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31, 2005


Di Xia Tie Posted by Hello

幾米地下鐡音樂劇

2005年1月15日的晚上8時正,我在Esplanade看到了一列《地下鐡》。

不,當然不是指Esplanade底層連接City Link 通向City Hall站的地下鐡,而且在這裡也不叫地下鐡而是MRT,我說的是以幾米原著繪本《地下鐡》為藍本的《地下鐡音樂劇》

整個舞臺就是月臺,一開始的布景就是通往地下鐡的透視長廊,而我坐在二樓前排正中的位置,以絕對的正面與絕佳的角度看著這一片月臺,不,是舞臺時,心中洋溢的是一片感動與不住顫抖的興奮期待。我終于和這一片月臺見面了,還有期待好久的陳綺貞

整齣音樂劇無論是對白或是唱詞都顯得相當的詩意,說真的,從主角或是其他角色口中念出來不是一般普通的念白,的的的確確是一首又一首精致的詩篇,除此之外,詩篇的背後浮現了一些頗有哲學意味的思考問題,考驗著現場觀衆的臨場思考能力。角色們在舞臺上相互交叉的吟唱著屬於自己的詩篇,仿佛在對話,可是卻又更像是自言自語,對自己之前的提問做自我回答一般。

音樂劇就在地下鐡的月臺上展開,隨著有形抑或無形列車的向前行駛,主角(抑或觀衆)穿梭在不同的世界層次,現實、夢幻、真實、童話,但是對於坐在觀衆席的人們而言,這趟列車無疑是一場通向幾米夢幻式的童話世界之旅,直到熱烈鼓掌之際的舞臺落幕爲止。

色彩繽紛的舞臺佈置是這齣音樂劇最大的賣點,以幾米原著繪本裏精致七彩的圖案做為舞臺的背景,隨著故事的演進,由不同的布景交替著出現來表現不同的時空,而甚至那一片絢麗的布景就在觀衆津津有味聼著主角們的歌唱念白的瞬間霎時換裝,那種感覺仿佛是當我們發現歲月也在我們不自覺地情況下突然改變,一種措手不及的情緒。

若是沒有手中的那一份故事簡介與本事,恐怕會有一些觀衆會領略不到《地下鐡》音樂劇要表達的一些意思、故事進程及角色表現,畢竟所有的一切,包括舞臺、念白、唱詞、場次的交替出現、主題等等,都顯得那麽的抽象。或許那一份兩張4頁的本事也是音樂劇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與原著相比,音樂劇被賦予更爲完整的故事綫,亦即主角盲眼少女的出生歷程,雖然那只是短短的一幕,甚至更完整清楚地在本事介紹上被交待。失去視覺的少女用自己的記憶與想象去體驗這一個世界,在地下鐡中穿梭來去,而她所體驗到的是現實?抑或夢幻?還是真實與童話共同存在的世界?這是一個關於“做夢”如何使世界更美麗的故事。

音樂劇還是有不少令人忍俊不住的笑料,尤其是劇中代替幾米出現的畫家角色,利用現實中幾米自身無奈的官司糾紛,用一種自嘲式口吻述説的黑色幽默,一個在現實中努力創組,爲人們營造夢幻童話的作家,在自己的舞臺上又一次被無情的控訴,有什麽比這種自嘲暗諷更加無奈的笑話?雖然被責問質疑著如何在現實中證明童話的真實存在?但是音樂劇還是義無反顧地挑戰現實與夢幻童話共存的可能,挑戰著觀衆對童話與希望的熱切渴望:因爲有你們的支持,我才能繼續我的夢幻創作。我仿佛聽到台前幕後的工作人員們透過舞臺這麽訴説著。而那也不單是幾米一個人的心聲,而是所有搞藝術創作的人們心裏最熱切的希望與收穫。

若是能夠我還想在榴蓮殼裏繼續流連,如果還能見到《地下鐡》。

而且相信自此之後,更多人會愛上陳綺貞的聲音。

January 20, 2005


kaguya Himme Posted by Hello

清水玲子的《輝夜姬》

清水玲子(Shimizu Reiko)大師2004年底剛結束了《輝夜姬》。這部作品應該是她有史以來最長篇的矩作,一部長達27集的漫畫作品,跨越了一個所謂少女蛻變為女人,長達7、8年以上的青春年華。

我一直以爲,一直連載以來帶給我震撼連連的《輝夜姬》,會在完結的終端給我一個完滿的答案,一個綺麗美滿的神話結局,宛如飄上夜空回到月宮的輝夜姬,神秘而美麗。但是我得到的卻只是一片唏噓……我早應該知道會有這樣的下場了,在看過《月の子》的結局時就應該明白,清水玲子的漫畫永遠只會有一個下場:不完美的完美的無奈。

這是一個劇情複雜人物衆多關係交錯的一個龐大製作,更重要的是它是以SF題材作爲主旨而創作出來的作品。所謂SF指的是Sciences Fiction,既是所謂科幻小説,中文文壇上其實相當少有如此類型的創作作家,但讀者應該都不會對此類作品感到陌生,誰不知倪匡的衛斯理系列?還有張係國的一些科幻小説,但是除此之外,中文讀者有幸接觸的應該都是外國的翻譯著作了。而在日本SF是有一定的市場和讀者群的,甚至有所謂SF作家協會,每年還會有類似“推理小説大賞”的 日本SF大賞(跨越類型的大賞,參選作品可以是漫畫、動畫、劇本、小説等),甚至一些得獎作品會被相中拍攝成電影。而日本SF中的佼佼者就有筒井康隆(他的其中一部小説《超時空少女》就曾拍成同名連續劇,由當年的青春偶像内田有紀主演),甚至以《陰陽師》享譽的夢枕貘也曾是SF創作的一分子,還曾奪下1989年第十囘的SF大賞。看過了得獎名單,其他較爲眼熟的有動漫大師大友克洋(Ootomo Katsuhiro,作品:童夢與Akira)、庵野秀明(Anno Hideaki,作品:新世紀福音戰士)、押井守(Oshii Mamoru, 作品:Ghost in the shell & Innocence), 甚至以《模仿犯》紅遍日本的宮部美幸(Miyabe Miyuki)也曾是該大賞的得獎者之一。

說了這麽多,我想說的只是:SF作品在日本真的很受重視。而一向以唯美清澈畫風爲主的清水老師,其筆下大部分的漫畫作品正得以嵌入這一塊特殊類型地帶爲主的SF題材。清水老師的作品大致分成幾類:長篇作品有《異星奇龍》、《月の子》及《輝夜姬》;其他還有一些以短篇面貌出現卻持續創作中的作品,例如傑克與艾利系列(連續以好幾本全一冊的面貌斷斷續續出版中),以及Top Secret(目前也是在斷斷續續的創作中)。總是以未來高科技世界作爲筆下作品故事背景的清水老師,每次都會利用未來世界發達科技作爲主幹,角色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與科技進行一次又一次的交鋒與衝突,故事就此展開。我實在摸不透清水老師的想法,該說她熱愛科技還是暗地裏地憎恨科技呢?明明每部作品都是以未來世界的科技發展作爲故事主幹,但是主角們在這樣的環境中卻總是得不到幸福,甚至還因此而送命。這種矛盾現象或許就與現代人的心理相同吧?明知道過度發展的科技有一天會將人類和地球送上毀滅之路,但還是不由自主習慣性地依賴科技所帶來的便利。也許清水老師正通過作品陸續傳遞人類這種自毀心理的訊息吧?

清水老師作品的另一特點,應該就是人物多是外國人。她筆下的人物鮮少有日本人(一些極短篇不計算在内),除了《輝夜姬》與Top Secret裏角色的國籍較爲複雜龐大外,其他多是以歐美人士作爲主角。但是其作品相對于日本國内其他的作家就顯得較具國際性。此外她筆下的角色真是五花八門天馬行空(都說過是科學“幻想”題材了),傑克與艾利系列中的兩位主角都是仿人型的機器人,甚至連童話世界中美人魚的後代(《月の子》)也出現了,《輝夜姬》中更是連日本最早的物语始主《竹取物語》中的輝夜姬也成为作品中最重要的存在。下一次還真不能想象清水老師會創作出怎樣的角色。

清水老師的唯美畫風使得筆下主角多是美麗的少女和美少年,當然不是說沒有其他“不好看”的角色,只是相對而言漂亮的人物總是搶去了所有的風頭與注目。由於過於唯美,漂亮的男性角色面孔細緻地連一些女性角色也比不上,在《輝夜姬》的出現以前,清水老師筆下的女子多是可愛類型的少女或是平凡的“美女”,作品中出色的人物總是那些具有中性美的男性角色,不像男也不像女,剛毅的外表中有女性的嫵媚,這樣的角色的確吸引了許多少女讀者的芳心。而可説是第一個具有如此中性特質“美女”的女性角色,這或許就説明了清水老師的偏好。但是這樣的畫風可能就無法討好大部分習慣看粗曠少男漫畫或是偏好可愛動人的女性角色的男性讀者,而認爲這樣的作品根本就是BL(Boy Love, 男同性戀)之作。像我的親友之中就有這樣的人在。

終于還是要說囘《輝夜姬》,我不打算向你訴説這一個離奇的故事,只因它真的太龐大太複雜了。不過挺佩服清水老師的預知能力,在掌握了現今科技的發展能在1997年多莉羊出現以前就在《輝夜姬》中布下複製人這一局,甚至完結前作品中出現的洪水汎濫也正好與去年底的大海嘯不謀而合。某個朋友說清水老師的作品具有超越時代的性質,或許就是這種與時並進的預知性吧?

輝夜姬》真的太長太長了,一部28集的作品不是一篇文章就能說盡的。但是這的確是一部無奈的作品,讓人看了心痛無力。《月の子》起碼是不幸中之大幸,而《輝夜姬》結局讓人看到的那一點希望卻是建立在無盡的絕望與感傷之上,神話的結局是如此的不可捉摸,在現實的人類若想要抓住原不屬於自己的幸福,到最後只會一無所有,宛如打開禁忌寶盒的浦島太郎,最後化爲老朽的悲哀。記得自己的人都不在了,活下去還有什麽意思?

看完《輝夜姬》,不勝唏噓……

January 11, 2005

Nobody Knows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

誰も知らない,有一個很美麗的中文譯名《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如果電影的故事也有這麽美麗就好了。

這是一個無良母親狠心抛棄孩子的真實故事。雖然導演是枝裕和宣稱電影已經過部分修飾,但是不可否認的,在這個世上絕對會有這種狠心過分的父母親存在。在我的心中,這種只顧生殖而沒有負起養育責任的野獸已不配稱爲“父母”,這只會褻瀆這個神聖的角色。這個世上不喜歡小孩的大有人在,不是出於己願而生下的孩子也不計其數,自私的父母親抛棄虐待厭惡小孩這種現象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多孩子受到非人的對待,無論是在言語上的詛咒、恐嚇,肢體上的暴力相向、洩憤侵犯,或是情感上的冷漠以待、漠然無視,小孩子們所受的傷害實在太多太多。我無法理解這些所謂“父母”的心理思維,孩子對他們的價值來説到底是什麽?是自己理所當然發洩的對象?還是自己人生的附屬品?又或是想要就有不要就抛棄的可隨意處置物?

對我而言,中國人所謂的傳宗接代是一件很神聖又妙不可言的事。那種奇妙指的不是所謂產下後繼者或繁殖後代這種單純的概念,而是指人類生下孩子將他養育長大,教他認識世界,讓他經歷過人生最美又或是最難過得一刻,累積了種種經驗與心情,再遇上另一個適當的人,和他生下彼此閒的結晶,接著又繼續這樣的流程,這就是人類繁衍的精妙所在。

這樣的想法當然在某些人眼中是過於理想化的,但是我真的以爲,若沒有抱持著這種決心,就不要生小孩。也許會有人說,小孩的人生是他自己的,他要自己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做父母的不應多加干涉。這簡直就是藉口,說不好聼一點叫做放屁!這就是那種不負責任的父母慣用的藉口!什麽叫不應多干涉?什麽叫自己負責自己的人生?當然也不是叫你處處為孩子決定,但是你要一個入世未深不諳世事的小孩在遇到困難或突發事件的時候如何自己做出判斷與決定?父母唯一能做也應該做的是在一旁守護著孩子,適時給予忠告或意見,讓孩子自己做出決定。而不是冷眼旁觀讓他自生自滅地選擇自己的人生,或是完全替他決定,那只不過是重復你身為父母自己或是理想的人生模式而已。

生育本來就是一件很偉大而沉重的責任包袱,所以我說沒有身為父母自覺的人最好不要生小孩,若是要生下他,就一定要為他的人生負責,做個最偉大的父母。

**************************************

我之前已說過,這是一部無良母親狠心抛棄小孩的電影故事。

雖説是電影,但是卻不像一般電影一樣利用矛盾與衝突點來大肆煽情與渲染,倒是很像一灣恬靜的細涓慢慢的敍述這個殘酷悲哀的故事。電影以類似紀錄片的攝製方式展開故事,沒有過多刻意經營的畫面或情感起伏,看起來顯得平凡而真實。電影幾乎沒有用任何的主角直接的内心旁白去交織出整個故事輪廓,都是用堆砌的事件去考驗幾個小孩的反應,以這樣的側面描繪方式拼湊故事的畫面及人物的内心思維。這樣的拍攝方式當然不是是枝導演的專利或獨創,但是卻使得故事深刻動人。這種深刻不是受到煽動渲染而強烈起伏的情感所致,而是故事平實得令人不忍側目,叫人陷入一種現實無奈悲哀的深刻印象當中。

電影幾乎利用自然收光與非職業演員,以及平鋪直述的這一點讓我想起了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的寫實主義電影。演員都以自己最直接的反應去面對電影故事裏的難題,所以在坎城影展上不幸輸給14嵗男主角柳樂優彌梁朝偉忍不住説道:14嵗哪兒來的演技?在一定程度上我是滿同意他的説法,14嵗小男生在整部電影唯一顯出刻意經營的演技竟然出現在埋葬小妹妹時那顫抖的雙手。但是凴本能演出的小男生或許就此説服了評審團他真是戯中那一個被母親抛棄和兄弟姐妹努力存活的小哥哥。

電影畫面中的悲傷沮喪永遠比幸福快樂來得多,卻也讓快樂的畫面因此而顯得更加美麗。隨風飛揚的柳絮在孩子的一抓一放中越盪越高,快樂的笑容與燦爛的陽光形成正比,這一切卻發生在母親抛棄他們一個多月后小孩子們第一次的自我解放之後,在無奈悲哀背後散發的溫馨笑容只讓人更加黯然。

整部片長約140分鐘的電影幾乎都在正常收音的情況下進行,換言之,配樂出現的地方屈指可數,上網看了看,果然整張由日本二人吉他組合Gontiti配樂的電影原聲帶只有5、6曲子而已,與印象中電影響起音樂的次數差不多吻合。恬淡的撥弦在空氣中慢慢彌散開來,輕遠悠揚,屬於小品的溫馨或許正與電影的調調相互輝映。

這部電影對許多追求視覺快感與享受的年輕人來説或許顯得蒼白且步調慢得近乎無聊,但是看完電影的某人對我說,無論是平實的故事敍述、問題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内容題材或是電影結束前小弟弟回頭的那驚鴻一瞥,都讓她想起了法國杜魯福François Truffaut)的四百擊(400 Blows)。果然,踏出電影院后在Nobody Knows的某一張宣傳海報上出現了某一位影評人將之與400 Blows並喻。而我想起了半年前看過的大象,電影並沒有嘗試解決任何矛盾與糾紛,它就只是呈現現實的一個稜角而已,儘管生在福中的我們或許幸福得不曾觸及現實的這一層面罷了。

Nobody Knows Posted by Hello

January 03, 2005


Bookshop in Paradise Posted by Hello

生前死後的愛戀 Loves before & after Life

最近看了兩部不相關卻有所關聯的作品, 《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以及《天国の本屋——恋火》

前者是日本新晉人氣小説家片山恭一Katayama Kyouichi)的小説作品;後者是日本導演篠原哲雄在半年前改編自“松久淳、田中涉所著的最佳暢銷書《天國書屋》系列的第一彈《天國書屋》及第三彈《戀火》,是由天堂與人間兩個故事交叉構成的幻想曲”,是部電影作品。當然,片山恭一《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也是非常人氣到漫畫、電影改編隨之而來。

《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敍述的是一對爺孫,隔了兩個世代,卻都注定沒能和自己心愛的人共度一輩子,身為主角的孫子,在17、8嵗面臨了女友罹患白血病而離開人世的悲哀,書中重點描寫的就在這失去的心理歷程。令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共享同樣經歷的祖孫兩人推心置腹地侃侃而談相互安慰的對話片斷。

《天国の本屋——恋火》可能是由於綜合了兩個故事的原因,裏面出現了好幾對人物的故事。對生活現狀極度不滿的年輕鋼琴家被莫名其妙地帶到了一個叫“天國”的地方,在那裏他成爲了天國書店的職員,工作就是替前來的客人們念書,在那裏他遇上了自己小時候極爲仰慕的女作曲家翔子,一個死去已久的女子;在人世間,翔子長大的侄女香夏子在籌辦煙火活動中爲了讓幾經失傳的“情人煙火”重現,便去尋找一個落魄洗手不幹的煙火師,在爭執與相處之間發現眼前這一個自我放逐失去生命力的落魄中年人儼然是姨媽翔子在生時的戀人,更是當年因一場煙花意外事件造成她受傷死亡的罪魁禍首。藉著協助在天國的翔子完成鋼琴曲目的最後一章《永遠》,以及幫助一蹶不振的煙火師重新造出情人煙火,年輕鋼琴師與香夏子成全了一段跨越生死的遺憾,也邂逅了彼此新戀情的可能。

雖然是截然不同的兩部作品,但是一些主題中心卻極其相似,或許這些元素就是籠絡了廣大讀者群的心的原因吧?而其中最致命的吸引力莫過於純純的愛情。

以前年少無知時,總是會為一些所謂“凄美”的愛情故事所感動而傷懷,像紅樓夢中寳黛不完滿的愛情、鉄達尼中天人永隔的戀曲、痞子蔡筆下輕舞飛揚死別情人前的動人留言……,似乎令人難忘的愛情經典永遠等同于死別或是不完滿的缺陷美,《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就曾説道:不完滿的故事所留下的遺憾永遠令人刻骨銘心。就因爲那完滿的結局永遠沒有來到,你能永遠以無盡的想象去勾畫出上千上萬种的無限可能。而最終回憶起的往事永遠只有美好的一面,你印象中死去離開的那個人永遠都是那麽的完美。所以爲什麽有些人無論如何都不願再見初戀情人,而有些息影的影星聰明地選擇就此離開或退隱,都是基於“回憶總是最甜蜜”這個千古不移的道理。

現在已是被俗事纏身的老油條,雖然經歷的還不多,戀愛也沒有幾次,但是現在或許再也不會為這些以“凄美”挂帥的老掉牙愛情故事輕易地感動了。正因如此,才能細細去品茗作品中一些細膩的句子或想法,進一步體會人物心理的悲哀感傷。

兩部作品皆有提到“天國”這一概念,前者中的主人翁採的是否定天國存在的態度,認爲那是“留下來的人爲了讓自己心情好過而想出來的概念,一廂情願認爲死去的人會在那裏等待著自己或是看著自己,妄想自己與那離開的人之間不會就此而失去所有聯係”,卻隨著死亡與離別的越來越近而向心中的願望妥協,希望有一天能在天國重逢;而後者的天國更像是在投胎前最後的救贖,在生前無法完滿的缺憾,似乎得以在趕往投胎前的這一中間地帶得到補救。這麽看來前者的天國似乎來得消極些,後者的天國顯得美麗而樂觀。

當一段愛情隨著生離死別顯得更加蕩氣回腸而刻骨銘心時,經過時間的過濾,累積在回憶裏的或許就僅剩那純純的愛了吧?對愛人死去的内疚感深深纏繞在男主角的心中揮之不去,前者是無心詛咒後一語成讖的懊惱,後者是錯誤失手釀成悲劇的自責。然而,失去摯愛的傷痛終有一天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減輕,但人不應該害怕忘記這段刻骨銘心的感情而選擇活在傷痛之中,因爲人走出傷痛並不代表這段往事就此消失,它依然存在于我們的潛意識當中,只是回想起來疼痛的程度不再那麽地撕心裂肺,而是化爲一個淺淺的苦笑,甚至或許,它會成爲你值得珍惜的回憶。

《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裏面有一段如此說到:一個人的生死之所以在你的心裏留下如此深刻的影響與傷痛,就正是因爲你在意這一個人,它存在在你的意識與心裏。換句話說,若是死的是一個陌生人,甚至在之前你根本不知道有這一個人的存在,而這個人的生或死對你根本不會有任何影響,你也不會為他的死去而傷感。正因爲這一個人住在你的心底,隨著他在你心目中的位置,你心中也會隨之產生不同程度的情緒和悲哀。因此悲哀不是因爲被人影響而產生的,完全是你自己個人的情緒作祟。

現階段的我仍無法體會摯愛離去的痛苦,畢竟我不曾有過如此境遇,沒有人走進或離開我的内心,又何來離別的愁緒?但是,隨著年歲的增加,經歷的越多,或許有一天自己縂該要面對的吧?

就當是正式面對之前的一段心情模擬吧?這或許就是這些作品對我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