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30, 2007

日本漂流纪实——回忆中的日本(11):赏花篇

4月的日本正是樱花飒爽的季节,涌到赏花景点去一睹樱花醉色的人可不止千里迢迢来到日本的外国旅客,还包括了热爱国花大办赏花大会借机醉倒在樱花树下的日本人。

去年到日本去,正值樱花时节。其实不是碰巧,根本就是冲着一睹花容而去。

奇怪的是,樱花不是随着气温变化由日本南部开到北部去的吗?可是为什么东京的樱花会比大阪和京都开得早呢?有谁能回答我这个问题?(无奖问答)

刚到日本的第一天,来到了兵库县的三田,樱花还紧紧地锁在度过寒冬的枯枝及刚成形的花苞中,似乎还不愿醒过来。来到神户车站附近,公园里的樱花树下坐着稀稀落落的大学生赏花团,在寒风及细雨间开怀畅饮,似乎要和办公室中忙碌的上班族互别苗头,像是炫耀自己和初开的樱花一样尚有挥洒青春的余裕和时间。大阪街头除了攒动的人群外也没看见什么樱花,或许樱花在这里成了私人住宅的专利品。所以,只要一看见樱花树的身影,即使树上仍只有零星几点粉影,心里仍是兴奋的不行。

来到了京都时就不一样了,当时正值樱花渐开趋向盛放的时段,不同品种的樱花盛放度由40%到100%不等,各式各样各种风貌的樱花尽收眼底。有傲然展枝的山樱、象女子垂着小蛮腰那般性感的枝垂樱、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堂但是千姿百媚的樱。就像眼前出现了形形色色不同的日本美女,性感、可爱、妩媚、温柔、甜美……我就像是一个色色的北北,完全被她醉倒了。

樱花真是一种奇怪的植物,没看到的时候叫你期待,看到的时候叫你兴奋,当盛放期间举目皆是叫你看到烦腻,但却又忍不住拿起相机照下那一张又一张不同姿态的樱影……连J都受够了我的拍樱癖。

那天朋友M刚决定要到日本赶上这一场樱花盛宴,问了问关于京都的赏花点。我这才发现自己居然没有写下一篇关于京都樱花的二三事,真是失策。于是赶紧动笔,希望将自己脑海中那片动人的花宴记下,永远保存……

京都樱花举目皆是,几乎整个京都浸淫在一片樱海之中。我们下住的那间旅阁正面对着东本愿寺,寺前就以伫立了好几棵樱花树,在盛放的夜晚配合着灯光的照射,我仿佛看见了几个衣装华丽贵妇雍容但寂寞地伫立在街灯下。


以下是我这次所去的赏花区,希望我个人主观的观感对赏花客有所帮助:

二条城
的早晚我们都去过了,但推荐的是晚上的二条城赏樱区。在樱花季节早晚皆开放的二条城,在白天里看的是丰臣秀吉的城堡,在夜里就是赏夜樱的好景点。别以为你可以以一张白天的票根从白天留到晚上,在4点左右二条城就会暂时关闭,整装以待准备迎接晚上的赏樱客,在6点左右才重新开张,而且只开放赏樱区。值得一提的是,身穿和服的女性可以免费入场,不然就得另附¥400的入门票。赏夜樱的游客请注意,一定要穿的保暖一点,夜晚的京都可是冷得有你好看的。就像我们只撑了一个小时多就冷得逃了出来了,辜负了那么美丽的夜樱。(推荐指数:88%)

清水寺是每间旅社或是旅游手册上必去的景点和赏花地,但是对我来说只是普通,并没有对那里的樱花留下太多深刻印象。不过在旅游手册上清水寺是另一个知名的夜樱景点。(推荐指数:65%)





若是行程碰上樱花盛放季节时,不妨到京都御园去,顺便去参观一下只有在春秋樱枫二季才会开放的京都御所(平常要事先预约才能参观)。御苑里不仅能欣赏到樱花的芳蓉,若是樱花初放的时候到访还能一睹梅花与桃花的芳踪。无论是外形或香味上,梅花比起可爱甜美的樱花来得更加妩媚艳丽。在这里还会看到骑着马维持秩序的京都警察,在开放期间参观御所的游客都要接受严厉慎重的保安检查。(推荐指数:78%)

龙安寺就在金阁寺附近,那时被J拉了进去,只为了看一片用岩砾构砌的禅画,恕我无能没办法领略其中奥妙,但是在凉廊边竖立的那棵枝垂樱倒是叫人久久不能忘怀。(推荐指数:70% ,不用为了一棵樱花树而买一张¥500的门票)

醍醐寺最有名的就是每个4月的第2个星期天举行的“醍醐花见”,是丰臣秀吉时期就流传下来的赏花大会。当年大将军携眷带臣到醍醐寺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赏花大会,想必在当时风行一时流为佳话,这次的赏花大会才会变成每年一度的惯例吧?大约在中午1点,身穿幕府时代衣着的扮演者就会仿拟当年的盛况,由前庙依次游行到寺内的场地去,就在寺前的空地表演(类似相声、舞蹈等)。扮演者纷纷化身为丰臣秀吉、其家眷、家臣、座上贵宾等等,在“仪式”之中和我们这些“现代”的小老百姓一起观赏着演出。结果,没注意到樱花有几朵,倒是对这场仿古的赏花大会留下深刻的印象。J则是对汹涌的人潮和祭典不以为然。(推荐指数:85%——针对祭典而言)

想到京都赏樱花的绝对不止你我而已,满城都是赏花人潮,弄到后来不只是看花还是看人。如果想要避开人潮静静赏花,贺茂川两旁的樱花绝对是最好的选择。俗称“鸭川”的贺茂川,由于附近没有知名景点,是一个只有当地人或日本人才选择的赏樱好去处。静静溪水以南北走向流过了京都,两畔净是茁壮的樱花树,其中以半木之道那段最为抢眼。那天是我在京都之旅唯一的晴天,蓝蓝的天空、清澈的流水、青青的草地,还有插空伸展的粉色樱花,构成了最为明亮迷人的景致。不妨也留意溪中因此使鸭川闻名的水禽类。据说在樱花季节的某些天里,在三条大桥和四条大桥之间会举行鸭川的赏夜樱活动。(推荐指数:90%)

岚山是京都另一个赏花与赏枫的知名景点。唯一的缺点是位置太偏离京都中心了。 我们到岚山的时间不太对,第一是樱花尚未完全释放,墨绿色的半山上仅点缀了淡淡几抹粉红;第二是去到的时候太迟了,下午3时左右的岚山满是游客,能走的景点剩下不多;第三是搞不清楚怎样才是游岚山最好的方式(我们既没有泛舟也没有搭岚电),只是在渡月桥附近走走,似乎浪费了岚山的盛名。(现在回想起来我真的很对不起你J, 带着你走了那么多冤枉路,还累你看不到想看的寺田屋)下次有机会我一定会再游岚山,去发掘它最美丽迷人之处。(推荐指数:?,有待进一步考证)

圆山公园是京都赏樱的知名景点之一,据说里面有850棵樱树,也是其中一个赏夜樱的好去处。无奈我们碰上下雨,原本在公园中设好的赏樱席地都被淋得湿漉漉的,花瓣散落一地。真是有来不逢时的感觉。(推荐指数:70%)



哲学之道是赏樱名地,但是少有外国游客会走这一段路,因为由南禅寺方向经过若王子神社到银阁寺这一段路长约2~3公里,旅行社一般不会安排这样的路程。哲学之道夹在一条商店街与白川疏水道之间,在疏水道两侧各有一条石板砌成的羊肠小径,樱树就沿着疏水道两侧向前排开。虽然下着绵绵细雨,但是拿着小伞走在石板道上,看着水道两旁的樱花随着风吹细雨飘零,落到水道里随波逐流,意境清远。(推荐指数:92%)
注:哲学之道旁的商店街有一家猫的专卖店,由店家以手绘猫的图样制成各种商品出售,猫咪的爱好者万勿错过!

其他赏樱景点如平安神宫八坂神社银阁寺祗园和一些寺庙内的庭院都可以看见樱花的芳踪。印象中还记得慢步走在祗园街道时看到垂在鸭川(鸭川流经)上的樱花市的那种摄人感,樱树的枝丫因为花的重量几乎贴上了因下雨而水量上涨的河川。

或许樱花的美正在于她的天然不造作吧?而且那种美是无所不在信手拈来就能拥有的一份幸福感。

March 27, 2007

战狼——在某个程度上非常节约的一部电影


300。

不明白为何中文会叫作“战狼300”,明明跟狼完全没有关系。若是说战士犹如狼般凶猛,那为何不叫作“战虎”、“战狮”、“战豹”?说穿了,还是跟影片开始不久就出现在训练中的斯巴达男孩必须对战克服的那匹狼有关。

连凶猛的野狼都能战服,那这300个斯巴达精兵勇士,就犹如“战狼”。

电影其实不短,117分钟,但我完全没有瞄向手表的欲望,只是被眼前一波又一波华丽画面完全吸引住了。

看电影之前曾有过疑虑,因为看过的预告片虽然传来浓浓的史诗巨片风味,但是画面却明显地背叛了它的创作者——电脑图像化的痕迹非常明显。一幅幅壮阔却虚假的画面,让我不禁担心起这部300会不会让我大失所望。

还好没有,而且比想象中还精彩。

或许这和电影一开始时J对我的催眠已经起了作用,她说:这部电影改编自Frank Miller的漫画,或许导演就是故意把画面弄得非常夸张的原因。

看完了电影后,自己有了另一番体会。虽然J说得没错,但是我想自己能这么轻易地接受了风格这么夸张、画面这么虚假的一部电影的最主要原因,在于电影的叙述方式与角度为它的风格与画面作了最佳的注脚。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个中年男子的叙述,从斯巴达男孩所接受的严厉训练和考验,到Leonidas 通过了种种考验成为了斯巴达的王,再继续叙述到波斯帝国的入侵、希腊半岛的危机、以及300战狼奋勇杀敌的种种,根本就像是一段段的传奇故事。后来才知道,叙述者原来是Dilios,300战狼的唯一幸存者。

Dilios带着大王的使命回到了斯巴达,带回了他们的牺牲消息,也带回了一段段英勇事迹。当然,从小就听故事的我们有谁不知道,故事哪有不夸大、传奇哪有不梦幻的道理。叙述者在传播事实的同时一定也会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和自己的希望,加油添醋。例如把波斯军队里的敌手描绘得多么怪异丑陋、敌营里莫名地出现了羊头的琴师、自己的同伴用一根长矛就干掉了一只来势汹汹的犀牛、一个飞身就斩掉了敌营中喋喋不休前来叫骂的家伙挥持着鞭子的手臂……

正因为知道这是某人凭着主观意识叙述的故事传奇,就像你不会期待说书人所说的到底有多少真实性一样,电影所有的夸大、虚假都变得理所当然。而且还进一步让这个传奇变得更加雄壮、神奇,更富迷幻色彩。

现在回想起来,斯巴达大王叫Dilios回来的时候,曾经提到过他有的另一项更为出色与出众的特长,或许正是这种主观意识的加油添醋的本领吧?

如此一来300战狼的故事才能流传至今为当今人在电影院中见证。

Leonidas,你还真是有识人善任的本领。


最后,会说这部电影非常节约,是因为它省了很多服装费和血浆钱。



附注:要不是J告诉我,我还没发现饰演Leonidas的正是那天我看到的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2004年电影版里的Phantom。

J,真的是他自己唱的。


March 09, 2007

來自硫磺島的信


注意起這部電影,是因爲它拿下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然後因爲導演是Client Eastwood, 再來是因爲這是一步美國人拍的日本二戰電影,還有它是 “The Flag of Our Father” 的姐妹作。

沒有看過The Flag of Our Father,所以即使知道兩部電影在描述同一場戰役但以不同立場角度敍述,也沒有資格來評斷說到底Client Eastwood有沒有公平地處理這場戰役的歷史。

K問我說看了這部電影覺得怎樣,我說它不像一般好萊塢戰爭片,K就說我很矛盾,這明明就是好萊塢拍的戰爭片。

但我想說的是,它不像之前好萊塢一系列戰爭電影如Saving Private Ryan, Pearl Habour,往往會有一些故意的催人熱淚的情節,同時背後適時地響起煽情的配樂,堪稱“完美”。

但是,印象中不太記得Letters From Iwo Jima有什麽配樂,只有片尾工作人員排表流動時好像有響起比較壯闊的配樂。

我在Letters From Iwo Jima裏看不到戰爭發動囯的立場,什麽大日本主義、日本軍國主義,起碼那不是電影要凸現的。在我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是在殘酷的戰爭考驗下,一個個可憐的靈魂。

不管你之前是留美並與外國人密切交流的上尉、奧運馬術金牌得主、軍校生、麵包師傅……,也不管你在軍隊裏是軍官、輔佐、傳令兵、步兵……,甚至是彼此交戰的敵人,在戰爭面前大家都一樣束手無策,大家都免不了受死亡威脅,大家同樣受信念與情操的考驗,大家還是會想念家鄉的妻兒與親友。一封思念孩子的母親的來信,即使那是該死的敵軍的母親、天殺的紅毛洋鬼子、連面也未曾見過陌生人,思念的話語和鼓勵的慰藉同樣溫暖了戰場上敵對者的心房。在敵與我、語言與立場之外,普天下的母愛與真理皆同,那纔是世界上最強的力量。

戰爭很無情,卻也很笨。明知會死,卻不得不上陣;明知會輸,還不得不硬撐;明知荒謬,但不得不遵從;明知害怕;仍不得不自盡……看了影片,我不得不思考,在失敗前自我了結以示負責,還是忍辱負重繼續撐下去,哪一種纔是愛國表現?J看完電影后直嚷電影讓她看到了愚昧。

以現在的眼光看,或許覺得前者真得很笨。自盡又能怎樣?起碼撐下去還能多殺一個敵人,後者纔是對的。但是轉念一想,或許選擇前者的人早已預見了這場戰役的下場,戰到最後還是一條死路,沒有多少人能像自以爲英勇其實卻膽小的伊滕和膽小卻努力求生的西鄉一樣,有活下去的運氣,終究會死在戰役中的某個角落。可能死在自己手裏縂比不知何時以何種方式被殺來得好。可能你會說這種想法太灰暗太消極太沒用,但不是所有人有用手榴彈自爆的勇氣(看到這段時我還在想與其用手榴彈自殺倒不如拿去丟敵人,日軍最後彈藥用盡搞不好有一半是被用來自殺的)。

記得以前心理學課有讀過,一種類似叫Social Effect的東西。就是説共處於同個大環境下的人們會彼此影響對方的精神與行爲,並承受著Peers Pressure,如果不做同樣的行爲舉止就會被排斥,久而久之,即使做著不對的事情,只要想著別人也做著和自己一樣的事,就會抛開所有的精神壓力與倫理束縛。這種現象在戰爭時期常見。即使知道殺人有錯,不過那時長官指示我做的,而且別人也在做,我並沒有錯。一個個殺人魔就在戰場上成型,對殺戮和鮮血日漸麻痹的神經讓他們變成一台台的殺人機器,忠實地執行著指示與任務。長官的命令就是絕對,爲國捐軀就是使命,不把敵軍當成人,忘情地幹掉所有有害的阻礙物就是戰爭的真理。所以一直接受這種教育的士兵們,在看到自己的長官居然善待敵兵時,湧上心頭的是不解和不滿。只是,現實生活中會善待戰俘的長官有多少呢?

這場硫磺島戰役撐得很久,但並不會因此覺得電影冗長,伴隨著一場接一場的殺戮、血肉模糊,觀衆的神經開始跟著士兵一樣麻痹了,即使有笑點也笑不出來了,因爲知道那是站在死亡邊綫的人們纔有資格的自嘲方式。

J覺得渡邊謙真的很有魅力,他可説是日本近年來少有能在國際上大放異彩引起矚目的影星。但我驚訝的卻是二宮和也,以一個偶像團體出生的他,絕對是最受演戲之神眷顧的一個,一直都有不錯的劇本和很好發揮的角色上門。突破了一直以來青澀的少年形象,這次他讓我看到了一個“父親“的形象……

我好想要這部電影的海報啊~~

March 05, 2007

Paris Je T’aime—我愛巴黎

原本沒想過看這部電影。即使幾次經過電影院的廣告招牌前,看著上面的法文標題,雖然喜歡看外語片的我還是沒有想看的欲望。

但是後來,知道這是一部有好幾個不同導演根據同樣的主題拍攝出來不同的短片匯集而成的電影之後,就感到非常有意思。然後,我就去看了。

由不同的導演去堆砌同樣的主題——Paris, I love You,得到的是一連串的意外驚喜。二十個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活躍領域的導演,被賦予了一個共同的使命,分別以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之一——巴黎的二十個分區為背景,拍攝一段約為5分鐘的愛的短片。雖然最後電影只收錄了其中18個短片(另外兩個不合規格而被放棄了),但是其中卻也完整地呈現了法國各個不同區域的風情面貌、迷人的風景和法國人的幽默。當然其中不僅有法國人,電影還展現了許多其他生活在法國的民族如黑人、墨西哥人、美國人、英國人、中國人、泰國人、中東人……

以“愛在巴黎”這樣的主題,18個電影呈現了18個不同風格的小故事,有浪漫愛情、純純的情愫、親人之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各種不同的設定結集在一起。裏面有開心、有歡笑、有幽默、有悲傷、有失落、有遺憾、有無奈、有心痛、有驚訝……所有的感情都融化在巴黎這一花花之都。導演和演員們以各自的方式呈現了巴黎愛的故事,也同時以短片表達了他們對巴黎的愛。

整部電影可以分成18個小短片獨立來看,當然也可以當作一個整體性來欣賞。每一個短片都以巴黎的某一個場景開始,也以某一個風景作結,而人物與故事就在這當中活動開來。短片之間也很不同,有些完完整整,5分鐘之内給你一個非常有趣的小品短篇;有些又在結尾留下一個看似未完結的場景,讓你沉溺在無盡的想象當中……不同的人物、異樣的心情,在同一個都市中展開。在不變的風景當中流動的人和事,構成了這個都市迷人的風情畫。伴隨著一首首動聽的曲子,我們正凝視著這個城市裏每天上演的悲歡離合,那種感覺讓人不禁打從心底發出會心的微笑……

全片長120分鐘的影片很快就過去,在看的同時一直在心裏期待下一個會是怎樣的故事?會遇上怎樣的風景?整個電影院雖然不超過70個位子,但是真可説是座無虛席,連第一排都坐滿了人,有朋友即使分開座席也寧願買票入場看戯。可是坐在我旁邊的死囡仔居然看到一半在那裏呼呼大睡……

這部電影由Frédéric Auburtin& Emmanuel Benbihy共同策劃。後者正策劃紐約和中國的愛的系列作品。

'Montmartre'- 導演Bruno Podalydès
正在停車的渴愛男人邂逅昏倒的女人的浪漫故事
法國導演,自編自導自演的奇才。這部應該是法國味最濃的短片……

'Quais de Seine' – 導演Gurinder Chadha
塞納河旁搭訕的年輕人和迷人的清真女孩。
這個肯雅籍的胖胖女導演在好萊塢也闖蕩了一段時日,擅長以幽默手法拍出白人世界中異族人士的心聲。最出名的作品是Bend It Like Beckham和Bride & Prejudice。飾演伊斯蘭教女孩的演員真的很美……

'Le Marais' –導演Gus Van Sant
遇上靈魂伴侶而拼命展開追求的法國男子和他聼不懂法語的男對象
導演是我很喜歡的Gus Van Sant。飾演法國男子的是A Very Long Engagement中Audrey Toutou的年輕傻氣未婚夫Gaspard Ulliel,最近的新片是Hannibal Rising裏的年輕吃人狂。

'Tuileries' – 導演Ethan Coen & Joel Coen
倒黴的遊客和無法無天的法國情侶。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和法國人四目交接,還有相信旅遊指南。
導演Coen最出名的作品是Fargo 和The Man Who Wasn’t There,近作是Ladykillers,他是各大獎項的入圍常客。飾演倒黴遊客的Steve Buscemi長得一副壞人臉,每次都是演壞蛋,這次卻無奈得在巴黎被人欺負……

'Loin du 16ème' – 導演Walter Salles
放下自己的寶寶去當別人保姆的年輕媽媽
巴西籍導演,算是獲獎無數。最有名的作品是The Motorcycle Diaries和Central do Brasil。一個相當無奈的故事,那首搖籃曲非常動人……

'Porte de Choisy' – Christopher Doyle
來到華人區推薦美髮用品的法國男子
什麽Christopher Doyle,最人聞皆知的名字其實就是杜可風啦……這個莫名的法國人,拍出了這部電影中我最不明白的其中一個短片。當電影院響起了王菲的天空,大家都不禁笑出聲來……

'Bastille' – 導演Isabel Coixet
花心的男子回頭是岸但終究太遲的故事……還有神秘的紅衣女郎
這個西班牙女導演的作品我沒有接觸過,不過似乎是歐洲各大影展的常客,最出名的得獎作品是My Life Without Me和The Secret Life of Words

'Place des Victoires' – 導演諏訪敦彥Nobuhiro Suwa
一個痛失愛兒的崩潰媽媽面前出現了一個活起來的騎馬叔叔雕像,他給了她一個願望……
開場時完全認不出那個幾乎精神失常恍惚憔悴的母親是Juliette Binoche。算是其中一個打動我心的短片……

'Tour Eiffel' – 導演Sylvain Chomet
兩個默劇狂熱分子在獄中相遇的奇怪戀愛故事……
導演是法國新銳動畫大師,難怪…短篇中充滿了卡通式的笑料和法國的幽默……飾演敍述的小孩長得非常可愛

'Parc Monceau' – 導演Alfonso Cuarón
來到法國幫忙照顧孫子的爺爺(我原以爲是爺爺老牛吃嫩草的故事)
墨西哥導演,最有名的作品是哈利波特系列3 :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Quartier des Enfants Rouges' – 導演Olivier Assayas
爲了見毒販而買毒的女演員變得患得患失的……
這個導演最有名的新聞就是張曼玉的前夫……也是Clean的編導

'Place des Fêtes' – 導演Oliver Schmitz
眾裏尋她千百度,那人卻在臨死前才出現的可憐黑人男子
這個活躍于電視界的南非籍導演拍的作品多以德語爲主。這是其中一個非常浪漫卻又造化弄人的故事。

'Pigalle' – 導演Richard LaGravenese
紅燈區裏擺脫不了最後演出的莫名男女
這個美國導演我不太熟悉,最有名的作品是The Fisher King,也是Erin Brockovich的編劇之一。

'Quartier de la Madeleine' – 導演Vincenzo Natali
遇上吸血女鬼最後也變成吸血鬼的美國遊客
導演最有名的作品是Cube, 男主角是Elijah Wood。這是其中一步博得最多笑聲的短片……明明沒有任何笑點

'14th arrondissement' – 導演Alexander Payne單身來到法國旅行的女郵差導演是美國知名編導,作品有About Schmidth, Election, Sideways。這部短片的女演員原本看來怪怪的,但或許是她在短短5分鐘内充分演繹出了單身老女人一個人過日子的孤僻與寂寞。很喜歡短片的其中一幕,參觀景點的主角搭乘著上升速度非常快的電梯,在擠滿搭客的密閉空間中張著嘴。了解了背後原因,你會不禁發出會心的微笑……

'Père-Lachaise' – 導演Wes Craven
在王爾德墓前耍花槍的不夠幽默的男子和他追求風趣的未婚妻
導演最出名的作品是Scream驚叫系列三部曲……

'Faubourg Saint-Denis' – 導演Tom Tykwer
瞎眼男子和他喜歡大叫的演員女友
德國籍導演,知名的作品有當時風行一時的Run, Lora, Run還有最近聳動的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飾演女演員的是可人的Natalie Portman。在車站流動的人群中緊緊相擁不動的情侶,短片中仿佛MTV的畫面讓我非常喜歡

'Quartier Latin' – 導演Gérard DepardieuFrédéric Auburtin
在餐廳協議離婚的風流爺爺奶奶
導演之一的Depardieu就是有名的演員“大鼻子情聖”,本人也在短片中客串餐廳老闆。另一個導演則是Paris Je T’aime的策劃人之一。
看著片中兩位資深演員一來一往的耍花槍,得卻是一件很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