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29, 2005

聖誕佳節放假去:一周電影記事

在家過了一個漫長的聖誕周末假日,卻完全沒有過節的喜慶氣氛,幾乎每天一部電影,看看自己買了很久卻沒有時間消化的片子。呵呵,當然看完的只是買了卻沒看的冰山一角。真要看下去,以平均每天一部的速度,看樣子窩在家一個月仍是不夠滴。

12月23日(五):四眼天雞/四眼雞丁Chicken Little
第一天,選擇了一部最近大熱而難度不高的Chicken Little。當然片子在戲院還在上,不過沒想過到戲院去。

想看的原因:或許是因爲院綫用Chicken Little做的手機消音廣告吧?配上O-Zone 的舞曲Dragostea din Tei,Chicken Little 的舞步真是可愛到不行!

不想看的原因:看了Trailer之後,聽到雞丁那成熟又不可愛的聲音,突然失去想 看的興致……

迪斯尼典型的動畫片,專攻兒童市場大人錢包老少咸宜闔家共賞,相較于對手公司的電影,迪斯尼往往專注于可愛的人物/動物/東西造型,加上單純白癡無聊到好笑的故事劇情,結果娛樂性強的作品往往藝術價值也不高。和周星馳的電影一樣,看完后什麽内容都不太記得,只記得看電影的時候笑得很愉快。

12月24日(六):The Virgin Suicides (1999)
很久以前的一部電影,K介紹說不錯看,剛好HMV有香港進口的DVD便宜貨,就買來一嘗夙願。

電影改編自Jeffrey Eugenides的同名小説。由2003年的Lost In Translation 的導演Sofia Coppola執編導二角。演員中比較有名的有當時還未成名的“蜘蛛女”Kirsten Dunst和 “Pearl Harbor” 的Josh Hartnett。

故事相對簡單,七、八十年代的美國,一個古板守舊的家庭生出了4個如花似玉的女兒,迷倒了住在附近和校園裏的眾男生,但是卻接二連三的自殺身亡。

這不是推理劇,而是徹徹底底以一群愛慕她們的鄰家男孩的角度去看這四個女生的悲劇。透過男生的眼,你可以看見女孩的青春年華和致命誘惑;透過女導演的眼,你可以看見女孩性感輕佻卻不淫蕩。在桎梏和自由之間掙扎求存,但最後她們選擇了另類的解脫。

AIR的配樂很英倫搖滾,搭配迷蒙和慢調的鏡頭,和得不像阿美利堅。迷蒙的陽光、昏暗的橘色,夏日的午後、慢調的庭院。帶點灰色的青春瞬間凝滯,懶洋洋的美好時光,仿佛是為少女們芳華散盡前的最後追憶與懷念。


青之炎(2003)
“青”,在日文裏是指藍的意思。藍色的火焰,在物理學角度來説是沸點度最高的火焰的顔色。在視覺上看起來很柔和的色調,其實焚燒毀滅力比任何人都強。

由貴志祐介同名小説改編,蜷川幸雄執導的同名電影。小説我是看得很愉快啦,電影則像是小説的濃縮版。許多殺人的技巧和背後的原理思考等都被簡化了,使到小説帶給人的那種震撼力減弱了不少。但也是理所當然的啦,若是照單全搬把殺人計劃和實踐完全搬上銀幕,不是會讓更多意志薄弱者模仿扮演嗎?想想還是不要得好。

貴志祐介的作品與其説是推理小説,倒不如是略帶推理色彩的驚悚小説。電影的這層色彩相當薄弱,看起來比較像一部單純講述少年犯罪的勸誡電影,尤其其中的勸誡色彩比小説還來的濃厚,導演還加了主角最後借錄音機向女主角剖白的情節,犯罪后的懊悔之意油然而生,比起小説中主角秀一的獨斷獨決(以“秀一”第一人稱寫作),電影中的二宮和也少了一些濃厚的個人色彩和激烈的感情,變得更像個普通的17嵗少年。

當然要把300多頁的小説濃縮成不到2個小時的電影,電影版《青之炎》算是做得不錯了。學到了一個教訓:看電影是最好不要有拿原著來比較的自覺,那麽會看得開心一點。

12月26日(一):The Machinist (2004)

新任蝙蝠男Christian Bale之前的作品,此君為戯減重至厭食症患者體形的境界,最讓人驚訝的敬業樂業,令人肅然起敬。

官方網站上一句標題:How can you wake up from a nightmare if you are not asleep?

患上失眠症的男子一年來幾乎沒吃沒睡,最後搞到體重直降精神崩潰生活工作頻頻犯錯兼失業,最後還衍生出被害妄想症,以爲周遭的人都想置他于死地。結果真相卻醒悟在遺忘的事實背後。

驚悚電影裏沒有殺人,也沒有鬼怪、更沒有詛咒,一切都是人心在作祟。害怕而失控的人對追著自己的莫名物感到驚慌失措,但其實身後什麽也沒有。

********

之後還上戲院看了一部電影,但還是留在下次再談好了。

真是名副其實的電影週。

December 19, 2005

2005年底精彩電影小冊子

打從10月底就陸續到電影院看了好幾部戯,可是沒時間也沒精力長篇大論去思考電影裏的精華,所以將就將就,在這裡略略紀錄一下好了……

1.Skeleton Key
由於Ishihara強烈推薦才萌生想看的念頭,剛好同事B送了我一張免費雙人戲票,否則我絕對提不起勁上電影院看一部驚悚電影。

身邊剛好沒有驚悚片同好,正確地說身邊恰好都是一群害怕驚悚電影的朋友,於是我孤身上陣,在下午5.35身邊都是一群年輕“四金拿”(閩南語“死小孩”之意)的戲院裏,一手拿著奶油玉蜀黍,一手拿著糖漬核桃,獨自享受著所謂“晚餐”,孤單地看著銀幕。

還好沒有被“孤單”打敗,不然就要錯過一部近年來難得一見的驚悚電影。佈局精彩緊湊,懸疑緊張的黑暗氣氛掌握得恰到好處,最讓人毛骨悚然的是電影中那張黑膠唱片裏呢喃的黑魔術咒語,現在想起來還覺得心裏毛毛的。戯裏沒有鬼魂妖怪,恐怖的是人深不見底的欲望及不擇手段的貪婪,結果人越來越不像人,反倒一般鬼片裏的妖魔鬼怪還要可愛些。

其實到後面看到女主角Kate Hudson拼了命在地上划上符咒圖樣時,心裏已經隱約明白事情的發展,響起了答案的聲音。但是還是佩服編導這樣的佈局設計。難怪Ishihara會說:出乎意料。這跟Six Senses的出乎意料是不一樣的層次,Skeleton Key更勝一籌,隨著主角身陷危險的步步驚心,心理壓力和結局如此將你扯入無力的極端。

真的是一部令人在心裏和精神上都受到打擊的驚悚片。墜入黑暗深淵時,心還在靜靜地劇烈跳動……和看完City of God時癱在戲院椅子上是一樣的感受。


2.哈利波特4:聖火杯的考驗
被友人J揪去看,在前幾天勉強惡補了電視播映的哈利波特2和沒有看第3部的情況下去看了聖火杯。感覺還不錯,覺得比起第1集的感覺好太多。可能是第1集讓我覺得太像兒童劇了,天真到不行。第4集隨著主角哈利的年齡增長加上作者原著黑暗面的增加,的確讓我這個非哈利迷看得挺過癮。看來我還是適合看“黑”片的。

可能是因爲要把原著洋洋灑灑的巨大篇幅濃縮至2小時多的電影,許多情節的連接和故事的進程懸接都讓我覺得怪怪的,有一點“突兀”。或許對那些熟悉故事内容的哈利迷就應該不會出現這樣的症狀,感覺他們只需要坐在那裏期待記憶與想象中的故事場景蒞臨眼前就行了。在這一點上,魔戒的故事改編及剪輯就作得好多了。

不過,因爲黑暗面浮現及青春期問題而煩惱不已的哈利波特,還真是讓我看得開心不已。

題外話:全民大燜鍋九孔巧妙的引用片名揶揄民進黨敗選后阿扁藏匿不現身以及支持者普遍的心聲——哭爸的火焰(考杯的火焰<—火杯的考驗)。哈哈,真是好笑。 3.傲慢與偏見(Pride & Prejudice)
又被友人J揪去看了一場電影,不過是免費的。呵呵!

根據Jane Austen原著小説改編的《傲慢與偏見》,中學時期曾看過原文簡易版,對於一向不太喜歡歐美翻譯小説的我來説,其實在看電影之前一點期望也沒有,只是單純抱著來看一部希望不太難看的戯的心理。

不過說真的,這是一部很不錯看的電影。之前說過,只看過原著簡易版的我其實對珍小姐的小説真得並不太熱衷,也絕對不是忠實書迷。不過看過以後,覺得電影比小説好多了(或許許多珍書迷絕對無法認同)。不是出身西方世界的我,加上又不是那個時代的人,完全無法領略珍原著的文化面貌與精神,但是電影的視像化讓我充滿了臨場感,仿佛能更加體會那個時代的風情面貌。當時歐洲上流階級的社交往來及揶揄婉轉的談吐如臨眼前,那種幽默和吐槽方式是這個時代的我不敢恭維的。

整部電影看下來還是相當愉悅的,幽默的逗笑聲聲不絕,劇情也不拖拉。畫面優美而選角令人賞心悅目。Pirates of Carribean的Keira Knightley似乎瞬間裹上了一層高雅氣質,化身為珍筆下那個時代的少女。但是成熟的臉孔讓我錯愕她竟是個比我小5嵗的女孩。當然,原著小説中委婉和細膩的情愫,到了電影中就比較坦蕩盪而直接。這或許正是許多珍小説的忠實支持者無法接受的一點。

影評成兩個極端分散,支持原著的忠實者自然不太能接受這樣的呈現方式,相反的大讚稱道的聲音多是來自沒有看過原著的觀衆。

我只能說,這是結合現代情感的《傲慢與偏見》,畢竟這是二十一世紀。


4. A History of Violence
再次被友人J揪去看了一部低成本的B級製作,但是有A級水準的電影。

Viggo Mortensen不再是魔戒裏的逃兵王子阿拉岡,而是電影中年近50的父親。這是一部非劇情片的劇情片,我這麽說或許很奇怪,因爲它是一部劇情再簡單不過電影:擁有幸福美滿家庭的Tom Stall爲了營救同事開槍殺死了前來咖啡店搗亂的兩名流氓,卻開始被不良分子盯上,還稱他為Joel Cusack, 家裏開始變得不寧靜……

故事非常簡單,所以電影魅力不在于劇情本身,而是一群好戲之人的精湛演技。每個人的臉孔都在隨著劇情改變,J還感動地說Viggo精湛的演技表現在僅于一瞬間的轉身,從Tom變成Joel的表情。

J又說網上有一篇精彩的影評,分析說影片中的History of Violence,可分爲3個層次:①Joel 本身的暴力歷史;②Stall 家族的血緣暴力史;③達爾文進化論中適者生存的基因暴力史,該篇影評認爲第③者是電影所要表達的主要含義。爲了活下去,不得不把妨礙自己的敵人殺死,這是人類甚至地球上生物的生命跡象中最不可解的現象,或許這一暴力基因正如達爾文所說,爲了生存,而隱藏在地球生命体的血緣裏完好的遺傳下去。

令我動容的是最後一幕的演技,Tom回到了妻兒身邊,在兒女紛紛表現出接受他的時候,妻子無語顫慄欲泣的表情除了接受似乎涵蓋了更多的意旨,Tom面對妻子的回應而釋放的表情,然後鏡頭就結束在兩人凝望不語之中……


5. 如果,愛 (Perhaps Love)

宛如《紅磨坊》的歌舞場面的奢靡華麗的畫面不是吸引我的第一原因,最大的動力畢竟還是金城武,儘管去年我因爲同一個原因去看了一部爛片——《向左走,向右走》。

《如果,愛》是不是2005年中文電影裏最好的作品這種話我不敢說也說不出口,但若是本年度中文電影中大力宣傳的大製作中最好的電影,答案則是肯定。

《如果,愛》是近期内另一部劇情相對簡單的A級製作。一個女子在貧窮與奢華、過去與現在、新歡與舊愛、現實及夢想之間掙扎的故事。電影分成三個層次,電影裏的過去(十年前)、現在以及戯中戯(聶所拍的電影)。基本上戯中戯幾乎是電影裏過去及現在的重演。電影便在這三個層面的穿插中展開,時而虛、時而實,時而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但是觀衆卻不會因此迷失在時光交錯的影海中,幕後剪輯的功力由此可見。

説到演技,有新加坡影評人大讚周迅和金城武的演技,甚至說是金城武從影以來最好的表現。我覺得這種説法有些誇張,但確實從金城武的眼神之中流露他從未有過的“力量”,散發出無形的張力,和一種演戲的專心與執著。至於周迅,演技派的年輕演員,飾演十年前的“孫大聖”或是戯中戯的小雨絕對駕輕就熟,但若是十年后的一個高傲跋扈的著名女明星孫納,她身上所散發的光彩和氣勢就明顯不足。這或許是年少青春的她免不了的經驗不足吧?還好隨著電影進程,十年后孫納血液裏十年前“孫大聖”的蘇醒,對感情的釋放與掌控度讓周迅加分不少。

至於張學友,果然唱比演得好,比起電影導演聶文,倒覺得他演起戯中戯的班主來得更好,畢竟他在用歌唱來表達角色的感情比演感情戯來的好。或許選角用他正因爲他是戯裏唱功最好的一位。而池珍煕的Monty,驗證了“恰巧”來自五湖四海的電影選角根本是製片公司爲了搶攻亞洲市場(中國大陸、香港、臺灣、日本、韓國、新馬)所作出的策略,因爲根本任何人都能演出這個角色,但是讓我感動的是池珍煕在戯裏很努力地用中文在唱歌,儘管發音咬字有些怪怪地。

戯裏的歌曲對非常不錯,尤其是班主張學友幾乎貫徹全戯的“你是愛我的”,幾乎唱到心肺深處的傷痛感。隨著Trailer一直在播放,原本覺得有點噁的“十字街頭”竟然意外地成爲戯裏最有趣味性搶盡風頭的一首歌。讓人驚喜的是改編自齊秦的“外面的世界”,變成孫大聖的“外面”,周迅的呢喃沒有歌唱技巧,但是聼了很有感覺。

《如果,愛》代表香港區入圍了來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中文媒體的態度普遍當成是《臥虎藏龍》再生版,就像剛過去的威尼斯影展一樣把東方影片演員捧得高高的,說的煞有其事好像真的肯定拿到獎,結果洋人還不都不甩你?還是靜觀其變的好,不然一開始說得天花亂墜,最後還只落得一個啞巴吃黃蓮。

December 12, 2005


Riyuu Posted by Picasa

《模仿犯》的殺人事件前奏曲——《理由》


再次拜倒在宮部大師的生花妙筆下。

多產作家、日本國民作家、左手寫推理右手寫神怪、等等,已經不足以形容這個神奇多變的宮部美幸

有一種作家,是會被譽爲他寫作領域之中的代表之神,像是武俠世界中的金庸、科幻小説的倪匡,就是那種提起xx小説類型就馬上聯想起的大家,而且是那種除了他以外你可能不想再去看其他人寫的作品的作者,仿佛他就是XX小説領域的唯一作者。而宮部美幸就是近年來我心目中的推理小説之神。

不是沒有看過其他推理作家的作品,中學時期看過西村京太郎、赤川次郎、土屋隆夫、松本清張,當然怎麽也看不下外國(歐美係國家)翻譯小説的我自然沒有看過推理女王阿嘉莎·克莉斯汀的大作。或許可能年紀太小沒辦法吸收領略小説中的奧妙,那時候的推理作品沒有一部能在我心中留下無可泯滅的震撼。但是宮部美幸做到了。

45嵗的宮部美幸的確是多產作家,在寫推理小説的同時又寫了日本神怪小説(類似夢枕貘陰陽師系列),目前已譯有中文版的推理作品包括《魔術的耳語》(1989)、《Level 7》(1990)、《鄰人的犯罪》(1990)、《火車》(1992)、《獵捕史奈克》(又名《寂寞的獵人》)(1993)、《繼父》(1993)、《理由》(1998)、《模仿犯》(2001)等。這還不包括還沒譯成中文的推理作品以及她的神怪作品。從這麽多作品及年份看來,可以證實一件事:宮部美幸的寫作速度真是超快!甚至比出版社翻譯中文的速度還快。有時在同一年内發佈兩部作品,而每部長篇作品幾乎都是最少都在300頁以上的矩作。

快不代表作品必定粗製濫造,相反的,宮部美幸的寫作速度及構思佈局技巧巧成正比。若不構成犯罪,真得很想將宮部美幸的腦部切開,看看她的腦部構造是不是另有乾坤?若不是如此,她就一定是個天才!人怎麽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内如此快速地將整個佈局構思得如此巧妙地裝在自己的腦袋裏?

話説囘宮部的作品,看過的只有四部:《模仿犯》、《魔術的耳語》、《Level 7》和剛看完的《理由》,剛好各自爲她早期及成熟期的代表作。當然,出自早期的《魔術的耳語》及《Level 7》在呈現手法的一定程度上顯得生嫩,但是已經可以略略看出宮部的寫作手法及構思佈局。

圍繞事件的關係人往往是宮部喜愛描寫的一群人,事件背後往往有意或無意的牽扯席捲了一群人,不管是當事人、加害人、被害人、辦案人、親屬、朋友、同事、鄰居、證人、目擊人、陌生人……,一個事件會牽扯到的人數有時是令人意想不到之龐大。這往往也透露出一個事實:事件問題產生自社會(人)。這也是宮部美幸另一個一貫的寫作著眼點。

《理由》是《模仿犯》的殺人前奏,這是我個人再看完兩部作品后得到的感想。

《模仿犯》是兩個年輕人理性的無差別殺人事件,《理由》則是荒川一家四口命喪公寓大樓的殺人事件。

我欣賞宮部美幸的原因在《理由》中昭然若揭,屬於寫實社會派的宮部美幸,縂喜歡借助“事件”本身去揭露一些隱性的社會現象或矛盾。《理由》就牽扯出兩個社會問題,一個是法拍屋的非法侵佔問題。表面上《理由》中荒川一家四口的命案先是揭露了一個社會弊病,就是一些不法機構或公司利用非常手段惡性侵佔法拍屋(因無法繳付貸款而被銀行充公的房子,再藉由拍賣專售給買受人),再通過勒索或事後協商從中取得一大筆利潤。而死去的荒川一家,就是被地產公司找來侵住業已拍賣出的2025號房,以“阻止”買受人取走原屋主小系因付不出房屋貸款而被充公的公寓。但是,這四個人卻死了?被殺死的理由卻牽扯出另一個日本隱性的社會矛盾。讓人詫目卻又不能不正視的黑暗隱藏在這個病態社會的每一個人心裏,只是等待黑暗的迸發及溢出,變成“事件”。

《理由》大半的故事,借由一個讀者看不見也不知道是何人的隱性調查作家的報告而呈現;《模仿犯》中,這個隱性作家變成實體,化身成“滋子”,成爲宮部筆下的43人之一。《理由》中人際關係的病態殘障,在《模仿犯》中進一步升溫加劇。借由“事件”引出一連串社會問題的《理由》,是宮部美幸在《模仿犯》之前的小試牛刀。所以《理由》拿了1999年直木賞,《模仿犯》榮獲六項冠冕,包括2002年《周刊文春》推理小說傑作「日本國內」第一名、《達文西》月刊「BOOK OF THE YEAR 2001」綜合排行榜第一名、2002年最佳推理小說「日本國內篇」第一名、第5屆司馬遼太郎獎、第52屆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獎、第55屆每日出版文化獎特別獎。

如果你沒有耐性挑戰1400多頁的《模仿犯》,建議你先從470頁的《理由》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