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17, 2007

比起前作,看了反而难以成眠

昨晚一口气杀光了《少年岛崎不思议事件簿》。又是宫部美幸的作品。

之前看了《这一夜,谁能安眠?》是一本轻松诙谐有趣的少年侦探故事,事件导致一连串的家庭不幸与冲突,所幸结局转悲为喜,好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少年岛崎》恰好是《这一夜》的续篇,主角同样是绪方小弟弟和让他那微微自卑心理暗暗对抗的好朋友四眼少年岛崎。《这一夜》之中尚是小学生的两人,在《少年岛崎》里已经蜕变为微尝初恋情愫的国中生了。

然而,就像《哈利·波特》里,日渐成熟的少年开始接触黑暗面,纯洁的白纸慢慢被熏染,我们的绪方小弟及岛崎同学面对的再也不是母亲外遇或父亲有染这样的“小事件”(虽然对绪方小弟来说家庭面临破裂绝对不是一宗小事件),而是有人死亡的公园现场,甚至还进一步被牵涉了进去。

岛崎同学也从一个老是摆着自以为是小大人面孔的优等小学生,变成一个沉稳、镇静、成熟而有智慧的少年。当然绪方同学还是那幅永远长不大的样子,而且为了心仪的女孩子在私底下和岛崎偷偷较劲。但是随着见识与听闻的增长,少年们接触了人类隐藏在面目下心的黑暗面,就像纯净的水混进了一滴滴的黑墨汁,终将离开彼得潘的梦幻园成长为一个个世故的大人。

倘若《这一夜》述说的是无邪天真的小大人们的侦探游戏,那《少年岛崎》中的少年们就仿佛从硬生生中断的游戏时间中,被扯入一个现实的残酷世界。少年们啊,你们真的长大了……

书中有一段少年岛崎转述田村警部的话:

现在犯罪这种事,完全演变成个人的心理问题。以前,由于社会顶层大权在握而无法窥见的黑暗部分,到了现在已经被分解、分解再分解,分解到小小的,深入每一个国民的内心。这一点,有时候会让他(田村)感到莫名的空虚,怀疑自己到底是在跟什么对抗。因为像以前那种应该要打倒的『巨大敌人』已经消失了。…

…取而代之让警部先生他们疲于奔命的,是动机或理由只有个人心里才能解释的突发性犯罪。像是绑架女人或小孩之后加以杀害,或是把无怨无仇的路人施以惨无人道的凌虐,再杀人弃尸等。…

…警部先生说,他无法理解,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案才好。就算将犯人缉捕到案,送去检察官那里,犯人被起诉、被判刑之后,他还是不懂犯人的内心,也无法掌握犯人犯案的明确轮廓。这些都是因为这类犯罪,问题是出在犯下这些罪行的人心里。并非来自于动摇国本的阴谋,或社会结构所造成的不公平与贫困,或是意识形态冲突的结果,而是来自个人内心的欲望和渴求,说来极为基本,却是衍生自永远无法为外人所理解的部分。一个人的心,可以加以推测、解释,但是要真正完全理解却是不可能的。……


的确,以前的人犯罪心理比较明确而容易推测,由于环境问题及外在条件等造成的不平等、贫困,往往就是罪犯的温床。但是,随着时代的演进、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生活日渐优渥,社会开始由群体意识过渡到个人主义的时候,当人们不再需要为群体的基本需求烦恼的时候,个人欲望无穷尽爆棚的时候,罪犯的头脑及手法变得越来越高杆的时候,也就是犯罪心理学越来越复杂而无从推测的时候。

回看家乡所发生的一连串罪案,以前的人只为求财,少有伤人性命之事。现在的人,除了求财求色之外,搞不好更大的成分是为了满足感及刺激。人命在媒体及游戏过渡渲染下变得越来越廉价,生命的意义或许早已成为个人的自我满足。“我”就是我个人世界里的主角,别人的存在只是为了衬托自我的配角和小脚色而已。

就像《少年岛崎》中围绕在“天堂”这一组织的那些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出卖别人或是利用别人完全不抵触个人道德原则,“别人”的生死仿佛离自己好远好远,只要不是自己的亲友,别人怎样都无所谓。你可以说古人早洞悉了这种人性,因为古人早云“各扫门前雪”,但是不同的是,古人不会教你为了自己去陷害他人,或是将扫好的雪堆到别人的家门口。那种“我不行,但别人就可以”的心态,着实叫人心寒,难怪绪方小弟爱慕的心也会冷却。

这本书原名叫《夢にも思わない》,意指“连做梦都没想到”,其实与整部书的结尾前后呼应。不明白为何出版社临时决定不用这个译名,而改用《少年岛崎不思议事件簿》。

不是有人这样做吗?看完了小说后,了解书名为何是如此的读后思考。就像是看完《模仿犯》后终于了解为何书名叫《模仿犯》。或许出版社希望借改名以减轻这部推理小说的沉重感吧?

July 12, 2007

马西莫·奥利维罗斯的花样年华

原本友人G约好一起看的电影,在连续三天手机的那一端均响起the number you dialed is currently unavailable之后,我决定自己一个人上电影院。

电影名字叫The Blossoming of Maximo Oliveros, 一部以马尼拉的街头乱世为背景的菲律宾电影。在电影院和G一起看到这部片子的Trailer,以一个娘里娘气的小男生恋上一个阳刚帅气的警察大哥为主题,觉得很有趣,而且很久没接触菲律宾片子,就萌生想看的念头。

看了之后,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片子其实有点像“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现代电影版,只是仇视的两大家族换成官兵和贼的关系,而且朱丽叶变成一个小男生而已。电影的出发点虽然很好笑,小男生妖里妖气地搔首弄姿、扭腰摆尾,和一班“姐妹”嬉戏玩闹,甚至爱上了从企图强奸自己的流氓青年手中救出自己的正义英雄,一切看似荒谬而有趣,但是若正视电影所铺设的背景,你或许一点也笑不出来。

电影在剪辑、故事铺设方面其实都满有瑕疵,未见成熟,甚至有时画面的连贯性跳跃幅度之大让人觉得有些突兀,因此即使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也觉得没有胜算。但是作为一部能入围外语片的片子,电影还是有其可取之处,就是它在某一层面真实地显露了菲律宾社会的某些真实面貌和世情。

看在本地人的眼里几乎等同于贫民窟的简陋的街道、青少年的不务正业、儿童辍学没有接受教育的问题、警察与黑道勾结、白粉及枪支流通市面、执法者的办事态度与效率、杀人劫掠、贫穷与平凡的定义……

Maxi的家庭是以偷抢为生,父亲表面上在贩卖手机,实际上训练一干儿子成为杰出偷儿,早亡的妻子让他发誓再也不要因为付不起医药费而再度失去任何一个亲人;大哥继承父亲的事业,偷抢劫掠的事情都干尽,甚至还错手杀人;二哥在经营父亲传下的非法万字收注生意;而没有上学的Maxi就化身为家中唯一的“女人”,为家人洗衣煮饭打扫,偶尔收收非法万字的下注钱。

在认识英雄Victor之前,Maxi一直都不知罪恶为何物。他崇拜甚至迷恋这个正义的执法者,尽管家人极力反对他和这个不懂得“变通”的笨警察在一起。

正义的执法者无法接受贪污腐败的警界内在,不断叮嘱自己不要成为随波逐流的一分子。但看似正直严禁的新上司,其实也在滥用职权执行私刑,Victor也只能觉悟到“有时也得成为他们的一分子,事情才能有所改变”。最爱的爸爸死在眼前,Maxi也终于认知到英雄也不过是凡人一个而从这段畸恋中毕业了,投入全新的生活之中。

非常讽刺,当知道儿子杀了人之后,身为流氓的居然气得骂:“我只有教你去偷去抢,可没有教你怎样杀人,也没有教你做这种人渣……”;即使腐败的前警长在怎样贪污,起码也是收收钱事后放人,没有危害到任何生命;但道貌岸然的新警长虽严格地执行一个“真正的警察”的应有责任及任务的同时,却会动用私刑杀人,和之前那些所谓流氓与贪官相比,谁的危害性更大?

看到这部电影总会想起自己的家乡,虽然家乡的生活比电影中来得优渥,但是恐怖与动荡的治安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执法者的面貌简直如出一辙,人民百姓到底要依靠谁才好?

电影开头有一幕长达起码10秒的画面,一撮岸上的枯草和水中漂流着无根的鲜艳花朵。导演拉长的这个看似无意义的画面其实另有映射,随波逐流的无根兰花鲜艳夺目,脚踏实体扎实长根的植物反倒要枯死了,搞不好这就是反映马尼拉乱世的真实面貌。

可能大家都是冲着小男生成长岁月中同性情愫作怪的电影主题来捧场,怎么觉得电影院里的男性观众特别多?而且还是一对对来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编剧居然是个日本人。而且还是个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