阿丝玛相恋的故事吧?看完之后,发现自己大错特错。

Azur 和Asmar在Asmar母亲Jenane的照顾下,从小一起长大。身为法国地主的孩子,Azur有着金色的发色、碧蓝色的眼珠、白皙的肤色;而Asmar和身为奴仆的母亲一样,是遥远国度(类似阿拉伯一带)黝黑肤色的子民。从小Jenane就一直和两个孩子诉说着一个神话故事,一个关于秉持勇敢与智慧就能到遥远国度娶回仙女的故事。然而地主在孩子约12岁的时候,将Azur送到寄宿学校,更将Asmar母子赶出家门。故事就在Azur16岁回到家门之际,决定踏上保姆所说的迎娶仙女的历险之路后展开。


导演Michel Ocelot 是法国著名动画大师,也是国际动画协会的会长。我本人是没有接触过他其他的作品,只是盲目地冲着早报一段介绍的文字中透露宫崎骏的拍档高畑勲相当欣赏Ocelot的作品,而拉着K进入了电影院。

然而却因此发现了Ocelot与别不同的特色。世界的动画工业基本上已经被美国好莱坞及日本动画垄断了市场,现在只有法国还有几位动画大师继续着他们别具一格的动画色彩。

Ocelot的背景画面多是绮丽而复杂的几何图形,而人物就活动在这些平面背景之间,让人感觉静中带动,动中有静。这与现在提倡3D立体画面的动画主流明显不同。而故事的主题充满着智慧与勇气,更加提倡友爱。单纯而简单的故事情节,向观众您要求的,只是静静地坐下来享受这场地动画飨宴。

如果你已经习惯了好莱坞或迪斯尼动画的那套模式,对不起,你或许不会喜欢这部动画片。在某个程度上来说,这部动画片回归了早期动画片最原始的动机与故事架构:它有着让小朋友快乐的皆大欢喜结局。

对于那些早已失去童真的我们(大人)来说,或许觉得这样一个单纯的故事收尾很荒谬,然而我也不觉得现在那些被迪斯尼觅得晕头转向的小朋友会买这部作品的账。

所以个人归出一个结论:或许这部作品,是献给那些当年痴迷于这种动画类型的小朋友们,也就是现在的我们(成人)。或许导演只不过是想让已经是老人精的大人们回归童年,企图唤醒我们的童真吧?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采用两种语言(法语和阿拉伯语),但是却故意不为阿拉伯语配上字幕。不过单是看画面与故事流程,足以跨越语言的障碍。或许人的心情与感动是世界大同的吧?

过后还上网搜查了关于这部动画的资料,发现了法文的官方网站。这个网站的设计就和电影一样梦幻而有趣,里面除了基本资料外不仅可以听到电影配乐、动画精选画面,还可以看到特别推出的Azur & Asmar Playstation 电玩游戏的画面。而且居然还有特地为儿童设计的填色Corner!


有兴趣的人可以上
http://www.azuretasmar-lefilm.com/demo.html。不过只有法文,应该无伤大雅吧?

还有另外一个不错的台湾网站,把这个故事译成了“一千零二夜”。
http://myvideo.com.tw/animation/ac014/1002.html








October 02, 2007

Piece of Summer, Peace of Dream

或许由我来评论 “A Piece of Summer” 这场演唱会来说会有欠客观,毕竟我是陈绮贞的粉丝。

看完演唱会后,基本上和我随行的朋友都非常感动。他们之中有的是陈绮贞的死忠歌迷,有的是只听过几首“经典”的普通听众。但是当晚,我相信现场不管是既有的粉丝或是陈绮贞音乐的过客,大部分的人都沦陷在她的音乐世界里了,不然新加坡的演唱会史上,不会出现一晚5次安可的纪录,而且歌迷们还迟迟不散。

以陈绮贞在新加坡的知名度来说,相信连她自己都觉得很意外,有那么多的听众,那么热情地在舞台下,跟着她一起摇摆、一起高歌……

认识她、了解她、喜欢她的歌迷,或许比起天王偶像的支持者来说,在数量上远远不及。但是歌迷们喜欢她的浓度与深度(或许可以说是死忠程度),是过之而无不及的。

君不见138元最贵席之中,坐在前几排带着头盔的死忠粉丝吗?其中还有挥着台湾旗子随着《旅行的意义》护送着陈绮贞来到新加坡的台湾歌迷,甚至在安可时落力带领着大家有节奏地呼唤着偶像的再度登场,而已经步行到出口处的歌迷,听见歌手再度出场,又纷纷奔回台前,继续享受音乐的美好。

演唱会的意义在于,你会听到歌手们在专辑以外的另一种诠释、另一种演绎、和另一种面貌,尽管时好时坏。所以那些会去比较陈绮贞专辑里与现场表现歌声的人,我只能说:你们都是演唱会的初学者。

我个人不喜欢那些在演唱会上重现专辑版本里一模一样的演出的歌手,倒不如回家听专辑不是更省钱?所以我会去的演唱会寥寥无几,中文乐坛中我也只去过五月天的演唱会。而我心目中必看演唱会的歌手或乐团又绝对不可能来到新加坡。

有人或许会比较陈绮贞当晚前后两场的演绎风格:前半场是属于小品式的Unplugged,编曲的原创味较浓,显得轻松惬意,也比较符合她个人的风格与声线;后半场属于重口味的摇滚,许多观众都觉得乐器的演奏盖过了她清新可人的歌声,或许现场临时组装的音响效果也未尽理想,但我喜欢她的勇于挑战,气氛让全场观众High 翻天,只可惜连累了后面58元的听众们。

老实说,这场演唱会的确实让人难忘的,观众们的不满多是冲着演唱会的场地与舞台的设计而来。在Expo平面的地板上放置椅子,本来就对后半部的观众比较不公平。许多人都建议为何不在其他更适切的场地举行演唱会。但我只想说一句自私的话:若你真是她的歌迷,就不惜花重金买一张前面的票吧?因为我个人是看得挺开心的。

最后分享一段至理名言,和这场演唱会没有确切关系,但是却说出了一种真实的生活态度,来自蔡康永的〈有一天啊,宝宝……〉:

宝宝,我为什么一直对电视很有戒心,是因为电视老是让你以为,你听过那个歌了,但其实你没听过;老是让你以为你看过那个人了,但其实你没看过;老是让你以为你知道灾难与死亡了,但其实你不知道。


我每次在现场感动得要命的事,后来再透过电视看到的时候,根本感觉不出来是同一件事情。电视好像渔网,把有生命的都拦截在网子的那一边,到这一边流出来的,都只是水而已。

亲爱的宝宝,将来如果有你喜欢的歌手,你要想办法去听他的现场演唱会,去跟其他和你一样喜欢他的人在一起。你不知道那个歌手会有名多久,你也不知道他会愿意活多久。你只能趁他还在的时候,让他变成你回忆的一部分。

有些人的生命没有风景,是因为他只在别人造好的、最方便的水管里流过来流过去。你不要理那些水管,你要真的流经一个又一个风景,你才会是一条河。

September 14, 2007

梦话·话梦(3)

昨晚又做梦了。

梦见自己参加一场只有3个参赛者的歌唱比赛,我是压轴,陈绮贞居然还是评审!

每人各唱两首歌,之前我选唱了一首中文歌(忘了歌名,好像完全没听过的一首歌),之后又唱了一首Phantom of The Opera 里的All I Ask of You. 哈哈!

感觉上不是第一次梦见这个场景,因为在梦里依稀记得之前(在前一场梦)自己是大概记得歌词的,没想到第二次(第二场梦)上场时居然完全忘词,脑中一片空白,只记得旋律。

就这样在偶像陈绮贞面前出糗,临时自己乱唱改编歌词。

不过不明白为何还是得奖了。

September 12, 2007

柳树下


前个礼拜看了一场电影。

好久不见的伊朗电影,导演还是Majid Majidi。之前的Children of HeavenColor of Paradise都非常不错,拍出了和阿巴斯不一样的风格,色彩更为斑斓鲜明,但仍同样述说着伊朗的现实。

阿巴斯用人物述说伊朗的现实,而Majid Majidi的故事性则更为强烈。

电影叫The Willow Tree,关于一个瞎眼男子向上帝阿拉的诉求。

以为自己瞎了30几年的眼睛长出癌细胞,而阔别家人千辛万苦到法国动手术续命。

在出国前死亡的恐惧及对生命的渴望让他对阿拉真切的祈祷着生命中的一次奇迹:请不要夺走我的生命。多么美丽恳切的原始愿望。

阿拉听到了失明者的祈祷,给了他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甚至比他所要求的还要多。

阔别30几年他再次重见光明,看见了那只象征生命的蚂蚁。手舞足蹈、痛哭流涕、欣喜若狂……真切动人,不禁
教人为他高兴。

然而幸福是否真和光明同在?

看得见的他忽略了以前看不见的感官。原本看得见的反而却看不到了。

他嫌弃糟糠,为另一个美丽表象所迷惑。看见使他开始惧怕回到看不见的日子,因此他完全抗拒以往的生活,包括职业、点字书、失明者的文字……最后妻离子散、母亲气得病重、工作丢了、家园毁了……然后真的,连神的奇迹也没有了。

他再度回到黑暗的世界,但这时,什么也没有了。

只有一封信寄到了他的手上。

来信者是当初他到法国接受治疗是认识的同乡,对方恰好和他相反,从手术后开始失去视觉。但是,信上却洋溢着这个新加入的失明者所看见的新世界的美丽。

信中附上一张照片,那是当时还看不见的自己以及仍看得见的对方,在一棵柳树下的合照。

象征着好运的柳树。

蚂蚁再度爬行前进,但他这次什么也看不到了。

September 05, 2007

梦话·话梦(2)

最近或许是肾虚还是肝有问题,几乎每晚都做梦……

梦中的世界千奇百怪,有接近现实生活的,也有些超乎常识,更有些莫名得不知所以然……

前个星期最奇怪的一个梦:

梦见和大弟I走在夜间的街头,抬头望乡星空,
看见一颗星球(忘了是不是月亮),突然像泻了气的气球,急速漏风
最后坠到我的脚边,
是一个乳白色的塑胶气球残骸。


醒来后千思百想,后来看见前一天小弟M从KL搬回来一大袋的蓝色气球(还没吹过的),

突然弄懂了。

August 22, 2007

梦话·话梦(倘若我仍记得梦中的世界)~1

今早又做梦了。

最近常常做梦,而且梦境都很怪,毫无头绪没有方向,最奇怪的是我居然都会记得。

今天早上(应该说是凌晨时分),梦见自己被一群不受拘束逃逸四窜的花豹袭击。

正确来说不算袭击,就是有一群花豹像是从某种束缚中逃脱后,成群地往我所站的位置冲过来。

四周的人惊叫呼喊,花豹的来袭让大家手足无措,惊慌失控。

身边的一个男人用全身包围着我,像是要让我免于所有危难。(不知是我表哥还是老爸,记不清了)

然而,花豹像是回馈我们的祈祷,又或是完全看不见紧缩成一团的我们,从我们的身边一只一只地跑过。

最后留下一只小母豹,像是失去方向般地被同伴留了下来,又或是受了伤的样子。(果然即使在梦境中我还是一个搞不清状况的家伙)

然后它被人类接收了。

梦,结束。

礼毕。

*****************************
如果现实生活中真有一个在危难之中情不自禁用全身力量保护我的人,我应该愿意嫁给他吧?

呵呵呵呵

(白日梦)

August 13, 2007

生活杂谈

今早又做梦了……正确来说应该是清晨时分。

做梦是一件很累的事,连睡觉时脑部都还在活动,你说累不累人?

而且梦到的还是RPG式中古世纪的背景。

那个中古世纪时期欧洲的某个小市镇正好在计划一场讨伐战,不知是要猎捕巫女还是讨伐敌军的战役,正好在募集勇士参战。和我同行的朋友都决定去应征讨伐军的工作(15-16个名额),而我却从RPG游戏画面显示上发现镇上除此之外只有另一种工作(名额只限一人),结果就去应征工作了。

刚进到巫婆之家坐在满是实验瓶子的药罐之中,正和巫婆聊得起劲,听她谈着这份工作的性质之际,闹钟响了……

连梦中都不忘求职,看来我想换工作想得疯了……

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最佳应证!

******************

上星期三由于公司的“烟害”问题得以提早放工后,先是在下午4点烈日之下到公共泳池游泳。之后为了等J放工一起去KINO而到图书馆打发时间。看着看着,肚子开始叫了起来,于是又离开书海到外面卖了羽球拍Pancake。

坐在TP图书馆前广场的栏杆上,一边看着喷水池的水帘,一边嚼着Pancake。

突然想到几个月前自己也曾在意大利罗马的喷水池旁,一边嚼着三明治,一边什么也不想的望着眼前的风景发呆。

原来旅行的心情不一定要到国外才能感受,原来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体会旅行的意义。

那是一种抛开繁忙与紧张,在不需要匆匆赶时间的情况下坐在某个地方发呆嚼着食物欣赏风景就可以体验的幸福。

那也是平常的你我在各自的生活中绝对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所以人们才自认为需要出国旅行,也以为那就是旅行的意义。

原来新加坡还是有广场的。

August 04, 2007

有谁知道哪里有这种课程?

最近发现市场上急需一种课程,非常的迫切而有必要。

这个课程基本上从没有被教育部归入正式教育课程内,也从来没有任何一所学校正规地推出这样的教学内容。

以前的人往往是通过长辈的训诫、师长的指正中习得。换句话说,就是从错误中学习。因为在事情发生之前,没有人会发现原来你在这方面的知识那么匮乏。

可是现在的人在这方面的知识上越来越白痴,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笑话式的悲剧,而旁人也乐得坐在一边看笑话,也不上前纠正,不知是出于个人礼貌还是各扫门前雪。结果闹笑话的人还自以为是对的,悲剧越来越多,需要报名课程的人也越来越多,但还是没有任何学校或学院开办相关课程。

只有刘墉出过一本相关的著作《
说话的魅力:不可不知的沟通技巧》,虽然没有仔细看过该本论著,但相信内容只是借刘先生个人经验将一些别人常犯错的情形用文笔记录,然后再提出最好的建议,将劣势化为优势。

但比起千千万万的错误个案,刘先生著作中所提及的也仅是沧海一粟,一滴水救不了所有的落难者。

碰到这种人是真是又气又好笑,尤其是首当其冲的人,被这种人的错误危及,真是会被气死。而这种人往往在犯错时基本上都不自知错误,还一幅自以为正确无误的聪明样,殊不知自己在别人心目中已经被笑上数百回,甚至被挂上“可怜”的名号。

当然自己有时也会犯上这样的错误,明知道不对但往往在气头上或是不经思考就自然地做出反应。事后虽有进行反省,但有时发生过的事情所造成的伤害,已经不是反省或事后道歉所能弥补得了的。

所以,套上WY的一句话,说话行动前要冷静,切勿冲动。

说出口的话就像被风吹走一样,是收不回来的。

如果你已经很可怜,千万不要让自己变得更可悲或可憎。

《幻色江户历》~12个月的人性剖白

刚看完了宫部美幸的《幻色江户历》。

这不是宫部的第一本时代小说。但是比起第一部得奖的《本所深川诡怪传说》里将一贯的推理形式套在江户时代的捕快身上,再发展出带似“怪谈”风味其实是人心作怪的“推理式时代小说”,《幻色江户历》就只是纯粹揭发江户时代里人性和生活的悲哀。

宫部美幸一直都是写“人”的能手,不论是推理、时代,还是科幻SF小说,除了精彩的布局之外,更牵动我的往往是事件发生底下的人。

人的想法、人的无奈、人的冲动、人的思维……人性与真实就从这些虚构的文字中跃然纸上。

看了《幻色江户历》后附一篇由曲辰写的解说,提及宫部近年已将写作重心由推理小说移向时代与奇幻小说发展,原因是“现今社会充斥着无动机犯罪者、突发性暴力事件,以及随行的恶意。”曲辰分析说,常以社会与人性关怀眼光主导小说写作的宫部,已经难以找到写作的方向与切入点。

或许,我们已经离人性的时代越来越远了……

August 01, 2007

又一场牢骚抱怨后的柳暗花明

昨天发生了一件很不幸的事。让我顿时觉得自己的运气背到谷底,暗暗期望从今天八月开始能转运……。

说起来也是自己不好,谁叫自己不小心,在赶时间匆匆转身就走,没有在做最后的确认。明明直觉有东西忘了,可是却无视自己天生的灵敏度,选择与时间随波逐流。

结果,直觉从来没有错过。

想在这里做个小调查:

当你(在公共场所或任何地方)发现一本被人落下的图书馆的图书,你会……

a) 当作没看到,失主应该会回头找吧?
b) 将“遗书”交给当地的Lost & Found或负责人
c) 看看书的内容,好看就带回家,不好看就丢进垃圾桶
……

我问了问身边的朋友,他们多会选择a 或b。我想,5年前的我或许会做同样选择吧?不过,认识J以后,依稀记得曾经发生过同样的状况,结果她采取了另一种行动。

d) 帮失主直接还书Book Drop

问她为何愿意多走几步路帮别人还书,或许爱书之人同心可鉴,她觉得有一天若同样的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她也会希望有善心人士能做这样的好事。

由那天开始,我终于知道在a,b,c之后,还有一种更贴心的选择。

而当年的善果,终于在几年之后,回报在我身上。

八月,我的好运终于回来了。

July 17, 2007

比起前作,看了反而难以成眠

昨晚一口气杀光了《少年岛崎不思议事件簿》。又是宫部美幸的作品。

之前看了《这一夜,谁能安眠?》是一本轻松诙谐有趣的少年侦探故事,事件导致一连串的家庭不幸与冲突,所幸结局转悲为喜,好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少年岛崎》恰好是《这一夜》的续篇,主角同样是绪方小弟弟和让他那微微自卑心理暗暗对抗的好朋友四眼少年岛崎。《这一夜》之中尚是小学生的两人,在《少年岛崎》里已经蜕变为微尝初恋情愫的国中生了。

然而,就像《哈利·波特》里,日渐成熟的少年开始接触黑暗面,纯洁的白纸慢慢被熏染,我们的绪方小弟及岛崎同学面对的再也不是母亲外遇或父亲有染这样的“小事件”(虽然对绪方小弟来说家庭面临破裂绝对不是一宗小事件),而是有人死亡的公园现场,甚至还进一步被牵涉了进去。

岛崎同学也从一个老是摆着自以为是小大人面孔的优等小学生,变成一个沉稳、镇静、成熟而有智慧的少年。当然绪方同学还是那幅永远长不大的样子,而且为了心仪的女孩子在私底下和岛崎偷偷较劲。但是随着见识与听闻的增长,少年们接触了人类隐藏在面目下心的黑暗面,就像纯净的水混进了一滴滴的黑墨汁,终将离开彼得潘的梦幻园成长为一个个世故的大人。

倘若《这一夜》述说的是无邪天真的小大人们的侦探游戏,那《少年岛崎》中的少年们就仿佛从硬生生中断的游戏时间中,被扯入一个现实的残酷世界。少年们啊,你们真的长大了……

书中有一段少年岛崎转述田村警部的话:

现在犯罪这种事,完全演变成个人的心理问题。以前,由于社会顶层大权在握而无法窥见的黑暗部分,到了现在已经被分解、分解再分解,分解到小小的,深入每一个国民的内心。这一点,有时候会让他(田村)感到莫名的空虚,怀疑自己到底是在跟什么对抗。因为像以前那种应该要打倒的『巨大敌人』已经消失了。…

…取而代之让警部先生他们疲于奔命的,是动机或理由只有个人心里才能解释的突发性犯罪。像是绑架女人或小孩之后加以杀害,或是把无怨无仇的路人施以惨无人道的凌虐,再杀人弃尸等。…

…警部先生说,他无法理解,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案才好。就算将犯人缉捕到案,送去检察官那里,犯人被起诉、被判刑之后,他还是不懂犯人的内心,也无法掌握犯人犯案的明确轮廓。这些都是因为这类犯罪,问题是出在犯下这些罪行的人心里。并非来自于动摇国本的阴谋,或社会结构所造成的不公平与贫困,或是意识形态冲突的结果,而是来自个人内心的欲望和渴求,说来极为基本,却是衍生自永远无法为外人所理解的部分。一个人的心,可以加以推测、解释,但是要真正完全理解却是不可能的。……


的确,以前的人犯罪心理比较明确而容易推测,由于环境问题及外在条件等造成的不平等、贫困,往往就是罪犯的温床。但是,随着时代的演进、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生活日渐优渥,社会开始由群体意识过渡到个人主义的时候,当人们不再需要为群体的基本需求烦恼的时候,个人欲望无穷尽爆棚的时候,罪犯的头脑及手法变得越来越高杆的时候,也就是犯罪心理学越来越复杂而无从推测的时候。

回看家乡所发生的一连串罪案,以前的人只为求财,少有伤人性命之事。现在的人,除了求财求色之外,搞不好更大的成分是为了满足感及刺激。人命在媒体及游戏过渡渲染下变得越来越廉价,生命的意义或许早已成为个人的自我满足。“我”就是我个人世界里的主角,别人的存在只是为了衬托自我的配角和小脚色而已。

就像《少年岛崎》中围绕在“天堂”这一组织的那些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出卖别人或是利用别人完全不抵触个人道德原则,“别人”的生死仿佛离自己好远好远,只要不是自己的亲友,别人怎样都无所谓。你可以说古人早洞悉了这种人性,因为古人早云“各扫门前雪”,但是不同的是,古人不会教你为了自己去陷害他人,或是将扫好的雪堆到别人的家门口。那种“我不行,但别人就可以”的心态,着实叫人心寒,难怪绪方小弟爱慕的心也会冷却。

这本书原名叫《夢にも思わない》,意指“连做梦都没想到”,其实与整部书的结尾前后呼应。不明白为何出版社临时决定不用这个译名,而改用《少年岛崎不思议事件簿》。

不是有人这样做吗?看完了小说后,了解书名为何是如此的读后思考。就像是看完《模仿犯》后终于了解为何书名叫《模仿犯》。或许出版社希望借改名以减轻这部推理小说的沉重感吧?

July 12, 2007

马西莫·奥利维罗斯的花样年华

原本友人G约好一起看的电影,在连续三天手机的那一端均响起the number you dialed is currently unavailable之后,我决定自己一个人上电影院。

电影名字叫The Blossoming of Maximo Oliveros, 一部以马尼拉的街头乱世为背景的菲律宾电影。在电影院和G一起看到这部片子的Trailer,以一个娘里娘气的小男生恋上一个阳刚帅气的警察大哥为主题,觉得很有趣,而且很久没接触菲律宾片子,就萌生想看的念头。

看了之后,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片子其实有点像“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现代电影版,只是仇视的两大家族换成官兵和贼的关系,而且朱丽叶变成一个小男生而已。电影的出发点虽然很好笑,小男生妖里妖气地搔首弄姿、扭腰摆尾,和一班“姐妹”嬉戏玩闹,甚至爱上了从企图强奸自己的流氓青年手中救出自己的正义英雄,一切看似荒谬而有趣,但是若正视电影所铺设的背景,你或许一点也笑不出来。

电影在剪辑、故事铺设方面其实都满有瑕疵,未见成熟,甚至有时画面的连贯性跳跃幅度之大让人觉得有些突兀,因此即使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也觉得没有胜算。但是作为一部能入围外语片的片子,电影还是有其可取之处,就是它在某一层面真实地显露了菲律宾社会的某些真实面貌和世情。

看在本地人的眼里几乎等同于贫民窟的简陋的街道、青少年的不务正业、儿童辍学没有接受教育的问题、警察与黑道勾结、白粉及枪支流通市面、执法者的办事态度与效率、杀人劫掠、贫穷与平凡的定义……

Maxi的家庭是以偷抢为生,父亲表面上在贩卖手机,实际上训练一干儿子成为杰出偷儿,早亡的妻子让他发誓再也不要因为付不起医药费而再度失去任何一个亲人;大哥继承父亲的事业,偷抢劫掠的事情都干尽,甚至还错手杀人;二哥在经营父亲传下的非法万字收注生意;而没有上学的Maxi就化身为家中唯一的“女人”,为家人洗衣煮饭打扫,偶尔收收非法万字的下注钱。

在认识英雄Victor之前,Maxi一直都不知罪恶为何物。他崇拜甚至迷恋这个正义的执法者,尽管家人极力反对他和这个不懂得“变通”的笨警察在一起。

正义的执法者无法接受贪污腐败的警界内在,不断叮嘱自己不要成为随波逐流的一分子。但看似正直严禁的新上司,其实也在滥用职权执行私刑,Victor也只能觉悟到“有时也得成为他们的一分子,事情才能有所改变”。最爱的爸爸死在眼前,Maxi也终于认知到英雄也不过是凡人一个而从这段畸恋中毕业了,投入全新的生活之中。

非常讽刺,当知道儿子杀了人之后,身为流氓的居然气得骂:“我只有教你去偷去抢,可没有教你怎样杀人,也没有教你做这种人渣……”;即使腐败的前警长在怎样贪污,起码也是收收钱事后放人,没有危害到任何生命;但道貌岸然的新警长虽严格地执行一个“真正的警察”的应有责任及任务的同时,却会动用私刑杀人,和之前那些所谓流氓与贪官相比,谁的危害性更大?

看到这部电影总会想起自己的家乡,虽然家乡的生活比电影中来得优渥,但是恐怖与动荡的治安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执法者的面貌简直如出一辙,人民百姓到底要依靠谁才好?

电影开头有一幕长达起码10秒的画面,一撮岸上的枯草和水中漂流着无根的鲜艳花朵。导演拉长的这个看似无意义的画面其实另有映射,随波逐流的无根兰花鲜艳夺目,脚踏实体扎实长根的植物反倒要枯死了,搞不好这就是反映马尼拉乱世的真实面貌。

可能大家都是冲着小男生成长岁月中同性情愫作怪的电影主题来捧场,怎么觉得电影院里的男性观众特别多?而且还是一对对来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编剧居然是个日本人。而且还是个女的。

June 28, 2007

日式料理大作战!(厨房还安然无恙~)

哈哈,6月的某个星期六,乘着家里没人的时候,邀了几个朋友到家里来顿日本料理DIY。

我们做的日本料理,可不是什么寿司、生鱼片、拉面这些本地人眼中所谓的日本料理,而是本地日本餐馆少见日本的家常小菜。

起因就是去年Mari-chan送我的手信——一本日英对照的日本家常料理食谱。应该是Aunty Cat 的主意吧?因为我不时问她料理的烹调方法,她应该注意到我对日本料理烹饪很有兴趣吧?

太感谢了!里面有许多我一直想尝试的菜色,但苦于本地的日本餐馆不可能会有如此家常的美食,而且材料都相对的便宜而简单,烹调步骤也不难。刚好日语班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将食谱借出分享,看着看着,结果两只馋嘴猫双眼开始发光,于是便计划了这次的料理DIY。

看着食谱,什么都想吃的我们,结果选了6、7道菜:羊蕺菜、五目煮、马铃薯炖肉、味噌茄子、炒牛蒡丝、芝麻伴菠菜、茶碗蒸、味噌汤……

天啊!你能想象吗?虽然上述的菜色都是属于小菜,你会发现根本没有主菜,但是4个女生可能吃得下这么多菜吗?而且每到的分量都是3-4个人。

所以没错!那天晚上我家冰箱爆棚了……

那天中午,我们还特地约好在我放工后,到Isetan Scott去买食材。

8道菜之中,我只煮过芝麻拌菠菜,其它大部分只有吃过而没煮过,只有味噌茄子是完全没试过的菜色,完全靠I按照食谱依样画葫芦变出来的。当天我的角色就是背对着炉灶,在拼命地切菜,所以炉灶上烹调的过程,我一概不知道,一道道菜就这样变出来了……(惨笑)

从将近5点左右,3个人在厨房里搞得人仰马翻,一直弄到7点多左右,才陆续把8道料理变出来。

茶碗蒸真的很好吃,没想到在自宅里也可以作出如餐馆般的味道。虽然因为没钱我们不能效仿Wasabi Tei那般在蛋里加北海道蟹腿肉,但起码我们买了日本粉丝……呵呵

羊蕺菜也蛮不错,就和我们之前在Wasabi Tei吃到的口味一样,J吃得津津有味,像个小兔子般一口接着一口。

在日本被誉为“会做马铃薯炖肉就等于抓住了单身男人的心”传奇料理,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特别,依谱烧菜的我们应该也没犯多大错误,但始终觉得这道菜平平无奇,吃不出它到底如何掌握了男人的胃。

不是很喜欢茄子的我,是提议煮“味噌茄子“这道菜的人,但是压根没想到这道料理的材料中有我的另一个天敌:青椒!不知道是否是我们买的日本茄子品种不对(太大了!),还是烹煮方式不对,茄子并没有煮软(还是本来就该这样?)而且味噌放得有点多,炒太久而味道有点过火了。结果这道料理成了桌上另一道被冷落的作品,还好煮的分量不多。别怪我嘛?人家只是想尝一尝传说中的美味味噌茄子而已呀~~

五目煮是另一道失败之作。吃起来甜甜的,和我们在Wasabi Tei吃到的一点都不象,果然还是需要鸡肉块来增加食物的香甜,而且加入白萝卜或许是失败的关键,汤头变得太甜了……而且莲藕也太硬,或许我真应该把所有食材都切成更小块一点。

芝麻伴菠菜已经不是我的第一次尝试了,不过相对于其他的料理,这道菜的味道显得更加清淡,而且K还嫌芝麻粉放得太多,都要变Rojak了。不过事后拿给WY吃时,他还吃得津津有味……

牛蒡丝也非常好吃,我们在Isetan买的白芝麻粒立了大功,早已烘焙过的芝麻散发出阵阵香气,将牛蒡丝的口感提升了不少。不过切牛蒡可是一点都不轻松地!

另一个大惊喜就是为味噌,我坚持在汤头炖煮时加入切成小块的白萝卜,再用正规的方法及材料(柴鱼高汤、海苔芽、葱花、油豆腐丝),结果出来令人激赏!经J提点,我们才知道原来味噌得在最后才加入,而且不能久滚。呵呵,又上了一课。

经过了这一次的初体验,我想我还会再度挑战这本食谱里的美味料理,谁叫我对上次日本之行中吃到的家常料理念念不忘?

下次最想挑战的是日式煎蛋!而且是里面有放柴鱼片/樱花虾米和菜叶的那种!不过应该挺难的……

June 18, 2007

最近~

从意大利回来之后,可能是由于被迫回来面对一潭死水般的工作环境,整个人郁郁寡欢,连写Blog都提不起劲(哈哈,找借口……)

看了好多电影,做了好多事情,可是都没有留下记录,真是有点浪费。

像是由今年一月份一直到三月,奇迹般密集式地往Esplanade钻,听了好几场音乐会和Concert。被J因为Nodame效应而扯去听的Rach三部钢琴协奏曲音乐会、在HMV买CD而免费抽到赠票的Rickie Lee Jones午夜11点Mosaic音乐会、还有不知为何发疯似地想听而拉了两个朋友下水的Tokyo Ska Paradise Orchestral。二月还看了华裔节的《暗恋桃花源》以及三月的Phantom of the Opera。

看完这些表演我深深领略到一件事,就是即使我知道这些表演真的非常有水准,但是我的集中力往往不敌瞌睡虫,看了一半就会睡着。

Rach 2 睡了一大半;Rach 3 和Rickie Lee Jones 隐忍着想睡的欲望;《暗恋桃花源》在“暗恋”的后半大节几乎跟着睡完;Phantom 在上半场最后十几分钟和后半场开始几十分钟一直在与沉甸甸的眼皮打仗挣扎。唯一没睡的就是Tokyo Ska Paradise Orchestral,站在前面第5排大喇叭音响就在眼前,整场站着跳舞摇摆,谁会睡得着?

到了英国也是,和C去看了Les Miserable,下半场随着男主角救出养女的男友后,我就睡得一发不可收拾,连C用手肘企图撞醒我也全然无效。

难道我真的没有艺术细胞吗?或是没有艺术鉴赏力?

欲哭无泪,欲泣无声,哀哉~~

*****************************************

看了几部电影……

Spider Man 3,Pirate of the Caribbean 3: The end of World,Hula Girls,Ocean 13。

其中有三部刚好是系列电影的第3集。

非常巧合地,这三部电影我都只看过系列的第1集,还没看过第2集,第3集就上映了。Spiderman我没有补看,Pirate是临时在进戏院之前补看了,而Ocean是在进了戏院后才补看的。

结论是:Spiderman不管补不补都无所谓,是一部廉价英雄式的娱乐电影,错过也不可惜,除非你时间金钱多的是。

Pirate可说是一气呵成,错过任何一集对观赏一部系列电影来说都有些可惜,在制作、剧情、笑点、选角方面都可圈可点,算是Lord of the Ring 之后表现较好的一部系列之作。

而Ocean,我是因为冲着Ocean11的精彩才决定进戏院的,出来后果然不负众望,在笑点、紧凑度、剧情安排及诡计设计的精彩度都可与第1集相比拟(没有超越但也没有输很多)。但事后看了Ocean12之后,发现这集应该是系列作品中最差最弱的一集,剧情与斗智的部分相对薄弱、节奏相对而言在戏的前半部仿佛是发动不起来的引擎,好不容易在最后30分钟的时间勉强发动起来,非常松散。

可能有鉴于此,Ocean13回到第一集的类似设定,又在赌场里展开故事,笑点更加丰富,这次再也不是利益之战,而是为了同伴的义气之战,所以最后的那一场烟花跟第一集比起来,更加富有深意而动人。

又有人告诉我说,Ocean真正精彩的地方不存在于观赏电影的同时,而是在事后与朋友讨论分享回忆的时候。这说法还真对,电影节奏快到让你在当下只有接收的分,根本不容你有时间多想,而精彩之处只有在事后回味时才能领略。在回想的时候觉得那些笑点更加精彩而好笑了。

Hula Girls是冲着苍井优和它是2006年日本电影大赏得奖作品才去看的。

看完之后不负众望,虽然走不出一般日本青春励志片的调调,但总比那些差劲的漫画改篇作品好多了。起码他还是言之有物。

在时代变迁新旧交替的残酷淘汰下,日本福井县的人民面对着现实的考验,是要继续传统又艰辛的矿业开采?还是要投向新的夏威夷温泉旅社的开发?

居民分成两个势力,一批是保守派,力保矿山的开采;另一批就是作为夏威夷计划成为夏威夷舞舞者的一群女性和工作人员。为了自己的家乡,为了改变自己的将来,她们从一群只会采矿其他什么也不会的村姑,变成了一个个舞艺精湛的夏威夷舞娘。

电影选角相当成功,最令我感动的是一批演员满嘴挂着福井县方言口音,以及苍井优等一众女演员妙曼的舞姿,敬业到让我肃然起敬的地步。

友人I因为偶像丰川悦司的缘故,被我一起骗进戏院去,还好电影相当好笑又好看,不然真不知如何交待……

May 28, 2007

意大利风情画(2):意大利住宿体验~罗马篇

前言

在意大利所有的住宿我都是通过J所介绍的Hostel World网站去搜寻订房的。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有些住宿点不如网上rating所示,与我预期想的甚远甚至相当差劲,而且有些还需要付定金、手续费,甚至房费会随着旺季或空缺减少而随意坐地起价,就像我瞄准佛罗伦斯的一间Hostel,一个星期前后的价钱就差了2—3欧元。但我还是非常庆幸自己是在抵步之前就已经把所有的住宿点搞定,不然就只能象在罗马第一个住宿点碰到的一位印度籍男生,在复活节前夕的周六必须沿街挨户地到处找旅舍碰钉子。


罗马的5天里我是孤单一人。朋友纷纷为我担心不已,不停劝告我别管价格,尽量找一间治安好点的酒店入住。但我毕竟赚的不是欧元更不是英镑或美金,而且酒店的单人房是贵得让人脸青青。因此也只有住青年旅舍的份儿。

罗马的5天我一共住了4天不同的旅舍。友人J说我疯了,干吗住那么多旅舍?还嫌背着一个大行囊到处迁徙不够累不够麻烦吗?但是看了河童北北的书后,自己也想尝试不同的住宿经验及比较的乐趣,而且担心万一5天都住在同一家超烂的旅舍、换不得又拿不回钱那要怎么办呢?狡兔也要有三窟嘛?把风险分散也是一种保障。

结果事实证明,我这个决定是对的。基本上来说在罗马入住的这4家旅舍的设施、地点都相当不错(相对于我选择佛罗伦斯及威尼斯的旅舍而言)。不过,有时候连睡觉这回事都要讲求运气。此话何解?待我细细说来便知。(要留心看到最后哟!)

抵达罗马的第一天是早上7时的事情,但由于罗马Flumicino机场“出色”的服务速度,我要到1个小时后才领到我的行李和背包。而我又必须在9点以前赶到入宿旅舍,但是看不懂意大利文的我实在不敢自我挑战搭巴士到罗马市中心,又看不懂标示上到底那里指引了Subway的方向;用英语问了Information Counter的人,不只是我英语听力太烂还是她英语会话“太强”,结果往下听成往上2楼;明明只是想问Subway Station的方向,莫名其妙招惹了在机场想要做搭客生意的德士司机,结果一听到你不是想去酒店而只是想去火车站,就臭脸给你指了个方向马上转身就走;明明旅游指南上标示了8-9欧元,排了队买了票却发现前往罗马Termini车站的Express Train 车票变成一张11欧元。

将近9点抵达Hostel Alessandra Palace(距离Termini火车站步行约10分钟),付清了剩余的款额,将背包寄放在柜台,就出门开始我的罗马之旅了。当天从9点30分一直到下午3时30分,我一直都在步行走路,加上前一天在飞机上只睡了差不多4小时,大前天更是迟睡早起。结果回到旅舍洗了澡写了日记,将近下午6点就开始睡觉,一直睡到第二天的7点钟。虽然半夜不时听到窗边传来鸽子的咕咕声(窗外的墙脚就是一个鸽子窝),凌晨5点左右同房的两位女生还唏唏索索地在黑暗中收拾行李Check out,不过大体上这间6张床位附带厕所及沐浴设备的的女生宿舍还算是舒适而干净。不过一晚的床位相当贵,旺季时要价39.50欧元,上网半小时收费还需1欧元。早上附带的早餐是宿舍自制的烤硬面包、早餐谷粮等,虽然当时觉得那面包有点过硬又象烤不熟,现在回想起来起码那是在罗马的5天中比较费心思准备早餐的店家了,起码它的面包是自己做的。

吃完早餐我又乘坐Metro迁徙到梵蒂冈附近,我的第二个住宿点One Step from St. Peter,虽然没有名称上所说得那样近,不过也算是相当靠近梵蒂冈的圣彼得教堂(步行约10分钟)。这次我所选择的是单人房,相对于前一晚,每晚住宿费只需40欧元(只多了5毛钱)。我一连住了两天,这可算是我这趟意大利行住得最好最舒适的环境了(当然也是最贵的)。

这间旅舍基本上是由民宅改装成,我那一层一共只有7个房间(10个床位左右),虽然没有附设洗手间和沐浴设施,但是仅3间房分享一间厕所这一点看来还算不错。管理员自己本身就占据了其中一个房间,所以有任何问题只要敲个门随时都有人帮你解决。整个旅舍空间宽敞、整洁而美观,有附设厨房(虽然煤气炉坏了不能使用)、Coffee Maker(管理员还教导你如何自制Expresso)、客厅里的沙发及电视,最重要上网是免费的,而且没有时限(只要没人使用)。

旅舍所在的地区应该算是罗马城境内比较高档而清幽的地段,没有车站附近的吵杂。最开心的是附近有一间Pastries Shop价格廉宜种类繁多,我的几顿午餐、晚餐都是在这里解决的。附近也有小型超市(如果那天不是星期天或假日的话),Metro车站就在走路5分钟左右的距离。管理人Friedrich是一个为人相当好的意大利人,只是烟抽得有点凶。

这间旅舍也有提供免费早餐,只不过完全自助,客厅的柜子上就放满一篮子的面包、包装蛋糕、小点心之类的,冰箱里还放有一大箱的yogurt和果汁(请容许我用“箱”而不是“盒”,因为数量真是太大了),基本上管理员自己本身就睡得挺迟的(我第一天9:30早上抵达时,他还在睡梦中),所以基本上欢迎住客们自助服务,我也乐得无拘无束。

在第四天逛完了梵蒂冈博物馆之后回到了旅舍Check Out,我又搭乘着Metro迁徙到第3个入宿点Mono Lisa Hostel。这间旅舍是我在罗马住得最便宜的一间,需26.50欧元,6张床位的女生宿舍,不过要与其他四间房(双人房、四人房及男女混用宿舍)将近20个人共用仅有的两件洗手间,所以要早起出门的人还真不能赖床,不然要等到所有人用过洗手间之后才能出门那就太迟了。不过这间旅舍的地理位置相当好,满靠近几个知名景点如Trevi Fountain(步行8分钟)、Plazza Romano、Coloseum等罗马古建筑群(步行20分钟)。

Mono Lisa Hostel是我住过的旅舍中看起来最陈旧(天花板是从其他古建筑物直接切移过来的),也是最有人情味的一间,往往会让我产生误以为自己还住在当年Temasek Hall的那种错觉。这都要多亏管理人Yozi的功劳,把整个旅舍打理得非常具有人情的温暖。身为以色列人的他,在去年8、9月份来到意大利罗马修读电影,为了赚取生活费加上进一步磨练自己的意大利语,来到了Mono Lisa Hostel兼职做管理人,同时更结识了一批又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朋友。(另外两位兼职的女管理员刚好结伴旅行去了,结果只留下Yozi一个人孤军奋战还得做超时工,真是难为你了!)

虽然说有些旅舍的管理人在你询问路线或旅游咨询的时候也会回答,但不见的每个是乐于回答。但是这个年轻人就不同了,他不只对每一个询问他的住客和善以对,甚至还充当起一些小孩的补习老师,看看对方写的文章,推荐一些好的读物及电影给对方,并乐于邀请住客分享自己烹煮的浓汤,轻轻松松地与每一个住客聊着天,甚至不经意地记住每一个人的名字。

或许该归功于Yozi的亲切态度感染了这里的住客,住客们都非常友善,彼此之间的气氛都非常轻松友好,彼此会互相帮忙,大家常常就坐在客厅里笑着聊天或分享旅游心得见闻。

由于该旅舍并没有配制钥匙给住客,迟睡又早起的Yozi需要给每个进出的住客开门(这间旅舍的宿禁时间是半夜3点至清晨7点),而且一大早七点多就需要准备早餐给大家吃,而他就在大家吃的当儿在一旁的沙发上打盹假寐。虽然早餐相当简单,他却准备了相当多的种类给大家选择,不同的果酱、面包、早餐榖粮、牛奶、果汁、水煮蛋,而同挤在一张餐桌上共享早餐的住客们,就在这小桌子上小声地聊开来,吃完的就先离开,而后又有人加入这个圈子,或是还在排队等着用洗手间,整个早上异常热闹……

如果我会回到Mono Lisa Hostel的话,那应该是因为那里弥漫的亲切气氛吧?

由于第6天一大早我需要赶搭6点08分的第一趟火车到比萨,因此最后一晚我选择了只隔火车站几条街的Hostel Alessandra Downtown。这间旅舍和第一晚所住的Hostel Alessandra Palace应该是姐妹分社吧?不过8张床位共享厕所的女生宿舍只需26.50欧元,而且晚餐时间又提供免费Pasta大餐。虽然洗手间/沐浴间是男女生共用,但它的设计有别不同,整个厕所共有4个隔间, 每个隔间都有独立的马桶、洗脸盆及沐浴设施、吹风筒……所以能让4个人同时使用,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争厕所现象,不过却要担心别人将厕所弄得脏脏的,象是马桶里粘有别人的残留物……

由于这里和火车站至距离三条街,算是相当吵杂,虽然建筑本身算是相当新,但却觉得住客相对复杂,治安没那么理想。附近的街道上常见碎掉的啤酒瓶、烟蒂及排泄物(液态及固态),墙上更是涂鸦漫布。我自己一个人离开旅舍打算到火车站附近买明天的早餐时,打从一踏出房间开始,就觉得自己特别的戒备与小心。

回到宿舍之后正好是免费的Pasta大餐时间,就拿着coupon到厨房去换了一盘,看着分量那么少,就问了问胖胖的大婶是否能再多给一点,没想到那个意大利大婶居然马上将锅盖了起来,摇了摇头,口中在碎碎念些什么,真是吝啬……亏我那天还是个病人呢?

由于第二天要赶着早上第一班6:08的火车到比萨,虽然住得挺靠近火车站的我还是必须在5点以前就起床,所以当天晚上9、10钟左右我就上床睡觉了。但是……

11、12点钟是隔壁床的两位女生回来了,虽然她们很体贴地没有开灯,但还是在黑暗中淅淅索索地整理了2个小时左右的行李,而我又是对声音特别敏感的人,真恨自己当时为何没有耳塞。好不容易他们收拾完行李、冲了凉准备就寝,发现突然有男人进来了我们这间女生宿舍,一张张床地走过一边打量,好像在找人,后来才发现他在找的刚才的其中一个女生,两人又数度进出房间,我才想起这个男人的身影看似(当时我没有戴眼镜)刚才在Reception Counter的大胡子管理人。

隔了十几分钟,女生终于回来继续睡觉了。我原以为一切归于平静,正想要继续睡个好觉,没想到隔了一个小时后,另外3张床的女生刚夜游回来,而且非常不客气地将房间的灯全打开,就在房里换衣、卸装走来走去,就算看见睡眼迷蒙的我看着她们,也只是说了一声:sorry,然后继续她们的行动,完全没有关上电灯的意思。这是我听见另一张床传来很大的翻身声,听来那个美国女生非常生气且不耐(你问我为何知道她在生气?因为她下午在聊天时才和我说过她非常讨厌此种不礼貌及自私的行为,没想到我们晚上就领教到同样的教训了)

后来等到他们熄灯就寝,我偷瞄了时间,天!已经是半夜2时45分了!我还没有睡到觉!

最后我根本没睡着,在预定4:45分的闹钟响起之前,我就已经起身了。为了不做一个自私的人,我在梳洗完以后,将所有前一天晚上早已打点清楚的行李,全数搬到房外的走廊上去做最后的收拾。哈哈,希望声音没有透过门缝打扰到其他房间的人。


注:在Hostel Alessandra PalaceHostel Alessandra Downtown的钥匙都需要房客付5欧元的押抵,而One Step From St Peter则需要50欧元,不过在住客退房时都会获得退款。

May 21, 2007

意大利风情画(1)~初抵印象

终于要动笔写了,却不知道要从何写起才好?感觉没什么好说的同时,又觉得有太多太多要说的……真是矛盾。

先说说对意大利的第一印象。

老实说,意大利是我踏足欧洲的第一站。有人告诉我说,意大利是欧洲最美丽的国家,也有人说意大利人是欧洲最热情的民族。我会选择意大利,却是因为看准了她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几十个世纪以前威震世界的罗马帝国在融合了希腊古文明精华后微缩成现在意大利首都的罗马、在14、15世纪成为欧洲文艺复兴发源地及重心的佛罗伦斯、加上作为天主教世界一切象征连不是教徒的我都被深深吸引的梵蒂冈,所有这些诱人的历史古城及文化重镇都汇集在意大利这条欧洲的小靴子上,叫我怎能不动心?

我梦想中的意大利,是走在路上都能呼吸到浓浓的艺术气息及历史古味,就像现代人穿越时空走进历史的那种错觉。

但你问我这趟意大利之旅有没有饱尝到这种梦想的滋味,这真是难以回答的问题。至少对我而言。

意大利(可能由于梵蒂冈的缘故)天主教堂很多、遗址很多、而大部分的建筑基本上都保持着世界大战前那种朴实的街楼,相对于一些现代化的城市,整个意大利基本上都还处于一种“怀旧”的气息。这并不是说意大利很落后,其实意大利的生活水平相当高而先进。我个人猜想,可能是苦于独立为国家的时代相对稍晚、加上战后背负的战败责任、又或是民族性所致,意大利的一般建筑(除了流传下来的历史建筑)在外观上并没有其它先进城市那般讲究,反而相对的朴实。就像我走在罗马的街头,相当惊讶一些现代民宅(多是街楼)、教堂甚至火车站的建筑材料是原始的成块大石头(略带气孔的土黄色石块,应该不是大理石?),抹上洋灰、采用玻璃及金属的建筑反倒不常见。

它也不像一些欧式的房子采用红色土砖块交叠堆砌而成,也没有在洋灰表面上漆上七彩缤纷的颜色,而是运用了意大利这个国家与民族予人的印象色:土黄、土红、橙、白。意大利位处欧洲南端,算是欧洲众国中最接近热带的国家,天气最为温暖,民族也最为热情,所以可能在建筑上也可反映出他们的暖烘烘的热情。虽然同行的C觉得意大利的街头相对于其他欧洲国家来说没什么吸引力及看头,但我却对这种表里如一的呈现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所去的四个意大利城市:罗马、比萨、佛罗伦斯、威尼斯,主要的建筑形式都是街楼,当然在偏离市中心的郊区也有其他的建筑类型,像公寓、高级独栋洋房、面对海的白色洋房、农庄里的小舍……但是那都真的很少见。就像Life Is Beautiful里看到的那些街道与楼房,(起码我所看到的)意大利人基本上都生活在街坊中。

意大利的街道名称(除了威尼斯)都以Via为开头,意思是“通道”,而这些街名往往都会刻在通道上的第一个或主要的街楼上,只有在主要的大道上才会出现标示街名的路标,所以初来此地的游客的视线往往在手中的地图与街楼间游移,像个探险家一样想要在核对地图密密麻麻的街道名称是否与眼前刚找到的街名相符,对我而言这是非常好玩的一件事。像Via Nazionale就是“民族路”,是罗马其中一条最美丽的街道,这条路上集合了各国的大使馆,建筑在装饰上相对于其他街楼会来得富丽堂皇一些。

在罗马,除了一些知名景点如Trevi Fountain、Coloseum会有特别表示方向的路标外,其他的景点都必须靠游人自己以地图搜索的方式找到,而这些景点都分散在罗马城中不同的地方,不过在罗马可说是每走几步就是一个景点或古建筑,可以参观或游览的地方相当的密集而多。花了5天逗留在罗马的我都不敢说自己有多了解或游遍了这个城市。

在比萨,值得参观的景点寥寥无几,而且都集中在奇迹广场Campo dei Miracoli,只需半天不到的时间你就能移步前往下一个城市了。

佛罗伦斯,这个我原本寄望最多的城市,并没有如期地满足我的愿望。原本满以为这个文艺复兴发源重镇到处应该弥漫着一片浓厚的古典艺术气息。然而,除了领主广场 Piazza della Signoria、Gallery Uffizi、波波利花园里的画廊及艺术展馆、Ponte Vecchio之外,这个城市并没有什么太多能让我印象深刻的建筑。虽然在罗马遇到的美国太太及儿子向我大力推荐佛罗伦斯这个美丽的城市,又或许是因为逗留时间太短暂,我还无法领略及挖掘出这个城市的美,不免有点小小遗憾。

威尼斯,真是让我又爱又恨。在这里发生太多事情,好的坏的,印象特别深刻。原本我并没有对这个城市寄以特别厚望,反倒是同行的C兴致勃勃不停在幻想自己穿梭在这个岛屿上的时刻。结果,因为发生的事情太多,它反倒成为了我这趟意大利之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城市了。初踏足威尼斯时,不免被这个小岛特别的环境迷惑了。这个只能靠步行和行船的城市,在人们的印象中尽是浪漫的同义词,但对我而言,这是一个不理智的人造迷宫。这个水道与人行道交错的岛城,与别不同的风光虽特殊,不过很快就让我的审美神经麻木了,但奇怪的是,我在这个城市里留下的照片却成了所有到访城市中最受朋友欢迎的美景。可能在水光的映照及倒影的反射,所有普通的建筑都变得不再普通了吧?

回来了以后,我曾大放厥词,说自己应该不会再涉足这个欧洲的小靴子。

但冷静下来,慢慢回想,我向我还是会回到这个地方的吧?

不过,应该会选择去其它的意大利城市或农庄吧?

May 10, 2007

为何会有《黑眼圈》?

幸运地抽到了蔡明亮蔡导最新力作《黑眼圈》的新加坡首映戏票。

其实参加了《新明日报》的有奖问答比赛,首100位回复并答对的观众将获赠免费首映礼戏票一对,问题很简单:《黑眼圈》的男主角是谁?我回了"Norman”这个新脸孔,不过不知道自己算不算答对,结果还是在首映礼当天中午才看到自己获得戏票一对的通知电邮,上面最后也还是没有告诉我到底我是不是答对了。

临时找了K出来。首映礼的前几天我们还有一位马来西亚的朋友特地出席了由NLB主办的一场蔡明亮《黑眼圈》电影宣传会,当场看到蔡导不惜开口阻止了主持人杨君伟的悉心准备和打岔,也要殷殷切切地苦劝在场出席的所有朋友买票去看《黑眼圈》,甚至游说观众动用自己手中握有的任何权利,把身边的朋友、同事、家人、同学、学生……统统带到电影院里去观赏《黑眼圈》。

老实说,我还没有看过任何一个导演求观众进场看自己的电影,像王家卫就不鸟这些,管你看不看得懂还是半场离席又或是吐不吐口水,只要拿了国际影展大奖还有谁敢说一句话?又有一些人是专门拍电影给影展看的,虽然没有说出口,但是一部接一部地推到外国各大影展去,羡慕李安拿奖的心是人人皆知的啦。

蔡导说了,自己几年前就和御用男演员兼徒弟李康生小康拿着票上街向路人推票,甚至不惜参加所有可能争取更多观众的露面场合,哪怕只是哪间小书店的几排小板凳,为的是争取更多醒过来的人,来看一部用心制作出来的好电影。不久前他还亲自和小康和几位自愿工作者到吉隆坡街头售票,争取到了千多张票房。老实说,到吉隆坡推票总比在新加坡推票好多了,起码前者的观众会比新加坡的观众更懂得珍惜蔡导的作品。

蔡导很委屈且激昂的说,现在市场上拍出来的电影都很不好看,往往都是为了讨好观众投其所好而拍,不断在技术上下功夫,拍出来的故事却又平淡无谓,而他自己,就像是一个很久没有高潮的渴爱者,已经很久没有在睡醒的刹那突然非常渴望及怀念某部电影作品而又内心升起一种迫不及待想要重看的欲望了,起码近期的电影作品里面没有一部会让他产生这种渴望。

蔡导这次带了一部回乡的作品,一个以马来西亚吉隆坡为背景的故事。最轰动的不是像《天边一朵云》的情色镜头,也不是戏中的手淫镜头,而是还没上映就遭到祖国马来西亚以十宗罪封杀了《黑眼圈》,剥夺了蔡导与祖国观众交流的权利。封杀的理由并不是蔡导扭曲或丑化事实,相反的怪只能怪在蔡导太真实地呈现了祖国的面貌,而刚巧与祖国2007年推广大马旅游年的政策不谋而逆。所幸像鸵鸟般埋起头来的政府,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舆论压力,最后还是悻悻然地允许蔡导《黑眼圈》在挨5刀的情况下上映。

我不禁在猜想,那5刀会是剪在哪里呢?妈妈拿女佣的手替瘫痪儿子手淫的镜头?女佣与流浪汉露天欢好的镜头?妈妈与流浪汉在后巷彼此抚慰的镜头?最后马来劳工与两个华人演员睡在一起的镜头?马来劳工帮华人流浪汉上厕所的镜头?还是马来西亚街头上乞丐卖艺行乞的镜头?吉隆坡肮脏布满垃圾的镜头?废弃大楼布满污水没人管理的画面?污染肮脏的空气搞到连露天做爱也使不得的镜头?

上个礼拜正好去了吉隆坡一趟,想起了蔡导在宣传会上说过,在电影中他没有添入任何一份虚假,在拍摄的时候他并没有特地营造吉隆坡肮脏的街头,垃圾原原本本地就在那里,他只是不去扫它;乞丐和外劳本来就出现在吉隆坡的街头,他并没有刻意动用太多的临时演员。而我在吉隆坡也确确实实地看到了那栋出现在电影里的废弃大楼,突兀且生硬硬地出现在吉隆坡繁华的市中心,而相同遭遇的废弃大楼在吉隆坡甚至马国其他角落还有好多好多。

但是,马国的现实毕竟不是蔡导电影里唯一要叙述的故事。电影借了一堆背景身份相当特殊的人们,叙述了一个相当动人的故事。一个不明国籍的流浪汉、一个女佣、一个外劳、一个咖啡店老板娘、还有她瘫痪在床上的儿子。我们往往不自觉地鄙视外劳,把他们当成社会的问题、廉价的劳工,甚至不把他们当人看待,却忘记了他们也是别人的孩子、父母、兄弟姐妹,同时也拥有了一个名字,以及作为人类的感性尊严。他们也需要皮肤间传递的温暖、肢体的接触、拥抱与亲吻,好让他们知道世界上不是只剩下自己孤零零一个,还有其他人的存在。

人,都需要温暖,即使他不幸地需要飘洋过海到另一个国家在困顿地环境里工作、生活、被称为“外劳”;或是一个瘫痪在床上形同死人的病患;或是看似孤僻霸道的咖啡店老板娘。蔡导在宣传会上告诉了我们一个故事:“相濡以沫”——在干枯的水池里鱼儿为了拯救彼此而在对方身上吐沫,希望对方能活下去。而《黑眼圈》就是一个这样的故事。

蔡导还说,电影最让他感动的是手淫的那一场戏,主角们带出的那种氛围让他不由得感动到流泪,但我却对最后几幕情有独钟:外劳发现到流浪汉的背叛而愤怒地想杀死他,却不由得落下了感伤的眼泪;以及最后三个人一动不动地躺在那张床褥上,仿佛跨越了性别、身份、困顿、寂寞,我在那个空间看见了温暖与仁爱。就像向日葵渴望阳光一样,人类也都渴望温暖,而肢体接触就是最直接的温暖来源。

这是我唯一一部没有看到睡着的蔡导作品。或许是因为我也是来自同一个国度的人,看了特别有感触。尤其是电影里有一幕:Norman Atun (外劳)在废弃大楼重复作着抽水作业时,坐在“湖边”吃着Nasi Lemak、喝着那包红色的玫瑰露……看着画面那一刻我突然很想哭,觉得自己在电影里看到了自己熟悉的家乡……虽然我从没喝过玫瑰露。

关于人类困顿的生活,相同的主题让我想起了自己在飞机上看的另一部电影:Will Smith的Pursue Happiness。老实告诉你,我一边看一边在想,怎么会有人愿意付钱到电影院看这么一部电影呢?甚至我在飞机上还是勉勉强强地看完这部戏。不是这部戏拍得不好,而是这么痛苦及布满困顿的电影让所有收看的观众同样心情不好过。若是想进戏院买娱乐的观众,千万不要看这部电影,人生已经充满不幸与痛苦了,无需再花钱为自己增加多一点难过。

以上是我的肺腑之言。

注:我还是搞不懂为何电影会叫做《黑眼圈》?有谁能解答吗?先声明没有奖品喔!

不过,如果要是从电影的英文译名I Don’t Want To Sleep Alone联想,可能觉得是因为身边缺少了人的温暖而睡不着觉吧?所以最后三个人才会睡得那么沉……即使那是有床蚤的床褥。

May 03, 2007

非关同志,只管青春



他,康正行,从小为了一个规定而成为了另一个他的小天使,帮助他、陪伴他,成为他的朋友,在不知不觉中让他成为了自己生命中的中心,让自己为了他又哭又笑又苦恼,恨不能远远逃离到没有他的世界,却始终离不开……

他,余守恒,从小的顽皮捣蛋让始终没有人亲近的他充满了寂寞,为了紧紧抓住愿意留在身边对他好的人,他无所不用其极地用自己留住了他们,甚至装疯卖傻……

她,杜慧嘉,从小就是一个半途杀出的第三者,她爱着他们,但她的出现又深深伤害了他们;她可怜他们的境遇,但她何尝不是那可怜的其中一个?

假如33+67正好=100,那为何还要有个她?假如说行星绕着恒星打转堪称完美,那彗星的出现又代表了什么?

有人评论说《盛夏光年》拍得很日剧,画面非常唯美;我倒觉得画面并没有像《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出现那样美丽的颜色,倒是相当贴近主题地带有年少的青涩与哀愁。

这部电影如果没有了这三个主角贴切且出色的表现,充其量也只不过是B级的青春电影。但是到了片末三人在海边摊牌的那一段,尤其是张睿家那满头湿漉黯然欲泣的表情、扭曲的脸孔、藏有丰富感情的双瞳,随着电影的结束倏地淹没在一片黑暗之中;还有张孝全在与朋友上床后,对女友告白坦诚的流泪神情,都让人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同行的Y之后在回家的路上告诉了我关于他一个同志友人的故事,他惊讶地发现曾经发生在朋友身上的故事居然与这部电影如此雷同。我想,这或许是这部青春小品在国际上获奖无数的原因吧?因为它在某个程度上如此真实地呈现出许多同志的第一次:第一次对性的接触、对异性的抗拒、对同性的吸引、被拒绝、被伤害、故意放纵堕落、体验同性性爱、深深的罪恶感和痛苦挣扎、告白与否……而那种站在青春边缘的迷惘与痴狂,或许是无论同性恋或异性恋的你我都曾经历过的年少岁月,只是我们都因为这部电影而被唤醒了尘封已久的记忆……

相信许多人曾经有过对特定朋友的特别占有欲,不管对方是男是女、是同性还是异性,觉得是自己的就不应该再和别人嬉哈欢笑。我曾经被对方指责过这并不是友情,现在看了这部电影,发现也许当年的自己也像宇恒一样,相当害怕寂寞吧?为了留住身边的朋友,像溺水者紧紧抓住救生圈死命不放,结果有可能就此被深海吞噬……而自己为了避免被指责的历史重复上演,不断地克制自己不去深陷于任何关系之中,从一个极端逃到另一个极端之中,却始终无法摆脱寂寞的宿命。不过这个时候,你也开始学会了认命,因此日子并不是那么难过的。

很远了,我那段青春时光……

April 02, 2007

预告~~

由于循众要求,加上发现新的Blogger可以不仰赖其它软件程序直接上传图档和照片,于是我决定在近期内陆续将之前的“日本漂流纪实”系列中文中所提到的好去处都补上照片……

有图可看应该更能体会我的旅游心情吧?呵呵……

March 30, 2007

日本漂流纪实——回忆中的日本(11):赏花篇

4月的日本正是樱花飒爽的季节,涌到赏花景点去一睹樱花醉色的人可不止千里迢迢来到日本的外国旅客,还包括了热爱国花大办赏花大会借机醉倒在樱花树下的日本人。

去年到日本去,正值樱花时节。其实不是碰巧,根本就是冲着一睹花容而去。

奇怪的是,樱花不是随着气温变化由日本南部开到北部去的吗?可是为什么东京的樱花会比大阪和京都开得早呢?有谁能回答我这个问题?(无奖问答)

刚到日本的第一天,来到了兵库县的三田,樱花还紧紧地锁在度过寒冬的枯枝及刚成形的花苞中,似乎还不愿醒过来。来到神户车站附近,公园里的樱花树下坐着稀稀落落的大学生赏花团,在寒风及细雨间开怀畅饮,似乎要和办公室中忙碌的上班族互别苗头,像是炫耀自己和初开的樱花一样尚有挥洒青春的余裕和时间。大阪街头除了攒动的人群外也没看见什么樱花,或许樱花在这里成了私人住宅的专利品。所以,只要一看见樱花树的身影,即使树上仍只有零星几点粉影,心里仍是兴奋的不行。

来到了京都时就不一样了,当时正值樱花渐开趋向盛放的时段,不同品种的樱花盛放度由40%到100%不等,各式各样各种风貌的樱花尽收眼底。有傲然展枝的山樱、象女子垂着小蛮腰那般性感的枝垂樱、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堂但是千姿百媚的樱。就像眼前出现了形形色色不同的日本美女,性感、可爱、妩媚、温柔、甜美……我就像是一个色色的北北,完全被她醉倒了。

樱花真是一种奇怪的植物,没看到的时候叫你期待,看到的时候叫你兴奋,当盛放期间举目皆是叫你看到烦腻,但却又忍不住拿起相机照下那一张又一张不同姿态的樱影……连J都受够了我的拍樱癖。

那天朋友M刚决定要到日本赶上这一场樱花盛宴,问了问关于京都的赏花点。我这才发现自己居然没有写下一篇关于京都樱花的二三事,真是失策。于是赶紧动笔,希望将自己脑海中那片动人的花宴记下,永远保存……

京都樱花举目皆是,几乎整个京都浸淫在一片樱海之中。我们下住的那间旅阁正面对着东本愿寺,寺前就以伫立了好几棵樱花树,在盛放的夜晚配合着灯光的照射,我仿佛看见了几个衣装华丽贵妇雍容但寂寞地伫立在街灯下。


以下是我这次所去的赏花区,希望我个人主观的观感对赏花客有所帮助:

二条城
的早晚我们都去过了,但推荐的是晚上的二条城赏樱区。在樱花季节早晚皆开放的二条城,在白天里看的是丰臣秀吉的城堡,在夜里就是赏夜樱的好景点。别以为你可以以一张白天的票根从白天留到晚上,在4点左右二条城就会暂时关闭,整装以待准备迎接晚上的赏樱客,在6点左右才重新开张,而且只开放赏樱区。值得一提的是,身穿和服的女性可以免费入场,不然就得另附¥400的入门票。赏夜樱的游客请注意,一定要穿的保暖一点,夜晚的京都可是冷得有你好看的。就像我们只撑了一个小时多就冷得逃了出来了,辜负了那么美丽的夜樱。(推荐指数:88%)

清水寺是每间旅社或是旅游手册上必去的景点和赏花地,但是对我来说只是普通,并没有对那里的樱花留下太多深刻印象。不过在旅游手册上清水寺是另一个知名的夜樱景点。(推荐指数:65%)





若是行程碰上樱花盛放季节时,不妨到京都御园去,顺便去参观一下只有在春秋樱枫二季才会开放的京都御所(平常要事先预约才能参观)。御苑里不仅能欣赏到樱花的芳蓉,若是樱花初放的时候到访还能一睹梅花与桃花的芳踪。无论是外形或香味上,梅花比起可爱甜美的樱花来得更加妩媚艳丽。在这里还会看到骑着马维持秩序的京都警察,在开放期间参观御所的游客都要接受严厉慎重的保安检查。(推荐指数:78%)

龙安寺就在金阁寺附近,那时被J拉了进去,只为了看一片用岩砾构砌的禅画,恕我无能没办法领略其中奥妙,但是在凉廊边竖立的那棵枝垂樱倒是叫人久久不能忘怀。(推荐指数:70% ,不用为了一棵樱花树而买一张¥500的门票)

醍醐寺最有名的就是每个4月的第2个星期天举行的“醍醐花见”,是丰臣秀吉时期就流传下来的赏花大会。当年大将军携眷带臣到醍醐寺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赏花大会,想必在当时风行一时流为佳话,这次的赏花大会才会变成每年一度的惯例吧?大约在中午1点,身穿幕府时代衣着的扮演者就会仿拟当年的盛况,由前庙依次游行到寺内的场地去,就在寺前的空地表演(类似相声、舞蹈等)。扮演者纷纷化身为丰臣秀吉、其家眷、家臣、座上贵宾等等,在“仪式”之中和我们这些“现代”的小老百姓一起观赏着演出。结果,没注意到樱花有几朵,倒是对这场仿古的赏花大会留下深刻的印象。J则是对汹涌的人潮和祭典不以为然。(推荐指数:85%——针对祭典而言)

想到京都赏樱花的绝对不止你我而已,满城都是赏花人潮,弄到后来不只是看花还是看人。如果想要避开人潮静静赏花,贺茂川两旁的樱花绝对是最好的选择。俗称“鸭川”的贺茂川,由于附近没有知名景点,是一个只有当地人或日本人才选择的赏樱好去处。静静溪水以南北走向流过了京都,两畔净是茁壮的樱花树,其中以半木之道那段最为抢眼。那天是我在京都之旅唯一的晴天,蓝蓝的天空、清澈的流水、青青的草地,还有插空伸展的粉色樱花,构成了最为明亮迷人的景致。不妨也留意溪中因此使鸭川闻名的水禽类。据说在樱花季节的某些天里,在三条大桥和四条大桥之间会举行鸭川的赏夜樱活动。(推荐指数:90%)

岚山是京都另一个赏花与赏枫的知名景点。唯一的缺点是位置太偏离京都中心了。 我们到岚山的时间不太对,第一是樱花尚未完全释放,墨绿色的半山上仅点缀了淡淡几抹粉红;第二是去到的时候太迟了,下午3时左右的岚山满是游客,能走的景点剩下不多;第三是搞不清楚怎样才是游岚山最好的方式(我们既没有泛舟也没有搭岚电),只是在渡月桥附近走走,似乎浪费了岚山的盛名。(现在回想起来我真的很对不起你J, 带着你走了那么多冤枉路,还累你看不到想看的寺田屋)下次有机会我一定会再游岚山,去发掘它最美丽迷人之处。(推荐指数:?,有待进一步考证)

圆山公园是京都赏樱的知名景点之一,据说里面有850棵樱树,也是其中一个赏夜樱的好去处。无奈我们碰上下雨,原本在公园中设好的赏樱席地都被淋得湿漉漉的,花瓣散落一地。真是有来不逢时的感觉。(推荐指数:70%)



哲学之道是赏樱名地,但是少有外国游客会走这一段路,因为由南禅寺方向经过若王子神社到银阁寺这一段路长约2~3公里,旅行社一般不会安排这样的路程。哲学之道夹在一条商店街与白川疏水道之间,在疏水道两侧各有一条石板砌成的羊肠小径,樱树就沿着疏水道两侧向前排开。虽然下着绵绵细雨,但是拿着小伞走在石板道上,看着水道两旁的樱花随着风吹细雨飘零,落到水道里随波逐流,意境清远。(推荐指数:92%)
注:哲学之道旁的商店街有一家猫的专卖店,由店家以手绘猫的图样制成各种商品出售,猫咪的爱好者万勿错过!

其他赏樱景点如平安神宫八坂神社银阁寺祗园和一些寺庙内的庭院都可以看见樱花的芳踪。印象中还记得慢步走在祗园街道时看到垂在鸭川(鸭川流经)上的樱花市的那种摄人感,樱树的枝丫因为花的重量几乎贴上了因下雨而水量上涨的河川。

或许樱花的美正在于她的天然不造作吧?而且那种美是无所不在信手拈来就能拥有的一份幸福感。

March 27, 2007

战狼——在某个程度上非常节约的一部电影


300。

不明白为何中文会叫作“战狼300”,明明跟狼完全没有关系。若是说战士犹如狼般凶猛,那为何不叫作“战虎”、“战狮”、“战豹”?说穿了,还是跟影片开始不久就出现在训练中的斯巴达男孩必须对战克服的那匹狼有关。

连凶猛的野狼都能战服,那这300个斯巴达精兵勇士,就犹如“战狼”。

电影其实不短,117分钟,但我完全没有瞄向手表的欲望,只是被眼前一波又一波华丽画面完全吸引住了。

看电影之前曾有过疑虑,因为看过的预告片虽然传来浓浓的史诗巨片风味,但是画面却明显地背叛了它的创作者——电脑图像化的痕迹非常明显。一幅幅壮阔却虚假的画面,让我不禁担心起这部300会不会让我大失所望。

还好没有,而且比想象中还精彩。

或许这和电影一开始时J对我的催眠已经起了作用,她说:这部电影改编自Frank Miller的漫画,或许导演就是故意把画面弄得非常夸张的原因。

看完了电影后,自己有了另一番体会。虽然J说得没错,但是我想自己能这么轻易地接受了风格这么夸张、画面这么虚假的一部电影的最主要原因,在于电影的叙述方式与角度为它的风格与画面作了最佳的注脚。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个中年男子的叙述,从斯巴达男孩所接受的严厉训练和考验,到Leonidas 通过了种种考验成为了斯巴达的王,再继续叙述到波斯帝国的入侵、希腊半岛的危机、以及300战狼奋勇杀敌的种种,根本就像是一段段的传奇故事。后来才知道,叙述者原来是Dilios,300战狼的唯一幸存者。

Dilios带着大王的使命回到了斯巴达,带回了他们的牺牲消息,也带回了一段段英勇事迹。当然,从小就听故事的我们有谁不知道,故事哪有不夸大、传奇哪有不梦幻的道理。叙述者在传播事实的同时一定也会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和自己的希望,加油添醋。例如把波斯军队里的敌手描绘得多么怪异丑陋、敌营里莫名地出现了羊头的琴师、自己的同伴用一根长矛就干掉了一只来势汹汹的犀牛、一个飞身就斩掉了敌营中喋喋不休前来叫骂的家伙挥持着鞭子的手臂……

正因为知道这是某人凭着主观意识叙述的故事传奇,就像你不会期待说书人所说的到底有多少真实性一样,电影所有的夸大、虚假都变得理所当然。而且还进一步让这个传奇变得更加雄壮、神奇,更富迷幻色彩。

现在回想起来,斯巴达大王叫Dilios回来的时候,曾经提到过他有的另一项更为出色与出众的特长,或许正是这种主观意识的加油添醋的本领吧?

如此一来300战狼的故事才能流传至今为当今人在电影院中见证。

Leonidas,你还真是有识人善任的本领。


最后,会说这部电影非常节约,是因为它省了很多服装费和血浆钱。



附注:要不是J告诉我,我还没发现饰演Leonidas的正是那天我看到的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2004年电影版里的Phantom。

J,真的是他自己唱的。


March 09, 2007

來自硫磺島的信


注意起這部電影,是因爲它拿下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然後因爲導演是Client Eastwood, 再來是因爲這是一步美國人拍的日本二戰電影,還有它是 “The Flag of Our Father” 的姐妹作。

沒有看過The Flag of Our Father,所以即使知道兩部電影在描述同一場戰役但以不同立場角度敍述,也沒有資格來評斷說到底Client Eastwood有沒有公平地處理這場戰役的歷史。

K問我說看了這部電影覺得怎樣,我說它不像一般好萊塢戰爭片,K就說我很矛盾,這明明就是好萊塢拍的戰爭片。

但我想說的是,它不像之前好萊塢一系列戰爭電影如Saving Private Ryan, Pearl Habour,往往會有一些故意的催人熱淚的情節,同時背後適時地響起煽情的配樂,堪稱“完美”。

但是,印象中不太記得Letters From Iwo Jima有什麽配樂,只有片尾工作人員排表流動時好像有響起比較壯闊的配樂。

我在Letters From Iwo Jima裏看不到戰爭發動囯的立場,什麽大日本主義、日本軍國主義,起碼那不是電影要凸現的。在我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是在殘酷的戰爭考驗下,一個個可憐的靈魂。

不管你之前是留美並與外國人密切交流的上尉、奧運馬術金牌得主、軍校生、麵包師傅……,也不管你在軍隊裏是軍官、輔佐、傳令兵、步兵……,甚至是彼此交戰的敵人,在戰爭面前大家都一樣束手無策,大家都免不了受死亡威脅,大家同樣受信念與情操的考驗,大家還是會想念家鄉的妻兒與親友。一封思念孩子的母親的來信,即使那是該死的敵軍的母親、天殺的紅毛洋鬼子、連面也未曾見過陌生人,思念的話語和鼓勵的慰藉同樣溫暖了戰場上敵對者的心房。在敵與我、語言與立場之外,普天下的母愛與真理皆同,那纔是世界上最強的力量。

戰爭很無情,卻也很笨。明知會死,卻不得不上陣;明知會輸,還不得不硬撐;明知荒謬,但不得不遵從;明知害怕;仍不得不自盡……看了影片,我不得不思考,在失敗前自我了結以示負責,還是忍辱負重繼續撐下去,哪一種纔是愛國表現?J看完電影后直嚷電影讓她看到了愚昧。

以現在的眼光看,或許覺得前者真得很笨。自盡又能怎樣?起碼撐下去還能多殺一個敵人,後者纔是對的。但是轉念一想,或許選擇前者的人早已預見了這場戰役的下場,戰到最後還是一條死路,沒有多少人能像自以爲英勇其實卻膽小的伊滕和膽小卻努力求生的西鄉一樣,有活下去的運氣,終究會死在戰役中的某個角落。可能死在自己手裏縂比不知何時以何種方式被殺來得好。可能你會說這種想法太灰暗太消極太沒用,但不是所有人有用手榴彈自爆的勇氣(看到這段時我還在想與其用手榴彈自殺倒不如拿去丟敵人,日軍最後彈藥用盡搞不好有一半是被用來自殺的)。

記得以前心理學課有讀過,一種類似叫Social Effect的東西。就是説共處於同個大環境下的人們會彼此影響對方的精神與行爲,並承受著Peers Pressure,如果不做同樣的行爲舉止就會被排斥,久而久之,即使做著不對的事情,只要想著別人也做著和自己一樣的事,就會抛開所有的精神壓力與倫理束縛。這種現象在戰爭時期常見。即使知道殺人有錯,不過那時長官指示我做的,而且別人也在做,我並沒有錯。一個個殺人魔就在戰場上成型,對殺戮和鮮血日漸麻痹的神經讓他們變成一台台的殺人機器,忠實地執行著指示與任務。長官的命令就是絕對,爲國捐軀就是使命,不把敵軍當成人,忘情地幹掉所有有害的阻礙物就是戰爭的真理。所以一直接受這種教育的士兵們,在看到自己的長官居然善待敵兵時,湧上心頭的是不解和不滿。只是,現實生活中會善待戰俘的長官有多少呢?

這場硫磺島戰役撐得很久,但並不會因此覺得電影冗長,伴隨著一場接一場的殺戮、血肉模糊,觀衆的神經開始跟著士兵一樣麻痹了,即使有笑點也笑不出來了,因爲知道那是站在死亡邊綫的人們纔有資格的自嘲方式。

J覺得渡邊謙真的很有魅力,他可説是日本近年來少有能在國際上大放異彩引起矚目的影星。但我驚訝的卻是二宮和也,以一個偶像團體出生的他,絕對是最受演戲之神眷顧的一個,一直都有不錯的劇本和很好發揮的角色上門。突破了一直以來青澀的少年形象,這次他讓我看到了一個“父親“的形象……

我好想要這部電影的海報啊~~

March 05, 2007

Paris Je T’aime—我愛巴黎

原本沒想過看這部電影。即使幾次經過電影院的廣告招牌前,看著上面的法文標題,雖然喜歡看外語片的我還是沒有想看的欲望。

但是後來,知道這是一部有好幾個不同導演根據同樣的主題拍攝出來不同的短片匯集而成的電影之後,就感到非常有意思。然後,我就去看了。

由不同的導演去堆砌同樣的主題——Paris, I love You,得到的是一連串的意外驚喜。二十個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活躍領域的導演,被賦予了一個共同的使命,分別以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之一——巴黎的二十個分區為背景,拍攝一段約為5分鐘的愛的短片。雖然最後電影只收錄了其中18個短片(另外兩個不合規格而被放棄了),但是其中卻也完整地呈現了法國各個不同區域的風情面貌、迷人的風景和法國人的幽默。當然其中不僅有法國人,電影還展現了許多其他生活在法國的民族如黑人、墨西哥人、美國人、英國人、中國人、泰國人、中東人……

以“愛在巴黎”這樣的主題,18個電影呈現了18個不同風格的小故事,有浪漫愛情、純純的情愫、親人之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各種不同的設定結集在一起。裏面有開心、有歡笑、有幽默、有悲傷、有失落、有遺憾、有無奈、有心痛、有驚訝……所有的感情都融化在巴黎這一花花之都。導演和演員們以各自的方式呈現了巴黎愛的故事,也同時以短片表達了他們對巴黎的愛。

整部電影可以分成18個小短片獨立來看,當然也可以當作一個整體性來欣賞。每一個短片都以巴黎的某一個場景開始,也以某一個風景作結,而人物與故事就在這當中活動開來。短片之間也很不同,有些完完整整,5分鐘之内給你一個非常有趣的小品短篇;有些又在結尾留下一個看似未完結的場景,讓你沉溺在無盡的想象當中……不同的人物、異樣的心情,在同一個都市中展開。在不變的風景當中流動的人和事,構成了這個都市迷人的風情畫。伴隨著一首首動聽的曲子,我們正凝視著這個城市裏每天上演的悲歡離合,那種感覺讓人不禁打從心底發出會心的微笑……

全片長120分鐘的影片很快就過去,在看的同時一直在心裏期待下一個會是怎樣的故事?會遇上怎樣的風景?整個電影院雖然不超過70個位子,但是真可説是座無虛席,連第一排都坐滿了人,有朋友即使分開座席也寧願買票入場看戯。可是坐在我旁邊的死囡仔居然看到一半在那裏呼呼大睡……

這部電影由Frédéric Auburtin& Emmanuel Benbihy共同策劃。後者正策劃紐約和中國的愛的系列作品。

'Montmartre'- 導演Bruno Podalydès
正在停車的渴愛男人邂逅昏倒的女人的浪漫故事
法國導演,自編自導自演的奇才。這部應該是法國味最濃的短片……

'Quais de Seine' – 導演Gurinder Chadha
塞納河旁搭訕的年輕人和迷人的清真女孩。
這個肯雅籍的胖胖女導演在好萊塢也闖蕩了一段時日,擅長以幽默手法拍出白人世界中異族人士的心聲。最出名的作品是Bend It Like Beckham和Bride & Prejudice。飾演伊斯蘭教女孩的演員真的很美……

'Le Marais' –導演Gus Van Sant
遇上靈魂伴侶而拼命展開追求的法國男子和他聼不懂法語的男對象
導演是我很喜歡的Gus Van Sant。飾演法國男子的是A Very Long Engagement中Audrey Toutou的年輕傻氣未婚夫Gaspard Ulliel,最近的新片是Hannibal Rising裏的年輕吃人狂。

'Tuileries' – 導演Ethan Coen & Joel Coen
倒黴的遊客和無法無天的法國情侶。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和法國人四目交接,還有相信旅遊指南。
導演Coen最出名的作品是Fargo 和The Man Who Wasn’t There,近作是Ladykillers,他是各大獎項的入圍常客。飾演倒黴遊客的Steve Buscemi長得一副壞人臉,每次都是演壞蛋,這次卻無奈得在巴黎被人欺負……

'Loin du 16ème' – 導演Walter Salles
放下自己的寶寶去當別人保姆的年輕媽媽
巴西籍導演,算是獲獎無數。最有名的作品是The Motorcycle Diaries和Central do Brasil。一個相當無奈的故事,那首搖籃曲非常動人……

'Porte de Choisy' – Christopher Doyle
來到華人區推薦美髮用品的法國男子
什麽Christopher Doyle,最人聞皆知的名字其實就是杜可風啦……這個莫名的法國人,拍出了這部電影中我最不明白的其中一個短片。當電影院響起了王菲的天空,大家都不禁笑出聲來……

'Bastille' – 導演Isabel Coixet
花心的男子回頭是岸但終究太遲的故事……還有神秘的紅衣女郎
這個西班牙女導演的作品我沒有接觸過,不過似乎是歐洲各大影展的常客,最出名的得獎作品是My Life Without Me和The Secret Life of Words

'Place des Victoires' – 導演諏訪敦彥Nobuhiro Suwa
一個痛失愛兒的崩潰媽媽面前出現了一個活起來的騎馬叔叔雕像,他給了她一個願望……
開場時完全認不出那個幾乎精神失常恍惚憔悴的母親是Juliette Binoche。算是其中一個打動我心的短片……

'Tour Eiffel' – 導演Sylvain Chomet
兩個默劇狂熱分子在獄中相遇的奇怪戀愛故事……
導演是法國新銳動畫大師,難怪…短篇中充滿了卡通式的笑料和法國的幽默……飾演敍述的小孩長得非常可愛

'Parc Monceau' – 導演Alfonso Cuarón
來到法國幫忙照顧孫子的爺爺(我原以爲是爺爺老牛吃嫩草的故事)
墨西哥導演,最有名的作品是哈利波特系列3 :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Quartier des Enfants Rouges' – 導演Olivier Assayas
爲了見毒販而買毒的女演員變得患得患失的……
這個導演最有名的新聞就是張曼玉的前夫……也是Clean的編導

'Place des Fêtes' – 導演Oliver Schmitz
眾裏尋她千百度,那人卻在臨死前才出現的可憐黑人男子
這個活躍于電視界的南非籍導演拍的作品多以德語爲主。這是其中一個非常浪漫卻又造化弄人的故事。

'Pigalle' – 導演Richard LaGravenese
紅燈區裏擺脫不了最後演出的莫名男女
這個美國導演我不太熟悉,最有名的作品是The Fisher King,也是Erin Brockovich的編劇之一。

'Quartier de la Madeleine' – 導演Vincenzo Natali
遇上吸血女鬼最後也變成吸血鬼的美國遊客
導演最有名的作品是Cube, 男主角是Elijah Wood。這是其中一步博得最多笑聲的短片……明明沒有任何笑點

'14th arrondissement' – 導演Alexander Payne單身來到法國旅行的女郵差導演是美國知名編導,作品有About Schmidth, Election, Sideways。這部短片的女演員原本看來怪怪的,但或許是她在短短5分鐘内充分演繹出了單身老女人一個人過日子的孤僻與寂寞。很喜歡短片的其中一幕,參觀景點的主角搭乘著上升速度非常快的電梯,在擠滿搭客的密閉空間中張著嘴。了解了背後原因,你會不禁發出會心的微笑……

'Père-Lachaise' – 導演Wes Craven
在王爾德墓前耍花槍的不夠幽默的男子和他追求風趣的未婚妻
導演最出名的作品是Scream驚叫系列三部曲……

'Faubourg Saint-Denis' – 導演Tom Tykwer
瞎眼男子和他喜歡大叫的演員女友
德國籍導演,知名的作品有當時風行一時的Run, Lora, Run還有最近聳動的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飾演女演員的是可人的Natalie Portman。在車站流動的人群中緊緊相擁不動的情侶,短片中仿佛MTV的畫面讓我非常喜歡

'Quartier Latin' – 導演Gérard DepardieuFrédéric Auburtin
在餐廳協議離婚的風流爺爺奶奶
導演之一的Depardieu就是有名的演員“大鼻子情聖”,本人也在短片中客串餐廳老闆。另一個導演則是Paris Je T’aime的策劃人之一。
看著片中兩位資深演員一來一往的耍花槍,得卻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February 28, 2007

Eureka~~踏上寻找之旅

看了Eureka。

雖然取了英文名,但這不折不扣是部日本電影。

其實Eureka源自于希臘文Heureka, 有“尋找”、“找到”甚至是“尋找中”的意思……

所以,戯的后半段的公路電影模式,就是主角們的“尋找”之旅。

電影的調調讓我想起幾年前看過的Distance, 設定也有一點相似,講述事件之後被留下來的人的療傷過程。

整部電影很長,202分鐘,3個小時半左右的片長,整部電影95%都是以褐色為基調的畫面來進行,只有到最後幾分鐘因爲女孩敞開了胸懷走出了陰霾,露出了第一次的笑臉,電影才終于回到彩色世界,但我卻不覺得悶,甚至還看得津津有味。

電影本身並沒有高潮起伏的劇情,有的只是戯一開始一場特殊的設定:巴士的人質劫持案件。一個瘋狂的上班族男子劫持了一輛穿行于九州小鄉鎮的巴士,在與警察談判破裂后開始瘋狂地射殺人質,最後驚險的現場留下了3名生還者:一名巴士司機、兩名原本搭著巴士在上學途中的年幼兄妹……。

電影主要著墨在事件的兩年之後。巴士司機離家出走后突然回到故鄉,過著一種低調的新生活,然而旁人異樣的眼光和村内接連發生的女子兇殺案卻不允許他回到原來的日子。因此他再度離開家,來到了母親離家出走父親意外身亡,兩年來過著封閉生活的兩兄妹的居所,要求一起生活。

電影主要就是在描述事件之後對留下來的人造成了怎樣的影響,以及回到了家鄉的司機如何在自己剩下來的日子裏帶著兩個兄妹重新尋囘自己失去的生活和自我……

整部電影對白不多,許多場景都是無聲地帶過,戯裏的兩兄妹甚至是到了最後40分鐘左右才開始説話。但我越來越喜歡這種沉默的電影處理方式,很多戯即使沒有對白也能深刻地將劇情和感情表達出來,而且有時靠對百或旁白將所有的一切都清清楚楚地交待出來,反而不是一件高明的事。不過,在這種無聲無言的呈現前提下,唯一的依靠和凴介的就是演員的魅力和表演方式了。

所倖,這部電影找來的演員都非常優,影帝級的役所廣司(演出過Shall we Dance, 鰻魚、赤橋下的暖流,最新作品是Babel裏的日本爸爸),以及演出兄妹的現實中事貨真價實的兩兄妹:宮崎將和宮崎葵(演出過Nana1的奈奈,凴NHK電視小説連續劇成爲日本新一代年輕女演員代表)。兩兄妹出色的外表和予人青澀的氣質是戯中角色的不二人選。

電影在主要設定的鋪敘下,其中大部分場景其實就是三個人的同居生活片段,非常寫實而誠懇。看著被遺留下來的小孩過著封閉的生活,讓我不禁想起幾年前看過的Nobody Knows。我個人很喜歡其中一幕的感覺,司機買了一輛巴士帶著兩兄妹和他們的表哥一起上路,其中一個晚上在郊外度過。雖然睡在巴士裏面,但窗外的樹葉隨著風唏嗦作響,漫漫的黑夜傳來害怕的不安,誰也睡不着覺。然後三個人默默地敲擊著牆壁,短促又有節奏的敲擊聲驅散了寂寞,仿佛是三個人無言的對話,讓人覺得害怕的黑夜也慢慢叫人心安……

他們踏上了漫無目的的旅途,志不在任何終點,只爲了尋囘重返社會的力量與自我。沿途經過的都是日本九州的景色,有機會的話還真想經歷一場這樣的旅程,什麽也不想,直接置身于風景當中……

February 15, 2007

46億光年之戀——戀愛還是思維間的距離?

前文:首先要自首一下,最近少寫文章,文筆和思維都退步了,寫出一篇不是很精彩,不,是一篇很不精彩的觀後感,不好意思褻瀆了你的眼睛……

"Ariyoshi Jun (Matsuda Ryuhei), who worked at a gay bar, is sexually violated by a customer, goes into a frenzy and kills the man. While being transported to jail, Jun meets another young male: Katzuki Shiro (Ando Masanobu) an impressive youth with curious tattoos and looks that could kill. Shiro soon displays his brute force from the beginning. The timid Jun is attracted to Shiro's intensity and strength. Jun is the only person that Shiro opens up to as they accept each other for who they are. A guard witnesses an incident. One of the young men strangles another prisoner with all his might in a common area. The corpse has breathed his last breath. It's Shiro. Tears flow down the face of the young man who turns to the guard. It's Jun."

因爲一張宣傳單的文案,我決定去看這一部原本不在我入眼名單的電影。會去看的原因,是因爲它仿佛是我最近很有興趣的BL題材。決不是因爲松田龍平、安滕政信,或者是導演三池崇史,雖然三池是日本好幾部暴力題材地下電影的知名執導者。

結果,我果然被文案給耍了。哈哈、整部電影雖然牽涉了同志題材,但完全沒有任何的同志性片段,最露骨的也只有松田的手不小心曡在安滕的手上,還有松田輕輕地將悲傷的安滕的頭攬入懷中。除此之外,只有角色之間非直接性的言語告訴了我們這是一部與同志題材有關聯的電影。説到底,還是三池崇史非常擅長的暴力畫面,配合了角色間言語上的曖昧,以及剪輯及鋪敘上的哲味美學,構成的一部推理電影。

聼起來是不是很玄?

説是推理電影,其實又不太對。除了開頭那場老者對少年講述的成年儀式,還有警察官念出來的光年理論,一開始電影就告訴你發生了什麽事:監獄裏的兇殺案,加害者有吉淳騎在受害人香月史郎身上,在緊緊勒著他的脖子……

接下來就是兩個一直到後來才露出身份的警官在堆砌的搜証證詞,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關係人證詞中去尋找兇殺案中的真相。結果,兇殺案異常的簡單,但是讓觀衆混淆的卻是導演堆砌電影的手法。同樣的橋斷重復出現,但導演卻在重復中注入了虛與實的光影,讓人分不清現實與虛幻。

老者對少年講述的,正是非洲一些古老民族中男性的成長儀式,雖然敍述得朦朧而委婉,不過講的其實就是氏族中少年們為具有男性成熟象徵的長者口交。對那時的氏族社會來説,少年吞下長者象徵雄性力量的精液,代表他們自己也接受了這一份雄性力量,向成年邁進。在那一抹鮮豔的紅中,出現了三個男性:老者、少年,以及象徵雄性力量(父親)的成年男子。在老者的敍述中,成年男子渾身充滿力量地舞動著,身上的刺青仿佛就是力量的象徵。然後,老者告訴少年:他,就是你想要成爲的將來……。

這個突兀的開始,就成為了這個故事主角之一的有吉淳内心的命題。你,想要成爲怎樣的存在?有吉,仿佛就像是被老者告知的少年,深深被男性力量所吸引。當他第一次見到香月,就被他身上的刺青(和電影開頭跳舞的成年男子身上的刺青一模一樣)及男性力量所吸引。原本我以爲香月身上時有時無的刺青是製作者的失誤,後來才明白,那個刺青只有有吉才看得見的,代表著吸引著他的香月身上的男性力量。有吉自己後來也說了,自己想變成香月。

對許多觀衆來説,這部電影玩弄的玄虛太多了。開始的那場舞蹈就很多人搞不清楚爲什麽,香月死亡的理由、三道彩虹之謎……不過對我來說,最大的謎團還是這個戯名:46億年之戀。

唯一的解释在戏的开端,警察官念诵着手中一個本子裏的文字:从距离地球一光年的地方可以看见一年前的地球,从距离地球46亿光年的地方就可以看见46亿年前的地球……聼了這段文字,隱約可以猜出導演想要為兩位主角之間彌漫的感情鋪設一個巨大澎湃的光環。後來上網看了電影的官網,上面錄了一段電影中的對白精華:

ここから出で宇宙と天国、お前はどっちに行きたい?
一緒に行ったら、駄目かな。
僕は君みないになりたいんだ……

大意就是:從這裡到宇宙和天國,你想去那邊?如果一起去的話,應該不行吧。我想成爲像你這樣的人……

上述文字是少年有吉和香月在監獄頂樓面對著火箭(前往宇宙,象徵未來)和金字塔(連接天國,象徵過去)時,兩人之間的對話。沒有弄錯的話(因爲對話時導演用了長鏡頭,只前兩人又少説話,根本分不清誰在說些什麽),有吉問了香月上面的那個選擇題……原本選擇天國的有吉,在聼了香月想去宇宙的願望后,說出了自己想要和香月一起的期望,但卻被拒絕了。

導演運用了宇宙與天國和各自的象徵物,連接了過去和未來,穿越了時間和空間,或許就是想要凸顯出46億年的電影母題。當然這只是我自己的擅自臆測,導演想要傳達的真是太深奧了。

那三重彩虹又是另一個謎題,它聯係了香月的死亡之謎。我只能大膽推測那是擁有不幸童年的香月心底唯一的憧憬,所以他無時無刻不斷去追尋三重彩虹的身影,在被監獄長種種的言語傷害之後,他深覺自己再也到不了憧憬的身邊,所以在看到了最後的三重彩虹之後,大受刺激,才毅然的踏上天國之路。

整部電影沒有出現任何女性,唯一的女性形象居然是監獄長身邊前妻的怨靈(又或只是香月的幻覺錯視?電影裏只有陽剛剛的男性,用暴力與性去征服弱者的男性形象,陰柔的弱者只有成爲陽剛者体下的征服品。有吉不自覺地將香月的陽剛與力量錯視成神秘的圖騰刺青而深深受吸引,就像一個剛要邁入成年禮的少年,將與自己同一天入獄的少年視為理想的化身而戀慕著,被拒絕了之後卻又戀戀不捨。最後警覺香月的意圖而決定為仰慕者做出最後的貢獻,那就是助他一臂之力,送他上天國……

沒有看過梶原一騎和真樹日佐夫兩兄弟共著的《少年Aえれじぃ 》(The Elegy of Juvenile A),所以不知道應該要如何比較原著和改編的電影,也不知道這之間有多少的異同。但我只知道,這部電影的玄理太多,一般觀衆難以消化。觀衆接受到的訊息,和導演想要傳達的,或許也隔著46億光年吧?

原本以为这样的剧情在上映了2个星期左右以后应该没什么观众,可能像我一样被宣传文案被骗进来的还是大有人在,不过大约只能容下70人左右的小小的戏院,居然只坐了不到三成的人。而且很悲哀的当中又有3个人在电影进行不到一半的时候(电影照理上从8: 15份开始,9: 50分结束)离开。虽然说这部电影是有一点故弄玄虚,但是也还没难看到非离开不可的程度吧?

February 09, 2007

Dejavu of Oscar Best Film of the year?!

終于看了Babel(巴別爾)。

到底是唸“杯表”,還是“八不要”,我還是搞不清楚,但這無損于這部電影的精彩度。

看電影之前,就聼過導演取材和拍攝的動機,他引用了聖經中關於“巴別爾塔”(Tower of Babel)的啓示。當時仍是統一劃一的人類,爲了能上天更接近上帝(也有説法是不爽上帝高高在上,凴什麽你就住在我頭頂),慢慢地構建了巴別爾塔,但是卻觸怒了上帝耶和華,於是他攪亂了人類間的統一和諧,阿當語不再是唯一的語言,口音也不再劃一,人類從彼此了解變成互相分歧,沒有了一致的理念,人群變得消散,巴別爾塔變成只是人類意識的憧憬,而天也離人們越來越遠……

看了這樣的引述,我就覺得,這部電影要詮釋的東西,應該和去年的奧斯卡得主Crash差不了多少吧?結果看完了之後,的確是兩部風格迥異、主題卻相近的異卵雙胞。

兩部電影都是想呈現出一種因種族、語言的差異而進一步升溫的分歧甚至爭執誤解,但Crash的人物性較重,而Babel把這種現象的格局提升到了世界,故事性相對較強;兩部電影同樣將茅盾與事件隨著不同的出場人物切割成小碎塊,但Babel將格局放得更高更遠,予人的想象空間更濶更長遠。當然兩者最後都不約而同帶出了一個附設主題:世界固然大,但人與人始終相係在一起。正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Crash 暗中將戯中人物慢慢地牽上綫,將善良的墨西哥鎖匠和憤怒的土耳其商人用誤會牽扯上,也讓白人警察和黑人音樂家的太太以衝突和意外再度重逢。而Babel則運用不可思議的巧合,將摩洛哥的一對放牧小兄弟、到摩洛哥旅行的一對美國夫婦、身在聖地亞哥的小孩和他們的墨西哥裔保姆、日本的聾啞少女,巧妙的係起一個圈圈,而就在這個世界的圈圈裏,發生了踫撞、衝突、誤會、仇恨、和友愛……

我在Babel中看到了真實,無論是在貧瘠的小坡上放牧的穆斯林家庭、自以爲是來到回教區觀光卻又杯弓蛇影的歐美人、精神自由生活卻糜爛的墨西哥社群、在五光十色的生活中頽廢放縱卻又寂寞日本年輕人。在這其中,我窺看到了世界是如此的神奇,多元與統一同在,了解和分歧共存。每個人都擁有相等的身材與器官,但又生活得如此不同。即使身処在同一個社會同一個年代,人都不能彼此了解(就像日本那聾啞卻渴愛的少女,怎樣也找不到願意接受她的異性),那更別説是口持不同語言身処不同地區不同膚色的人們了;但又並非完全如此,即使跨越了種族和語言的界限,人類在一些情感的認知上還是相同的。世界是如此的矛盾,因此我們看到了摩洛哥的回教徒們體貼地援助了被誤傳受了自己同胞攻擊的美國夫婦,但善良的墨西哥保姆卻依舊受到了美國管卡人員的懷疑和猜忌,演變成不必要的誤會與悲劇。

我絕對沒有想到那個一開始出現在 銀幕上的身影,會和遠在日本的爸爸有所關聯,更沒有想到那段關係居然是被一宗莫名其妙的槍擊案牽扯出來,曝露在衆人眼前;更沒有想到那對年級幼小的放牧兄弟,會有那樣的下場。以那樣的完小而導致的槍擊案,在原本已漫佈誤解的國際閒投下了核子彈,當國際媒體以恐怖襲擊擅自揣測真相的時候,在摩洛哥政府風塵僕僕地追查行動之下,找到的卻是這樣的真相。負責搜捕的摩洛哥警官看見站在自己面前的兇手時露出了不可置信的迷惘表情,除了驚訝于兇手的身份之外,恐怕傷神的是把這樣的一個兇手和這樣的真相交到國際媒體面前,有誰能真能接受這樣的“事實”?

很諷刺的還有一件事,那只“槍殺”了美國遊客、在國際間引起軒然大波、被認爲是恐怖主義象徵的槍,原本是屬於幾年前到摩洛哥參加獵捕之行的日本遊客,他爲了感謝殷勤招待自己的當地導遊,而將之贈送給那個長鬍子老爹。這個原本象徵著跨國際友誼與交好的象徵,居然輾轉變成了另一個恐怖象徵,世事的變化真是耐人尋味……

看了Babel,覺得電影除了展現不同種族與不同語言在人類間造成的分歧與摩擦外,還有另一個母題,那就是“後悔”。沒有那場不服氣的打賭,弟弟就不會開槍打中了美國遊客;沒有自己的自負與衝動,哥哥就不會被自己害死,家人也不會遭殃;沒有動了貪念將別人送的槍支賣掉,自己就不會惹禍上身;沒有帶妻子來摩洛哥,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慘劇;沒有早一點和丈夫取得諒解,兩人就不會漸行漸遠到這種地步;沒有堅持囘墨西哥參加兒子的婚禮,就不會把兩個小主人帶入危險,甚至喪失了自己多年來建立的生活;沒有喝酒駕車、衝動地和關卡人員發生衝突,就不用逃亡……

而後悔的情緒在電影的后半段開始伴隨著種族分歧與語言衝突彌漫開來。結果又諷刺地發現,在事件與衝突之中不分種族地大家都在經歷著苦難與折磨,但最後幸存的幸運兒,居然只有美國人。

戯中有個不同于其他種族和語言分歧的設定,就是那個日本聾啞少女,她自覺被所有人排除在外,無聲的世界始終難以被別人接受與了解。她渴求愛,但無奈連自願獻身也沒有人接受。原以爲這只是導演單純地想反映世界的其中一個分歧點,但他想告訴大家的故事其實更多。電影中有一個沒有對觀衆親聲說出口的秘密,知道的沒有幾個,其中一個已經自殺身亡,秘密就寫在少女交給警察的那張始終沒有攤開在我們眼前的紙條上。聰明的觀衆在最後一幕的陽臺上應該已從中感受到一些蛛絲馬跡了吧?

但即使你知道也千萬不要說出來,那是上天給予那無聲的聾啞少女最後的憐憫……

最後再補上一句,出色的劇本+出色的剪輯+出色的演員=出色的電影

但你喜不喜歡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畢竟就如電影所傳達的那樣,人,是有分歧的。

January 29, 2007

诸事不顺~~郁闷

在新的一年里这真不是一个好的开始。

原本有很多的计划,像是打算和英国的朋友C在4月份的欧洲之旅;告别3年的工作环境、换一条新的跑道重新出发;买一台新的电脑、布置自己的房间,有效地利用设施进行创作;买一架新相机、提高自己的摄影技术,到外国旅行时就可以拍些美美的照片……

去了英国的朋友原本承诺说会和我在7、8月的时候游欧洲,但去了以后或许视野开阔了,原本的承诺一直在更新版本,欧洲之旅缩减成意大利之旅,7月提早成欧洲的春天。好不容易碰上马航机票大减价,刚巧又能换点往返(亦即说我能在罗马降陆,又从伦敦回来),结果却一直联络不上人现在奥地利滑雪的她,最后回了我一通简讯:因为要换工作,可能没办法跟你去了。如果机票便宜就订吧?最好找多一个朋友一起来……(无语)

身为女生的我胆子小到不敢一个人独行,但身边又找不到可以同行的朋友,我已经绝望到连老妈子都想招徕一块上路了……眼看便宜的机票就要被订光了,3天后消费税就要看涨……我连意大利语的CD都借来了说……

工作?哼,更别提了。眼下只寄出了两封求职信,一封石沉大海,一封直接回击……我还在寻找我的伯乐,虽然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并不是一匹千里马……

结果现在终于实现的只有买电脑这一项。电脑是买了,但自己完全没有善加利用,也没有有效地进行创作,只是沉溺在音影视象的享受中,而且才买了每两个礼拜的keyboard居然在昨天就提早夭折离世,打电话给已经付了钱的售后服务中心,接电话的那家伙又“艾买艾买”,极不情愿地勉强答应给我换一个新的Keyboard。明明当初在推销说辞中承诺会提供的优质售后服务,在真的出了事之后和当初说得那么好听的那套完全不一样,这才真正相信商人的本性皆一般,难怪以前儒家重农抑商。

消费税即将调高,离实施日期剩不到3天的时间,我可爱的相机始终没有着落,我心目中的那一架,你何时会来到我的眼前呢?

虽然WY说不顺利的境况只是此一时彼一时,所有终将过去,但我还是希望好事还是快一点来到我身边吧?

January 23, 2007

Pan’s Labryrinth ,爲何是“潘的”?

奇幻的物語。

會想去看這部電影的第一個起因,因爲友人J對我說:要不要一起去看?第二點,則是在她告訴我這是一個有關於魔幻世界不過發生在西班牙内戰時期的故事。這就讓我很好奇了,嚴肅殘酷的歷史怎麽會和夢想中的魔幻世界扯上關係?然而,J等不及我就自己去看了,然後又告訴我:這部電影還好,但是太殘酷,不是我會想看第二遍的電影。這又更加刺激了我的好奇心,這樣的故事設定加上這樣的調調,即使J告訴了我電影大略的故事,怎樣想都想不出會是一部怎樣的電影。再加上,這部電影也入圍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刺激了我不想放過好電影的一貫心態。

所以,我去看了。

結果,還真是一部不太好看的電影。

這並不是說,電影拍得很爛。相反的,電影的故事設定、轉折、剪接和穿插都做得不錯,演員表現也很好,除了開始兩母女來到兵營前後直到Ofelia發現“自己的身世”,節奏略微緩慢之外,都是一部不錯的電影。

我所說得不好看,是指這部電影的基調太黑暗,太悲傷了。看了就叫人覺得難過,感覺上是自找罪受。看了電影后仿佛覺得自己的精神和觀感都被別人深切地蹂躪了,怎麽會有人拍出一部如此讓人不愉快的作品?

電影在故事設定上主要分成兩個部分,但卻是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一個是現實中處於1944年内戰后的西班牙北部營區,當時的軍隊與人民軍在荒郊展開遊擊戰;另一個則是主角小女孩Ofelia自我的奇幻世界。

J說,比起奇幻世界,她反倒被現實世界中的殘酷震撼了。電影所披露的是處於當時世界兩大勢力——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之間發生激烈踫撞和矛盾后,進而在西班牙點燃的戰火和較勁賽。1936年左派的人民政黨在選舉中獲勝后成立共和國政府,並進而打壓由外國滲入的法西斯勢力,因而不久后佛朗哥等法西斯將領發動叛亂,西班牙内戰戰火正式點燃。雖然是叛軍,但由於獲得了國際上法西斯勢力(德、意)在財力、人力與物力上的大力支持,佛朗哥叛軍處處報捷;反之共和國政府軍不但沒有被支持,而且還遭到英、美、法等囯的綏靖封鎖,背後唯一的靠山僅有以蘇維埃爲首的共產勢力。甚至由蘇聯主動呼籲發起由共產勢力國家分子組成國際縱隊,協助政府軍與叛軍作戰。但國際縱隊卻在1939年被西班牙政府立法禁止參與内戰。結果,很諷刺的,叛軍贏得最後的勝利,歷時4年的西班牙内戰結束,佛朗哥建立了獨裁政權。之後就進行了一系列對共和國軍殘留分子的掃蕩行動,而電影中我們所看到的就正好是那樣一個時代。

電影呈現的是后内戰時代的縮影,維達將軍代表的是佛朗哥勝利之後的法西斯獨裁政權,我們看到了一個殘酷、冷血、多疑、集權的鉄面將軍形象。他殘酷地對待可疑分子、殘留共和勢力,以及背叛者,連自己的妻子、繼女都被視爲毫無價值的多餘之物,是一個完全不注重生命,視服從為絕對的獨裁軍閥。

小女孩Ofelia幾年前喪父,不久之後母親就勾搭上之前的顧客維達將軍,還和他有了骨肉。被迫離開原有的環境,還被逼接受另一個人作爲自己的繼父,加上他是一個嚴肅、殘忍、冷血的將軍,而母親的心思漸漸移向肚中的骨肉和新的丈夫,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快樂的,現實是那麽的殘酷,Ofelia只能繼續往自己神話世界中沉溺,對她那是唯一能逃離殘酷的快樂世界。而就處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之下,她遇上了小精靈,被帶到了Labyrinth的遺址,被羊怪精靈告知自己是地下世界的公主,國王的女兒,而且必須要完成三項任務才能回歸地下世界。

然而,神話世界並沒有你我想象中那麽美,甚至有那麽一絲的邪惡。小女孩被逼完成的任務,都是那麽的危險、恐怖,無論是在樹洞中遇上的蟾蜍,還是專吃小孩的Pale Man,都是那麽的可怕危險,就連羊怪精靈得知她偷喫了葡萄后,還非常嚴厲的斥責理應身為公主的她,甚至還一度被放棄了。

看了之後,就覺得這個小女孩真得很可憐,在沒有父親庇護下度過了童年,母親又改嫁給一個可怕又討厭的人,以爲自己是Labyrinth的公主后又要被逼做這麽多可怕的事,中途又差點被放棄,母親又難產而死,繼父無視自己的存在,連自己的弟弟都不得見上一面。以爲最後能回到神話王國,又要被逼犧牲自己的弟弟,最後還死在殘酷無情的繼父手上。

Labyrinth是她在悲慘世界中的唯一寄托,現實世界中的她什麽也不是,沒有父親,繼父又完全無視其存在,她只能為自己編造一個神話王國公主的身份,擁有地下王國的國王這樣的父親。什麽都沒有的她,為自己製造了一個歸処,一個能逃避現實中所有不美滿的最完美的所在。最後,她死了,但靈魂讓她相信自己完成了第三個任務,回到了神話王國,成爲了公主。

可憐的悲劇小女孩,她唯一的救贖,竟是戯裏一片殘酷中僅有的美麗。

K說,這是悲劇版的 “Life Is Beautiful”,戯中的父親爲了心愛的兒子,在悲慘的現實中圓了一個謊,將殘酷的戰爭化爲有趣的遊戲;而Pan’s Labyrinth卻是一個小女孩的自我欺騙,極其希望自己能自無情的現實中逃逸到幻想王國去……

導演或許和小女孩一樣,只想暫時從現實中逃到幻想世界去,因此在片尾安排了這樣的結局:Ofelia在死後回歸到Labyrinth去;共和軍殘黨擊敗了維達的軍隊,獲得了小小的勝利……

雖然你我都知道,佛朗哥的專制統治並沒有因爲那小小的一次勝利而垮臺,一直到1975年他死亡后才結束。當然也沒有人知道,世上是否有Labyrinth的存在……

January 09, 2007

2006年結束前的瘋狂電影週

天啊!在2006年結束前短短一星期内看了4部電影,而且其中3部還是亞洲電影,真是我有生以來第一遭。第一部已經寫了,就是《滿城盡帶黃金甲》。現在會依次寫出觀後感,希望電影片段還留在腦海中……

Death Note 2:《最後的名字》

簡而言之,整部上下2集的電影版就是把12本的漫畫濃縮到一半;正確來説是拿了前半段的漫畫情節加上最後的結尾改編而成的。

將原著那麽龐大複雜的故事枝節簡化成這個地步,編導必定付出不少心力,只是我覺得濃縮的太過火,結果其中出現不少漏洞和不合理之処。而且即使原著中基拉所使用的詭計非常精妙,電影編導的功力尚嫌不足,在濃縮和簡單化時並沒有將詭計的巧妙化帶出來,只是很平淡地通過畫面和角色之口陳述出來,這是死亡筆記電影化最大的敗筆。

1.第2基拉(彌海砂)在櫻花電視臺慶現場殺人時,夜神爸爸趕到現場將轉播的電線切斷后,居然馬上脫下頭盔。雖然他們以猜測到基拉能以看見面目殺人,可是以當時的情況並沒有人判定基拉是通過觀看電視轉播殺人,而且基拉很有可能身処現場。夜神爸這麽快脫下頭盔,太輕率了,而且似乎早已知道基拉的身份及限制似的。

2.彌海砂去見夜神月后,月馬上讓她進屋,這點太不像月了。這個情節是將原著修改得最多最簡單的地方之一。原著中的海砂運用了非常複雜的程序才與基拉相認,顯示了彌海砂本身也不是個泛泛之輩。電影版中太過簡單就讓基拉與第二基拉相見相認,而且雖然警視廰剛結束了對月的監視,但月本人照理說不可能知道這點,而且月應該會非常小心,不可能會讓彌海砂(第二基拉)進入房間,因爲在這個時候疑犯和任何人接觸都應該會引起L和警方的注意。

3.L對基拉的推斷根本沒有任何憑據,説辭太一廂情願,讓人感到他是不是自己也擁有一本死亡筆記而熟知每項規則?

4.月在失去“基拉”記憶后加入搜查小組后分析出最新基拉(高田)的身份,把基拉導向一個從事媒體工作的女性,這一點立場和分析根本站不住腳。首先能非常迅速地從媒體新聞獲知綫索而殺人,這點任何守在電視機前的觀衆或是記者都有嫌疑。即使判斷出兇手是女性,起碼目標應該擴大至電視臺的所有站在採訪第一綫的女性工作人員,單是把目標指向剛剛升級作主播的高田,似乎有欠説服力,太過簡單了。

5.月最後用筆記殺自己的父親不果,才知道真本被L讓渡將筆記從海砂那裏調包了。但是從海砂離開家裏進入基地以來,我都看不出哪裏有機會讓渡進行調包的工作。

6.當搜查小組爲了證實兩人身份而禁錮海砂和月期間,新聞上現場報道的搶劫銀行的犯人當場死亡(當時的基拉為高田),其實就已經可以洗脫兩人的嫌疑,基拉另有他人。被禁錮的兩人不可能預先知道剛發生的搶劫案的犯人名字/長相。結果兩人一直被禁錮到月所編造新規則——“超過13天不使用死亡筆記,使用者便會死亡”的13天期限以後,才被L認爲洗脫嫌疑。當然電影這一設定是爲了突現L被月的詭計愚弄這一點,但是舉例不當,出現了漏洞,而且以L的精明才智不會犯下這種錯誤判斷。

此外電影中還有很多情節及安排因爲電影敍述不夠詳盡清楚,讓人產生了一種推理立場薄弱且站不住腳的感覺。尤其是像我這種看過原著的人,在兩方比較之下,會被弄得越來越混淆。

漫畫中的L出師未捷身先死,結果由M 和N聯手將基拉的瘋狂行徑劃上休止符(据原作者說,就連L都未能成功將基拉制服,因此最後的拘捕者勢必分成兩個人);電影將漫畫後一大段全部刪除濃縮改編,讓L用自己的死亡換取基拉的終結,在這點上我倒是覺得這是編導可媲美原著最成功的佈局。

藤原龍平不是一個沒有演技的年輕演員,只是這部戯的導演能力不足,沒能讓他在鏡頭發揮殆盡。而我還稍嫌藤原在詮釋月在被囚禁監視中放棄筆記后失憶恢復成原本的夜神月時,那種兩個極端人格的切換並沒有很強烈的突現出來(在這點上漫畫就很清楚地表現出來了,不過2D的角色當然沒有所謂“人類”的演技可言)。


《傷城》
看這部電影完全是衝著梁朝偉和金城武而去,跟導演編劇是誰沒有關係,反正我也沒有看過《無間道》。看電影之前,有朋友說這部電影不好看,但我們看完之後,倒也覺得還好,並沒有差到象她所說的“不好看”的地步。

電影特別的地方,或許是一開始就告訴你兇手是誰。老實說整個故事橋斷其實根本老套,就是一個小孩長大后精心策劃復仇故事,但新穎的是說故事的方式,還有呈現的手法。電影並沒有一氣呵成,可能是爲了要醖釀男人們傷懷的氣氛,穿插了很多小片段,但是一些原本很不錯的旁支設定(例如女友男人的車禍、以及癱瘓不醒而金城武潛意識動手想殺人)在處理方式上不夠恰當,結果凸顯不出震撼效果,反而變得有些支離破碎和多餘。故事說得有些慢,而且時間橋斷的穿插可能會讓一般觀衆無法适從。解謎篇有一點太過自相情願,不是從犯案手法上揭祕,而是巧合地從動機方面破案,金城武一開始會懷疑真兇身份這一點本身就沒有任何理由。犯人要幹掉女人的最後一刻才知道她和仇家根本無關,原以爲會上演最後一分鐘的内疚心虧沖去救人的場面,沒想到他只是靜靜地坐在那裏表面上演著内心掙扎的心理片。犯人雙殺死于密室之謎居然真是從冷氣孔逃走那麽簡單。單從這一點看來就知道《傷城》決不是什麽推理片,所以若是以推理角度來看這部戯還真是沒什麽。

《傷城》其實要講述的是人類所流露出來的傷痛悲哀。人因爲過往發生的事放不下又拋不開,那一根刺梗在心中漸漸醖釀成穿過心扉的利刃,雖然刀鋒向著別人,但也深深地傷了自己。梗在金城武心中的刺,是3年前女友的自殺之謎;插在梁朝偉心上的利刃,是小時候的滅門慘案。因爲拋不開當年的芥蒂,即使過了若干年后仍放不開懷抱,始終惦記著執著著,金城武成日酗酒、梁朝偉繼續著欺騙他人的日子,直到刺挑出了刀拔出了方才甘心瞑目,但留下的傷口卻始終再也無法愈合了。金城武的芥蒂並不是因爲深愛的女人自殺,相反的是他並不愛她了,卻又不知道女友是不是因他而死,内疚成了他墮落的那根刺,在拔除了的小傷口很快就能因爲新戀情而痊愈;梁朝偉的芥蒂源出於恨意,爲了報仇他處心積慮設下一切陷阱和佈局,成功卻並沒有為他帶來救贖,被仇恨穿刺的舊傷口加上淵淵相報不被諒解而產生的新傷口,讓他作出了最後的選擇。

雖然結局震撼了我,我卻覺得《傷城》充其量只是一部B級作品。金城武的演技留下太多痕跡和刻意,演技並沒有比他的外形出色;梁朝偉雖已化身成劉正煕,我看了製作特輯,原以爲會看到一個更黑暗更瘋狂更狠的殺人狂,但我畢竟還是看到了一個凡人,在黑暗中流露出他的殺意,還有他的悲哀。

這套戯配樂不錯,用的音樂和歌曲都滿有味道的。聽説好萊塢已經買下《傷城》的拍攝權(應該是《無間道》效應吧?),應該很快就可以看到英文版,不知道到時會找何人來演出兩大帥哥的角色?希望能看到一個更有節奏感的版本。

Night In The Museum

MRT的電視屏幕不間斷地在播映電影Trailer,害我變得有點想看這部電影了。公共假期呆在家裏又被強制制水,剛好遇上家中有人要到電影院看這部戯,就乘著順風車一起出來了。

很久沒有和父母一起看電影了,最後一次還是04年左右《臥虎藏龍》,在前一次還是中學時候的《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沒想到隔了這麽久之後居然能在一個星期内和家人一起看了2部電影,有時還真覺得人生是很奇妙的一件事。

電影概念很有趣,許多情節和對白設計都很好笑,適合闔家共賞。作爲一部讓人輕鬆的搞笑電影來説,算是B上,只是結局得如此“圓滿順利”,讓人不免有種太一廂情願的感覺。可能就像是片中的爸爸要帶給兒子一個有趣的驚喜一樣,導演也把這部片子送給小朋友們,結局也理所當然地應小孩們最喜歡的“迪斯尼”式大團圓收場,身為父親的終于保住自己在兒子面前的形象。

只是,現在還會有多少小孩還會吃這一套?

感覺上Robbin William好像完全退居為第二男主角了嗎?

January 04, 2007

滿城盡帶黃金甲~~張藝謀的電影夙願?

**先在此聲明,還沒有看過這部電影但又想去看的人,請再看完電影后才閲覽本文,以免洩漏天機,坏了興致。沒有興趣看電影又想知道一些故事,或是已經看過電影想找人討論的,歡迎繼續閲覽本文。

原本還口出狂言地告訴朋友說我絕對不會去看這部電影,但是在佳節與家人歡度的愉快氣氛下,以及有人出資請我看免費電影的誘惑下,我的態度軟化了,立場沒有了。結果,我還是看了《滿城盡帶黃金甲》。

或許大家不應該懷抱任何期待去觀賞任何一部電影,最好是在沒有讀過任何Review甚至不知道電影故事概況的情況下走進電影院,這樣才能以最客觀的角度和立場來欣賞一部片子。

又或許我是懷抱著“張藝謀的另一爛片”這樣的心態進到戲院,結果出來時懷抱著的是比預想中還好的觀感。

我謹在此宣佈,張藝謀已成功地由藝術片大師轉型為商業片導演了。

《滿》並不是一部多麽了不起的電影,以劇情而言,一言以蔽之,就是皇室家族恩仇錄。爲了攀高附權的男人抛棄謀害了糟糠之妻,帶著前妻之子,娶了權貴的女兒,生下另兩個兒子,然而老婆卻和自己的大兒子搞三搞四,還以爲自己不知道,結果就狠心下毒慢慢毒死自己的老婆。前妻大命未死,前來和老婆結成聯盟,加上二兒子,抱持著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想法,想要先下手為強,幹掉男人。

女人心狠毒辣,卻輸在對愛人的心軟,毀掉了全盤算計。最出乎意料的是看起來手無縛雞之力的小兒子,原來一直怨恨自己的雙親忽略了自己的存在,想要搞個小小叛變,無奈終究只是小孩程度的家家酒遊戲,對比自己二哥率領的全軍万馬,氣勢懸殊無可比擬,但在父權之前都一樣只是小孩子的玩耍遊戲一般不堪一擊。

前妻沒有想到的是,從不曾知道自己存在的親生兒子和自己的女兒居然搞上了,女孩也不沒想到自己獻身熱愛的是自己的哥哥而發狂了。男人更沒想到自己養的兒子居然都以各種不同的形式背叛了自己,二兒子應該沒想到教唆自己叛變的母親背後真正變成厲鬼的理由,全城拜倒在菊花臺下的將士百姓們應該也不知道菊花臺上上演了怎樣的流血鬥爭吧?

整部電影劇情出乎意料的簡單,沒有賣弄任何玄理或是佈局,劇情讓我想起西方的李爾王又或是日本的《亂》。張藝謀賣弄的是他日漸成熟的布景排場,以及日漸進步的3D效果。當然,找遍中國全歷史,我想應該沒有哪個朝代真的將皇宮弄得七彩繽紛、金碧輝煌,尤其是在日漸衰敗的晚唐五代時候,不太可能出現這樣一座皇宮。宮女露出兩顆高聳乳房的裝扮倒是有跡可循,一些皇宮内朝覲的禮儀也近乎等於沒有,當然你可以自圓其説的表示這是要凸現一個由皇帝獨攬大權的專制統治。也因此張藝謀並沒敢大大地將電影所呈現的朝代放在字幕上,僅是短短數秒間小小地出現在銀幕之中。畢竟重要的不是要呈現中國史實,而是一個他認爲精彩的故事。

老實說,《滿》中的3D效果的確作得比《英雄》時万箭齊發的那一個鏡頭好太多太多了,尤其是男人手下暗殺部隊追殺滅口時所用的彎刀,你不會想到那是用電腦作出來的,只是從天而降的暗殺部隊,我老是想他們的繩子的末端定點到底是懸繋在哪裏的。還有一些排場我覺得不可思議,這麽一座宮殿,我連出入口的沒有看見,到底是從哪裏湧出那麽多的士兵和那麽多捧著菊花的太監?雖然中國大陸電影的優勢就是跑龍套的演員到處都是,不需要借助電腦虛擬就能製造出最震撼的大場面,但是那些人未免也多到太不合邏輯了吧?

張藝謀最成功的,就是找來了一眾老戯骨和好戲之人演出《滿》。其中又以鞏俐為甚。有人說,單是看《滿》的排場和畫面特效就已經值囘票價,我卻以爲,此片最值得之処就是就是得以欣賞這些演員們的七情上面,甚至認爲,沒有鞏俐和周潤發的《滿》,充其量也不過是第二部《十面埋伏》或是《無極》。鞏俐完美的演出了女人的愛恨慾念,一個與皇帝相敬如冰的皇后、一個渴愛的女人、一個愛子的母親、一個引導政變的陰謀家,鞏俐在演出這麽多面目又能將之結合於一個角色之中,將戲劇張力完美地擴散到整部電影之中,若說這部戯靠鞏俐撐起,一點都不為過。我甚至有鞏俐淩駕于周潤發之上的感覺。

以一個霸權、氣勢淩人、霸道又多疑的皇帝來説,周潤發算是恰到好處。應該說這是他第一次在電影上呈現這樣的一個略帶負面色彩的角色,那種驕傲、目空一切的表情,仿佛是周潤發天生戴上的面目,演來自然又有說服力。以一介中生代演員來説,劉燁表現相當稱職,在戯裏一開始看到他的時候,我還擔心說在兩個大牌演員面前他的演技會放不開,但是后半段開始他成功地演繹出一個和母后有染、懦弱又無能的大王子,面對誘惑的收放自如,好歹他也得過金馬獎影帝。而全戯最突兀的莫過於我們的“傑王子”(張藝謀還真是給這個流行天王面子,連角色名字都配合他了),就連年紀最小的三王子演技都比他強了。當然,我還是看得出周傑倫很用心的在“演戲”,尤其是面對母后鞏俐動之以情、游說叛變那一場戯,他“演”得很用力。

張藝謀在《滿》之中也幽了中共一默,傑王子面對皇帝的圍殲,最後四面楚歌,慘遭鎮壓,事後血流成河橫屍遍地,在皇帝一聲令下太監們忙著清除現場,洗刷血跡,讓人想起1989年天安門事件中共對學生示威的鎮壓行徑。

整部戯裏最感動我的莫過於將盡結尾時鞏俐明知事敗功垂,卻看見傑王子仍爲了她繼續奮戰時,所露出的那張“母親”的表情。沒有一句對白,兩人僅僅相望,看著對方一眼,仿佛在說:

“媽,你看到了嗎?”
“孩子,媽看到了,你做得很好,你做得非常好,媽媽很高興……”

單靠眼神和表情就能做到眉目傳情,這就是演員的最高境界。


注:戯名出自新朝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在起義前曾赴考科舉卻名落孫山,憤憤不平,遂題了一首《不第后賦菊詩》以洩恨: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這正不是與張導數次古裝片出師不利之後拍了這部電影的行徑不謀而合?原來心理寫照真有“古今皆同”這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