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20, 2004


Les Choristes Posted by Hello

Childhood 童年

最近似乎和小孩子挺有緣的,連續看的兩部電影都和小孩子有關。上個禮拜看了Les Choristes (The Choir Boys) ,雖然都是有關兒童的電影,看完之後感覺和感觸卻完全不同,我只能說同人不同命,雖然身份在社會上都還是完全無需爲什麽負責任的小孩,但是,在不同時代不同地點不同情況下出生的孩子的命運還真是截然不同。若說太陽帝國講述的是英國小男生在地獄裏成長的故事,那麽唱詩班裏要呈現的就是一群宛如惡魔的小男生從煉獄中被解救出來蛻變為小天使的故事了。

雖然電影裏的題材早是屢見不鮮的老題材:一個老師通過音樂的感染力將一群小惡魔馴服為天使的故事。像是Mr.Holland’s Opus, Sister Acts II, 甚至是一些相似題材(教師感染學生)的作品如Dead Poet’s Society, Great Teacher Onizuka 等等,教師以“愛”的力量感化學生的題材似乎永遠不會過時,只要將來繼續有這樣的身份與階級對立的存在,這樣的電影也會應運而生。

但是這樣的一碗老湯我還是喝得挺有味道而且津津有味的。基本上,以小孩作爲題材的電影本身就有很大的市場開發潛質及吸引力,很少有電影以小孩作爲題材卻不賣座(應該是說以小孩為賣點的電影幾乎部部大賣!):像是Home Alone, Spy Kid, Never Ending Story, 伊朗片Children In Heaven、小孩不笨、……小孩子的純真及鬼靈精是不朽的素材。生活在世故老練中的大人們所渴望追求的,也許就是藉著電影中發生的那一兩個小時中,回溯以前那段沒有心機沒有你爾我詐的童年時光吧? 所以爲什麽現在還是有那麽多“大人”仍然醉心沉迷于動畫卡通與漫畫世界中像個長不大的孩子,只因爲囘不去的那段時光只有藉由這些媒介去彌補、碰觸和緬懷我們已經喪失的歲月。

“大人”要背負的事和責任實在太龐大而沉重,然而實際上我們身為小孩的時光又太短暫,短得我們不知何時已經被喚作“大人”,背負著十八嵗以後一波接著一波的社會責任和禁忌限制。雖然18嵗就背負著“成人”的大招牌及種種限制,但是心呢?是不是所有人的心已經蛻變成長得能承受“成人”世界的風暴及考驗?在沒有心理準備一知半解的情況下被迫接受與面對殘酷和現實,被硬生生地從快樂的伊甸園中抽離又或是驅趕出來,這些人要如何面對?每個人成長速度都不一樣,就算同期播種的種子發芽的時間也會不一樣,那麽到底是誰規定18嵗以後你就不得不是個“大人”?但是永遠沒有人會去同情一個心理長不大的“大人”,就算他做錯了事,也不能像個小孩一樣被原諒同情,只因爲生理上他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所以就有很多長不大的“大人”每天都被人教訓被人鞭策被人歧視。

幸福是不是一種錯?18嵗以前當你還能被稱爲小孩子的那一段歲月,幸福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幸福卻不會使你生長出一對強健的羽翼,甚至會拖延你“成長”的過程,讓你永遠沉溺在家人庇護下的幸福伊甸園而不知成長爲何物。直到你被生硬硬地從伊甸園抽扯出來,並被告知幸福是要自己去爭取謀劃的,你所認知的世界從此變得不一樣,再也不能以過往的任性妄爲小姐脾氣少爺習性處事待人,爲人開始要變得圓滑懂事、善解人意、處變不驚、……“對不起”“謝謝”要一直挂在嘴上,甚至要為自己沒有做錯的事道歉或是負責任,以前父母說一句你頂十句的歲月不再,現在在上司老闆顧客面前你只是一只溫馴的小羊,凡事只能忍耐,忍耐還有忍耐……任意妄爲只能發生在自己花錢消費的時候,而且這唯一得以任意妄爲的權力在你結婚有了小孩之後就會完全消失殆盡。

“大人”的世界永遠不會有小孩子的快樂,所有的事情變得不再簡單,但是,我卻不能選擇不成爲大人,甚至要這樣繼續過這樣的日子直到老死,我所能選擇的,就是暫時躲進小孩子的世界又哭又笑騙騙自己也好,就算只有電影短短的一小時半。

September 15, 2004


Empire of The Sun Posted by Hello

Empire of The Sun 太陽帝國

Empire of The Sun,太陽帝國,是一部我想看了很久但是苦無機會的電影。第一次與它擦肩而過,是在高中時期的考試期間。當時坐在電視機前“溫習功課”,突然電視頻道轉到12首選波道,“太陽”已經升起一段時間了,畫面上出現英國小男孩在上海喧鬧混亂的大街上慌張失措的奔跑,後面跟隨著一個發育不全營養不良動機不純的大眼中國少年。小男孩竄街跑巷,試圖躲開少年和他所散發的陌生危機感,但是轉眼間小男生被少年略施小計,撂倒在地上,少年狠狠地打了他幾個耳光,乘他在驚慌發愣的瞬間企圖搶奪他腳上的那一對皮鞋,一雙在那個年代戰事發生前以他的身份窮極一生也無法得到的皮鞋。然而,藉由戰事的發生,少年搶到了……。

那個年代的那一場戰爭,改變了很多事,也改變了一座城市的歷史,更改變了許許多多在戰時前後出現在這一座城市中的靈魂和他們的命運。作爲那個時代的東方巴黎,上海城淪陷了,但它不只發生在1937年日本軍太陽旗幟的入侵之際。在更早之前,上海就被來自歐美不同的殖民政府瓜分了,1937年以前的上海不是屬於中國的,而是歐美列強所塑造出來的不夜城,一座靈魂墮落的罪惡之城。然而列強們精心維持大都會表面的華麗生活夜夜笙歌浮華和所謂自由,就在1937年隨著太陽旗幟的昇起遂而像泡沫一般消失得無影無蹤。歐美上流階層在上海創造出來的樂土就被日本軍靴無情的踐踏毀壞不堪,金色的頭髮白色的皮膚在四處竄逃,離開的離開、失散的失散、死亡的死亡,逃不掉的就送入集中營,過著一天是一天,在不知明天是死是活,戰事何時結束的絕望中苟且而活地混日子。然而這只是這部影片所呈現的角度,當時中國其他城市還有後來東南亞一帶的人民同樣処在水深火熱之中,一樣狼狽的四處竄逃……

以前上歷史課讀到這段歷史的時候,心中中華血液被侮辱的憤恨不時湧上大腦神經,但是這麽多年下來也在不同媒介上看過真真假假大大小小的戰爭,深深體會到倪匡先生在《遊戲》所說過的一番見解:遊戲中參與的角色越簡單,遊戲的規則就越複雜;反之,投入的角色與理由越複雜,玩法就越簡單。而戰爭,就是其中一個看似複雜規則卻又簡單無比的遊戲,參與者需要做的,就是殺戮而已。戰爭遊戲無論發展到什麽階段,無論結果如何,已經無法用單純的判斷去裁決誰對孰錯。很多戰爭往往是不同立場與主張的分歧甚至誤會而導致的一種無奈的局面。往往知道結果得背負上慘痛的損失與無數的人命傷亡,統治者還是奮力地投入戰爭,不管戰爭的結果是否是自己所期望的,甚至在殺戮的同時已經抛開動機和理由還有戰爭的初衷。我開始懷疑人類的血液絕對有殺戮的殘酷因子在伺機活躍,人類其實只是藉口種種理由去引發大大小小的戰爭,目的只是讓自己體内的殘酷因子得以抒發及宣洩體内的瘋狂。他們要的只是戰爭和殺戮行爲本身,至於背後的理由,重要與否又如何?

然而,不管是誰引發戰爭,誰攻誰守,誰強誰弱,到最後也只是無盡的傷痛,就算是勝利的一方,也只是用慘痛的損失及無數的生命換來一時的表面風光而已。喪失至親的痛,卻永遠留在那些沒有選擇戰爭卻不得不面對的死者親屬心中。戰爭背後最爲可憐的受害者,永遠是無辜的人民,哪怕是戰勝國或是戰敗國的子民,甚至是侵略者日本,也是用不可細數的無辜百姓的生命去換來一個並非初衷的結果。

影片中的男孩同樣身不由己,在與雙親失散在戰亂的上海,注定要獨自苟活在戰火之中。戰爭給予他唯一的教誨,不是飛翔在天際的戰鬥機性能有多棒,也不是美國人的世界如何讓他嚮往追求,而是遊戲唯一的玩法就是竭盡所能的活下去,活下去的人就是最後的贏家。三年來在集中營度過的童年卻形成一生不可磨滅的烙印,男孩的童年結束得太早,面對著不相關人的死亡、看著自己當成母親代替品的女人死去、近距離看見自己視爲朋友的日本少年被殺的那一刻,讓他驚覺自己的無能爲力,即使戰鬥機及駕駛員是他童年的憧憬而使他發瘋狂喜又跳又叫,戰爭的殘酷與死亡仍使他不得不放棄童年的無憂無慮。就在他將那一箱代表自己童年的所有物丟入河中,留下童年的最後一滴淚,那一刻,他被過早地從童年中抽離,從此有的只是呆滯的眼神和木然的表情。那一刻,我從一個並非軍人也不是戰爭策劃者的普通人眼中看見戰爭的殘酷與無奈。

以前在看小説、電影、連續劇、漫畫等等媒介時,不論是作者或是讀者縂喜歡用忠奸來區分好人壞人,英雄永遠是好人忠臣必定會有善終,壞蛋奸雄一定不會不得好死。然而在戰爭遊戲中,我已經找不到代表正義的一方了。

September 11, 2004


Kareshi Kanojyo no Jijyo Posted by Hello

彼氏彼女の事情

津田雅美,這個相當普通的名字,若是提起《彼氏彼女の事情》,相信有留意動漫界動態的人一定不會感到陌生了吧?

津田雅美自出道以來總共出版過4本全一冊的單行本,包括《丑小鴨與公主》、《我本女兒身》、《天使的房間》和《夢之城》。唯一一部的長篇作品就是《彼氏彼女の事情》(台譯:男女蹺蹺板,港譯:他和她的故事)。

說實在的,假如當初Gainax庵野秀明沒有相中這一部作品,將它拍成26集的動畫片《彼氏彼女の事情》,相信今天津田雅美的這部漫畫不會有那麽多人認識和喜愛,可是這也不代表這部漫畫將會就此默默無聞,因爲這部漫畫實在有它細膩可觀之処,相信它一開始在日本白泉社少女漫畫雜誌上Lala連載時就有一批忠實的熱愛書迷在支持著它,要不然庵野秀明也不會選中它作爲《世紀福音戰士》(New Evangelion)后繼續動畫創作的驚世之作,成爲一片熱血打鬥動畫之中的一股清流,一部令人難忘惹趣逗笑的溫馨小品。

說起動畫版的《彼氏彼女の事情》,它其實可説是庵野秀明的大膽創新之作,甚至可以看出2001年庵野出任《式日》導演(見前文)之前的的朝向電影創作發展的野心及實驗精神。他大膽的使用各種呈現手法“玩弄”津田的原著,像是在白紙上劃上黑白二色的主角,然後把紙揉出褶皺的痕跡,再用攝像機拍攝出一種2D中的3D質感,讓紙片在鏡頭面前演戲、活動……。或許很多動畫迷都會大聲抗議:這是什麽動畫?亂七八糟又隨便!但是我卻不禁為他這種大膽創新的呈現手法及創意暗暗喝彩。此外,這部動畫片的配樂真是好的無話可説……。還是說一點吧,除了有逗趣惹笑、輕鬆活潑的音樂以搭配這部原本就有搞笑元素的故事劇情外,配合男女主角的内心世界及私密的心理世界,還特地創作了分別屬於男女主角有馬雪野的“主題曲”,一旦故事牽扯到男女主角的内在思緒的時候,屬於他們的主題配樂就會悠悠的傳出,甚至讓人有想哭的傷感……。

說囘津田的《彼氏彼女の事情》,固然畫工不是屬於華麗派的她,反而在一筆一劃之間顯出一股清新的感覺,整部漫畫和内容一樣,予人一種純淨脫俗的親近感,在笑的背後也有不爲人知的哀傷與痛苦。人的生活中快樂永遠與悲傷同在,但是爲了那一個特別爲了你存在的人,一起度過的快樂與痛苦成爲了再重要不過的事,因爲有你,一切纔有意義……我深信,這是一個關於救贖的故事,一個由愛而得到解脫的故事,不管對於男主角或是女主角,或是他們身邊的朋友家人,因爲有愛,大家互相扶持的生活下去,愛成了生命的原動力。

看起來我這麽說似乎很噁心,但是在漫畫的笑與淚背後,我就充分的感受到這一份心情,心情似乎也得到救贖而溫暖了起來。津田的漫畫就是有這樣的力量,非常細膩的描寫或體現一些生活中的心情,甚至我們曾經擁有過卻忽略掉的感覺。

像是昨天在紀伊國屋搜刮到的一本寶物:《天使的房間》,由四篇短篇故事組成,故事都非常窩心感人。其中有一篇故事令我特別有感觸:《因爲有你》。一個中學女生,在平凡的中學渡過平凡的日子,雖然沒有被同學惡意欺負的事情發生,但是她始終覺得自己與其他同學格格不入有一層深深的隔閡,相對的還非常自卑,覺得平凡的自己總是比不上人家而不被了解接受,甚至相當羡慕嫉恨身邊一個各方面表現優異且有話直説的男同學,當他向自己示愛的時候還覺得對方是在嘲弄自己。直到有一天這個她認爲如此耀眼萬能的他在她面前流露出痛苦沮喪的表情並告訴她她什麽都不知道的時候,她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躲在自己的世界中用自己的眼光去衡量所有人的做法是錯的,而那個他在她心裏也有了一定的分量。然而不久之後,他消失了,事後她才了解他的光亮堅強的外表其實是不幸的一種掩飾。隨著她進入一間原本他應該就讀的高中,用著他的理念和別人交往及生活著,在初中同學聚會時和以前的同學聊著現在高中的生活時,她才驚覺他也已經消失在他們的話題之間。在大家都已經忘記這個人的時候,她卻因爲他成爲今天的她,“然而,你在哪裏?”她偶爾這樣哭泣地嘆道……

因爲有你》是四篇故事中相對短小的作品,卻在這麽短的篇幅中細膩的呈現出我們一度擁有卻失去了的感覺。這個故事或多或少都曾經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像是與同學格格不入、自卑而羡慕著他人的心理、暗戀又或是分離,多年以後突然想起這一切時候的感慨及徒然,這一切在這一個短篇故事裏充分的表現出來,細膩又感人,甚至讓我想起自己的曾經而不禁也為之鼻酸。

有時候突然想起某些人,又或是某些事,“然而,現在你在哪裏?”、“過得怎麽樣?”連一句問候的話也不能傳達的時候,你才驚覺過去已經離我們很遠很遠了,套一句張愛玲《半生緣》裏的經典名句:我們已經囘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