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30, 2005


Yomigaeri Posted by Picasa

死而復生《黄泉がえり》

剛看完一本書,梶尾真治的《黄泉がえり》,中文譯作“黃泉歸來”。

朋友J看完后推薦給我,說這是一部取材特異寫法幽默故事詼諧的小説。

的確很有趣,沒有可能發生在現實中的事情發生了,死了的人復活又回來了,而且不止一個!感覺上這樣的題材若是交到二流小説家或導演手中,一定會搞成一部溫馨浪漫的凄美隔世戀作品。當然我不是在影射最近的一部大熱作,而我也還沒看那部電影。只是這種題材的巔峰時期是在 "Ghost” 和"Always”誕生的90年代,就連當時剛在亞洲造成席捲風潮的日劇也曾以類似題材拍過相關劇集“隔世情未了”(當時當紅英俊小生吉田榮作搭配現在的二綫演員石田百合子),連新加坡也在電視電影巍為風潮的時期拍過《七月幽情》(天啊!戯名早就忘記了,在網上早了好久才找到!)也都是取自相同題材。可見這樣的題材似乎真的已經“過時”了。

但是,《黃泉歸來》並沒有落入這樣的俗套當中。死人的卻回來了,作者卻沒有相對的把它處理成一部單純的浪漫愛情故事,而是一部溫馨的家庭倫理科幻小説。

由於親屬對亡者深切的思念,藉由某种不知名的力量,死去的人死而復生了,以死前的面貌回到了人間。天啊!死去的人要怎能適應生活融入社會?註銷的死亡證明要如何處理?是不是要登記復活證明?周遭的人要如何接受?已經另組家庭的男人要如何面對復活的妻子?年齡相差極大的“兄弟”和“夫妻”要如何調适?不可能發生的事件發生了,在你還來不及想象的時候,作者已經把一大堆現實中應存的實際考量呈現在你眼前,在虛構(死人復活)與現實(實際考量)中竟然微妙地衍生出一種啼笑皆非的感覺,仿佛在一件嚴肅正經的事件面前卻忍不住發笑的感覺。人們在“死人復活”事件面前流露的驚慌無措和種種舉動的確讓人忍俊不住,但是倘若真的發生的那一刻,你的確不得不正面的面對現實中的諸等實際考量,在荒誕事件中的正經嚴肅的卻是一種奇妙的體驗。

讓我覺得很窩心的是作者提出了這樣的一個概念,那也是諸多黃泉歸來者反復捫心自問的問題:黃泉歸來的意義爲何?許多人縂在親屬或最愛的人死去后才真正後悔,縂覺得來不及為他做些什麽,或是有什麽事還沒做。而這種遺憾及思念真的把死去的人從黃泉喚回來后,這次在世的人是不是還來得及挽回什麽?是不是來得及做最後的道別?誤會是不是就能化爲諒解?據説這是作者對於和自己一直有嫌隙的死去的父親所潛藏的潛在欲望,像書中那對父子一樣,希望有朝一日能和死去的父親坐在一起喝一杯酒,盡釋前嫌。或許作者也想通過這部作品向現在的在世人的傳達些什麽吧?不要等到無可挽回的事情發生后才來後悔,多多珍惜眼前人吧?

唯一不太喜歡這部作品的一點是:日本的救世主義。想起來,全世界的災難電影也不過是這是十幾年閒發展出來的,好萊塢最早的災難電影應該就是講述舊金山大地震的那一部吧?好像是1979年的電影,拍攝及特效技術在當時屬創舉,雖然現在已是小巫見大巫。而日本的災難片記得小時候看過一部講述關東/東京大地震的黑白電影,戯裏的小男孩一直逃啊逃,最後連那尊地標性的大佛像也被震裂了,倒忘了最後結局是什麽,或許當時還是小孩的我根本沒有看完整部片子吧?

而接下來日本的災難片似乎都是圍繞在“哥斯拉”怪獸和咸蛋超人大戰中,英雄似乎會適時地出現在日本市區,拯救被怪獸弄得暈頭轉向的日本市民。當然這和好萊塢的英雄救世模式沒什麽兩樣,但是日本人的那一套總是讓我有種小孩子在談大人論調的感覺,仿佛把救世的大任放在小孩身上,期待日本的小孩都能成爲日本的救世英雄一般。這或許是日本政府潛藏的主張及洗腦手段,所以拍給小孩子看的洗腦電影免不了就用小孩子的語調去談大人世界中的救世主張。結果電影中的救世論調免不了像小孩子在玩家家酒一樣,充滿一種天真幼稚的積極理想基調。那時看Returner時就已經有這種感覺了,之後再造人Casshern 也免不了帶有這種調調。或許這些導演都是看“哥斯拉”長大的吧?

說囘《黃泉歸來》,最後原本應該發生大地震的熊本市,就因爲神秘力量“它”和一眾黃泉歸來者的“無私博愛”拯救了他們所愛的熊本市市民和親友,讓一場在劫難逃的災難隨著自我犧牲的“魂飛魄散”化爲無形,真是受不了那種積極正面到不行的救世主義。

當然,對於一個外太空生物在了解到地球人的“愛”之後深受感動還能自我犧牲,我是覺得很不錯啦。如果人類也能全都向“它”看齊,以博愛為前提化干戈于無形,那真是皆大歡喜、天下太平啦!


寫著寫著,竟還是控制不了寫了洋洋灑灑的一大篇東西,下次會盡量控制收斂一些。加油!!

自我反省 Self-Revaluation

最近一直覺得生活中似乎缺乏理性的思考,也覺得生活裏似乎少了什麽,像是有什麽事情少做了一樣。經過深思左想,才發現是因爲自己很久沒有寫Blog了。沒想到寫Blog已經變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動作”之一,或許人(可能就我而言)還是需要定期進行深層的理性思考,不然好像就枉費了人類作爲生物中最高級智慧擁有者的靈長類了。

我想可能自己必須對自己寫Blog的方式進行些許調整了,每次回顧自己的文章,縂感覺到寫的人似乎很“臭屁”地炫耀自己的“才學見識”,其實有沒有料明眼人一定早看穿了。而我其實也並沒有賣弄才學的意思,事實上很多文章裏的内容和資料我也是剛剛才在網上瀏覽搜集到的。只是單純的想在自己增加見識的過程做下紀錄,也順便和所有瀏覽文章的朋友一起分享,反正Blog本來就是一個讓彼此相互交流增廣見聞的所在不是嗎?

可能以後寫的文章不要那麽“專題”了,似乎這讓看的人倍感壓力,長度似乎也要裁剪一下,也許寫短些會更多人看,我也會寫得多一些。哈哈

我會繼續努力磨練自己的文筆的,反正文字這種東西本來就是要寫給“人”看的,若沒有人看,文字就缺乏它的價值,寫再多也沒意思。

好!我會加油的!!

July 11, 2005

キス~マンガ 漫畫隨想曲

以前曾有人說,會因爲愛上一部電影中的某個角色而使那作品變成心中的心水作品。沒有過如此體驗的我無法體會,因爲始終認爲電影或任何一部作品最重要最吸引我的元素始終是故事與情節的設定。當然還是會有因爲某個明星而去看某個電影的時候,但那不一定會是我愛上那部作品的原因。也就是說,在電影世界中,我幾乎不會因爲某個電影角色的魅力而喜歡上那部電影。

但是,我終于有還是這樣的經驗了。但不是在電影中,而是漫畫。

暫且先不說小説這個題材,似乎覺得,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媒介能像漫畫一樣,如此細膩地呈現人物的個性、心情與情節。電影總嫌時間不夠長,連續劇又花太多時間在鋪排事件與意外的衝突。又或許主要利用影像與視聽的電影與連續劇對觀衆來説是不停的視像接收,在資訊一個接一個如海潮般不停的湧入,觀衆在接收的同時在思考上無法即時作出反應。而漫畫(又或是小説)呈現的是一層又一層的畫面,在隨時可停可續可回頭重看的情況下,讀者可以“凝”在作品的瞬間,在靜止的那一個空間中更容易進入作品當下瞬間的世界中進行思考,衍生出對作品的感動,而那很可能就是永恒的,一種對那個畫面瞬間的永恒感動,而那也是只要你在拿起那本漫畫翻到那一面看到那張圖的時候便能即時回想起來的感動,伴隨著揪著心牙軟的感覺,逃不出耿耿於懷的感情渲染。無法當然不是每部漫畫都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但或許這就是我不停看漫畫的原因,不停地在找尋具有這樣打動人心素質的作品。

達到“境界”水準的漫畫,是在鋪設一流故事情節的同時,更能夠凸現人物特色進而製造出角色魅力的作品。若只是有很棒的故事情節,但沒有相應出色的人物塑造,那讀者一定無法對人物的遭遇與心情產生共鳴。會被一個2D人物影響情緒、心情起伏,甚至愛上了的經驗,或許只有在漫畫世界裏纔有發生的可能。而那是沒有沉迷在漫畫書海中的朋友無法體會的經驗。

而在人物塑造這一點上,男、女漫畫家始終還是應了Men in Mars, Women in Venus這句話,在描繪與表達上,來自不同星球的生物始終是有不同的呈獻。女性漫畫家比較擅長于個別人物細膩的内心描寫,而男性作家則有兩派,一種是坦蕩盪直接了當式的情感宣洩,另一種就像是不善言辭的父親在舉手投足或是一筆一劃之間對妻兒洩露出來的微妙情感渲染。而相應的,男性讀者也比較能夠理解與接收男性作家所要表達的情感世界,而無法接受女性作家所呈現細膩的情感甚至稱之爲噁心巴拉肉麻無比的少女漫畫。雖然如此,在男女思想、地位漸趨平等的時代,男女漫畫世界的界限也漸趨模糊,細膩再也不是女性漫畫家的專利,安達充、臺灣紅膠囊、幾米都各自擁有無數的男女讀者群;提倡男性陽剛雄風的永安巧時代隨著作家年齡漸漸遠去。男性畫著少女漫畫的大有人在,女性在少年漫畫中混出個天地的也不在少數,小女生追看少年漫畫的早在幾百年前就有了,甚至有男生開始接觸追看少女漫畫。以前以作家性別區分漫畫類別的時代早已過去,我想未來的漫畫世界中性別的界線會更加的模糊。

今天一面聼著キス的Drama CD,一邊回想起看過的漫畫畫面,突然覺得自己那時對漫畫的感動也許不是因爲故事情節,因爲其實故事情節還蠻普通的,反而是那個長的酷酷燜騷又不善于表露感情帶有隱藏式溫柔的鋼琴老師讓我不能忘懷。又或許自己曾經學過音樂,對於書中刻畫成一個絕世鋼琴好手的他更是感到崇拜。很多人一定覺得我們這種人發神經了,怎麽會愛上一個書中2D的虛構人物?一定是發燒到頭殼坏去。但是,實際上我想我們比那些人更加清楚地認識到現實與虛構的區別。非現實的事物總是讓人癡迷,就因爲你難以在現實之中找到那一個人,而理想一旦具現化,那就不一定是美麗的了。現實的考量與殘酷總是容易折損事物的美麗,夢想容易在現實中夭折,所以漫畫中的理想人物若真是活在現實中,那可不一定這麽可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