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30, 2005

“天然美少女”讓我很燜

最近看了一部漫畫,結果原本應該是娛樂身心的消遣反倒讓我非常鬱悶,一整個早上只要一想起漫畫的結局,就覺得很“燜”。實在並非是因爲漫畫太爛或是太無聊,而且我並非是那種將無聊的事物放在心底記挂心中的人,而是因爲那部漫畫實在太真實了。

這部漫畫不是什麽嚴肅的政治漫畫,也並非恐怖或懸疑題材,或是科幻故事或悲慘情節,相反的,它是一部相當輕鬆的少女漫畫小品。台譯名《天然美少女》,作者是日本的麻生美琴。故事相當簡單,環繞著一個日本高中女生的家庭、校園、戀愛、夢想與成長故事展開,以及她身邊可愛的朋友、出色的男友、溫馨的家人、排斥與奇怪同學等等構成的單元故事,全套10本。

一個外貌、身份再也平凡不過的女生,竟然會有全校最出色受歡迎的兩個女性好友,同時全校最受歡迎的男生成爲他的男朋友,而且全校最花心的花花公子也暗戀了她十年還表示之前所有的花心行爲都是爲了她的預演,一切只因爲她的自然率直的個性,周遭的人都被她這種天然的個性吸引。接著故事就在這個大前提慢慢展開了,一個又一個不同又有趣的人物陸續登場,妒嫉她的、怨恨她的、欺負她的,不管是學校的女生還是外校的陌生人甚至打工的同事以及他的朋友,每個人在和她相處后都被她這種天然的個性“打敗了”,所有的惡意相向最後都變成一種屈服,甚至有些還變成她的朋友。聼起來非常不可思議,但是我相信世界上的確會有這樣的“狠角色”,看似文靜柔弱卻又非常有力量,不自覺會吸引周遭的人,就像太陽一樣放出光芒,而行星都不由自主地環繞著這顆恆星運轉,吸收太陽的光和熱再繼續釋放自己的魅力。

當然讓我鬱悶的並非這種人的存在,相反的若是身邊有這樣的人,雖然可能會非常羡慕或是嫉妒她擁有這樣的才能,但是還是會不自覺地想和她做朋友吧?而對那些心中充滿陰影或黑暗面的人而言,可能會受不了這種個性如陽光般四射的人吧?畢竟對比之下就會顯示出自己心底那個不可觸及的陰暗角落,同時卻又會像枯萎的花草一樣渴望陽光的滋潤,不自覺地去接近這樣的人,可以説是陷入一種又愛又恨的矛盾心理之中。

其實讓我感到非常鬱悶的是故事的收場的結局。從第一集開始就非常愛慕她的男朋友陸然發現自己對她的喜歡其實是一種近乎 “崇拜”與“羡慕”的渴望:他嚮往她的天然自成並不自覺地把它當作一種理想,結果回想起她說過的一句話: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別人身上是會不幸的,驚覺自己内心的想法,結果反倒是當初她的一句話造成自己不幸的結果。他無法忍受她的眼淚,因爲她在自己心中一直是堅強與自由的化身。他無法忍受她這種完美的天然在與自己交往過程中會被扭曲甚至摧毀,他希望她永遠是一支向上生長的向日葵,害怕代表自己理想的她會被扭曲而變型。換句話說,他喜歡的只是理想中的她而已。相反的,卻對自己另一個從小一起長大的青梅竹馬家庭破碎的可憐身世感到憐惜而覺得無法離棄,結果就在最後一集來個大顛覆,相戀的兩個人突然分手,甚至連一開始維繫兩個人的承諾:“一起到美國”也以另一種變相的形式“實踐”了。最後每個人都朝著自己的方向各自散去,好多年之後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際遇,只是結局不再是一貫自以爲是的“完滿”結局了。

我個人並不是那種只喜歡大團圓結局而無法接受悲劇收場的人,當然有誰不喜歡喜劇作結?我也認爲有時候故事必須具有一定的悲劇性,才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且製造出難忘的經典效果,所謂:“遺憾美”纔是真正的完美,更是我一向來堅信的原則。那我到底在鬱悶什麽?

一般普通少女漫畫的“完美”結局,一向都是以“皆大歡喜”作爲收場,即使一向受到考驗的男女,也會突破重重難關,幸福美滿的在一起,而所有的希望與理想似乎在他們的生活中也並非這麽遙不可及。漫畫中常會貫穿著日本的國民性教育理念:人只要努力一定就能成功、千萬要繼續堅持不要放棄,一種積極向上的信念時不時都貫穿一本又一本的漫畫、一部又一部的日劇或電影中,甚至綜藝節目紀錄片不少都以這一信念作爲製作及呈獻方向。

但是現實真的是這樣嗎?是不是努力就一定會有成果?不放棄就一定會有希望?付出和收穫一定呈正等比例?付出多少一定會獲得多少?

當然,你可能會認爲:漫畫不過是虛構的,不必太當真。但是,我往往會在一些特別的漫畫之中看到日本漫畫家們從中傳遞過來的現實之中的真實:日本校園暴力及學生欺負事件我並不是從任何媒體報道中得知,而是從漫畫中看到;學校裏學習的知識與你將來在那一所大學拿到的文憑並不一百巴仙決定你的未來,甚至看似有用的東西都會變得無用,結果真正可靠的是自己的一技之長;日本現代年輕男女的性愛觀念如此的開放到隨便隨處做愛的地步,而大和民族的老祖宗開放的程度也不見得比他們的後輩子孫來得遜色;甚至日本的衆生萬象文化傳奇,都可以從漫畫之中感受得到,而那不一定是電視或是媒體報道上你能親眼見到的“真相”。

也許我鬱悶的,是麻生美琴傳遞給我的真實:戀愛不一定是兩情相悅就能夠長存持久的,愛情不是付出就一定有回報,夢想不一定是懷抱就能實現,人不是努力就能得到所有他想得到的東西……現實的真相永遠是殘酷的,只是我居然從一個虛構的漫畫中領悟到這個真實不過的道理。這,可能“真”的讓我很燜。

May 28, 2005


Basara Posted by Hello

婆娑羅Basara

這是一部支綫龐大人物衆多的史詩漫畫。由田村由美執筆的《婆娑羅》1993年獲得第38囘小學館漫畫大賞,故事情節頗爲複雜曲折,而她的劃風在乍看之下非常淩亂,其實是因爲筆觸及層次較多,看慣了其實覺得畫得還挺華麗挺美的。

一開始就已經知道這是一部得獎佳作,擺在漫畫租書店的架子上好久好久,它也呼喚了我好幾次,但就是有礙于它淩亂的畫工令我卻步不敢恭維。一直到全書店的好漫畫幾乎都被我看盡了,不得已上網看免費漫畫時嘗試性地看了看,結果,一看不可自拔也~

故事架構非常龐大的婆娑羅,說的是日本未來的故事,但卻是一個文明進程倒退的未來。由於日本在未來遭受嚴重的破壞,人類文明倒退,日本本州南部的“蘇芳之都”,也就是故事展開的起點,已變成一個沙漠之城。當時的日本處於君權當道的暴政之中,國王鬱金王用高壓武力統治人民,人民則生活在貧困與受壓抑的恐慌之中。國王自己坐鎮在本州關東一帶,而將日本其他地方的統治權分封給自己的孩子。黑王、蒼王白王赤王佔據招本州的各個領域,而日本其它部分如北海道、四囯、北九州、琉球的地方勢力也因不滿王權暴政而各自割據一方,採取消極的抵抗,整個日本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況。

而故事便自蘇芳之都展開,在鬱金王么子赤王殘虐統治之下,人民怨聲載道,卻又無力反抗,只能寄望于傳説中的“命運之子”有一天能拯救他們。“命運之子”是白虎村的傳説,村民深信村中一對龍鳳雙胞胎中的其中一人就是能夠帶領他們走出悲慘命運的“命運之子”,而雙胞胎中的哥哥更達更是從小就被當成是“命運之子”而培養長大,相對的妹妹更莎反倒不受到村民和父母的重視。直到一天赤王突然對白虎村用兵,要他們將威脅王族的“命運之子”的人頭交出來,在一片廝殺中,“命運之子更達死了,爲了維護村人的希望和父母、兄長的信念,更莎在那一刻便決定以更達的名義活下去,女扮男裝率領人民與王族勇敢作戰,誓要殺死赤王爲兄報仇……

然而,王族中也有一個“命運之子”的傳説,鬱金王因聽信一個預言者的話,認爲么子赤王將會不利于己甚至危害王族,而從小就在赤王的身上烙上奴隸的標誌,自心中將這個王子放逐了。但是天生具有王者風範的赤王仍然受封為王,即使被分封到一片荒涼沙漠的西日本,在他的領導下,沙漠中崛起了一顆閃亮的寶石“蘇芳之都”,一個富饒強盛的城市,與之相對的廣大受暴政壓迫的百姓。以“”為標誌的赤王,是王族中的革命者,他殘暴和治國的天分雖然是承襲自王族血統,但是他卻不折不扣是王族中的異類,他徹底蔑視自己出身的腐敗王族,認定自己有一天可以成爲一個超群卓越的明君,君臨日本。但是,他清楚的知道,若是一天沒有除去代表人民希望的“命運之子更達這個所謂叛軍,他的王位就沒有一天能鞏固下來……

一個代表平民百姓、一個來自國家王族,互相仇視的兩個人,卻在命運的擺弄下,以一對單純男女的身份,在溫泉相遇了。只是簡單村女的更莎遇上陌生男子朱理,隨著幾次事件的發生與相互了解,他們相愛了。而且很諷刺的,兩人在相知相處的情況下欣賞彼此,而佩服對方所懷抱的政治理念;卻又爲了希望能和對方長相廝守,而更急於剷除心中各自的敵人,也就是雙方所不知道的另一個彼此。故事的轉折點就在於15集的戰場上,雙方終于以敵人的身份正式對弈,才驚人地發現對方是自己深愛的人的殘酷事實……

說到這裡,我才只簡略地用兩位主角的觀點簡單地敍述到15集的發展,其他還有數不清的人物、故事旁支和往後10集的故事發展。你終于能了解我所說的:“這是一部支綫龐大人物衆多的史詩漫畫”這句話的意思了嗎?

我個人覺得更精彩的在於雙方發現彼此真實身份之後所發展的故事情節,那一次的會面雖然殘酷,卻是兩個人的人生的另一個轉捩點,原本對峙的局面慢慢轉換為另一種特殊形式的精神同盟。爲了打倒腐敗王權建立一個真正平等的日本新局面,他們雖殊途,卻懷抱同樣的目標和理念,也慢慢成長為另一個成熟的人格。然後,一切只待最後一役的來臨……

除了兩位主角,個人覺得全書所出現的其他角色都別具特色,每一個都是特殊的存在,即使出現過的有那麽多人,你還是會忘不了其中一些人的瀟灑、帥氣、彆扭、坦率、精明、誠實、可愛……每個人的個性都是那麽的耀眼奪目,就像不同種類色澤的寶石放在眼前,一片絢麗奪目……

個人最喜歡看似有心機、心裏又寂寞無助彆扭可愛的蒼王淺蔥,以及像風一樣自由、像羽毛一樣飄逸、深負魅力卻又難以捉摸的男子揚羽,即使他們都很愛更莎,卻都能與“更達”並肩作戰,作爲他最好最信賴的有利後盾及夥伴。揚羽離開的那一刻,我還哭得很慘的說……

據説田村由美以“婆娑羅”作爲漫畫名字的用意,在於其梵語意義“自由意志”。這是一個渴望自由的故事,一場爭取自由的戰役,還有擺脫仇恨枷鎖身份束縛的自由戀愛,以及最後回歸自由生活的人們。

最後,原諒我,只花了那麽一點篇幅為你們做這麽不負責任的介紹。因爲即使用上三面、四面甚至寫滿五面我也無法為你們完全詳盡地介紹這個故事,一部支綫龐大人物衆多的史詩漫畫……還是拿在手上自己看比較過癮,勝過我在這裡甘費唇舌。

May 14, 2005


Death In Venice Posted by Hello

魂断威尼斯 Death in Venice/Morte a Venezia

這是一部很久以前看了卻始終沒有看完的電影。
因爲買了過爛的DVD,讓我的魂就此斷在130分鐘的電影的最後15分鐘。我永遠也不會知道看著美少年在沙灘上扭打的作曲家Aschenbach是怎麽死在威尼斯的海灘上,臨死前的最後一刻他眼中看到的又是什麽?

很久以前就想看了,在瀏覽電影雜誌上為它的名字驚艷:《魂斷威尼斯》。是浪漫的愛情電影嗎?愛得難分難捨的大時代戀愛經典悲劇?在浪漫的異國之都發生的戀情是不是都有悲劇的下場?男女主角會如何邂逅?如何分手?誰死了?誰留了下來?無限的遐想就一直延伸到看了電影的那一刻,才發現全然不是那一囘事。

在買下這部DVD的那一刻,我還以爲這是一部中年男女在威尼斯發生的浪漫戀情悲劇。直到在電影開場不久和來到威尼斯度假兼逃避心靈創傷的作曲家Aschenbach一樣,發現坐在飯店大廳一隅的美得令人炫目窒息的細緻臉孔,竟然是一個美少年,才知道自己的想象力真的是不及小説原著及電影的萬分之一。現在你該知道我犯下了多大的誤會了吧?

少年,你的名字叫Tadzio,來自法國的翩翩美少年。

在工作與家庭方面兼遇到瓶頸的德國作曲家Aschenbach來到了威尼斯,爲了逃避江郎才盡的壓力、日益嚴重的健康問題、還有無奈的喪女之痛,展開了威尼斯散心之旅,下駐麗都酒店,卻因此邂逅了另一個美麗的靈魂。

同樣和家人一起來到威尼斯過暑假的Tadzio,在衆多兄弟姐妹中唯一繼承了母親美貌的少年,在驚鴻一瞥之後,已經完全無法離開Aschenbach的視網膜内。他不斷的追尋少年的身影,穿過大廳、餐廳、海灘、教堂、甚至僻陋的小巷,而少年給他的,卻是有意無意的一抹笑,對他虛弱的心臟造成一環又一環沉重的打擊,卻又無法自深沉的誘惑中抽身,以致越陷越深無法自拔。

不像Stanley Kubrick 1962年的不倫老少戀 “Lolita”,這兩人從沒有任何接觸,至少在言語及肢體上,誰知道在眼神的傳遞及微揚的嘴角背後在他們的腦海中彼此又會進行怎樣的交流?是愛嗎?我想Aschenbach應該是一個正常的中年人,但是他還是不自覺地被少年驚人的美貌攝去了魂,因而不由自主地去追尋少年的身影,甚至梳妝打扮起來,只期盼少年傳來一個又一個更誘人的微笑。他只是一個可憐的中年人、一個患有職業病不斷追求“美”的藝術家。他用盡一生追求的,是對藝術的執著和美麗事物渴望。然而,在威尼斯,他遇上了這個美少年,卻無法掌控甚至接近這個美,也無法將這個美轉化為音樂創作上的靈感。一度選擇放棄逃避,卻始終無法欺騙自己對美麗靈魂的渴望,即使知道威尼斯正受困于傳染瘟疫的威脅,卻成了他選擇留在威尼斯、留在少年身邊的最佳藉口。

結果,在威尼斯的海灘上,看到心愛的少年和同伴扭打在一起,他的心無法承受更多的悸動,也許是威尼斯的可怕瘟疫,也許是受熱浪侵襲不新鮮的草莓引發的霍亂,也許是他的眼睛不願再見到眼前可怕的事實—他永遠無法得到少年的美,他的魂,留在威尼斯的海灘上……瞳孔中,也許永遠留下了少年永恒的美,那或許是唯一能永遠保存那一份炫目美麗的最佳容器。

飾演作曲家AschenbachDirk Bogarde的確是出色的演員,把可憐中年男子在面對少年時的驚慌怯懦卻又異常執著表現的淋漓盡致。

就像是電影中Aschenbach對唯一瞬間美麗的追求一樣,這部電影的工作人員自己似乎也執著于同樣的追求。導演Luchino Visconti 在1971年改編執導這部電影的五年后死在意大利的另一個角落,而片中飾演美少年的Bjørn Andresen在這第一次的電影演出經驗后令人驚艷,但是隨後就沒有任何一部作品能超越他在《魂斷威尼斯》的知名度。Bjørn Andresen在演出這部電影的時候,還只是16嵗的少年,如今也已是60嵗的老頭,昔日的美貌也只能以這種方式永遠地保存在電影中。電影還美妙地結合了威尼斯美麗的異都情懷和蕩氣回腸的悠揚配樂,大家似乎都把最美的都留在這部改編自德國作家Thomas Mann同名小説的電影裏了。

這,是不是一種魔咒的應驗?還是電影的拍攝的同時,就真把美麗的靈魂都攝進去了?以這種方式永遠保存所有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