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29, 2006

日本漂流紀實--回憶中的日本(1):呼吸的空氣

前言:從日本回來已將近2個禮拜,是時候開始整理思緒為大家回憶一下在日本15天的生活經歷了。一直希望磨練自己寫遊記的方式,因此決定和上次臺灣之行不一樣,以另一種方式來回憶日本旅行的精彩。所以這次將以主題方式作個回憶紀錄,因此在時間次序上並沒有一定的規劃模式,完全是回憶跳躍式的文字記錄。但之後我會嘗試將自己15天的行程做個規律的行程表,向大家交代清楚。

因爲是主題式的紀錄,所以本人也不知道“日本漂流紀實”會進行到何時何地,還請多多見諒……

應該會寫到我寫不出爲止吧?
***********************

抵達日本的第一印象,就是:好冷。

也難怪,我去的時候,正值日本季節過渡時期,雖然是春天櫻花遇暖而綻放的時刻,但是冷簌簌的風還是無情的吹襲,時而下雨,時而放晴,冷的時候永遠比暖的時候多,據説今年日本剛過完最冷的冬天。

出生在熱帶國家的我,二十幾年來都只有感受到“濕熱”的存在,因此往往只有在四季國家的冬天時分,才會徹底體驗到“冷”和“乾燥”到底是怎麽一回事,才能真正體會自己原來是多麽適合那個熱帶島國,雖然真的很嚮往在四季分明的地方住在一所能夠种滿一年間輪流開滿七彩繽紛的花朵的房子。

愛因斯坦是對的,世界真的是充滿種種相對,沒有光,就不會有暗;沒有醜陋的事物,就不會知道身邊周遭是多麽美麗;沒有冬天的冷,就不會體驗室内的暖爐是多麽溫暖,夏天的太陽是多麽酷熱。倘若沒有比較,這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單調而無所謂的。

而且,沒有經歷過冬天的冷,我應該就無法看到春天如此繁華的花。

感謝神明,你讓冬天過去了。感謝人類,謝謝你創造了暖爐。

只是,刮這麽強的冷風,下了連續幾天全天候的細雨,這樣好嗎?

結果,我在寒冷中,感受京都。

友人J在東京的表姐說,出生在夏天的人難耐冬天的酷寒,而她剛出生的寶寶則出生在冬末。所以小寶貝成天只要睡在阿嬤送的溫暖企鵝裝内,就能安穩地乖乖睡着,不然的話,就會哭得像個魔鬼一樣。媽媽帶他出門時,還擔心初春的寒風會讓他着涼,特地準備了小帽子,蓋著他的雙耳確保他的溫暖。有時還靜靜地臥倒在媽媽溫暖的懷抱中,貪戀人體的溫暖。

所以說,冬天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讓人意識到別人體溫的溫暖,例如媽媽的懷抱、情人的呵護……愛意,就在冬天滋生。

雖然如此,我並沒有因此而在日本陷入愛河。

回想一片寒冷中,好想念三田的暖爐圍桌,還有裏頭那只老愛靠著我的腳睡的Betty、Aunty Cat為我們準備的厚厚毛制被褥、京都旅館的榻榻米和床褥、鴨川散步時晴空下陽光的溫暖、還有東京微暖的氣溫。

難忘的是到京都二條城賞夜櫻時降到谷底的冷氣溫,冷到即使吃起燙熱的烤丸子也一點都感受不到熱度的地步,還有在暗夜的冷空氣中飄零的櫻花吹雪;乾燥的冷空氣讓我的手連續兩次和電車中的鉄杆起了強烈的靜電反應,不知道因靜電觸電而死在不在旅遊保險的涵蓋範圍之内。

在雨中渡過京都之旅的最後兩天,不管是清水寺還是哲學之道,清靈的空氣、雨的純淨、冷的天氣,感覺到所有的事物都被洗淨了一番。雖然下雨相當掃興,撐著雨傘到處觀光相當麻煩,但是這樣走著走著卻別有一番趣味,綿綿細雨中的京都特別有一番高尚的品味,雨中觀景另有一番滋味。而且京都常年都在細雨紛飛中。

這趟日本之旅,我帶去了一把免費的“捐血”雨傘,想想充其量最多只是下下小雨的天氣,一把小摺傘應該充其大任吧?結果,預定到鞍馬山的那天,天氣預報說會下雨兼刮風,小小紅傘就在我四處奔波想要找到對的車站搭上對的車子的途中,抵擋不過強風的襲擊,被180度的骨折了,那種風的強度是一種讓你覺得無法掌控的蠻力,深深體會到人的力量終究難以戰勝大自然的原始力量。所倖的是,細細的骨架稍微扭曲的小傘還是能繼續為我服務,即使它在幾天后的平安神宮再次遭逢同樣的厄運, 甚至讓我遭遇連人帶傘差點被風吹走的命運。

帶去的冷衣似乎無法抵擋東亞酷冷的寒風,最糟的是,唯一一件禦寒衣的拉鏈是坏的,更糟的是我帶去日本之前早就知道它是坏的,只是奢望它能和我好好合作,在必要的時候還是能拉得上來。結果很不好意思地,在Uniloq怎麽也無法將拉鏈拉上,還被寄宿的伯母發現了我的窘態,勞煩她借了一件大衣給我,儘管那件大衣不是非常保暖,但我還是把它帶到了京都,因爲那背後的心意溫暖了我的心。

在寒冷的天氣中起床,離開被窩時那突如其來的寒意,還有忍著冷意,7點多在冷天中洗熱水澡,拼命在冷空氣與熱水間和自己的意志及時間交戰,顫抖的身體渴求著熱水的餘溫,真是沒死過怎知道活著有多美妙?

冷的結果就是,第一天剛到三田時突然發現手皺得像60嵗的阿嫲,嘴巴周圍開始脫皮,乾燥得脫水而嘴角生凍瘡,鼻膜破裂而鼻涕帶血。回到家時,別人都說我的臉曬黑了。廢話,全身包得緊緊地只剩下一張毫無設防的臉曝露在紫外綫下,不黑才怪,雖然自己並沒有真的意識到這件事。

或許是因爲初春的雨,又或者是經過冬天的洗滌,姑且不提大城市的汽車廢氣和人類的二手煙,日本的空氣普遍清新。不知是不是因爲春天涼爽的關係,無論是在三田,還是在京都的時候,自己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空氣中沒有一絲廢氣的味道,非常的清爽。這也可能是因爲去的地方都是有花有木的地方的關係,但若這樣說起來,日本有花有草的“自然區”還真是多呀。

據説,日本的抽煙人口在世界排名上是數一數二的,故我所及之処都有人在吸煙。但是,善於規劃習慣群體生活注重他人意識的日本人,算是相當有良知,在幾乎所有公共場所都有規劃所謂的“吸煙區”,讓不吸煙的人免受二手煙荼毒,而吸煙的人也不會受他人白眼。到過其中一間日本麥當勞,兩層樓的餐廳,就有其中一層專設為吸煙區,無奈的是底層的煙霧還是不能避免地飄向禁煙區。除了餐館有劃分吸煙區和禁煙區外,連車站都有這種設施。通常土地相對新加坡大的多的日本的電車驛站(除了地下鐡外)幾乎都是露天的,我們去的季節剛好是初春,仍是寒風陣陣的時節,站在露天月臺等候電車進站時免不了遭受冷風吹襲。身為外地人的我們不止不習慣寒冷的天候,而且還對日本的國情不太熟悉,所以對露天月臺上出現的一間封閉透明的小廂房感到很好奇:

我:這房間是什麽東東?
J:不知道耶,也許是冬天太冷,車站特地為等車的人設立的房間,讓他們可以不用耐著寒風等車。
我:哦,是喔。

奇怪的是,房間裏是空的。我本以爲或許覺得冷的只有我們兩個外國人,習慣四季變化的日本人根本不屑在初春進入特設的小廂房等候電車。那時心裏還覺得有點不對勁,冬天時存在的這間貼心廂房,到了夏天時會是個什麽樣的存在?

結果這是根本性的大誤解!而這個誤解一直等到我到了機場目擊到一件事的時候,才慢慢搞清楚這個大錯特錯的認知。

你猜我看到了什麽?

我在機場的登機処看見幾個人在一間小廂房裏吞雲吐霧,還跟其中一名歐吉桑對上了眼。事後想想,那是機場為在公共場所不可吸煙的煙客體貼特設的“吸煙區”。結果想對了軌,才發現那時在三田車站看到的那間小廂房,根本不是什麽貼心的防風候車室。

那是一間“吸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