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18, 2006

野田妹的甜美……狂想曲?!

史上最遵照漫畫原著的改編日劇——Nodame’s Cantabile

不曉得已經失望過多少次,在看過的改編自漫畫的日本連續劇之中,從沒有一部真正能與原著漫畫抗衡,足以撼動我心的作品。

所有被選中成爲改編日劇的漫畫,不論類型是否成熟或搞笑,恐怖或嚴肅,原著本身都具有一定的魅力,都擁有一些足以打動讀者的元素精華在其中,而影視業者也正是瞄準這一點,才毅然決定將漫畫改編成真人版。

從以前日劇逐漸侵佔亞洲娛樂市場時就有的《東京愛情故事》、《愛情白皮書》、《美味關係》、《惡作劇之吻》,到後來開始被韓劇超越后的《H2》、《流行花園》,以及現在因應日本向世界瞄準的動漫影視娛樂消費的銀彈攻勢拍出的一系列由漫畫、小説改編而成的日劇和電影,如《在世界的中心呼喚愛》、《電車男》、《改造野豬》、《Nana》、《下弦月》、《網球王子》、《蜂蜜與四葉草》、《櫻桃小丸子》、《妹妹戀人》、《戀愛情結》,以及最近的《死亡筆記》等。有些作品由漫畫改編成動畫受到好評后,又馬上改編成電影或連續劇版,又或是由電影版演進成連續劇或動畫、漫畫。結果整個市場充斥著改編作品,除了一些默默耕耘的地下電影人,仍在進行著原創電影。

看過這麽多改編作品,我很難不拿原著來作比較,畢竟現在日本的影視動漫文化產品通過种种管道垂手可得。但是,我尚未看到一部超越原著的改編之作,就算有最多也只達到另辟途徑、並駕齊驅的作品。我所謂的另辟途徑,就是指改編作品以另一種風格呈現出和原著不盡相同的感覺,但也同樣抓出了觀衆和讀者的視線和心。像當年的《東京愛情故事》和《愛情白皮書》,絕對沒有超越柴門文的漫畫原著(撇開柴門文的畫工不提),但其中卻產生出和原著不太相同的一些元素,而這些元素卻緊緊抓住觀衆的心。這元素以該二劇來説,就是明星元素。從原本已經非常精彩的基礎上加以濃縮改編,加上極富個人魅力的明星演員,就是當年日劇竄紅的主要原因。

但是隨著當年那些出色劇作家的江郎才盡、時代口味的改變、日本新一代藝人的視覺觀感和當年紅牌的沒落、新血不濟青黃不接的情況影響下,當今的日劇被韓劇取代是可想而知的理所當然。沒有了出色的原創劇本,於是他們想到從現有的暢銷漫畫、小説進行改編,吸引變相觀衆群;當年的紅牌不再具吸引力,而他們又想到從新一派的靚麗可愛外形的菜鳥演員中大力提拔,看能不能創造出第二個木村或第三個江口。

於是,一系列以青春靚麗外形爲號召的中性演員的連續劇開始湧現在市面上,始終無法恭維他們的演技,但想到或許他們販賣的不是演技而是他們的青春外表,就開始覺得能夠諒解而接受。

而那些改編劇本的,不知道是不是要回應程度越來越差的觀衆,縂覺得寫出來的劇本越來越簡單而白目,一部部仿佛廉價青春勵志片,在那裏大呼“日本乾巴跌(Gambatte)主義”,看了就嫌煩。而那些以當年紅牌藝人為號召的日劇,劇本又老套得讓人慘不忍睹,沒有任何新意。

結果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一部讓人出乎意料之外的水準之作,也難怪它成爲日本2006年秋季日劇收視冠軍,因爲它集合了一切當年日劇竄紅的元素,又符合了日本目前的影視走勢。

這部戯改編自日本少女(?)漫畫家二之宮知子筆下的“交響情人夢”(日名:Nodame’s Cantabile)。漫畫自2001年連載開始就非常受歡迎,在2004年更拿下了第28屆講談社少女漫畫部的大獎。2006年被改編成連續劇于10月開始在日本放映,掀起一股Nodame熱,收視率集集創新高,吸引了沒看過漫畫原著的更多觀衆群,結果讓製作群欣喜若狂,更打算在2007年1月推出動畫。這應該是繼《在世界的中心呼喚愛》和《電車男》之後,再次出現的連鎖效應。(《在》由小説先後改編成電影、連續劇和漫畫;《電》是由網上留言故事改編成小説、電影、連續劇、和多本同名漫畫)只是Nodame效應更勝一籌,日本甚至打算成立Nodame Orchestral, 號召日本各地的猶如Nodame劇中一干年輕又有理想的傑出音樂人加入,更計劃推出以該樂團為名的音樂CD和公演。

首先,要對該劇的監督兼腳本衛藤凛致以最熱烈的掌聲和最高的敬意。以區區28之齡能將這部作品改編得如此好笑又不失原著精華,他應該是最大的功臣。原本聽説二之宮老師一直堅決否認原著漫畫被改編成連續劇的消息,結果幾個月后看見這部連續劇在網絡上廣爲流傳,而且還獲得熱烈的反響,相信衛藤凛一定是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在與二之宮老師取得共識。我想,雖然濃縮了一些部分,但漫畫中最精華的笑點和精神幾乎都完全保留在這部連續劇之中,二之宮老師應該不會感到任何悔恨並會以這部作品感到自豪吧?

這部戯的成功很大的成分在於原著故事本身並不是一部以愛情爲主的喜劇片,相反的,是以愛情為點綴的輕鬆音樂喜劇片。劇中出現的許多笑點完全來自于漫畫裏面的無釐頭,讓人笑的無力。也沒有那些拖拖拉拉的愛情情節,讓人看的肉麻噁心。相反的,節奏改得比漫畫更加的節奏明快而緊湊。而且,編劇在沒有刪動大情節和精華笑點的情況下,只濃縮了一部分,做了一些小改動而無損原著,對於漫迷們來説是最大的驚喜。漫畫能以真人版形式重現眼前一直都是漫迷們最大的目標,但是在這以前少有真人版能做到這麽成功。

第二點,就是音樂元素。以前和音樂相關的日劇應該只有《悠長假期》,而該劇的音樂在當時也掀起一股熱潮。但是相較而言,Nodame’s Cantabile更上一層樓。《悠》與其說是與音樂劇中有愛情設定的日劇,倒不如説是愛情劇中有音樂人的設定,而且古典樂不論在出場率或是重要性來説都不及Nodame’s Cantabile。後者每一集中都有至少一首古典樂的出現,沒有了這些音樂,Nodame’s Cantabile根本劇不成劇,無法成形。跟隨著戲劇的腳步,你會再一次愛上古典樂,這就是Nodame’s Cantabile的另一魅力。

第三點,選角的絕對成功。一眾俊男美女的全新組合,給予觀衆的是年輕、新鮮和養眼的絕佳享受。雖然男女主角都和原著中原來角色多少有些距離,但是絕對都有自我的風格和讓觀衆深深喜歡上他們的個人魅力。玉木宏俊俏得讓人回憶不起他曾在Water Boy電影版中的搞笑模樣,從沒接觸過任何樂器的他在Nodame’s Cantabile中居然要應付鋼琴、小提琴、指揮的戯份,即使演出中仍有破綻,但我不禁要為這初生之犢的努力鼓掌喝彩。一言以蔽之,最令人佩服的是他在維持帥勁當中還能完全投入于搞笑和扮丑的演出中,在一眾中性又只會扮美型的新中生代演員中,不禁讓人期待他的未來發展。女主角上野樹理沒有咄咄逼人的“卡瓦伊”外貌,令人舒服的鄰家女孩形象加上一些傻氣和自然的笑臉,根本就是所有男性理想中的“妹妹”形象,讓人忍不住呵護她、逗弄她。(就連她上Smap x Smap時,我看木村、稻垣、中居一干人都對她有非常的好感及印象。)當然,她沒有原著漫畫中“野田廢”那麽變態,她可愛多了……

其他的配角人選,我只能用“絕”一個字,送給Nodame’s Cantabile的製作組。竹中直人的仿外國人日語發音和肢體語言已不在話下,其他像小出惠介的“真澄”、瑛太的“峰”、還有許許多多說不出名字的角色,幾乎就像是從漫畫中走出來一樣。真的很佩服他們能在不笑出來的同時認真地演出那麽好笑的戯份,把歡笑帶給觀衆。

Nodame’s Cantabile可算是在大家沒有抱著任何期待下誕生出來的最大驚喜,幾乎是以新人和二綫演員擔正的班底,給予觀衆最佳的視覺享受和新鮮感。

有興趣又不介意畫素不高、上傳速度慢、集數被肢解的人可以上You Tube找找這部連續劇。最後一集(第11集)將在聖誕夜那天在日本結束,我想,這將是富士電視回饋給觀衆最好的聖誕禮物。

雖然知道這可能只是妄想,但還真是期待富士電視能繼續開拍第二系列,畢竟漫畫方面故事仍在進行,而且Nodame和Chiaki之間的笑話和愛情仍在法國繼續中……

December 04, 2006

好久沒有墜入情網~~

我愛上了一個大叔

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悸動。

也從來沒有想象過自己會喜歡年齡這麽大的大叔,他甚至已届足以做我父親的年齡。

他絕對不是最耀眼奪目的那一個,但卻是深受吸引后,目光久久移不開,視線中再也容不下其他人的那一個。

雖然歲月的確在那張臉上留下了軌跡,但那只有加分的作用。溫柔而帶有一絲靦腆的笑容,成熟卻不事故的外形,無論是眉頭微蹙、陷入沉思、黯然落淚、手足無措的表情,還是手拿著一根煙,將白霧深深地從説話時的嘴角和鼻孔中洩漏的神態,在在説明了這個男人的魅力。

深愛妻子的他,從紐約趕回家的時候,卻只看到靈堂裏妻子一動也不動的遺體,還有造成妻子意外死亡的兒子那叛逆的臉孔。那種不動聲色的怒,事已至此卻無能爲力,是我看過最有力最無奈的憤怒。

接著他完全放棄原有的一切,隻身來到妻子的故鄉,開了一間咖啡店。時間或許是最佳的療傷良藥,每天在咖啡香中工作、和客人交談,心也會慢慢變得溫柔起來。每晚在四下無人的時候,和亡妻的靈魂交談,回憶往事、慢慢後悔、慢慢自舔傷口,然後,有時想起自己的兒子。而且,隨著時間過去,對於那原本已經被自己放棄的兒子,想起的時間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久。心中湧現的那股感情,到底是恨比較多,還是親子間的憐惜比較多,他也分不清了,明明想見兒子的心意超過了一切,但他覺得時候未到,也許是拉不下臉皮,其實是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多年不見的兒子吧?

看了所有的他,臉上從沒有太大的表情,沒有大悲大怒,甚至沒有放聲大笑。但是,他的感受我卻完全能領會。從眉宇之間幾乎能解讀他所有的喜怒哀樂,微蹙的眉頭、深鎖的眉頭、舒展的眉頭,連眉毛都能傳達出他每一天的感受。我想,這就是生活的歷練。不是所謂大哭大閙才能傳情達意抒發感受,人到了真正的悲哀,或許是連聲音都哭不出來的,而且每個人對於情感的抒發都有自己不同的詮釋,大哭、痛哭、啜泣、流淚、紅了雙眼、抽動鼻涕、笑著流淚……,人也會因應不同的場合情況轉變著不同的表情。而我,的確會為之而心疼。

我甚至會希望能認識年輕時候的他,擅自想象青年時代、壯年時代的他會是什麽模樣,又會散發怎樣的魅力?但那是不太可能的事情,那些紀錄在中文市場上根本無從搜起,雖然日劇及日本電影曾經是風靡世界的亞洲龍頭老大。

什麽時候會再看到你下部作品?寺尾聰?暫時可能要看電影版的《博士熱愛的算式》來過過癮了。

November 13, 2006

Death Note~日本改編電影是不是也被寫進去笔记了?

看完了The Prestige的兩天后,又和友人J一起去看了Death Note。

想看的原因並不是因爲看了漫畫之後對電影真人版的期待,相反地,倒是想看一看電影版會把原著褻瀆到什麽程度,完全是一種惡搞的心理。

看過日本這麽多改編電影(尤其是改編自漫畫的),已經完全對日本新一代的這些導演完全死心。他們只懂得將漫畫原有的好劇本及故事情節照單全搬,卻忽略了原著應有的精神和迷人魅力。就好像新加坡將舊有的歷史建築物重新翻建甚至完全搬到另一個地方,卻忘了建築物最大的價值在於與時空相輔相成,脫離了那個地方的原有歷史,建築物只會是一個重新構造的“完美”的虛構物,而不再具有任何歷史價值。

我並不是那種不能接受原著被改編的瘋狂漫畫迷,但是前提是改編必須在不扭曲原著精神的情況下進行。當然,也有作了大更動卻改得更好的例子,例如Lord of The Ring三部曲及剛看完的The Prestige。

但是,我從來沒有在近期的日本電影中看到過這樣的成功,有的只是一次次的失望。

最經典的失敗改編應該就屬Nana了,首先一系列的選角錯誤,已經讓一眾忠實漫迷們大吐苦水。而電影的走勢仿佛依照漫畫的故事設定,誰在什麽時候什麽地點作了什麽事,幾乎完全按照漫畫走向。或許你會覺得“很好呀!跟漫畫差不多一樣耶!”那你就錯了,演戲的幾個新生代演員完全沒有揣摩角色的内心世界,甚至可以説是不會演戲,完全只按照劇本上表面上的發展來行動,活像個會走路的Cosplay而已,完全沒有原著角色的靈魂(在這點上缺乏經驗的新生代導演也應該抓來打屁股,一味顧及演員票房號召力而不去要求演員表現的你們更應負上全部責任!)。甚至連自己的明星特質也沒有顯露,角色缺乏了生命力,而且原著漫畫中那種現代青年男女的頽廢愛情、不穩定、渴求自我肯定的那些精彩的内心寫照,到了電影裏統統不見,只是演出了一場鄉巴女如何在上東京的過程中認識了一幫異世界人類的故事而已。那我倒不如看動畫還好一點(雖然說Nana的動畫據説也是彈多於讚)。

來到了Death Note,以一個非愛情為號召的劇本來説,原著本身已經有一個非常完美的故事設定和情節橋段,電影版可説是不需花費太多精力手中就有一個現成的完美故事。原著唯一的缺點就是有些設定的解釋太過曲折和深奧,腦力不足或注意力不集中的讀者一不小心就會不明白書中那些精彩的詭計到底是怎樣被執行的,甚至會不了解其中的精妙之処(大場巴桑!真有你的!)電影版作的最成功的一點,就是把情節相對的簡化,讓普儸大衆都明白發生了什麽事,畢竟看電影的人數會遠遠超過看漫畫的人數,爲了讓接觸通俗文化中的每一個人都能理解電影的内容,這一點是必要的。

選角也並非不好,只是看了之後沒有太多的驚喜或是讓人眼前一亮的演技。主角藤原龍也的舞臺劇經驗豐富,在同期的Johnny藝人中算是表現相當不錯的一個。其他的一些老牌演員表現都算是四平八穩。唯一的缺憾應該就是L,演員太過年輕,雖然已經看出他花在角色上面的一些努力,但是相較于原著的L,他的舉止是有象但還少了30%的神韻,感覺上怪異表現指數稍嫌力道不足,演得還不夠徹底。不過比起他在Nana的表現,在Death Note 裏的他算是進步不少了,希望Death Note 2裏會看到它更勝一籌的表現。(不知道第二集會不會做到M 和N取而代之的情節?)

對於沒有看過漫畫的人來説,這部電影起碼有B上的可觀之処,但是對我來說,它至少降到了B下甚至C的等級。這又是一個和導演和改編功力的問題了。 (不過縂好過Nana,它只有C-D級)

很久以前就覺得,日本不能效仿美國拍災難片,因爲容易陷入小氣叭啦自以爲是青春勵志片的“小日本情意結”之中。君不見 Retuner,毀滅地球的原因居然是淪落地球的小小外星人寶寶?被送回來拯救世界的居然是一個不到160公分沒有任何特長的少女?拯救世界的辦法居然是把外星嬰兒送還給要因此來攻打地球的外星父母?這樣的設定未免太小氣叭啦了吧?而且每次固定會在故事結尾前所謂的高潮部分配合煽情的音樂來段仿佛青春勵志片的説教(日本大英雄主義)情節,企圖賺人熱淚,我真是受夠了……所以我絕對不會去看“日本沉沒”,搞不好30幾年前那個怎樣都沉沒不了版本都比現在這個強。

Death Note也沒好到哪裏去,只是完全將漫畫故事結構搬上銀幕,卻沒有進一步在“月”的身上下足筆墨,漫畫中月得到筆記后的那種驚慌、彷徨、成功之後的那種自信、野心膨脹、走火入魔,電影裏沒有明顯的表現,在人物心理和感情波動上可説是完全空白。就像是月利用筆記讓名字的主人在沒有自我意志的情況下按照他的劇本上演自己的死亡片斷,電影也就是讓這些演員沒有自我地按照劇本的走向乖乖地走著每一步,結果算是白白浪費了一個好故事。

在電影中最能展開“月”的心理張力的那段戯,應該就是利用女友殺人兼自我保護那段后,對死神“流克”的告白。但是藤原龍也並沒有成功地做到這點,反而讓我看到了他身為“夜神月”的幼稚。沒錯,原著中的夜神月雖然是個IQ極高的天才,但是他畢竟還只是個高中生。但是電影中的“月”卻是被設定為一個讀了幾年的大學法律係學生,不應出現這樣的幼稚。在那一段情節中我理應看一個狂妄、邪惡、自負、化身為死神的黑暗人類,但是電影中我只看到一個沒有情感波動的片斷情節交待者,仿佛那段告白其實只是爲了向觀衆交待故事情節而產生的片斷而已。

而且最好笑的,是電影的月被改名叫作Light,哈哈,有哪個日本家庭會給自己的兒子取這樣的名字?

雖然我並不特定支持好萊塢電影,但我敢說如果好萊塢將這部漫畫的版權買去后,絕對會拍個比現在更好的Death Note,當然,還要看到導演是誰。

真期待好萊塢的 “Monster”。

November 01, 2006

The Prestige魔術的罪惡深重

世界の中で最高なホラ映画だ、悪魔か鬼じゃない、亡霊かヴァンパイやじゃない、だって人間の欲求を満たすためには、だれでもどんなことでもできると思います。

以上這句話,是我在看完了THE PRESTIGE兩天后,腦海突然浮現的一句話。

意思就是:世上最棒的恐怖電影,不是妖魔鬼怪,也不是幽靈或吸血鬼,而是人類爲了滿足自身的欲望什麽都做得出來。

不論是妖魔鬼怪、幽靈或是吸血鬼,基本上人類對於它們的存在都是半信半疑,即使電影特效做的有多麽逼真和完美,人們都不會真以爲會在現實中遇上它們。但是人類就不同了,除非你躲到深山野嶺或是無人孤島,不然每天都得和“人”相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別人對你抱持什麽想法和野心,你不知道別人會在何時何地化身爲妖魔鬼怪,突然對你出手,而你每天都得身処在那種危險當中。難測的人心始終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

會有這種想法,或許正好和我在幾天前剛看完的一本書有關係,就是宮部美幸的《龍眠》。書中的其中一個角色具有超能力,無時無刻都能透視別人的想法。或許有些人對於自己的想法能被別人洞悉而感到非常恐怖,但對於那個能透視別人心意的人來説,或許他纔是最感到恐怖害怕的人,因爲他得面對人們最赤裸裸心裏真實和齷齪的想法,而且是想不看都不行,即使閉上雙眼別過頭去。

話有些離題了,還是說囘電影。

雖然說這部電影由於劇中的那台機器,基本上被歸類為“科幻片”。但我始終無法不將之視爲驚悚片。故事説穿了其實很簡單,兩個年輕的魔術師因爲私人恩怨互相仇視,結果每次都去撬對方的墻腳,破壞彼此的演出。而仇恨越積越深,最後甚至互相殘殺,兩敗俱傷。但是個人認爲這部電影迷人的原因不在于這個故事設定,而是在於人性複雜層面的真實展開與呈現。

首先、是對彼此的仇恨的演練。因爲一次意外而燃燒的仇恨,隨著你來我往間一次次的報復行動逐漸加溫,仇恨慢慢累積,雙方已經被恨意衝昏了頭,火紅了雙眼,仇恨不再只是最初的肇事原因,最初的内疚與憐憫也被淡忘了以後,剩下的只有永無止盡的殺戮與報復,直到其中一方到下爲止。

第二、對自我完美絕對的追求和對敵手相對的嫉妒。兩人雖然理念不同,呈現魔術的手法方針也不同,但追求的都是同樣的目標,就是完美的魔術,絕對將觀衆騙倒的計量。爲了這個目標,他們無所不用其極,什麽辦法都想盡,用最低略、最卑賤的手段、作出最大的犧牲,換來對自我完美終極的追求,以及淩駕對手最終的勝利感。他們絞盡腦汁想出一個個最完美的魔術,卻又傾盡所有地想方設法破除對方的詭計與花招。同事B告訴我說,在某個領域最成功的那個人,必定是在那個領域中最鑽牛角尖最小心眼的人,只見得自己的好,見不得別人爬上自己的脊背、踩在自己頭上。原本我不以爲意,看了這部電影后,卻心領神會了。

在THE PRESTIGE裏,我看到人們可以因爲自己的欲望、仇恨,什麽事都做得出來,而那种做法甚至是你連想都沒想過的,真正的醜陋。人可以絕對地犧牲掉一件重要的東西,去換取另一樣事物。或許有人覺得並沒有什麽大不了,但我一想到人類可以爲了自己的欲望或仇恨做到這種地步,就有一種不寒而慄的感覺。

上了WIKIPEDIA的網站,驚人地發現網絡的速度之快,沒想到已經有人將電影THE PRESTIGE的詳細内容盡錄其中。其中有說到電影的一些觀衆或許沒有注意到的設定,其中一個就是科學家TESLA和劇中從未出現的愛迪生。上面分析說劇作家將兩個年輕魔術師與這兩位科學家有意識的重疊了。有才華卻不知如何自我推銷與包裝的Borden,以及才華不足模仿有餘卻懂得推銷自己的Angier,仿佛就在影射背後的那兩位科學家,Tesla和愛迪生。所以流傳于世的知名科學家,我只認識愛迪生,可見才華有餘,若不懂得包裝的藝術,終究不見得成名于世。難怪乎現代的歌壇影壇講究的是外形包裝、人氣指數和市場推銷策略,至於一個藝人會不會演戲歌唱得好不好聼,反而倒成了其次?

此外,戯裏還有一個驚人的設定,就是兩個魔術師最終都與自己妻子同樣的下場落幕。K說,電影關於兩個魔術師的結局其實在之前早有伏筆,魔術師的詭計見於未相識的妻子帶來的外甥口中吐出的真實:小鳥被殺了,你手中那只是它的兄弟嗎?或許剛好看完了《龍眠》,對於詭計或是故事的下一步走向特別敏感,我在電影一半時隱約察覺出雙方的詭計,但我靈敏的第六感只能覺察出“有問題”,但我卻始終贏不了人的欲望、野心與仇恨,看不穿他們爲了種種理由能作出那麽大的決心,犧牲那麽多。

整部電影一直以時空轉換方式進行著,時而過去、時而後來,但卻不讓人有混亂之感。看的時候一直覺得電影很長,感覺時間過了很久電影都還沒做完,但事後一路想來,覺得電影劇本改編得很棒,沒有一絲劇情是冗長而多餘的,每一件事每一個情節都是爲了最後的結局而必要存在的。身兼導演和編劇的Nolan兄弟應得喝彩。而劇中所有演員都能把角色間的愛恨情仇和自我把握得很好,若是兩個魔術師換人來演,我無法想象那會是怎樣的一個The Prestige。

J說了,魔法というものは、結局うそだ。みんな、自分が信じたいことしか見えない。魔法の存在(そんざい)が信じれば、魔法が見える。もし魔法が全部うそだと思えば、みえない。意思是說:魔術實際上是騙人的。每個人除了自己相信的東西外什麽也看不到。若相信那是真的,你就看得到它(覺得那是真的);若認爲那全是胡説八道,你就什麽也看不到。

這麽說起來,或許魔術,其實就是魔術師對觀衆施展的一種催眠?

************************

Wikipedia還有提到,這部電影改編自Christopher Priest的同名小説。而且在結局和一些設定上和電影不同。或許我該找來原著好好讀一遍。

October 20, 2006

日本漂流紀實——回憶中的日本(10):日本人(續)

上次寫著寫著,結果完全忘了將其中一點觀察一起寫進去,現在特別另開一篇,即時補上。

説是觀察,老實說根本就沒有那麽了不起,只是發現了一個現象,卻也沒把握好好的揭開這個謎團。

這個現象打從三田之旅就已經開始,尤其是Aunty Cat帶我們四處逛逛的時候就已經發現了。隨著我們來到大阪、神戶、京都、東京,看到的情況幾乎相同。

那就是:很少看到仍在工作的高齡人士。

正確的説法其實應該是,我看到及接觸到的工作人士,都是年輕人。

呃,這個説法又好像不是太正確。還是仔細一點地將我的觀察向大家報告一下吧。

個案(1)
地點:三田公寓式住宅停車場(這裡的公寓應是Apartment而不是Condo)
時間:4月第1天冷空氣中擋不住暖暖的正午太陽下

Aunty Cat準備帶我們出外用午餐,來到樓下時,正巧碰上垃圾車到住宅區回收垃圾的時候,隨行的2、3位工作人員穿著白色的工作服正在協助進行資源回收。他們全都是20出嵗的年輕人,若我沒有看錯,那白色鴨嘴帽底下的金色頭髮。

個案(2)
地點:三之宮的商店街(算是神戶市境内…吧?)
時間:下午睡眼惺忪卻不得不打起精神逛街的時候

還沒屆下班時間的三之宮街道,雖然就在神戶車站附近,卻沒有人滿爲患。當然,乘著老公還沒下班孩子尚未放學回到家的主婦們不禁忙裏偷閒在街上無事閒逛,其他就是象我們這種身份不明不知道從哪兒冒出來時間又很多的遊客充斥著這裡的商店街,在一間又一間的店鋪裏竄來竄去。就在這時遇上了一個十幾嵗女生,請恕我無法正確判斷這個女生的年齡,畢竟我身在時尚風行的打扮王國日本,雖然那個女生只是身穿淺藍色的工作服,我只能估計那或許是剛自高中畢業的少女或是正在打工的高中生。但我絕對能判斷出她正在做什麽,沒錯,她正拿著掃帚和畚箕,在清掃街道。一眼望去,附近並沒有和她身穿相同制服的店員(相信我,日本的商店店員不僅要維持店内的衛生,同時要顧及自己店家門前的整潔,因此店員在店外門前掃地是很平常的事),因此我猜想,她應該是受僱于商店街的清潔工人。

個案(3)
地點:京都某家Mister Donat
時間:早上9點多正打算前往金閣寺途中

發現便宜的Donat!在買了香噴噴的甜甜圈后,打算借用店裏的洗手間行個方便,只見一個十幾嵗的女服務生剛清洗好店裏的衛生間,示意我們隨意使用,接著又拿著拖把在不打擾客人的前提下努力地拖地板。


當然,還有便利店、小吃店、餐廳、紀念品店等等,我遇到的店員幾乎都是十幾二十嵗的年輕人(先別提三田農場那對老夫婦和東京車站派出所的大叔們)。而我遇到的老先生老太太,幾乎都是在觀光區櫻花樹下拿著相機當興趣拍個沒完、又或是在小吃店或名勝地裏成群結伴四處“吃風”。

或許是因爲自己仍只是一名遊客,並沒能真正融入日本的生活,所以只看到冰山一角。但是,我所發現的日本,真的有許多基層工作是由年輕人在負責的。像新馬一帶,倒垃圾、洗廁所、清掃街道、收碗盤的工作,往往是由社會的弱勢分子,如退休的老人家、家境貧困者、外勞、異族同胞在進行的。小孩子從以前就被灌輸,如果不努力讀書,長大就只能變成一個倒夜香的。而這種觀念,隨著時間轉變慢慢演進到倒垃圾或是清潔工之類的。唯一不變的,就是每一個時代的小孩子都相信了這一套説法,不管後來有沒有真的努力向上,都相信倒垃圾、掃地、收碗盤是一種非常低下的下賤工作。甚至非常沒有教養地一廂情願地擅自鄙視那些從事此類清潔工作的人。

然而,我來到日本卻看到如此不一樣的景觀。這些所謂“低下”的工作,在這個文明發達的城邦裏,卻是由一群正值青春年華的年輕人在進行著。在新馬的那麽被鄙視的垃圾,換了一個環境來到了日本,竟變成沒有想象中那麽骯髒噁心,仿佛連從事清潔工作的人們都被擡高了身價。這種心理轉變到底是一種“崇洋媚外”?還是“自我貶低”?

當然,日本會走到這個地步,和它的經濟發展不無關係。泡沫經濟結束之後,日本面臨最悲哀的情況就是學生走出學校后找不到工作,萎縮的企業結構與日漸低糜的經濟發展無法承載年輕人湧入社會的就業市場。許多原本以爲畢業后就是一片光明的年輕人屢屢在求職面試中碰壁,變成只能縮在家裏當個米蟲的大有人在。無法找到一份正式工作的畢業生滿街都是,一個個只能變成“浪人”打著短期工作混口飯吃。在街道上、便利商店裏,滿是畢了業卻找不到正式工作的年輕人,只能靠掃地、倒垃圾、清掃廁所這些原本“低下”的工作,維持自己在這個萎靡不振的城市裏呼吸的一口口氣。

我只能安慰自己,正視這種潮流的變化,並且高興著發現這個事實的自己。誰知道這種境遇有一天不會發生在這裡的我的身上?

October 02, 2006

日本漂流紀實——回憶中的日本(9):日本人

先聲明,我這裡說的日本人並非一概性指所有的日本人,而只是我在日本旅行期間所遇到的日本人。因此,也不是要在這裡說日本人的壞話,或是做單方面地吹捧日本人那種崇日媚外的狗腿事。這篇文章只是單純地記述了我在日本所觀察到的那些我所接觸的日本人的面貌。還請多多指教。

因此,下述文章的:日本人= 我所接觸的日本人,還請各位看官千萬記得這點。

**************************

不管是以前到現在,縂覺得日本人是一個矛盾的民族。

既獨立又合群,強調群體的共融性同時又講究個體精神。這或許是長久的東方農業國家在遇上西方獨立精神文明之後產生的最大差異點。表面上保守又傳統的日本人,又有放蕩荒淫的另一幅面貌,白天是積極向上、為工作社會鞠躬盡瘁拼死拼活的道貌岸然,下了班的晚上又可以到聲色場所酒池肉林一番,什麽情色事業及肉體服務都是蓬勃發展,展現了日本人白天和夜晚兩种絕然不同的風貌。但或許其實那也只是一種人性的反彈,在苦苦壓抑和自虐的工作之後,沉溺于荒淫是很自然的極端發展,而日本人也輕鬆地游走在這兩种極端生活的反彈之中,日復一日夜復一夜地慢慢走向今天的日本。

在數百年長久的武家治國之下,日本會走向軍國主義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是現在的日本卻永遠地遠離了那一片陽剛氣節與情操,或許在雄性極端那裏種種地跌了一跤,日本社會現在囘彈到陰性的另一個極端,走在街上,人群中滿是一堆中性個體。女孩子還是一樣地為悅己者容,打扮一貫地“卡瓦伊”,而男人卻越來越沒有陽剛味,反而越來越趨向中性體。在路上的一對對年輕情侶迎面走來,竟讓人有一種“百合族”錯覺。

像是我在三田前往京都的JR電車上,就遇上了一群囯中生。

過了吃飯時間將近2點的電車上,身穿著紅色的運動外套及運動褲,看樣子該是參加了什麽課外活動后準備回家或是上哪兒繼續流蕩的學生們聚在一起唧唧歪歪的。大大的眼睛,平滑的臉頰,秀氣的五官,半長不短的頭髮,纖細的脖子,細得像能輕易折斷的手臂和雙腿,姐手姐腳的肢體舉止,身體似乎還散發著淡淡的牛奶味……要不是聽到了他們的聲音和聊天的對象,我绝对以爲這絕對是一群“娘兒們”。

我和J剛好坐在車廂出口旁最後一排的座位,這些“小姐們”就正好站在我們的座位邊、或是出口旁,興致勃勃地聊著天。突然在門邊的其中一個尖聲叫起來,和其他的同伴們熱絡的討論起來,還吸引了站在我們身邊的那幾個,好幾個小孩子在那裏嘰里呱啦的,我順著他們的視線望出去,才知道他們到底在討論些什麽(那時還聼不懂日文,當然,現在也還不是很懂)。

原來隔壁還有一列電車正與我們平行向同各方向駛去,由於剛剛離站,所以兩輛列車之間的距離還算是相當的近。那輛列車的門口邊站著一個學生妹,老實說我看不出是囯中生還是高中生,畢竟我認不得日本的學生制服,而且一般女生的外表都會比同年齡的男生來得成熟。不過很明顯的,這群囯中生在談論得很明顯就是隔壁列車裏的這位女生,因爲除了女孩子,我想不出能讓這個年齡的男生滔滔不絕像發情的猴群般呱噪地吵個不停的理由。

結果,因爲他們的這一舉動,我才真正確定這群猴子是“公”的。不然,怎麽看我也沒辦法相信這一群臉孔看似女生舉止扭捏的傢伙居然會是“男”的。

此外,在御宅族之中,除了“蘿莉控”(源自于 “Lolita”小説/電影中成年人對於幼小女生的扭曲性愛戀)情意結外,意外地出現了所謂的“正太控”(源自于日本漫畫發燒友對於《鐵人28號》的小男主角“正太郎”的狂熱喜好,引申至現代成年男女對幼小男生的狂熱喜好,對他們來說,身穿短褲的小男生有莫名的“性誘惑”),不只漫畫中出現“正太”類型的角色和戀愛情節,就連同性戀色情商品中也特別為“正太控”推出專綫商品,年輕的乳臭少年似乎成了成年人的美好幻想,在姐弟戀大行其道的同時,除了大叔大伯(對日本少年們來說,25嵗以上就堪稱“大叔”了!)對少年有異樣的情意結外,甚至連一些成熟大姐姐們也對這些年輕小伙子產生異樣興趣。援交不僅限於成年男子與女學生之間的關係,甚至存在于成年男子或熟女與少年之間。日本社會真是有夠扭曲的……(要想進一步了解,可參見Wikipedia 網上百科全書)

或許就如三島由紀夫在《不道德教育講座》裏面呼籲的那樣,爲了不被醜陋的大人利用,戰後的年輕人遠遠地脫離了陽剛正氣和肌肉橫生,淪落成爲奶油味極重的中性個體,變成沒有戰略價值的肉塊,不再被寄以厚望……

*********************
或許是初春的關係,又或許是天生的品行與教養,日本人都很有禮貌。像是在4月的某一個星期天,我們前往京都醍醐寺參加“醍醐花見”。戰國武將丰臣秀吉在亡故的那年1598年,曾在京都醍醐寺和兒子秀賴、正妻北政所、側室淀殿、諸位大名(臣服于幕府將軍手下的大名,既為“藩主”。但戰國時期的大名並非受幕府任命,只要支配數郡到數國勢力,能穩固支配國人者,就是大名。戰國時代的大名一般被稱為戰國大名,出身背景以守護、守護代、國人和平民四種為主。以及說只要立下戰功或汗馬功勞,連平民都能躍升為藩主,NHK2006年度大河劇場“功名與辻”就是這樣的例子)以及隨從近1300人,舉行了一場賞花大會(當然是櫻花)。或許是丰臣秀吉人生在世最後的一次繁華盛會吧,醍醐寺有意識地將這場盛會永遠地保存下來,在每年4月的第2個星期天,舉行一場仿真式「豊太閤花見行列」,以期重現當年太閤賞花大會的盛況。

極愛櫻花和祭典的日本人怎麽會錯過這一年一度難得的盛會?雖然我和J將近1點20分才抵達醍醐寺,沿路上已是人山人海,簡直可説是一出JR醍醐站就看到絡繹不絕的人群往醍醐寺的方向前進,就連車站外還有特別服務的巴士川行,將一批又一批的遊客特別送往醍醐寺。平日空無人煙的購物中心和餐廳也變得人潮蜂擁,精明的店家甚至還特製便當、飯糰,在車站附近設攤零售,讓遊客們可以直接帶在路上吃。

結果還沒踏進醍醐寺的大門,通往寺門的唯一通道已經被擠得水洩不通,我們去到的時候,正好是仿真花見遊行出列的時候,由保安人員(志工?警察?)有序地維持現場,不讓群衆隨意接近遊行隊伍,擠得滿滿的通道只能慢慢地尾隨隊伍及保安人員湧進醍醐寺大門。或許真的是因爲春天的寒意中透過人潮帶來絲絲暖意,即使非常擁擠的人群,大家都沒有一絲不耐,更沒有發生什麽推擠事件或任何怨聲載道,大家只是很有秩序地順著人流移向寺廟方向。甚至碰撞到他人時,都只會很有禮貌地“Sumimasen”,互相道歉。

天!這在我生活的環境裏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推來擠去,不耐煩地咋嗟聲此起彼落,甚至有人被粗魯地推到踐踏,空氣中洋溢著人們心中的不滿與煩躁。這也許就是我討厭到人多的地方去的原因,但是這理所當然的景象到了另一個國度卻以絕然不同的方式出現在我面前,讓我不禁頭昏了起來。爲什麽同在一個地球上,人類可以如此不同?到底是因爲氣候溫度的變化改變了人心,還是因爲這裡的人受到高度教養和教化而揮發了作用?

就連我們坐電車的時候也是,日本的電車月臺和本地的一樣,都會在車門兩旁劃分界限,並要求乘客先讓裏面的搭客下車后才登車。甚至就連在月臺上等待電車入站的乘客們都會按著月臺地上規劃的斜綫排成一列列,有秩序地上下車;可是這裡的人往往在列車到站的時候就紛紛將車門出口圍得水洩不通,甚至不等車上的人下車就爭先恐後沸沸揚揚地擠進車去,深怕座位會被搶走似的,讓下車的人抱著披荊斬棘的心態下車,真是帶來很大的不便。前幾天一位日本來的朋友就這麽跟我反映了她的不解,習慣了有秩序謙讓的日本生活的她不明白爲何這裡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並感到非常驚訝,而我也只能很不好意思並曖昧地聳聳肩,無法做出任何解釋。但是相信答案都在我們心裏。

而且上了車的搭客會很主動地直接往車廂内部移去,而不像這裡的搭客,死賴在出口附近,對上車的搭客造成困擾,甚至還因爲進不去而得等待下列地鐵。我曾經在京都體驗過一次擠得動彈不得電車經驗,電車突然刹車的時候搭客不免互相碰撞,或是向同個方向倒去而造成推擠,但是每個人事後都會趕緊平衡站好,向彼此互道對不起,那次的體驗讓我感覺的整輛列車的搭客都是生命共同體。而且似乎每人都有“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互相站在對方立場為彼此着想和考量的優良品德,所以就能在電車上自發性地往内部移動,會等到電車内的搭客全部下車后才上車,更不會讓自己的狗在街上隨意大小便,而且每次都會隨身攜帶清理用具。

這裡又何時才能在人類精神文明上發展進步到如此程度?

September 11, 2006

我所詛咒的人:(2)

注:“我所詛咒的人:(1)”並沒有明文註明,但是有印象的看官應該會記得,是那個偷了我的“小青”的該死的偷鞋兒。那時並沒有想到會有系列2,現在才發現該被詛咒的人還真不少,希望這不會成爲我的長期連載……

我上班時總是搭MRT,從我住的地方到工作的地方大約十幾個站,40分鐘的車程。總是會利用這段時間在電車上閲讀,讀到有趣的書本,這段路程還夠我讀上70幾面,讀到沉悶的書籍,讀上2、3面我就感覺昏昏慾睡,眼皮沉沉了。所以基本上來説,我在MRT裏不是讀書、就是睡覺。

今天早上我忘了隨手攜帶一本書,無事可做地只能合上雙眼閉目養神,度過40分鐘左右的車程。而基本上,我是一個很少會因爲睡着而坐過站的人,總是會很醒目地在到站前自動驚醒。

而今天早上,我確是被驚醒的。不,正確來説,應該是被“臭”醒的。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我承認自己是一個嗅覺特別敏感的人,從小就比別人早一步嗅到“異味”。但,這種敏銳的嗅覺帶來的壞處似乎一面倒地比好處還多。就像始終受不了在密閉的空間中不斷襲來的人的體味、過濃的香水味、煙客沉澱在身上的煙屎味、用完餐后留在口腔中變味的食物味,你知道嗎?那個時候我是多麽痛恨自己靈敏的嗅覺。

然後,還有一種最討厭的。

雖然說那是一種難以自制的行爲,就像有些氣“不吐不快”。當你已有了感覺,一切已是蓄勢待發,你真的難以自我控制,甚至有醫學證明說在那種情況下的忍耐其實有害于自身,就像積怨太久反倒攻心。但是,我始終沒有辦法接受人類在密室中干著那種勾當,而且是“不動聲色”地忘然而為,等你察覺到“中招”了的時候,事已成定局,一切都已經太遲。事情永遠發生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你已經成爲了受害者,卻無法在茫茫人海中找到那一個兇手,根本不能從在場的每一個“嫌疑犯”臉上解讀出一絲嫌疑。所有人都有可能是那個加害者,但也可能都和你一樣,都只是個無辜的受害者。結果因而墜入“懷疑”他人的悲劇深淵中,永遠也不會再有“相信人性本善”的一天,你永遠只能戰戰兢兢地防著身邊所有的人,深怕哪一天再度遭遇背叛的可能,每天只能象個刺蝟般小心翼翼,精神緊張。

而兇手,沒有幾量斤兩,還真沒有辦法做到“殺人于無形之中”。只要稍微發出聲響,即使是多麽小聲,都等於告訴別人自己在干的勾當,承認自己的所在位置及所作所爲,而且事後要承受千夫所指、白眼相對。那種巨大的精神壓力,不禁使所有伺機行兇者都期望自己能練到最高層階段,無聲無息地出招,在被發現前完美地隱藏所有蛛絲馬跡,臉孔也要馬上切換成撲克臉,不能讓人在你臉上解讀出自己在“出招”前也是經歷過一番醖釀和痛苦掙扎。

最高階段是做到“無聲無息”地“出手不傷人”,但這和個人平日的修為和飲食起居有關,基本上沒有多少人能夠達到這一階段。

次此一等的則是“做賊喊抓賊”,在出招被發現后,隨即裝扮無辜,和所有受害人一起扮演同樣角色,用眼神、表情、動作和一點演技,去“假裝”懷疑自己以外根本不存在的嫌疑犯。而在這其中最賤格的,就是誣衊及嫁禍他人。明明“出手傷人”已是一大罪狀,事後還誣陷他人,將自己的所作所爲推託與他人,讓那無辜者遭受千夫橫眉冷眼對,真是罪大惡極。

所倖的是,我還沒遇上這種人,不然就冤枉好人,還讓兇手逍遙法外。不過,也沒什麽好幸運的,已經不止一次被別人“殺人于無形之中”,事後我只能為自己無辜中招,滿懷怨恨地詛咒那個人,卻始終無法揪出真正兇手。

我恨死你了,死放屁鬼!祝你腸穿肚爛,再也沒有機會放屁!下次再敢在我睡覺的時候在我面前放屁,你…你就…死定了!我會在詛咒你一千次億萬次!

August 05, 2006

來自河童的有趣啓示

從小就不喜歡讀遊記。

以前縂喜歡翻閲華文課本,看看裏面有什麽有趣的文章,然後津津有味地讀起來,甚至在老師還沒教到以前就已經把該篇文章看完了。什麽《變色龍》、魯迅《狂人日記》的節選、朱自清的《背影》、三國演義的《失街亭》、《威尼斯商人》……唯一不看的就是遊記。

初中二時更慘,學校規定每年起碼要讀一本課外讀物,甚至出成考題硬是逼得你不得不抱著《老殘遊記》細細地讀。當然《老》不全然是一本遊記,裏面是景中帶有一些奇遇記事,借事安諷時政弊端,但是該書聞名于世則少不了作者劉鶚的寫景功力。老實說要叫一批對時事歷史無認識也無興趣的初二生來欣賞《老殘遊記》,根本是趕豬上樹,真想知道當時作了這個決定的老家伙到底是何方神聖。你腦子裏到底裝了什麽東西?渾蛋!

我最受不了的就是別人寫景的片斷,不管別人把景色形容得如何氣象萬千、千姿百態,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篇幅,看不到景的我始終覺得那只是寫的人自己的個人觀感,完全是作者自己浸淫在個人世界中的抒發而已,讓我這個看的人縂覺得不是滋味。就像J慫恿我去讀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跟我說三島寫得有多美多好多壯觀,但無論是我看完了書看過了景,始終無法領略J看書之後的那種感動。

說我冷血也好說我沒有藝術鑑賞細胞也好,總之,我就是對遊記沒轍。

以前的遊記只是單純用文字傳達景色之美,近期的旅遊手冊才有圖文並茂的美麗照片。但照片所能傳達的趣味性和美麗風景也不足以代表所有的感受,同時會出現“圖不對文”的感覺,美得像專業攝影師拍出來的日曆上風景照,虛假中不帶人文氣息。我始終覺得,再美麗的風景,沒有人類存在的痕跡也是徒然,雖然說不斷有很多美景就此喪失在人類的手底下一去不復返。

雖然我嘴上說得很偉大了不起,但即使是自己寫的遊記,我也不能避免地落入純屬個人抒發的那種俗套,總是寫了一大堆自以爲是的,純粹紀錄自己的旅遊經驗,一點一滴沒有篩選的什麽都寫進去,完全顧不上看的人是否覺得囉嗦無聊。

但是,我終于遇上讓我看得很爽的遊記了。

作者叫妹尾河童,很妙的名字。河童是日本鬼怪神話中的一種人形河怪,手腳指間有蹼,頭上有一類似盤子的東西裝有水分,據説若水份乾了的話河童就會死亡。用這個名字作筆名在某一層次上顯露出作者是一個想法天馬行空的有趣人,但是,這可不是他的筆名,而是真名!當然,一開始他不叫河童,而是叫妹尾肇,但是自年輕開始就一直被恩師“河童!河童”的叫著,包括業界所有的周遭的人連帶用這個名字叫喚他,連郵寄到他家的信上都署名給“妹尾河童”,甚至本名都被遺忘的情況下,妹尾先生正式到區公所提出改名申請,還讓工作人員傷了好大腦筋,因爲來這裡提出改名申請的,從來都只有因爲原來名字太怪異,希望該得“正常”一點的。像妹尾北北這樣把名字改成這個樣子的,還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朝。“真不懂你在想些什麽!”就是替他辦手續的職員對他那項壯舉的感想。

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這個歐吉桑是一個多麽有趣的人物。

第一次看到河童北北的書,是在K房間的書架上,一本紅色的書帶著奇怪的書名進入我眼簾:《河童旅行素描本》。K只說這是一本很不錯的書,不過那時候她買了也還沒來得及看,還沒什麽感想和我分享,我也只好在對該書完全沒有概念的情況下乖乖地把書放囘架上。

第二次再碰到這本書,是姐夫的朋友到家裏來聚會時,手中剛好拿著一本看到一半的《河童旅行素描本》,他讓我翻了翻這本書,又向我強力推薦。第一眼就被妹尾北北的畫風所吸引。全書沒有一張照片,全是妹尾北北親筆一線一線地畫出來,而且還不是隨便畫的,是有測量過大小尺寸和比例畫成的,超有臨場感。

不久后,我就到圖書館去,先後借了《廁所大不同》和《河童旅行素描本》,馬上為妹尾北北所絕倒。妹尾北北基本上是一個好奇心非常強烈的歐吉桑,所到之処總會為當地的特殊風俗文化現象所吸引,然後就像個小頑童般一頭栽進去。他的著眼點與衆不同,往往會從非常細微甚至奇怪的角度切入,從特殊的素材上引申出奇妙的趣味性和深切的道理,讓你從奇怪的地方進一步了解到該地的文化特質。

其二、妹尾北北總會將文中被他瞄準的主題畫素描,從便當盒、馬桶、廁所、腌蘿蔔到酒店房間、火車車廂、工作間,而且會以非常精細的比例畫出來。妹尾北北縂在文章裏透露到,看到有趣的事物縂禁不住拿出隨身攜帶的量尺,將事務的比例大小記下,又或是馬上拿出素描本當場作畫,因而常常引起別人的注意,甚至有次被以爲是間諜而被帶去問話。他最厲害的是能身処一處后及刻畫出該室的鳥瞰圖,而且是在沒有直升機盤旋半空的情況下,而且圖畫精細到令人詫目的地步。很多人都不明白他是如何做到這點的。像是他在《工作大不同》中,曾經採訪過某名家的書房,明明是成堆的書海,妹尾北北還是一絲不苟地將成千上萬的書堆都畫進鳥瞰圖裏,甚至連平常不注意書架上的小玩意兒也都入畫了,讓受訪者都覺得驚嘆不已。

我個人是覺得這些手繪圖片可比照片來得有意思多了,加上圖片旁往往有河童先生奇妙的旁述説明和個人見解,讓人覺得有趣又好笑。就像他在《窺看歐洲》中,曾在意大利的佛儸倫斯某酒店入住,他就把自己住過的房間以鳥瞰方式畫出來,旁邊還註明“滑稽到讓人氣不起來的蓮蓬頭”、“晚上會哭泣的床”,哈哈,這到底是什麽呀?縂讓讀者忍俊不住,生出這樣的疑問,發出陣陣的微笑……

其三、妹尾北北的文字功力可不是蓋的,透過字裏行間,你仿佛能清楚地看見一個老頑童不停不休地對所有事物發揮他無限量的好奇心。句子中的幽默、態度、語氣,完全顯露了河童大叔的脾氣和品行。老實說,沒有多少人能夠利用文字將自己表現得那麽傳神,當然也沒有多少人願意做到這點,那等於是將自己脫光了放在讀者眼前。但是,透過一本本的怪異遊記,我仿佛感覺到河童大叔就坐在我面前,用他特殊的口氣在和我分享一件件雜聞趣事,而我正聼得津津有味。

其四、其實跟第一點是相連的。雖然河童大叔的興趣古怪偏門,研究的對象縂讓人摸不着頭腦,甚至覺得好笑,但是這不代表他的研究是青菜豆腐般隨便。不管他研究的是鑰匙、馬桶、腌蘿蔔、便當盒,不管看似多麽簡單或平凡的事物,他都會嚴正以待,以嚴謹的態度去研究考察該事物的每一個細節,寫出一篇篇有趣好笑又能對所有讀者負責的文章。所有讀者想要知道的事情和細節,甚至沒想到的部分,他都想到了,而且也都比任何人都先去找出答案,然後將答案揭曉在文章裏。你能想象他爲了腌蘿蔔企划系列走遍了日本城鄉小鎮、山裏或海邊,找出日本現存最古老、製作方式最特別、形狀最獨特的腌蘿蔔,甚至連海外的腌蘿蔔都不放過,還委託朋友幫他調查。也正是他這種奇怪而廣泛的求知欲和鍥而不捨的精神(雖然河童北北自稱只有三分鐘熱度),我們才能看到一篇篇豐富精彩的“怪異”文章。

妹尾河童,出生于1930年的日本兵庫縣神戶市長田區,24嵗遇上了恩師藤原義江。身為歌劇家的英日混血藤原,當時應該已是聞名業界的大牌,他大膽地憑一張手繪海報,啓用了一個名不經傳的初生之犢,讓他擔任劇團的舞臺設計和美術宣傳等相關工作,就此栽培出日本知名的舞臺設計大家。而我們今天才能透過書本看到河童大叔一張張精致的手繪圖,那可是經過業界千錘百煉訓練出來的特殊技藝!

除了舞臺設計和Graphic Designer的正職身份外,河童大叔也是日本知名的隨筆作家,出過的隨筆作品集有12本之多,現已翻成中文的只有《邊走邊啃腌蘿蔔》、《窺看河童:妹尾河童入門指南》、《工作大不同》、《廁所大不同》、《窺看印度》、《窺看歐洲》(全為臺灣遠流出版社所出版),此外他還曾憑小説《少年H》在1997年拿下每日出版文化賞的特別獎。

不可否認,妹尾北北的見識與歷練使他的文章看來更加動人,每篇文章不僅透露了他的興趣、他的好奇,背後還傳達了他對這些事物的情感和看法,像是他四處採訪腌蘿蔔時,曾接觸到一些製作業者和他們在傳承傳統事物上所面對的問題和對未來的疑慮。一些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及歷史價值的事物,隨著歲月的改變和消費者口味而不得不減產、消失。業者爲了生存,不得不放棄舊有的手法和自我的矜持,即使知道傳統一旦喪失是非常可惜的事,但仍不得不為自我的溫飽問題而改變,而許多事物和古方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消亡了。但是可幸的是也有一小批人意識到傳統的重要性,抱持者一些事物的經營不是維持推廣的商業盈利問題而是保存文物的問題,繼續艱辛地經營著這些事業和自己堅持的理念。但不是所有事物都能有幸地遇到這樣的伯楽……

因爲妹尾河童,所以我開始寫遊記,把自己旅遊的經歷一點一滴地記錄下來。即使知道現階段的自己寫得並不好,但我仍會繼續,目標放在妹尾大叔上,希望有一天能和他一樣,寫出一篇篇有趣又動人的文章……

河童北北,你要長命百歲哦!

August 01, 2006

日本漂流紀實——回憶中的日本(8):福禍日本

所謂有福必有禍,遇禍躲不過。旅行期間最怕是遇上麻煩事,能化險爲夷是最好,被折騰到毀了興致則是最糟情況。但是,福中有禍,雨過天晴,有人甚至即使受困機場7、8小時也能將之視爲是一場奇特經歷,有人不見了一點小錢也以爲是倒霉透頂。是福是禍,全看你如何解讀。

之一:住宿篇
搭著JR綫由三田到達京都車站,第一時間就是認清所在位置和方向,我們在現代化的京都車站裏小小地迷失了一會兒,就認清首當任務是到京都旅遊觀光所去買明天的“旅遊二日券”和地圖,之後拿出旅館地址好好認清應該前往的方向,朝著京都車站張對面的京都塔的所在——烏丸通前進。

按照友人J由網上列印下來的電子收據上的地址指示,由京都車站起步只需12分鐘,在下著綿綿細雨的情況下,兩個沒有到過京都負重超過15公斤的方向痴菜鳥的沉重腳下,經過一條又一條的小巷(每經過就以爲是這一條巷),花了超過15分鐘才在一條“小巷中”找到我們預定投宿的“彌榮”(Daiya) 旅閣。推開門的刹那差點兒沒有昏倒,昏暗的玄関堆滿了行李和一雙雙的臭球鞋,喚了好幾聲,許久才從後方出來一個面無表情的花甲歐巴桑。跟她説明了我們已經預訂了房間的情況,她還在櫃檯磨蹭了許久不知在查些什麽,這時心裏湧起不妙的感覺。又看著她走進走出,等了許久,看她從後房領了另一個歐巴桑出來,又在櫃檯進進出出,最後對我們說了劈里啪啦一堆話,日文比我強的J也還是有限公司,聼得一頭霧水。結果我們莫名其妙被領到另一間距離車站更遠的旅館去,最後被送入2樓的一間小房子。那時還不知道到底是什麽囘事,只是隱約覺得之前那間旅館一定是遺漏了我們的預定,房間不夠了,再把我們暫時推到另一間旅閣。到這個時候,我的臭脾氣完全爆發出來,心裏一直覺得這趟旅行一定會發生不順利的倒霉事兒,沒想到還真被我的烏鴉嘴給說中了,超級不爽的情緒也影響了J。(本当にごめなさい!)

那時不知落腳処如何的我只希望不要被推來推去,快點找個地方安定下來!這間旅閣的助手可能也看穿我正在氣頭上,還親切地跑了綠茶招待我們,結果隔了十幾分鐘,旅閣的老闆娘正式幫我們安排這個房間,興奮的J留意到這閒旅館正對著東本願寺,要求老闆娘幫我們換到另一頭的房間去,打開窗就能看到她朝思暮想的名勝古刹。

現在回想起來,還真覺得因禍得福,就像J一向樂天的想法,若不是那間旅閣滿座,我們就得留在那間暗暗髒髒的小旅閣,不但沒得上網,還不知道旅閣的老闆娘會怎樣對待我們,也不會遇上現在這間旅閣親切可愛的老闆娘和助手,還住在如此舒適的旅閣裏了。

*********************

之二:失卡記
在“日本交通”篇裏就有提到,我們在京都的交通完全靠一卡(京都二日卷)闖關。遊客可選擇購買使用期限一天1千円的一日券,或是可連續2天使用的二日券,而我們則出於便利考量,購買了二日券。哈哈,拿在手上的時候,我還叮囑J要小心,萬一遺失了就得不償失,那時還沒想到那個最大頭的人居然是我自己!

話説我們在遊覽了東大寺后,預定前往下一站京都御所途中,正值午餐時間剛好在巴士上遠遠瞄到一間咖哩專賣店,當下就和J決定下車解決五臟廟。摸了摸包包要拿出車券,咦?怎麽沒有?摸遍了兩個口袋加上包包裏面深知自己的褲袋都沒有,J又早早已經刷了車券下車去也,我又摸了摸原本置放車券的包包口袋,還是沒有,就突然害怕起自己剛剛是不是沒有將上車后手中緊握著的車券放囘“原位”,説不定是掉在剛剛的位子上,結果又回到原位找去。坐在位子后的歐巴桑還熱切地指著剛才我坐的位子的地板,讓我萌生起“得救了”的想法,結果彎下身探去,什麽也沒有清潔地板只有一個空空的藍色小包包。這、這不是J的相機的套子嗎?J這大頭蝦!

拾了起來回身往車頭走去,滿車的人加上司機都已經看著我這場鬧劇好幾分鐘了,但他們還是心存仁厚地沒有發出任何不滿或噓聲,真是超有耐心和禮貌!當下我作了個決定:掏出錢袋乾脆地付了220円的車費!我已經不好意思再蹉跎大家的時間,下車前還滿口すみません,真是感到十分抱歉和無地自容!

結果下車后J好像還沒搞懂我剛剛發生什麽事,一臉茫然的望著我的臭臉,我才把那藍色的小包包遞了過去,她似乎還沒發現那是自己的東西。待我靜下心好好搜索包包,才發現剛才苦尋不獲的車券,居然好好地躺在原本放置的原處!真是被郵票貼着眼睛了,也怪我在袋袋裏放了太多東西!果然,人一驚慌果然就會措手不及。算了,就當我多花了220円買一個教訓吧?

當然,失卡驚魂並沒有到此爲止,如果只是這樣的話就沒能合乎“失卡記”的標題主旨了。

沒錯!我還真是永遠地失去它了!

事情就發生在同一天的晚上,下午逛完京都御所后,晚上就計劃到二條城賞夜櫻。或許是抵受不住晚間的寒風刺骨,我們只逛了大約1個小時多就顫抖得像個落水的小狗,遂決定火速趕囘旅閣。下了巴士后以全速邁開腳步往旅閣方向前進,只希望冷風侵襲的時間能就此縮得越短越好。抵達旅閣玄関的那瞬間,仿佛活了過來一樣,只希望快快回到房間打開暖氣。不幸就在這瞬間發生了,而那時的我尚未察覺到一絲不妥,還很安逸地享受熱水澡、躺在自己慢慢變暖的被窩裏呼呼大睡。

第二天,預定前往洛西金閣寺,所以起了一個大早,卻在準備出門的時候才發現,用來代步的萬能車券居然不在包包袋子裏!前後找了幾次、進出房間數次,還是找不到,也不記得自己什麽時候弄丟了卡?難道是昨天下車后又忘了將卡放進袋子裏?就在我急急忙忙到處翻找的時候,J用日語將我不見車券的事情告訴了旅閣的老闆娘和助手。

“車券?是不是和一張地圖放在一起?我昨天在玄関地板上看見,然後就放在接待処的檯子上……咦?怎麽不見了?我明明放在這裡的……”說完老闆娘的助手還用手撫過她說昨天還放置著車券的檯面,仿佛那裏還留著車券留下的餘溫。

“早上明明還看到的……不知道是被誰拿走了……”

我的眼前陸然一片漆黑,就像被人從深淵救上來後又再重重摔落。

結果我不得已花了1千円,在車站裏的車資卡買了另一种的車資儲值卡。而那張紙背我用了一天就遺失的二日券,等於宣告我浪費了另一個1千元。沒辦法,就當成是大意失荊州、用錢買教訓好了。

*******************

之三:迷途記

京都交通便利,只要有一卡在手,外加一張地圖,即使從未到過這裡的路痴般的我們也能無往不利,順利抵達目的地。加上能順利抵達原本心中不太確定方向定點的嵐山,更是加強了自己對非旅行團的自助旅行方式的信心。然而,那完全是自以爲是的錯覺,我終于還是踢到鐵板了。

在奈良看了大佛的第二天,原本預計遊覽洛北上鞍馬寺的我們,還計算到上鞍馬山的路途遙遠,必須早起上路。 8點半就出門的我們,還很自信地依照地圖上的路綫,乘坐地下鉄一路北上,然後計劃在轉巴士驅車上山。當然從地圖上我也知道,鞍馬山不在二日券的有效適用範圍之内,但是京都廉價的巴士費,讓我深信一切不會有太大問題,頂多只是另外掏腰包多付一筆巴士費而已。殊不知我手中那份看不到鞍馬寺正確位置的地圖其實已暗藏危機。

當我們乘坐地下鉄來到松ケ崎一帶時,悲劇正式上演。來到地圖上所標示的車站,卻發現不是沒有我們要搭的車,就是車站的時刻表上標明摩門已經錯過一天一班的車子,不管走到地圖上指示的哪一個車站都搭不到我們的乘坐的車子。J也不太願意用她認爲不怎麽入耳的日語向一般路人問路,一直到我敢死地殺向巴士站的一家人時,才不得已地被我逼得開口向他們求救。

“鞍馬山是嗎?等等,我看看地圖。咦?你的地圖上沒有鞍馬山。好,等等,我看我的地圖好了……誒斗,鞍馬山……在……這裡!”

我看到她指的方向,差點沒有昏倒,跟我那張看不到鞍馬山的地圖上原本以爲的方向完全不一樣,我的錯誤由地圖的右上角被糾正到正上方,其間起碼差了30-45分鐘的山路車程!

“在這個車站是沒有辦法搭到你要的車的喔!你得到北山站附近的車站或總站搭7號或9號巴士喔!”向著這親切的一家人道謝后,我們又邁步走向北山車站,去尋找那輛“傳説中”的巴士。結果找了好久,也問了巴士總站的工作人員,才發現事情不如想象中那麽簡單。

“你們要搭的那班巴士恐怕現在沒有喔,可能要等上一段時間。我建議你們去搭電鉄上鞍馬山。”

啊?那不就是我最不想要上山的方式嗎?此刻我的心情已經是暴怒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又對承受我的憤怒的J覺得抱歉到不行,而且還被我的自大連累,從8點半奔波到近11點還目的地不明,不知該漂向何處。最後還被J安慰開導,結果臨時決定變更今天的行程,改而回頭到洛中一帶的西陣、晴明神社、二條城。雖然在那裏不是一無所獲,但是我的鞍馬山之行又得延到不知何年何月了,心中不免衍生懊惱之情。而J就是那種典型的樂天派,可以去到晴明神社,她應該更開心吧?

********************

之四:“美食”篇

喜歡日本餐的我在來到大本營地盤的時候自是喜不勝收,恨不得將所有金錢允許範圍内的美食全部吃遍。這趟在日本,的確也吃到不少好吃的東西,還有一些難忘的美食,這其中當然有一部分是以“特殊難忘”的名義留在我的腦海中,甚至比美食更令人“難忘”,正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糞便的滋味也許比起魚翅、鵝肝醬料理更能深刻地留在一個人的腦海中,前提是你都有嘗過它們。

之前在一系列的美食篇裏已經預告過,曾經在京都和奈良各自有過一次“特殊難忘”的飲食經驗,現在終于要隆重登場了。

首先是奈良,離開奈良JR車站后,便一直往春日大社(據説是日本最古老的木造神社)的方向前進,沿途上是一幢又一幢的古刹和名勝地,發現觀光區周邊幾乎都沒有餐館或小吃店,只有沿途經過靠近車站一帶的鄰里商店和購物街道那裏纔有。所以倘若我們已經深入名勝景點區,要吃飯還得退回一、兩公里的商店街才找得到東西吃。所以我們中午的時候在逛完東大寺的大佛和奈良公園后,又退回商店街吃了一碗鍋燒面(麵條沒有韌度的烏龍面)。然後又一路前進,經過那些我們已經到過的景點,繼續往春日大社前進。向著延綿不斷的山路前進,逛了周邊的幾個小神社,已經是日落西山的時分,山路中除了回家的鹿群幾乎沒有其他人,山裏幾乎也少有人煙,只聽見蟲鳴聲和烏鴉淒厲的啼聲,還有我們踩在石路上的喳喳聲和急促的喘氣聲。此外,什麽也聼不見。

我們沿著山路回到奈良小鎮時,天色已漸漸暗下。回到商店街時,經過一間The 丼,店家以售賣蓋飯定食爲主。基本上,定食(套餐)多於午餐時分推出,而且一些店家會有所限量,數量賣完就沒了,晚餐還能吃到定食基本上蠻少見的。一進店門就看到廣告布條上推出最新口味生海鮮定食,上面有我夢寐以求從未嘗過的生鮮海膽,沒有猶豫地就點了那個。送上來的時候,眼睛簡直是閃閃發亮:一碗熱騰騰的烏龍面(配菜只有海苔和魚板)、一碟只腌了隔夜的腌泡菜、還有一碗閃閃發亮的生鮮海鮮蓋飯,上面配有亮晶晶的鮭魚卵、生海膽和生紅蝦,底下是顆顆晶瑩剔透的圓珠白米飯……呵呵呵呵,簡直笑得合不攏嘴了,趕緊拿起相機將最美味的食材拍下,生怕吃下去后就再也看不到這麽完美的組合配搭了。

いたたきます!拿起衛生木筷先將熱騰騰的麵條幹掉,再來享用我看起來美味無比的海鮮蓋飯。不喜歡生食的J一直看著我等著我發出“美味!”的訊息,但是我卻有個坏習慣,喜歡的東西留到最後才吃。先嘗嘗小蝦子,唔!好甜美!蝦肉清爽脆口非常結實。好,再試試鮭魚卵,唔,也不錯,咬下去的瞬間卵囊裏的汁液往口腔四處迸發,一種類似魚肝油的汁液在口中化開。現在試試生海膽,拿起筷子將土黃色的海膽放入口中……差點兒沒有吐出來。刺舌的麻辣和衝鼻的腥味,口感一點也不好!

怎麽和我夢想中的黃金UNI差這麽遠?我以爲會不會是自己食用的方法出錯,或許應該配著芥末和醬油一起服用,又試了一次。呃嘔噁,還是一樣那麽的噁心,即使拼命配著白飯醬菜吞下,還是一樣沒能改變它在口腔中散發的味道。結果這頓飯,我硬是逼自己用力吞下,誰叫我自小就是個被教養成不得浪費食物的乖小孩?

第二次的美食經驗發生在京都的最後一天,預計在10點50分左右搭上前往東京的夜巴士青春18,一大早就把兩人的行囊搬離旅閣,寄放在車站前每個花費600円的大型儲物柜,打算逛了一整天后在晚上上車前才取出背包。最後一天的京都之旅還是不負衆望地下了一整天的雨,逛了最後一天的洛東,還有京都車站和鄰近的購物商場,一直到9點都還沒吃晚餐的我們,最後選擇了每天回旅閣都會經過但一直沒有進去過的“餃子の王將”。

曾經有一次星期六的晚上在囘旅閣的途中經過這家店,發現星期六“餃王”的餃子居然有特價!每份100円!那時開始J的心就癢癢的,縂期望能去上一囘。而最後一天的晚上,我們居然很有默契地想到即使已是晚上9點仍然照常營業的“餃王”享用京都“最後的晚餐”,哈哈!

我們在店面2樓選了個座位,即使過了用餐時間,店裏依然有很多用餐的客人。來到“餃王”,當然“餃子”是必不可不點的啦,還在緬懷美味章魚燒的我們也點了Ikayaki(烏賊燒)。胃口不是太好的J點了中華拉麵,而我則點了從菜單上看去賣相很不錯的“天津飯”(有看過《七龍珠》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説不定作者鳥山明正是“餃王”的忠實支持者,不然不會為筆下角色取名為“天津飯”和“餃子”。)

沒多久,食物就陸續送上來了。首先是餃子、J的拉麵、烏賊燒,最後才是我的“天津飯”。先吃饺子,没话说,真的是这家店的招牌菜!當然我的评分标准不是立于“饺子”的基础上,而是以“日本饺子”的范畴来评分;拉麵,J覺得痲痲地,沒什麽了不起;烏賊燒,也沒什麽,麵糊厚了一點,冷了之後沒什麽好吃的。最後是我的“天津飯”,看上去賣相好極了,金黃色的蛋球不偏不倚地躺在碗的正中央,像是孤島似的四周還澆有濃稠的醬汁,看起來就像淋上了魚翅羹的感覺。用湯匙由中間化開,白色的飯粒在黃金色的雷斯花邊中綻放,旁邊的醬汁像急流般湧入内容中閃閃發光,感覺上好好吃的樣子!

迫不及待用湯匙勺了一口放入嘴中,呃嘔噁,怎麽有一股臭蛋味道?就像是吃了不新鮮的生熟蛋那掩不住腥味的蛋白,口感一點也不好!試吃一口的J也覺得那個味道怪噁心的,我想可能是蛋皮配上濃稠的醬汁才會有這樣的味道,因此盡量避免少到醬汁的部分,再度發揮我不浪費食物的優良美德,硬是將整碗飯吃光……

此外我還在東京三鷹的松屋吃到了豚汁定食裏面的納豆,真不明白爲何有人喜歡吃這種東西?黏黏的口感感覺像是在吃漿糊拌豆,納豆又有那種獨特的發酵臭味,爲什麽會有人發明這種東西??包裝還附帶了一小包黃色芥末醬,但我不相信這會對納豆味道起了什麽改善作用。結果我只吃了一口就擧白旗放棄,違背了我“不浪費食物”的作人原則……

這是上天響應我在日本吃太多好吃的報應嗎?

*******************
總的來說,在日本算是有喜有憂,有快樂的事情也有煩心的事情,這一刻笑得正開心下一顆或許就和朋友吵架翻臉,但是雨過天放晴,有苦也有樂,旅行中經歷的每一件事,到底是福是禍?就看你如何解讀了。或許你會覺得吃到噁心的食物真是倒了八輩子的霉,但何不把它當成異文化的特殊體驗?迷路雖然並不是可喜可賀的事情,但或許你因此發現了別人不曾見過的美麗風景?當然,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顆開心爽朗的心。這,纔是長生之道。

這,也是我需要學習的方向。

July 24, 2006

日本漂流紀實——回憶中的日本(7):美食(試吃篇)

可能是受到名家蔡瀾先生文章的影響,他認爲旅行每到一處時,一定要逛一逛當地的菜市從中了解當地的民情。而我,則非常喜歡逛超市,看到冷藏柜上擺著的當地特有的食材(無論生鮮類還是包裝食品),都會在腦海中想象如何將之烹煮出一道好菜。逛了三個城市的超級市場,才發現即使是同樣的商品,在日本不同的地方、不同層次的場合,價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就拿菌類來説好了,在京都鄰里的超市售價一包只要65円左右,但是到了東京車站的大丸(Daimaru)超市,一包就變成130円左右的昂貴價格,而在東京月島的鄰里超市,每包價格則平均在100円以内(當然我是拿某一種類的菌類來作例子,有些菌類如猴頭菇價格就比較昂貴,一盒要250円以上)。

而且日本的大型食物商場或是旅遊勝地區的和菓子屋,爲了招徠顧客,往往有提供試吃的機會。我們在京都和東京,都有幾次試吃的體驗。

我記得小時候看過的漫畫,就有家庭主婦爲了省下一天的餐飲費,率領全家大小組成試吃團,到星期天的超商裏大吃大喝,專攻試吃攤位,只吃不買。而日本食品商場的試吃文化,也開始在我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站:京都車站内Isetan的地下食區
如果不算在神戶的花園城堡的商店試吃的那些甜死人的飴糖那次經驗外,沒有記錯的話,我們的第一次試吃經驗,就發生在這裡。

當我們正打算四處逛逛,看看有什麽是待會兒晚餐的最佳選擇時,一間麵包店進入眼簾,眼尖的J突然在我身邊消失,轉眼一看,她已經站在店門前,從笑容可掬的女店員手中的籃子裏,拿起一塊切得適中的麵包塊放入嘴中了。然後女店員也用手中的籃子向我示意,在我拿起第一塊時,J已經在享用第二塊了。

結果,每次我們來到Anderson,只要店門口有試吃樣品,一定少不了J那份。

當然,每次也就只有綠茶紅豆麵包而已。

第二站:清水寺附近產寧坂的本家西尾八ツ橋
八ツ橋是日本京都著名的和菓子,混合了米粉、糖、肉桂粉做出來的薄皮,外形模仿古琴做成彎彎的形狀,沒經過蒸、烤過程的稱為“生八ツ橋”,也有包餡兒做成餛飩形狀的。

八ツ橋的典故據説來自《伊勢故事》第九段〈燕子花〉的故事舞臺「三合囯八ツ橋」,也有另一説法是取自古琴名家八桥检校的名字。

人怕出名豬怕肥,就連巧克力Rocher都出現仿冒品,八ツ橋這種點心,市面上也不只出現一種牌子,每個人都說自己是正宗的。我們去的這家店,號稱三百年老字號的本家西尾八ツ橋,就聲稱自己纔是八ツ橋發祥的本店。

當時爲了找Nana Kitty而四處奔走的J,可説是每到一處就往商店鋪鑽。奇怪的是,離開清水寺往產寧坂走去時,J卻第一時間走向本家西尾八ツ橋的店鋪,罔顧隔壁那間極有可能賣有Nana Kitty的手信商店。

本家西尾八ツ橋在門口処就有熱情的店員向街上招攬客人,還在毛毛細雨中貼心地為入門客招待一杯杯的免費綠茶。甚至店鋪内還有長凳和椅子供客人休息歇腳、享用綠茶,畢竟清水寺是京都知名古刹,遊客中有不少是上了年紀的老先生老太太。

整間店鋪若以點心店來説,算是相當的大,而且也只賣八ツ橋一種點心,不過對湧入店中的顧客流量來説,算是剛剛好。

我是不知道J會進來的是不是看到了什麽,她自己也提過J媽說八ツ橋一點也不好吃,但是本家西尾八ツ橋有提供試吃服務。店家將八ツ橋餃子切成小塊,放在盒子裏供客人試吃,大約有7、8种不同口味的八ツ橋五顔六色地躺在不同的盒子,我們就由外面吃到裏面,很開心地試吃每一種口味,J還甚至不只一次試吃相同的口味。

結果我買了綠茶、黑芝麻和巧克力口味的輕量包裝(每包約只有5個),店家特別交待點心的賞用期限只有短短十天,若放入冰箱保存則可維持1個月左右。每個包裝上都有註明不同的有效日期,最早的製作日期也只有前天的。在那裏服務的店員其中一人還是來自中國的遊學生,好久沒有在日本聽到J以外的人操中文了,特別有親切感。她對我們說,本家西尾八ツ橋店家每天都會製作起碼一種口味的八ツ橋,同一种口味的每三天會更新一次,所以就會出現包裝上有不同有效日期的現象。但也證明了店家對產品素質的要求和對客人的責任。

第三站:京都西陣織會館
因爲預定行程出岔的某一天,我們改而來到了西陣。其實說實在西陣根本沒在我們的預定行程以外的後備名單之中,只是我在翻查旅遊手冊時隱約記得在前往二條城的途中會經過這裡,硬是拉著J去Explore,雖然後來知道西陣每小時會有特定為吸引遊客而舉行的和服服裝秀,但我覺得J的興致倒不是那麽的雀躍,純粹一幅被我拖下水但勉強打起精神自圓其説的模樣,J,真是辛苦你了。

我們來到西陣時大約是10點45分,基本上再等個15分鐘就能觀賞到特別準備的和服秀了。就在大廳四處溜達等待期間,發現販賣醬菜的攤子,而且他們也提供免費試吃。對醬菜毫無興趣的J這次遠遠地旁觀,失去了對試吃的熱情。而我心裏想著為還沒找到適合手信的父親買些醬菜,於是就小小地試吃了一下。吃完了一種以後的感想就是:手信預定作罷!

說真的,要是不習慣的人,一定無法接受每天都吃醬菜的習慣。並不是說我吃的醬菜有一種怪味(當然有些醬菜味道非常“獨特”),而是對那種高咸度的容忍度似乎受到了考驗。據説日本最早出現的醬菜腌蘿蔔(也是最通俗的醬菜),是爲了讓四處奔波的旅人能均衡地補給身體所需要的鹽分。由於食鹽不便於攜帶及取得,又不能當成食物溫飽,於是日本人就想出了利用食鹽鹽漬白蘿蔔,讓旅人便於攜帶“定期鹽補給物”。但今時不同往日,食鹽易于取得,現在的一般食物内都已有一定的咸度,醬菜反而變成日本飲食文化中的一個傳承物,變成桌上的一道特色佳肴。(詳情可參見妹尾河童北北的《邊走邊吭腌蘿蔔》)

而且這麽咸的醬菜,據説吃多了容易得鼻咽癌或腎病。爲了老爸的健康,對不起,我還是不買啦。

第四站:東京車站大丸百貨(Daimaru)的食品區
在兵庫縣Aunty Cat家享用過美味的明太子烤麵包后,一直忘不了那鮮美的滋味,所以每到超市一處,縂喜歡到海產類冷藏柜去瞻仰一下可愛的明太子,然後一次又一次地被和明太子體積不成正比的高價位擊退。

這次則是受J表姐所托,到超市買東西回家準備當天的晚餐。

大丸百貨的食品區以面積而言並沒有比京都車站伊勢丹的食品區來的大,但是擁擠度和熱鬧度卻是不遑多讓。但就一般食品價格而言,大丸百貨就比東京區周邊鄰里商店來得貴。

我們按照表姐開出的購物單,在陌生國度的超市裏繞來繞去(當地的風俗民情和這裡不同,商品的擺設位置有所不同),尋找著名單上的每一項目標。就在轉了好幾趟的時候,剛好經過食品展賣專櫃。冷凍柜裏是一條條鮮紅肥美的辛明太子(辣味鱈魚卵巢,據説名稱來自于朝鮮語“明太”,“子”在日語中有卵或蛋的意思),一個親切的歐巴桑手上拿著一個塑料容器,正在招呼一個滿身酒味的中年上班大叔試吃。我的雙眼情不自禁被肥大的明太子吸引著,很少看見這麽大的明太子,每條體積僅略比一根南美洲香蕉小一圈。可能歐巴桑也感覺到我熱情地視線,口中咕嚕咕嚕地說了一通,招待我免費試吃。江戶人果然大氣豪爽,試吃的分量一點也不小氣巴拉,可能明太子也不適合切太小塊,不然卵囊裏的卵粒很容易流失。

這次,一向謝絕生食的J居然沒有高興地試吃,而且非常爽快地拒絕了,看著我把一大塊紅紅的明太子塊放入口中,她只是一臉“敬謝不敏”搖搖手拒絕。

嚼在口中,明太子生生的腥味馬上洋溢在口中,但是紅色的辣味粉卻將海產的腥味有效的中和了。一面咀嚼一面想,這果然是下酒的絕佳小菜!但是,價格也未免太貴一點了吧?居然比一箱新鮮草莓的價格還要高!超過一千円的高價位!

(後來才發現,新加坡進口的明太子更是貴得驚人!Cold Storage 入口的明太子,一包只有三條手指大小的明太子,就要价新幣近10元了!)

**************************

這趟到處試吃之旅的結果是,每到一處的超商食品區,J就會四處張望,看看有沒有免費的好料可試吃。若是有得試吃,她就會第一時間從我身邊消失,瞬間移動到食物面前,一臉滿足的兔子臉津津有味地吃著;沒有的結果就是,J瞅著一張臉說:嘖!這店家一點也不好。

July 20, 2006

無關瘋狂的C.R.A.Z.Y

老實說,很久已經沒有看到以家庭倫理劇情挂帥的電影了。市面上充斥的是暴力、恐怖、喜劇、特效動作……以家庭問題展開的電影仿佛是幾個世紀以前的存在了,雖然電影的誕生不過是百年前的事。

因爲被電影的宣傳詞所吸引,我到戲院看了一部電影:C.R.A.Z.Y

看到這部戯名的人都以爲這是一部瘋狂的電影,其實以現在的角度來説一點也不瘋狂,但是在當時的社會民情來説,或許是大不孝的瘋狂舉止。

戯名其實來自于一個極愛經典老歌的父親,因爲一首Patsy Cline的Crazy,而將同樣的愛注入五個兒子的名字的頭文字裏。

故事發生在1960年的魁北克,一對已擁有3個寶貝兒子的父母在耶穌誕生的季節,迎接來了第四個男寶寶——Zac。和耶穌擁有同樣生日的他,從小就被寄以厚望,更是父親的寵兒。幸福的日子一直到最小的弟弟出世后,出門后又返家的父親發現正在照顧弟弟的他身上披著母親的長袍、挂著母親的項鏈和嘴上一抹礙眼的口紅爲止。從那個時候開始,“娘娘腔”變成Beaulieu家的禁句。

整部電影基本上以Zac出世、6嵗、15嵗、19嵗和21嵗的生活片段和經歷構成。片長將近134分鐘的電影,幾乎是以主角Zac與家人的互動與磨擦、在身份認同與情感掙扎中度過的。其中又以15嵗的青春時期著墨最多:與二哥的衝突、對性向的掙扎、被同性和異性所吸引、情感的糾葛、對父親的愛與恨、對自我的探索……這段幾乎可説是1970年代西方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經典寫照,從這部電影中很清楚地看出一個少年成長的軌跡。

不管是父親強迫自己無視兒子“不正常”的性向問題,家中每次提到相關話題就戰戰兢兢或閃避;還是兒子爲了不讓父親生氣從小不斷努力地向上帝祈求“我會變得乖乖又聽話,請你千萬不要把我變成那個”,都讓我動容,留下深深的感觸。無疑,這個家庭間是有愛的,然而卻往往被誤解和矛盾衝突將每個人分隔開來,扯得越來越遠。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愛著自己的家人,但沒有出口的愛竟這麽不易被了解?而訴諸的愛不見得是被愛者所願意承受的。父親深深期待兒子Zac和自己有一樣的音樂細胞,無法也不願接受Zac是個同性戀的事實;Zac爲了讓父親重拾對自己的信賴和寵愛,不斷否定自己身為同性戀的事實,甚至和女生交往自我欺騙;母親無條件地愛著每個兒子,但是夾在丈夫與兒子之間卻沒有開口為任何人辯解的立場;叛逆的二哥Raymond怎樣也看不順眼這個娘娘腔的弟弟,但是自己的弟弟被出言羞辱時還是忍不住痛歐別人一頓。

沒能說出口的愛就讓這家人在衝突與磨擦之間度過常年的歲月,一直到某個意外事件發生后,他們才發現包容和接受也是愛的一種方式,然而,他們卻也永遠地失去了其中一個人。

電影中並沒有好萊塢中家庭倫理劇那種常見的催人熱淚煽情鏡頭和故事情節,但現實生活中的倫理之愛,不就是這個樣子嗎?有多少人在一生中,真正對自己的父母或孩子說過“我愛你”,又或是給予對方一個擁抱?至少,這在東方社會非常罕見。從沒有人保證過,活在一個屋簷下的一家人一定會對彼此暸若指掌。相反地,更多是近在咫尺的人們卻無法了解彼此,自己的兄弟曾說過這麽一句話:我在外面的朋友甚至比家人更加了解我,雖然他們不見得了解我的全部。

電影中唯一比較誇張的描寫就是Zac和母親母子二人曾兩次在Zac遇到危難時候心靈相通,母親突然在睡夢中感受到身在遠方的兒子遇上了危險與麻煩,鏡頭交錯地呈現了母子二人同時向上天禱告祈求化險爲夷的片段。雖然其中有些搞笑的成分,而且也不確定母親是否真的感應到兒子身陷危難之中,免不了有些誇張描寫,但是卻傳遞了一個事實:母親時時刻刻都為自己懷胎十月辛苦誕下的孩子擔憂牽挂,即使那孩子有缺陷、不完美、放蕩十足,更何況Zac的出世是那麽的曲折離奇。

我喜歡電影裏Zac對自己性向掙扎的處理,尤其是面對一個明明知道卻無視問題的父親似的無力感,相信許多年輕人都有過類似的經驗,想要說但大人卻不容你說,明明知道自己的願望卻仍舊要求孩子朝著他們的意思和理想前進,從不過問孩子真正要的是什麽,口口聲聲說是為子女好,這種愛反而成爲一種負擔。

電影沒有對劇中任何一個人作出批判, 不管是放蕩的Raymond、同性戀的Zac、用自己的愛束縛兒子的父親,每個人只是按照自己選擇的模式和信仰在過活罷了,而衝突往往衍生自這些矛盾與差異當中。電影只是誠實直接地娓娓道出這個家庭發生的某些事和背後的悲哀。Beaulieu家所發生的事件,或多或少是每個家庭曾經歷過的寫照,只是矛盾和問題可能有所不同,然而這樣的悲哀依舊每天在上演當中。

這是一部沒有特效也沒有任何噱頭的劇情片,雖然當中參雜了一些外國人的幽默,但畢竟不是一部以喜劇挂帥的電影,導演的攝片基金有好大一部分都是用在電影中經典老歌的使用權上,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更貼近那個時代、那個保守地方,讓我們更清楚那一個家庭裏發生的事。

家庭題材其實容易發揮,卻不容易拿捏。每种家庭各自面對不同的問題,題材可以很精彩,也可以千篇一律,處理得不好會讓人覺得冗長囉嗦、煽情做作、説教成份高。我個人倒覺得C.R.A.Z.Y的處理方式相當不錯。看了這部戯,才發現親人的愛不一定只有在擁抱、滿口愛意中才找得到,即使在激烈的衝突和爭吵間,親人之愛還是存在的,只不過那或許早已扭曲,不被輕易的發現而已。而後者,更貼近我們所謂的現實世界。


再發表一個小小看法,我以爲即使兩兄弟彼此看不慣對方的作爲,但是,Zac或許無意識地將Raymond當成心中敬仰的同志戀人形象。

July 11, 2006

日本漂流紀實——回憶中的日本(6):美食(京都篇)

來到京都后,像是離巢的雀鳥,少了Aunty Cat的呵護和照料,我們得自食其力,靠自己的資金解決三餐問題,自然用錢謹慎,美食的價格相對之下就少了三田和大阪那般精彩,但是從中卻衍生出“挖掘”和“品嘗”廉價美食的趣味。

當然,以上這句話並不表示京都的食物非常廉價平民化,相反的,京都可是日式最高級食物懷石料理的重要據點。金錢用在刀口上、只能進行廉價自助旅遊如貧民般的我們所經歷的,其實只是京都廉價美食的那一面。

來到京都的第一天,已經是下午3時左右。在一連串找旅閣、Check-In的手續后,只剩下不到半天時間的我們,打算在京都車站内溜達。京都車站這個巨大的現代化建築物可説是京都内少有的最大型“現代化”商場了,除了有9層樓的伊勢丹百貨商場外,還有書店、美術館、展覽館等。整個建築的設計以未來世界為概念,不規則伸展的銀色金屬架構加上從外部看不進來的反光灰色玻璃,在洋溢著古典懷舊氣息的古都裏顯得非常突兀。

到了京都車站,首先沖向位于地下層一樓伊勢丹美食部門。由於是下班時間,整個食物部擠得滿滿的都是人潮,每個食物專櫃和食攤店員的叫賣聲此起彼落,他們敬業地向每個經過的客人很有精神地嚷著いらっしやいませ,即使客人並沒有因此停下腳步,所以整個食物商場是鬧哄哄的。而且伊勢丹地下層的食物部門還不是普通的大,分成和食區、洋食區、中華料理區、和菓子區、洋菓子區(西點)、醬菜區、還有一個百貨市場。在人頭攢動的商場裏,非常容易迷路,若是沒有記清楚進來的位置和和食範圍的方向,一定要繞個幾圈才找到出路,而我們幾乎是每次進去都會迷路。

我們繞了兩圈,才決定各自買下一個賣相不錯、很多配菜的便當,然後又到超市和麵包店買了明天的早餐。很享受在日本麵包店裏逛的感覺,雖然賣的都是麵包,日本走的是比較西式的路綫,然而有很有日本人的味道,像是注重營養健康的日本人會將麵包的味道控制的相當得宜,不會太咸或太甜,更不油膩。此外更講究麵包的賣相,似乎對每一步驟都非常講究。

我們在京都最常光顧的就是京都車站地下層伊勢丹内的Anderson,整個店内的佈置採開放式,灰冷色的石砌地板加上一幅白色的墻,其餘的墻面都以落地玻璃裝潢,讓食客能清楚地看見麵包店内部所販賣的美味巧點。除了櫃檯以外所有的墻都用來展賣麵包,以簡單的玻璃分成一排排,上面放置了不同口味的麵包,店面的中心還效仿西式麵包店採用開放式的佈置,獨立的架子上鋪著紅白交錯的格子花布,一些沒有添加水果、奶油的普通口味麵包就整齊地躺在一個個籃子中,店家還親切地在每個籃子旁立著標有麵包口味和售價的小卡片。略偏橘色的燈光讓整間店洋溢著溫暖的感覺,乾淨整潔的店面卻沒有讓顧客產生疏離感,每天都是客似云來,在店面深處的櫃檯排隊等付賬的客人甚至有時得排到店門外,而且是櫃檯三台收銀機全開的時候!店員以親切的笑容和禮貌的應對接應所有顧客,而顧客離開店家前手中都會提著一個印有“Anderson”字樣的白色紙袋,設計淡雅而時尚,根本看不出來是麵包店的專用紙袋!

在此要推薦Anderson的綠茶紅豆麵包,用綠茶粉及紅豆顆粒和入麵糰烤成的loaf,上面灑有白色的糖粉,不會太甜又有綠茶香味和大大的天然紅豆顆粒,麵糰非常有嚼勁卻不會太硬。食客可選擇買下整Loaf(約350円,新幣約4.90)或半個(半價)。此外它的草莓奶香酥餅和糖漬梅子奶香酥餅也都非常好吃。只是分量或許遷就日本女性的小胃口,而且價錢上看來,現在的麵包還真不是貧窮人家能吃得起的食物。

我們抵著便當離開了伊勢丹,但是車站外的天空還是下著灰色而綿長的雨,我們就登上扶式電梯,到車站的大空廣場找一處解決晚餐。利用這玻璃殼的最佳屏障避開綿綿細雨,雖然無法完全抵擋外面吹來的襲襲冷風,但透著玻璃看著京都塔的燈火,一邊居高臨下俯視著整個車站的人潮,我們一面享用著剛剛買來的冷便當,這種前所未有的體驗真是叫人難忘。即使我當時拍下的照片已經永遠地遺失了,但當時的情景卻永遠在我腦海中留下來了。

這趟日本之旅吃了幾次便當,唯獨在京都第一天買的這個便當(叫价735円)最叫我難忘:帶著筍塊的有味飯、炒牛蒡絲、鹽煎鯖魚、蛋捲、蔬菜天婦羅、有味豆腐還有大紅豆。雖然便當是冷的(聽説日本人吃便當沒有加熱的習慣?),分量也適中,但是營養豐富菜色誘人。比起第二天我在Fresco買了打算帶去二條城賞夜櫻邊享用的便當(雖然只有490円):用鹽過度的煎三紋魚、飽吸油氣冷冷的油膩炸雞塊和炸薯餅、蔬菜分量更是少得可憐,果然好吃的東西是需要一定代價的。

特別要介紹的是日本某一連鎖快餐店——Mister Donats。之前在臺灣之行就已經親睹過它的魅力,排了一個下午卻未曾縮短的20尺人龍,只是還沒能親嘗它的美味。來到京都后,隨即發現京都車站2樓就有一間Mister Donats店址,告訴身邊的J之後,她的眼睛就如發亮的燈泡一樣,儘管我們已經買了待會兒的晚餐,她還是不能自制地沖到店裏,花錢買下了我們在日本的第一份Mister Donats,然後津津有味地飛昇到天堂的美食陷阱之中……而陷阱這種東西,就是有了一次就會有第2、3次,而且還會傳染蔓延開來,連帶第二個人也被引入甕中。所以,在接下來的行程中,舉凡經過Mister Donats, 我們都會情不自禁地被吸進去,然後再一頓飽餐之後突然想到體重增加的罪惡,卻又繼續著同樣的罪孽,痛並快樂、快樂著……

Mister Donats雖然以販賣Donats爲主要標榜,但它成功的秘訣在於推陳出新。Mister Donats決不是另一間Dankin Donat,只在千篇一律的油炸麵粉圈上加上不同的佐料,偶爾吃還不錯,油膩的口感卻讓人無法連續吃下第3、4個;Mister Donats打破人們對甜甜圈的刻板印象,讓大家重新認識甜甜圈在外形及口感上的發展彈性和可延性。像是口感很像酥餅配上濃郁巧克力香甜的Double Chocholate, 貌似日本蔴糍的Donat Set,6顆比雞蛋還小的Donat包含著6种不同口味。雖然沒有機會將所有口味試遍(選擇太多了!單是櫥櫃擺設就有20幾種!),但是普遍上吃來並沒有油炸麵糰的油膩感,而我選的口味剛好也不會太甜。

Mister Donats也有一招殺手鐧,倘若你點的飲料是咖啡的話,那麽就可以享受Refillable的咖啡香,而且還會有親切的日本侍應生妹妹提著咖啡壺帶著笑容友善地問你:請問還要咖啡嗎?我們幾次進Mister Donats都是外帶,唯一一次逛街累了躲進了奈良的店内,發現店内整個下午都是座無虛席,無論是課外活動后一身校服還是身著便服的學生(我們到日本是應該是學校假期吧?)、先生出外上班孩子不在家而百無聊賴的家庭主婦集團、大學生等,都喜歡在這裡偷閑片刻、聊天説話。而且Mister Donats爲了擴充營業,不只販賣甜甜圈這種小點心,菜單上還設計有午餐套餐等食物(我看到的是美式風格的套餐和咖哩套餐)。而且在前往金閣寺的北大路站附近的Mister Donats,還很奇妙的居然有打折!原本每件價格介於80円到260円左右,在出町分店居然一律100円(當然價格低於100円者維持原價)!可能是早餐時分的促銷活動吧?不過除了那次以後,我們再也沒有遇上那樣的優惠了。

另一項在京都的收穫來自于連鎖咖哩專賣店——CoCo壱番屋(壱番Ichiban,一級棒之意),這是我們在預定前往二條城途中剛好過了午餐時間,坐在202號巴士上在經過西ノ京円町站時,四處張望盤算吃些什麽的時候而瞄到的店。原本是打算到轉角処之前的牛丼屋去吃牛肉蓋飯,但是巴士到站時發生了一些小麻煩,正好又瞄到距離巴士站幾步之遙的CoCo壱番屋,而咖哩飯本來就在我們日本預定享用美食的清單之中,結果水到渠成,我們就順水推舟進到這間咖哩店。另一次恰好也是在白天的二條城之旅后,爲了提早解決晚餐,下午5點半左右,我們又回到同一間CoCo壱番屋。

所謂咖哩專賣店,顧名思義,當然賣的就是咖哩。基本上主要以同一种咖哩口味配上不同的佐料,構成店内餐牌上的菜單,主要有肉類(雞、豬、牛、香腸)、魚介類、蔬菜類(茄子、山菜、野菜、菠菜)、其他(香菇、蛋奄列)等超過40种選擇。店家甚至還體貼地推出Low Allergic Curry、兒童咖哩套餐(辣度偏低)以及分量減半的Half Size Curry(針對胃口小的女性顧客?)。而且會針對不同季節推出限定口味咖哩套餐,我剛上網查了CoCo壱番屋的官網,自7月份起還推出了夏季野菜咖哩和黑咖哩兩种最新的限定口味。整間店的佈置類似快餐店,上餐的速度也還好,只不過客人向侍應生點餐后,是在用完餐后才到櫃檯付賬這一點比較不一樣。

我們兩次去都分別點了不一樣的咖哩,J點了加了炸雞排的普通咖哩(濃稠的黃咖哩),我點了CoCo周年紀念獨家特殊調配的新咖哩加上牛肉片(與其說咖哩倒不如説是稀稀的紅色辣醬);第二次她點了野菜咖哩,我則因爲每天吃了太多肉而點了ほうれん草咖哩(菠菜咖哩,内附碎肉塊)。除了咖哩外,顧客還可從餐牌上額外點一些蔬菜沙拉或炸薯餅之類的,或是味噌湯什麽的。只要願意加錢,顧客也可以加料(從炸蝦、納豆、玉蜀黍到野菜、芝士、涮牛肉片等40种配料),甚至根據自己的口味和“忍辣度”,調整自己點的咖哩飯的辣度,從“普通”、“甘口”、1級辣到10級辣。只要你付的起錢,CoCo壱番屋就會給你理想中的咖哩飯。

第一次進到正式的日本咖哩店(之前只曾在J家中吃過J媽用咖哩塊煮的日本咖哩),感覺非常新鮮。 甚至在這時候才知道,原來日本人吃咖哩會配著醬菜一起吃。每個桌子上都放有一罐醬菜(用鹽和白醋腌漬的蓮藕片、瓜類),顧客可以自由取用。老實說,那一盤咖哩的分量一點都不能滿足饑腸肚餓的我,所以也連帶吃了一大堆醬菜。我想日本人吃咖哩配醬菜的原因,或許是因爲醬菜能降火清熱?

這次在日本吃了最多的,莫過於烏冬面和蕎麥面了,京都有不少標榜著手製烏冬面和蕎麥面的專店,甚至還會在特定的經營時段裏以現場示範手製麵條這一賣點招徠客人,這裡要特別介紹的是京都驛前站地下街Porta食堂的“杵屋”。杵屋以“實演手打烏冬面”為號召,整家店讓人有“將平民麵食高級化”之感,無論是裝潢或是服務招待都下過一番苦功,前來點菜的服務員帶著頭巾身著圍裙予人一種精神活潑的年輕感覺,手裏卻捧著一台類似Palmtop功能的機器幫客戶點菜,結帳的收銀機也完全電腦化。明明賣的就是日本大大小小食堂内最常見的麵食,可是杵屋就將烏冬面的形象提高到一個層次。在杵屋和在其他傳統的食堂内享用烏冬面可説是大異其趣,單是店内的裝潢和氣氛情調就完全兩樣,一碗面的口感跟價格就更是不同了。

還記得在清水寺附近爲了躲雨走進一間食堂,第一次用固本販賣機在食堂裏買餐(而且還按錯按鈕買錯餐),在舊式食堂裏,坐在陳舊的木製桌椅上,等待著那一碗(和當天天氣比起來相對)熱騰騰的烏冬面,靜靜地看著隔壁桌兩家人成行七嘴八舌地聊天的德國旅客。沒有一絲豪華感的庶民麵食,也有它不錯的口感,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自己仿佛進入了日劇或是電影中常見的傳統食堂,成爲景中的一分子。還有奈良街上那間破舊又只有零星客人的播磨屋的那碗口感極差的砂煲烏冬面,又或是前往醍醐花見前匆忙間在百貨公司裏的食閣“太呂”吃的那碗鯡魚蕎麥面加上筍味飯套餐,不管印象好或差,都在我腦海中各自佔據了一定的角落。

之前看了許多京都旅遊手冊,都有提到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湯豆腐。我也曾在某一美食漫畫,看過書中的人物到京都旅遊時,在入住的旅閣平常了中品嘗了著名的紙火鍋。火鍋中的其中一道配料,就是和著湯汁的湯豆腐,簡直是用想的就能感覺其中美味了。

所以這趟的行程中,我原本還精心安排,按著旅遊手冊上的介紹,找了一間價錢算合理又算相當不錯的“湯豆腐”料理店,想一嘗宿願。結果,明知道旅遊手冊上早已註明該店“須事先預定”,可是還是想碰一碰死狗運。結果離開金閣寺后跋山涉水想找地方解決午餐問題的我,就在附近的住宅區發現該店的指示牌,而拼命慫恿J同行。兩人潛入住宅區,按照指示牌一間一間地找,好不容易發現那間由民宅改裝而成的餐廳,卻在入口處吃了閉門羹。對方就真的很抱歉地以“對不起,您沒有事先預約,我們無法招待”拒絕了我們。這其間可看到京都人的待客之道,据旅遊書上所說,京都有很多這樣的店家,只招待事先預約的客人或熟客,向我們這種不要臉自己摸上門的新客,人家可是一點情面也不留。

你以爲這是京都人的傲慢和“霸白”(廣東話,意“自以爲了不起”),其實不然,據説這是店家的細膩之処,他們只為熟客提供服務的原因,是因爲要徹底掌握了客人的喜好和習慣,才能對客人進行無微不至的最高級服務。對他們來說,在完全不了解客人偏好和習慣下進行招待,才真是對客人的不禮貌和疏失。

結果我們一直跋山涉水(真的喔!)拖到下午三點,才在嵐山的舊式商店街上找到一間破舊的吉田屋,在菜單上發現價格超廉宜的湯豆腐定食(一份950円)。當時已經過了正常的用餐時間,店内只有零星的客人和一群看樣子是逛完景點後來這裡用餐歇腳的大學生,待他們離開后,店内的寧靜和店外喧囂的大街成強烈對比,而我們與外面簡直就像被玻璃隔開的兩個空間,連空氣都不一樣。而那頓便宜的湯豆腐定食,再次應証了“便宜沒好貨”的道理,只是在加了幾片菜葉的清湯裏放了6-7塊並沒有特別令人難忘的水豆腐,配菜也只有魚板和醬菜,相信自己在家用盒裝豆腐也能做得出來。不能怪自己貪小便宜,誰叫“湯豆腐”料理的價位真是太高了?一人份一般都在2千到3千円,更貴的還有上萬円的豪華精致套餐,真是叫人可望而不敢嚐的夢幻料理。

在京都接連吃了好幾天的麵食后,開始想念白米飯的滋味,結果就先後在祗園吃鰻魚飯和竹味定食。由於中國進口的鰻魚由於孔雀綠含量過高而被禁止入口,在這以前已經好一段時間無法在市面上吃到鰻魚。原本想都沒想過會在日本吃到高價位美食的我,居然會在京都吃到950円(新幣約13.30元)一份的鰻魚定食(一碗味噌湯、大大片的鰻魚和圓珠米飯、豆腐和醬菜)!設在店面入口旁的剖宰間還可看到一籃籃滿滿的鰻魚皮和殘渣,味道算是相當不錯!

喜歡吃和菓子的朋友,來到京都決不容錯過這個古都所蘊藏的和菓子魅力!不管是老字號高級店鋪、百貨商場食區的專櫃、名勝古跡旁的攤位還是商店,從最高級的和菓子到最賤價的甜點,京都就是這麽一個能把它們全部囊括的魅力之都。我懷念在二條城賞夜櫻冷到即使吞下去也不覺得燙的醬油丸子、懷念在嵐山公園飽受冷風吹襲時J和我個別買的三色丸子和章魚燒、懷念在醍醐花見后在附近攤子買的わらび餅和紅豆鯛魚燒、懷念在祗園逛街時買的巨型醬油烤丸子、懷念在奈良街上邊走邊吃的七味仙貝、懷念在奈良東大寺外攤位售賣的巧克力鹿便便和菓子、懷念在產寧坂買的八ツ橋……連J也覺得奇怪,一向不喜歡吃甜口味的我,怎麽如此喜歡甜到不行的和菓子?下次若有機會,我還想嚐嚐京都的葛切(類似涼粉拌糖漿),再吃新鮮的わらび餅和紅豆鯛魚燒。


備註:わらび餅,又稱蕨餅,是一種以澱粉、糖和水攪拌后做成的日本點心,在攪拌后形成透明軟軟的固體后用冷水冷卻,並在外表裹上大豆粉蘸著黑蜜(紅糖)吃。未加料的蕨餅由於外觀透明清涼,多為夏季點心;粘了大豆粉的蕨餅多被奉為春天茶會上的點心。以前多用蕨類的地下莖精制的澱粉,後來由於蕨類產量減少,現多以木薯粉或葛粉代替。結果以真貨蕨類澱粉製成的わらび餅,反而成爲了高級點心。


注:我在日本還有幾次“令人難忘”的食物經驗,將會記敍在“福禍日本”篇。

June 28, 2006

看得不夠過癮的同志片(雖然孔吉夠美)~《王的男人》

前天剛和友人J到電影院看了一部慕名很久的電影——《王的男人》。

說慕名很久一點都不誇張,從去年在網上傳出消息后,就一直很期待這部戯,只是沒想到本地會引進這部電影大肆放映,而且還來得如此之快。

會想看這部電影,除了被電影的BL題材吸引,想看看韓國人怎麽拍同志題材外,更想看看風靡亞洲的當紅炸子雞李准基在電影中的風貌和表現如何能迷倒衆生。

結果看完之後,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一種沒有被滿足的感覺。哈哈,這樣說也許很奇怪,會讓人想歪了。但是,我的確是覺得電影有不足的地方,好像少了點什麽,縱使電影很好看、演員演得好、配樂一級棒、英文翻譯很精彩(這是J的感想)。

看完電影后,一直在思索自己的那種奇怪感覺到底是什麽,結果一直想到今天早上,在上班的路上,才發現那個讓我覺得“奇怪”的地方。

嗯唔,老實説,這“奇怪”的感覺有“多”有“少”。多的是電影主綫太多了,少的是感情衝突太少。

電影將時代背景設定為韓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暴君——燕山君當政的時代,在借用一批當時賤民藝人的眼睛去觀望那個世界。如果故事只是如此,倒也還好,可是它偏偏穿插了師兄與師弟、戲子與君王的斷袖之戀。

你說它是反映暴政必亡的電影,可是我又覺得燕山君被刻畫得太可憐,不夠殘虐;若說這是另一部斷背山,我又覺得角色間的情感交流不太夠。可能是爲了成爲普羅大衆能闔家共賞的電影,不能刻畫得太露骨,結果只看到了孔吉被色老頭摸胸摸屁股,被燕山君親嘴的畫面。當然沒有那種鏡頭也能拍出不錯的同志情誼,像斷背山不是也只有一次“朦朧”的性愛場面和一次激烈的擁吻嗎?或許電影也不想毀掉李准基,或是想突出師兄弟間的柏拉圖式愛戀,可是這場悲戀夾在暴君與暴亂當中,變得黯然失色,沒那麽動人。愛得不夠真切、恨得不夠徹底,反倒成全了戯裏呈現的另一個隱性主題——身不由己。

整部電影看完以後,抓不到電影的要呈現的到底是同志情誼,還是暴君亂政的時代。電影要傳達的訊息很多:燕山君的暴政不是他一人所致,他所經歷的悲劇造成他人格上的缺失;綠水不全然是個淫蕩的婊子,沒有嫖客哪來的妓女,正所謂有求必有供,燕山君失勢也不全然是他每天鑽入石榴裙底下的後果;大臣更是無辜,伴君如伴虎,依章辦事拿前人的Model Answer回答居然也會有突槌撞壁人頭落地的風險;戲子很無奈,只想混口飯吃,演給老百姓的笑話居然被皇上知道了要殺頭,後來奉皇上的命演戲還要被眾朝文武鄙視討厭,真是要演不是,不演也不是。終歸一句話,大家都是身不由己,誰管你是皇上還是小老百姓?

如果要是以“身不由己”來歸結整部電影的話,那我就覺得感覺上舒快許多。即使貴為皇上,擁有粉黛三千和文武百朝,燕山君還是有他的不快樂與不自由;綠水雖被奉為寵妃,卻還得擔心一個男人搶走她擁有的地位及身為女性的尊嚴;大臣很可悲,拿的俸祿少一點就想到處挖錢撬牆角補貼家用,擁有的家眷不能比皇帝多,做奸臣最後還會被皇帝幹掉,而皇帝對忠言向來逆耳,說多幾句不僅會丟官弄不好連命都沒有,造反成功就成仁,失敗就成了亂黨,不順流就得逆流,要搞到上吊維護正名;老百姓很悶,要活得開心就要拿皇上來開玩笑,卻得抱著丟命的覺悟;戲子爲了謀生,什麽都得演,什麽都要做,連身子都要出賣,尊嚴都要丟掉,皇上要你演,你不得不演,皇上要你扮動物玩閙,你不得不扮,要離開的自由也沒有,連雙眼都要陪上。有什麽比身不由己還要無奈的?

目前韓國的電影發展模式非常奇妙,90年代末進入到2000年后,在短短的幾年間,由市場上的冷門片躍升一變成爲戲院的熱賣電影,甚至淩駕在日本電影和港臺電影之上,成爲亞洲電影中的主流。韓國偏向愛情文藝小品的清新風格不再,轉向恐怖風潮(看是由日本的貞子系列和泰國鬼片取得靈感),之後一部《我的野蠻女友》在亞洲一泡而紅后,開始往以帥哥美女挂帥的搞笑羅曼片晉級,同時又受到香港早期和好萊塢大製作動作片的影響,拍了一系列帶有復仇主題的重量級動作“黑片”(不是黑道的“黑”,而是風格偏黑)。同時期又亮出了溫情牌,拍出一部又一部以親情挂帥的“家庭倫理溫馨片”,像是《回家》、《兄弟》等。

以上就是現在韓國電影的主要類型,在政府的支持與資助下,韓國電影正在邁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幾乎將現在市場對電影的需求完全掌握的韓國電影,開始向韓劇看齊,除了用俊男美女演員籠絡觀衆的視線外,開始運用韓國獨有的文化及美景進一步緊揪觀衆的心。當然,片長有限的電影無法做到像韓劇那樣,將韓國的美景完全收錄,達到觀光宣傳之効。但是,隨著《大長今》等古裝歷史劇在亞洲散播韓國文化種子所建立的輝煌成果,韓國的影視媒體似乎也找到一個新的出口,《王的男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這次電影要推銷的,是韓國的精彩傳統技藝。但,要確保賣座與否,還得拿出殺手鐧來抛磚引玉。電影必須要有宣傳賣點和話題性,上次借助裴勇俊和“情色”的魅力,賣出一部《醜聞》,這次就順著李安的斷背風潮,借一借“同性戀”的名堂來搞,而最成功的就是在一堆丑男人之中安插了一個李准基,成就了《王的男人》。天!男人的笑顔比女人還嬌媚,就算我是燕山君我也甘願斷袖啦。

我試著想象,假如沒有孔吉和同性戀主題意識,燕山君的殘暴和人民的無奈拍得出來嗎?答案是:能。但是,如果沒有如此亂世和燕山君的從中作梗,這兩個師兄弟的凄美感情戯拍得出來嗎?答案是:不能!

凄美的愛情永遠產生在混亂與不得圓滿之中,觀衆最能從這種情結中尋求到感動。所以說,既然借助了“同性戀”的力量,就要把戲唱得好,可是這三個人的感情戯中看不到較勁,同志戀的衝突爲了“禮教”被穩穩地壓制下來,變成一個不成形的畸戀,迸出的火花還來不及熊熊燃燒就已經熄滅。而我還沒來得及為他們的感情做出任何感動的回應,電影就停格在收場前那瞬間的天空,結果感動到我的卻是電影收場前那烘托氣氛的配樂加上師兄“盲目”告白,而J則是對集低俗與高雅于一身的精彩英譯贊嘆不已。

如果,孔吉除了那魅惑人的面孔之外能多加一些鮮明的人物性格塑造,和個性形象強烈突出的師兄互相輝映的話,那電影會不會更好看一點?我的缺憾的感覺會否減少一些?

不知道。我只知道,自己是很貪心的觀衆。

June 22, 2006

日本漂流紀實——囘憶中的日本(5):美食在三田、大阪篇

前言

算是哈日分子的我,本來就對日本的食物存有一定的幻想。

從小就由漫畫、書籍、電視節目裏接觸種種的日本美食,小時候每次去到美世界的大衆書局,最喜歡拿起《妙手小廚師》,看著黑白圖片裏一碗又一碗所謂的日本美食。那種看到又吃不到的“殘念”,早就訓練我自行在腦海中幻想嚼在口中的滋味是如何。從那時開始,日本美食對我來說就是一種“只可遠觀而不可親嘗”的幻想國度裏的存在。

第一次吃到來自日本的食物,是小時候的事情。先別以爲是壽司、或是拉麵,這些食物對那時候的我們,只是天方夜譚。馬來西亞開始出現廉價日本餐廳連鎖店,日本食物開始變得普遍而價格“親民”,也是在我高中后半期的事情了。

記憶中第一次吃的日本食物,其實是固力果Glico出品的Pocky巧克力棒。小時候每次隨著父母到新加坡玩,回家前的最後一站一定是兀蘭的生果店。當媽媽拿著籃子在挑選蘋果或橙子的時候,我們幾個小的就會很“假好死”地幫媽媽挑選,最後在付錢的時候使出渾身解數的孬功,硬是讓媽媽幫我們買下當時時價新幣一元的巧克力Pocky(當時新幣與馬幣的兌換率幾乎不存在“兌換”的問題,甚至還有馬幣高於新幣的時代),然後幾姐弟硬是“分享”那僅有20根的Pocky。

至於日本餐,先不提快熟面(應該是日本人的發明),第一次吃到是在高中畢業后在日本餐館裏打工時結束營業后殘存的壽司。那時在馬來西亞第一個日本餐廳連鎖店Sushi King打工,家人都對我這份工作保持很大的好奇心,因爲日本食物是我們從未接觸過的領域。爲了效仿日本人對食物的謹慎及對經營的嚴謹,店裏總會在每天結束營業后“處理”掉剩餘的食物,像是流轉臺上買不出去的壽司,廚房裏剩下的茶碗蒸。原本必須被“處理掉”的食物,後來在經理的默許下,讓我們幾個員工偷偷帶回家與家人分享。那時家人經常在我放工時分來接我回家,我想除了擔心我的安全外,最主要還是期待我會將什麽新奇好吃的帶回家。

所以說,一直以來,我都對日本的食物有著莫名的憧憬,即使在本地的日本餐館享用過,崇日媚外的我始終覺得:日本正宗的美食絕對會更好吃!然後又繼續幻想它會有多好吃……

**************
所以這趟旅程,我腦海中已經羅列出一張必吃美食名單,大阪正宗章魚燒、鐵板煎餅,這些都是一定要滴!還有嚮往已久的茶泡飯、関西壓壽司、拉麵、京都甜食、湯豆腐、豆大福、蕎麥面、便當、綠茶雪糕……希望能在日本美食的祖國吃到正宗的料理,以慰我長久以來的期待。

撇開飛機上的食物不說,我在日本吃到的第一樣東西,應該是Aunty Cat家的Blueberry和番薯干吧?番薯干都是挺特別,日本人將日本番薯蒸熟后烘乾,呈淺褐色番薯干,嚼起來軟軟的不會太硬,烘制過程又沒有讓番薯完全脫水到干硬,加上日本番薯的纖維不多,吃起來順口又帶有番薯天然的甘甜。現在想起來,有點後悔當初爲何沒有買一些回來。

接下來Aunty Cat中午帶我們去吃的那一餐,也是讓我終生難忘。那是在三田一家百貨商場的一樓(還是地下層一樓?),在超市入口正對面,有一間搭蓋起來的小屋子,就像是車站前開放式的小餐館,負責經營兼主炊的是兩個笑容可掬相貌高雅的歐巴桑。整間店面非常小,沿著料理台的單人座位只有5-6個,旁邊的雙人桌也只有兩桌而已。看樣子經營者非常清楚自己的服務之道,這並不是爲了賺錢而經營的餐館,而是爲了人客提供最美味的食物和最完善的服務。而且以兩個人手而言,也不可能同時應付太多顧客,餐廳的座位數量就足以顯示出經營者的態度和決心。

Aunty Cat為我們點了一份午餐套餐,結果完全不抱任何期待的我在這裡享用到可説是我在日本最難忘的一餐。並不是說價格有多貴或多豪華,正好相反,整頓午餐花了日幣900元(新幣約12.60元),可是吃到的卻是日本的家常菜,這可是在本地任何日本餐館都吃不到的菜色。套餐裏附帶6-7樣小菜,全都是運用當地應季蔬菜烹調而成,加上一碗白米飯、一碗蔬菜味噌湯,飯後還有老闆特別炮製的咖啡或紅茶。我在這裡吃到家庭是料理的溫馨美味!

套餐中的小菜有許多是我沒見過的菜色,普通像是蔬菜滷豆腐(醬汁完全吸入豆腐中的氣泡中空)、醬菜、香煎春魚都相當美味,還有加了類似柴魚片或魚乾調味的蛋捲、用黃芥末調味的水澤菜,全都是非常健康而且美味的菜色,真是想拜托歐巴桑收我為徒!Aunty Cat還告訴我們說,日本人相信每天起碼吃30种蔬菜會有益於健康。天啊!如果這個道理成立的話,那麽每天吃Food Court或快餐等不健康垃圾食物的新加坡人豈不是很快死?

下午時分,Aunty Cat帶我們到兵庫縣神戶市的中華街去逛逛,還請我們吃那條街上非常有名的泡芙,結果我們就不顧吃像,在店門附近吃了起來。的確,這間店的泡芙挺不錯,比起我們在東京涉谷吃的正宗Beard Papa,這裡的奶油餡多到幾乎讓我一邊吃一邊擔心它漏出來,不過後者的奶油略帶冰涼,奶香較濃郁,吃起來很過癮。

而晚上那頓,更是讓Aunty Cat破費,特地帶我們到居酒家連鎖店“土間土間”(Doma-Doma),印象中是三宮(San-no Miya)分店。透過日劇或漫畫,居酒屋一向予我一種雜亂、地下層次、女性止步的印象,滿腹工作壓力和怨言的上班族或是潦倒的歐吉桑還是沒錢的大學生聯誼的聚集地,口中咬著燒鳥串、喝著便宜的啤酒,一邊和櫃檯的老闆娘打情駡俏,喝過頭的酒客一不留神就為一點小事起爭執打了起來……若沒有男伴同行,的確是不太適合女性顧客的地方。

但是土間土間則是針對18-40嵗的青年男女而設立的高級居酒屋,雖然免不了還是有人抽煙,但是整體是無論是店内非常有格調氣氛的陳設,還是超過100种的食物選擇,都相當吸引人而受到歡迎。我們去的那個晚上,整間店内70個位子幾乎座無虛席,所倖還是有幾個位子為我們而留。100种美食内,幾乎囊括了所有日本小吃:燒鳥、章魚燒、鐵板煎餅、生魚片、茶泡飯、壽司、冷豆腐、炸墨魚圈、日式炸雞塊、日式沙拉……上述食物我們就吃了6、7种。當然食物談不上頂級的美味無比,但也相當可口。我覺得土間土間販賣的是一種氣氛和格調,這也是越來越多年輕人所追求嚮往的。

當然這一頓的價格之貴不在話下,四個人吃掉了大約1萬2千日幣(約新幣168元)。

第二天一大早,Aunty Cat又準備了一樣讓我吃驚不已的東西。剖半的短型法國麵包烘得表面略脆,分別凃上兩种不同顔色的佐料,一個類似煉乳,一個類似粉色的辣醬;吃在口裏,前者帶著微甜奶香,咀嚼起來像是麥粒的口感;後者呈咸辣,吃在口裏讓我想起辣味蝦餅。結果你猜是什麽?居然是杏仁醬和自製的美奶滋明太子(辣味魚卵)!特殊的口感是這裡找不到的味道,好像把它們從日本帶回來!結果回來后我嘗試買了空運的辣味明太子和在美奶滋裏面,卻調不出當初的味道,縂少了一點辣味和魚卵的Q度彈性,可能是我買的明太子不夠高級(可是那已經花去我近新幣10元!),不過日本的明太子還不是普通的貴。如果你喜歡魚的腥味,拿明太子來下酒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接下來這天就由Aunty Cat的千金Mari-Chan陪我們四處逛。沒吃午餐的我們,直接殺到大阪城去,一進城就遇上連綿細雨,參觀完后更是突然的暴雨,讓我們躲進旅遊區附設的食堂去,享用了第一個必吃之物:正宗章魚燒。一份八粒的章魚燒叫价400円,怎麽看都比新加坡3粒2.5新元(起價了)的“偽章魚燒”來的強!冷冷的空氣、空空的肚子,又怎麽擋得過熱騰騰的章魚燒?外表烤得酥脆裏面卻綿軟燙得殺人的面漿,加上餡内的章魚塊有真是夠分量,即使燙嘴我還是不顧一切地將之迅速的掃光,再加上食堂親切供應的免費綠茶,在寒冷的國度中傳來陣陣的暖意。結果,命犯賤的我們居然還在寒天中吃了栗子雪糕和綠茶雪糕!J和Mari-chan還買了醬油烤丸子。

好不容易走在大阪的街上,原想照著旅遊指南上的標示去尋找正宗大阪章魚燒始祖“甲賀流”,據説分量充足的章魚燒每天都吸引饕客排長龍大快朵頤。但是在Mari-Chan的帶領下我又不好意思隨便脫隊,而且就要到晚餐時分,結果我們的小導遊就把我們帶到一個非常有趣的地方。穿越大阪(心斎橋和道頓掘交界處最熱鬧)街頭一個個非常有名又深富特色的霓虹燈招牌,我們來到道頓掘極樂商店街。雖然名為商店街,但是這間店將大樓的四樓至六樓改裝,營造成一種懷舊的氣氛,乘坐著以日本“七福神”裏的財神頭部肖像全部拼滿的升降機,門口一開,進入眼簾的是出入口的接待処,接著客人仿佛置身于二、三十年代日本舊式的商店街道。昏暗的街燈、“樓宇”間垂掛的電纜綫、以大紅塼鋪成凹凸不平的路面及牆壁、光禿陡峭的石階、街燈下的樸實的木制長椅、30年代穿著的店員在各處穿梭、一間又一間占卜舘、舊式照相館、賣著美食小吃、舊式糖果、懷舊精品和玩具的商店,最上層的商店街廣場還有擺著遊樂攤子,吊水球、撈金魚、丟圈圈……全都是日本人在廟會街市上上最喜歡的玩意兒,但也越來越少見了。

道頓掘極樂的消費方式類似Marche,顧客在入口處領取一張類似信用卡的購物卡,在商店街内幾乎所有的消費都利用這張卡,在出口処才讓收銀員用電腦讀出顧客的全部消費額,再以現金還錢。我們就在這裡享用晚餐,吃了某間“小店”的三种煎餅(廣島焼き、お好み焼き、すじねぎやき)。廣島燒佐料以包菜和些許麵糊爲主、お好み焼き就是大阪常見的麵糊加肉煎餅、すじねぎやき就是加了肉筋和大量蔥花的煎餅,每种煎餅客人都可自行選擇喜歡的肉類搭配,像是豬肉、牛肉、海鮮、鹿肉等。燒餅蘸醬就有7-8种那麽多,包括普通的可樂醬、美奶滋、韓式泡菜辣醬、梅醬,還有些叫不出名堂的蘸醬。客人坐的座位眼前就是一大塊熱烘烘的鐵板,服務員會將客人所點的煎餅事先在廚房煎好,再送到客人眼前的大鉄盤上,客人可自行用鉄剷將煎餅切塊,移到碟子上加上自己喜歡的蘸醬,便可以開始動筷!一些大阪煎餅店還會直接提供佐料,讓客人自行動手在鐵板上做出自己的燒餅,甚至還有不動筷直接用鉄剷挑著吃燒餅纔是大阪人正宗吃法的説法,而且聽説大阪人的燒餅是配著下飯的,由此可見,大阪人真是愛煞お好み焼き。(お好み焼き的意思就是大家都愛的燒餅,中譯名多為“大阪燒”或“好味燒”)。

當然,道頓掘極樂裏不僅有燒餅店,還有拉麵店、烏龍面、居酒屋、燒鳥店、章魚燒、烤丸子……各類美食小吃應有盡有。而且整個商店街所販賣的舊日情懷更是讓遊客醉倒,有興趣可以到大阪最熱鬧的大街去,大樓最明顯的標誌就是財神的大頭!而且幸運的話,還可以碰到店裏的特別表演時段!(當然我沒有那麽幸運)

縂喜歡問我們喜歡吃什麽的Aunty Cat,在第三天拿出殺手鐧,開車帶我們到三田附近的農舍去。車程大約20幾分鈡,抵達的地方是面山的一大片菜園,和稀稀落落的幾間農家。我們的目的地就是其中一間農舍(不要以爲是茅草屋,雖然他們的菜園中真的有一間很大的茅草屋,不過不是人住,而是某种作物的種植場)。經營的人是一對年邁的巴桑和吉桑,據説周邊一大片農田都是他們親手開墾的成果!Aunty Cat為我們特別預約了農舍特製午間套餐,我們被迎入農舍的其中一個日式榻榻米客廳,那裏早已有另一桌四人的歐巴桑在享用著火鍋料理。原來老闆娘搞錯預約時間以為我們明天才會光臨,所以這才匆匆忙忙跑到廚房開始準備料理,我們就在客廳内透過敞開的窗子觀賞屋外的農田景觀,一邊耐心地等待美食的駕臨。

過了一段時間,我們的套餐終于陸續上桌,歐巴桑用托盤將一碗碗的食物端上來,整份套餐可説是非常豐富,有一碗野菜味噌湯、加上一系列小菜包括用黑胡椒粒水煮的櫻蝦、洋蔥牛肉燒、蓮藕脆瓜腌菜、水煮新鮮蔬菜、馬鈴薯泥拌青菜、馬鈴薯塊和椰花菜伴美奶滋、味噌伴水煮青菜,再配上一碗熱騰騰的圓珠白米飯,真是人生極樂!所有的蔬菜佐料據説都是巴桑和吉桑田裏親手种出來的有機蔬菜,完全不擔心農藥問題,而且這些野菜還是早上剛摘下來的,絕對新鮮!一碗白飯滿足不了你的食欲,別擔心,你還可自行添飯!聽説這裡的圓珠米也是兩老的辛勞結晶,Aunty Cat更是讚不絕口,說自己每囘來這裡一定買個5公斤回家。

一頓飽餐后,巴桑還送上一碗紅豆年糕湯,濃稠的紅豆加上一顆顆油泡過的軟軟白色痲糍,使得痲糍本身更容易附著紅豆甜湯的香醇。雖然對我來說有點過甜,但是可以明白日本人縂喜歡在冬天或過節時窩在暖爐桌旁吃著紅豆年糕湯的心情。

套餐中還有一道非常特別的菜,據説是用三田特有的一種野菜做成的天婦羅,吃的時候感覺像是在吃薯類,事後吉桑將那種野菜拿給我們看,是一種長得像尖頭牛蒡的植物。原來剛才窗外看見的那間茅屋正是這種作物的生長地,吉桑說,這種作物不能見光,必須种在蓋得密密實實的茅屋内,度過整個冬天,春天就是收成期。吉桑還帶我們進到小茅屋中,透過茅屋内微弱的電燈泡亮光,發現整個茅屋内就像個巨型的雞舍,深怕有什麽(討厭的)東西飛出來,而這種細細長長、直徑不過3、4公分的不知名作物就一根根地种在地上,上面還有一層吉桑之前鋪蓋了的厚厚茅草,據説如果這種作物一旦見光,就會長得特快,變得太成熟的話就會不好吃。從中可以感覺到日本的農夫門真的是用“心”在種菜。吉桑還示範怎麽摘採,只見他用一個小鏟子,輕輕在野菜的根部一撬,就把整枝野菜輕鬆地採了下來。

農舍的四周圍還長了很多蔬菜,過了條小馬路,眼前一大片菜田都是兩夫婦的生産結晶,上面种有包菜、迷你西蘭花,水澤菜、以及一些溫帶作物,巴桑還親切地拎了個紙袋,要我隨便摘採免費贈送。除了蔬菜,農地四周都長了一些天然作物,我還看到棉花的枯枝、未開的小櫻花樹、筆頭草、梅花、還有一種類似包菜的兩色觀賞性植物等。雖然住在馬來西亞的我不時有機會接觸到大自然,但是溫帶國家的農田更是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天然性,整個心情都變得興奮愉快起來。突然想,在這樣的地方呆上幾個月,和吉桑巴桑學習如何種菜、料理,應該是非常不錯的生活體驗吧?

我們在農舍附近花去了一個下午的時間, 回程時Aunty Cat還特地帶我們到途中一間據説滿有名氣的西菓子店(蛋糕店),買了蛋糕回家享用。這趟旅途中,發現日本的蛋糕還不是普通的貴,每件西點平均單價要400円上下(近新幣6元)。原以爲只是這間店的蛋糕特別貴,後來無論去到京都還是東京,就發現這是日本蛋糕的一半價位,難怪有些知名西菓店可以單靠蛋糕長久維持經營。這時蛋糕店裏還排起長龍,不少人也是像我們一樣“打包”回家享用。回家吃了,也覺得還好,不會太過甜膩。

晚上終于有機會嘗到Aunty Cat親手為我們做的晚餐——蕎麥麵涼麵配豚肉熱湯、水煮西蘭花(巴桑送的!)和溫泉蛋(説不定是Aunty Cat聼夠了我對溫泉蛋的幻想,忍不住做給我吃了,而且還是巴桑農場裏買回來的新鮮雞蛋),真是太好吃了!回國后我自己還嘗試做給家人吃,不過湯料分量弄錯有些小失敗。也非常後悔爲何當初沒問清楚溫泉蛋的做法(其實和這裡的半生熟蛋很像,不,應該“就是”)。

第二天,我們就準備前往下一個目的地——京都,Aunty Cat希望我們吃完午飯之後再上路,竟然帶我們上三田最貴的牛肉舘總部去!整間餐館佔地廣闊的獨棟建築物,四周擁有自己的停車場,進到餐廳内部還真是被它的寬廣度嚇倒了,幾乎就像5星級酒店飯廳的寬廣度和豪華度,其中還有一整面面對庭院的墻完全以落地玻璃構成,除了日式庭院之外,還可看到隔了一個小橋流水后一個巨大的“能”舞臺(給不知道的人:能劇是日本古老戲劇形式,演員多戴著一幅“能面”面具,利用肢體和唱詞配合舞臺邊的伴奏和幫腔進行朦朧概念性的表演,不清楚日本歷史文化的人恐怕難以理解能劇所表達的内容,據説能劇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戲劇表演之一)。能劇欣賞在日本可説是一項非常高級珍貴的文化活動,据Aunty Cat說,這間餐館每年定期會舉行能劇表演,有興趣的觀賞者必須至少在半年前就要預定位子。

Aunty Cat說,三田最出名就是牛肉(也對,靠近神戶嘛),這間餐館就是以鐵板牛柳為賣點。她為我們點了新鮮豚肉火腿片,還有每人一份鐵板牛柳。新奇的是,這裡的火腿片切得薄薄地鋪在滿滿的紅蘿蔔絲和泡過鹽水的洋蔥絲(應該可以減低洋蔥的嗆味)之上,吃在口裏非常清爽。接下來上菜的鐵板牛柳,配有新鮮的洋蔥片、薯塊、胡蘿蔔塊,還有一塊塊被火燙的鐵板燒得“啪滋啪滋”叫的牛柳,肉塊的熟度在送上桌后完全由食客自己掌控,記住千萬不可任由它們繼續躺在鐵板上燒得過熟,不然牛肉的口感就會變差。整個餐廳給人的感覺非常高雅,用餐的客人多是附近的年長居民或是利用午休時間過來或正在交際的白領階級,顧客們也沒有大聲長天闊論或喧嘩,我們在用餐時甚至還有鋼琴和長笛的輕音樂演奏在為我們助興。只是唯一不理想的是整間封閉帶有空調的餐館内彌漫著濃濃的燒烤味,不知道他們事後如何清理室内的油煙和異味。

不知是餐館為所有客人的特別服務,還是因爲知道這桌有外國來的客人,餐館的員工還貼心地為我們照了像,即刻將相片打印在精美的油紙上送給我們作紀念,這或許是日本服務業聞名于世的秘訣:提供至高無上的貼心服務!

之後,Aunty Cat就送我們到一閒特別的店鋪購買廉價的JR車票,在我還沒搞懂這張票爲什麽可以以這種方式在那種地方出售之前,我們已經在前往京都的列車上了。

****************
以上就是我們在日本之旅前三天半所吃過的美食紀錄。下期開始進入京都美食篇,盡情期待!

不過對我來說,三田與大阪之旅的美食普遍上令我比較難忘……

June 19, 2006

日本漂流紀實--回憶中的日本(4):書店

才剛學日語不到半年的我,用屁股想都知道,雖然極喜歡逛書店,可是去逛日本的書店,根本是猴子看書,有看沒懂。不過,我還是去看了。

當然,首選是跑到漫畫專櫃去(應該是唯一會去的專櫃),即使看不懂,起碼也知道目前出版業界的最新動向,看看最近出了那些漫畫,日本最近又重出了那些作品的“完全版”(豪華印刷精裝的再版,通常是賣到斷貨或大熱的漫畫才會有此待遇)。

去到書店看,才正式感受到單是日本的漫畫出版業界就如此之龐大。出版社的數量連我都無法完全掌握。最大的幾間包括以出版少女漫畫爲主的白泉社、男女市場兼攻的小學舘、集英社、作品趨向成熟市場的講談社,還有一些老字號如秋田書店、角川書店……。此外,還不包括其它以出版另類有色漫畫爲主的出版社(笑)。暂且不考虑发行量的问题,每一间出版社的发行种类还真是不少。为了应付市场同时与其他出版社斗劲,出版社都希望培养出当红作家作出销量保证的作品。一间出版社只要能掌握到一两部像Nana这样的当红作品,除了漫画销量外,还能从周边商品中抽取版税。然後再用其中的盈利去補貼“養”其他的漫畫家或作品,等到哪一天其中一個飛上枝頭變鳳凰,再讓出版社好好賺一筆。

此外,漫畫的出版還有份幾種類型,各家出版社旗下各有自己的漫畫雜誌,定期推出連載中的最新當紅漫畫,而且每間出版社往往不止擁有一本漫畫雜誌,而是有好幾种,小學生、少女、淑女、少年、青年、情色、成人……針對不同年齡層和性別的讀者群開發不同風格的漫畫雜誌。好比專攻女性市場的白泉社屬下的漫畫雜誌就有約6种,其中“花與夢”是當中銷路最好的,雲集了白泉社屬下當紅的漫畫家或前景不錯的新近漫畫家,漫畫内容多是青春活潑好笑的通俗戀愛故事,鎖定的讀者群年齡層較廣;相對的同屬白泉社的另一本少女雜誌Lala,旗下的漫畫家的風格趨向另類,漫畫内容風格特殊,多是吸引一些口味獨特的讀者群,這類漫畫家的知名度或普及度也許不如“花與夢”的作者,又或是出道已有相當年月的作家,但是都能吸引到一批固定的死忠讀者追隨。而屬下其他雜誌也各行針對不同讀者群而囊括了特定類型的漫畫作品,甚至有些感覺上有些雜誌是為安頓一些過氣或紅不起來的漫畫家而開發的發表平臺。

除了漫畫雜誌外,出版社還會定期將雜誌上連載的漫畫結集成冊,推出“單行本”。而單行本方面,除了累積最新連載結集成冊的一般版本外,出版社往往還會回頭將以前一些大受歡迎、或是沒有庫存、絕版的漫畫重新出版,有些是開版大出一倍的豪華完整版(通常是以前的暢銷作,這個概念也是近幾年才有的),或是將漫畫“精品化”,出成文庫版(類似所謂的口袋書),而冊數也往往在不刪減漫畫的情況下濃縮到一半,讓讀者便於收藏。此外,還有所謂的漫畫“小説化”,由出版社另行找人將暢銷漫畫作品改寫成小説,或是漫畫家和言情小説(請恕我用“言情”二字,因爲中文出版界裏找不到意義與風格相同的用字)合作,替小説提供插圖,出版所謂的漫畫小説。當然小説内容就是一般的漫畫故事走向。而上述第二种小説類型,如果推出后大受歡迎,説不定還會出版成漫畫。總而言之,出版社不會放棄任何一個賺錢的契機。

感覺上有些稍稍離題,其實我只是想表現出日本漫畫出版量的龐大事實而已。當你以爲本地紀伊國屋總店這種一般書店裏的漫畫藏量已經非常龐大時候,去到日本任何一間正規連鎖書店,它的漫畫藏量都比這裡多了幾倍,尤其是東京新宿西口的紀伊國屋,甚至我可以說它的漫畫專區就像是一個小型圖書館的規模了。

這次由京都開始,我開始接觸了日本的書店。儘管不少報導用種種數據指出,日本的讀書人口有下降的趨勢,但是身処在日本書店的我,怎樣也無法相信那種數據的存在。明明就有這麽多人在站著看書!雖然普遍上書局或書店將漫畫或一些雜誌類書本密封包裝起來,防止客人只買不看的現象,但是其他絕大部分的書本都是自由地擺放在架上,任由顧客自由翻閲,結果書店就成了愛書人的窩。在這點上,臺灣的書店在很大程度就效仿了日本,不過,當然還是有些小書店將書本封得死死的,不讓混時間的讀者佔到絲毫便宜。雖然看起來是書店的問題,但其實問題的癥結在於顧客讀者群的涵養。書店不敢將書本開放式地擺在架上,很大程度是出於顧客本身的問題。若是開放式的擺在架上,除了很難控制讀者只看不買的現象外,也很難確保這裡的讀者不會將書弄髒、弄壞,甚至狠一點將之撕破。

所以啊,親愛的讀者啊,不要怪書局小氣趕盡殺絕,先檢討一下自己吧?

在我的認知中,只要稍微大的城市,都有書店的存在,甚至不只一間;在較小鄉鎮的購物區中,更常見到的是二手書店。

單是在京都車站周邊,我所知道的就有車站地下一樓的三省堂書店、京都塔裏的ふたば書房,再往後一點的購物中心裏還有位居六樓頂樓的旭屋書店。東京方面,我就去了西新宿區的兩間紀伊國屋書店,涉古的1St Book Shop,三鷹的J-Book Shop,而且逛街途中還經過其他許多書店; 在奈良這個小城鎮中,在鄰里購物區中我發現比較多二手書店,而且藏書量極多,或許都是附近人家在大掃除時將看過不要的書出賣的吧?然後再由像我這種要找絕版書或撿便宜的人買回家。

然而二手書店和一般書店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完全沒有分類!由於二手書店是單純接受民衆出讓的二手書,因此完全沒能控制書本的種類、數量,業者只能盡量將相似類型的書放入不同部門的書架上,再加上近書的次序問題,原本可以維持基本分類的書架,到最後根本可是說沒有分類可言,不管是書架内外、地上全都堆滿了書,顧客抽出來最後又想放囘書架時,也找不到當初的位置了,結果就隨便亂放,加上後來又有一批又一批的新“二手書”湧入,根本難以做到清楚分類的工作。因此,顧客只能帶尋寳和挖掘寶藏的心情,來到一間又一閒的二手書店,希望在數以千計的書堆中,找到自己的心頭所好。別期望店員會給你什麽幫助,最後應該只會落得兩人一起尋寳的狀態,而且往往二手書店只有一個店員。所以說啊,當你像在穿越叢叢書海蹤裏尋他般找到自己要的書,那種驚喜和滿足感是一般書店所不能給予的特殊體驗。歡迎你隨時去體驗這樣的購書方式,但前提是充裕的時間以及無法保障的書本狀態。

以禮貌服務聞名的日本,在書店的店員身上再次得到印證。櫃檯的收銀員很有禮貌的將顧客要買的書借過手,輕聲細語地問你是否要將書本拆封包起來?再將印有書店名稱各有特色的褐色紙箱蠟紙細心地將你要買的書一本本包上,將所有的書納入紙袋后,再輕聲細語仔仔細細地將價錢報上。你付了錢,對方還會報上已收到多少錢,現找你多少錢。在你拿起書轉身離去的時候,收銀員最後一次對你露出燦爛的笑容,再朗聲説道:Arigatougozaimasu,仿佛你是他們最大的顧客與金主。

在日本消費的確很爽,如果不看價錢的話。

June 12, 2006

電影再報~~五月的最後兩場電影

最近太久沒動筆了,覺得自己文字鋪敘的功力大大下滑,文章連自己都看不過去,真的是對那些本來就僅存不多的讀者感到十分抱歉。我會好好反省,多多加油的。

因爲一些技術性的問題,日本漂流紀實這期又要暫緩一下,真是對不起那些引頸期盼的讀者(不過應該也沒多少人會對這個系列有什麽期待吧?)其實手上已經寫好一篇準備貼上去的了,但是其中有一個名稱無法確定,所以只好等到能給我解答的人從臺灣回來之後了。不想做一個沒責任的筆者。

所以,這次暫時又將平時看的一些電影先來充版一下。

**************
兩個禮拜前的五月最後幾天,和友人J上電影院看了兩部片子,都是不錯的電影,只是當時沒有動手的情緒。

第一部是入圍奧斯卡並奪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的Paradise Now。導演是Hany Abu-Assad,出生在以色列的拿撤勒,應該是個巴勒斯坦人,因爲之前拍的電影多數以巴勒斯坦人為主角設定。發現這世界上電影導演也有分類,一種是屈服在市場壓力專拍娛樂性的商業片,以賺錢爲主;一種是平常拍賣座商業片,累積知名度、影響力及資金后偶爾拍一拍恢復良心的人文關懷反思電影,李安及史匹堡就屬這種類型;還有一種是借助電影這種媒介,訴説民族悲歌,向世界傳達弱勢族群不爲人知的微弱聲音,許多第三世界如伊朗、巴勒斯坦、中國等的電影工作者,都是屬於這種類型。

Paradise Now的劇本早在1999年就開始起稿,一直到2004年才在Nablus那不魯斯開拍,2005年首映后,便在世界大大小小的影展中掀起一股不小的旋風,在美國上映時更是如此,即使許多城市都沒有上映,當地的民衆還是希望看到這部電影,紛紛上網訴求。尤其可見這部電影的話題性與爭議性。

這部電影的調調其實滿“黑”的,在殘酷的現實反映間偶爾夾雜一些黑色幽默,但卻讓人笑不出來。讓我想起幾年前看的No Man’s Land。兩個巴勒斯坦青年Saïd和Khaled被激進組織徵召,預定成爲下一個自殺式攻擊計劃的殉身者,在與家人享用任務前的最後一頓晚餐,通過錄像留下遺言之後,兩個人便在組織的安排下進行“準備”工作,然而計劃卻中途出岔,Saïd與Khaled失散,並被誤為背叛組織,Khaled必須趕緊找到好朋友的蹤跡以示清白,卻在這時候被Saïd的女友Shuha影響了,原本為理想殉身的堅定意念開始在Khaled心中動搖,並且希望及時將毅然踏上人肉炸彈死亡之路的好友Saïd拯救回來……。

看完之後不斷在腦海中反思這部電影,又將之與之前看的史匹堡的“慕尼黑”作比較。倘若“慕尼黑”是由以色列人的角度去反思兩國政治衝突的意義,那麽Paradise Now就是以敵方巴勒斯坦人的立場去看待這場由宗教、經濟、政治、貧富等問題常年累積而成的怨懟。


電影裏其中一句對白一直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是其中一個巴勒斯坦青年Saïd在激進分子領袖要求他退出自殺式攻擊計劃的時候,他堅持留下來繼續執行任務的自白:

“我不明白爲什麽一個侵略者能夠以被害者的姿態出現在全世界面前,博取了所有人的同情,而我們還要繼續承受這樣不公平的挨打姿態。如果所謂的“正義”並沒有站在我們這裡,那我就選擇用我們的“正義”進行回報。”

記憶中Saïd大略講了這樣的一番話,但是語言背後透過來的那種傷痛、悲憤與堅毅,卻是我永遠無法忘記的。

對於自身的委屈極容易使人過度自我可憐化,雖然面對貧窮與壓抑的巴勒斯坦人民的確真的很可憐。當人們因爲分歧與誤解而產生分裂與對立時,自我可憐化會被絕對激化,相互對話及溝通了解變得不可能,“我們”是被害者,“他們”是侵略者,“我們”必須自我保護,必要時不惜採取激烈的“自衛”手段,不然就會被打倒、侵蝕……這樣的想法充斥在雙方的心頭揮之不去,當“自衛攻擊”傷害到對方時,對方必然以相同或更激烈的方式回報,如此一來一囘,誤會非但沒有化解,仇恨卻越來越深。每個人都只站在自己的立場為自己着想,從不曾想過聼聼對方的聲音,仇恨的陰晦掩蓋了每個人的眼睛和耳朵,聽到的只是自己死去同胞的哀號以及心裏越來越憤怒的火焰之聲,腦中想到的只有殺戮和報復。就像美伊戰爭、或是美對回教極端分子的戰爭一樣永無止休,今天殺了一個札卡維,明天就會有更兇暴更殘虐第二、三個極端分子領袖出現,秉持著殉身的前任教主的意志,對美國的“反恐”恐怖勢力作出更激烈的自殺式攻擊。

每個人都只看到自己的傷痛、損失,覺得自己是個受害者,因此對敵方衍生更強烈的仇恨,仿佛沒有這種仇恨就沒有繼續活下去的希望及生命力。就像日本在二戰后的姿態,國内全民都浸淫在一片被害者的傷痛之中,仿佛全世界就有他們遭受到美國原子彈的戰爭遺害;也像中國、韓國、東南亞一帶的華人一樣,忘了自己不是唯一的受害者,日本一般百姓也同樣承受了無情戰爭的慘痛洗禮。

電影始終是虛構的,觀衆不一定要取信電影所傳播的主義或思想,但是它提供了多一片現實的界面,讓你去聼聼來自另一方的聲音,讓你在自己的腦海中思考這個世界的真實,拼湊出你對這個世界的進一步了解。

如果這世界上多出幾個像Khaled一樣會被影響而進行省思的人,又或是像Shuha這樣理性看待世界的人,那麽這個世界的戰爭和仇恨是不是會少一點呢?

我只知道,這個世界還是有很多像Saïd這樣的人。然而,這之間又無所謂對錯。

**********************

第二部是最近沸沸揚揚的“達文西密碼”。
不管是爲了電影宣傳而故意引起話題、還是電影或原著本身就觸動了虔誠教徒的神經,“達文西密碼”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話題。

還沒看過原著的我,就是知道看了原著一定會影響對電影的觀感,乾脆在絕然不知一絲内容的情況下踏進影院。

所以,以下感想純粹是對一部電影的觀感。

本身就喜歡推理故事的我,覺得這部電影算是相當不錯的。故事算是緊湊,跟著教授與蘇菲抽絲剝繭般沿著綫索一步一步的追蹤下去,讓觀衆不由自主跟著節奏緊張地走下去。只是在解釋許多宗教史的場面,電影在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下,無法像小説那樣將來龍去脈說得清楚,感覺上自己好像還沒摸清楚教授他們再説什麽,畫面就已經跳到下一個謎團去了。就像上次看A Very Long Engagement 一樣,讓人應接不暇的連續謎團。

有新加坡影評人如此評論,她認爲“達文西密碼”的出現代表著本世紀人們對宗教信仰的懷疑及動搖,宗教大一統的地位開始受到威脅。我倒覺得這部作品的出現與其訴說宗教信仰在人們心中有所動搖,倒不如說是人們的一般信仰再次受到嚴厲的考驗。最近數十年不斷有所謂的“新發現”,企圖動搖甚至推翻人們長久以來的想法,像是《1453》的出版,就是作者搜証后的自圓其説,要顛覆發現美洲第一人的傳統説法,將之歸功於中國明朝宦官鄭和;《達文西密碼》則運用現有的證據,以自己全然不同的角度及視點,將基督教原有的“歷史”信仰完全顛覆。

儘管先不談這些人推出如此學説的動機是想為歷史正名,還是純粹想要在歷史上留名,在歷史上我們已經親眼見識過多次這樣的事件,然而這些正名的先驅幾乎都沒有好下場。就像顛覆托勒密的地心説轉而推出日心説的哥白尼,在當時的天文界投下了隱性炸彈,相信他的人開始進一步搜証,有者如伽利略最早運用了望遠鏡,間接證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説,卻被一大群無法接受長久以來的信仰被顛覆的保守派所攻擊,最後遭羅馬教宗法庭審判而被囚禁了八年,更被迫聲明與哥白尼學説決裂,死于1642年。一直到300多年后的1983年,羅馬教廷才正式承認當年對伽利略進行了錯誤的審判。一個錯誤要歷經數百年的時間才會被正名,然而我們現在深處的現實世界裏又沉積了多少等待正名的錯誤?還要多久以後這些錯誤才能沉冤得雪浮上被承認的正名舞臺上?

不管耶穌是否真的被基督教會過於神化,還是就像小説家筆下所論證的一樣——他畢竟只是個凡人,在所謂真相被“揭露”的那一刻,人們勢必經歷一場強烈的鬥爭,正常與不正常之間會展開拉鋸戰。慘烈的鬥爭后僅存下來的碩果將會是可悲的最後贏家。只是,等待之後是不是就一定會有所謂真相?

就像電影中錫安緊緊守護著基督教最重大的秘密一樣,那不是一個可以浮上現實世界在大太陽底下攤開的大秘密。

May 30, 2006

《蜂蜜与四叶草》微凉的清风

很久没有如此悸动的心情了。

原本买下《蜂蜜与四叶草》,只是为了打发时间。

结果在一开始对故事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我,陷下去了。

羽海野千花的《蜂蜜与四叶草》,是一部典型的“小兵立大功”作品。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设定,但却带出了一群不平凡的人们,关于他们的理想、爱情、烦恼,以及对未来的彷徨……。一个接一个的爆笑点,让你仿佛被点了笑穴一样笑个没完,还被人以为发了神经脑子不正常。但《蜂》的笑料却不流俗,即使在每天的笑容与欢愉的背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也都有各自跨不过去的高墙。读者就只能沉浸在每个角色的故事当中,随着情绪的高涨起伏,欢笑、感伤,仿佛和书中的角色一样,正在重新经历一次自己的青春……

故事以一批美大(美术大学)学生的生活展开,每个具有自己个性上的特色的角色聚集在一起,过着每天都很愉快、搞笑的生活,但是彼此纠结的情感、未来的发展,让聚首一堂的他们开始离散……“人总有一天会长大,筵席总有一天要散场,但是在一起的每一天,让我们还是快快乐乐的度过,直到终于要各自上路的那一天为止。”那仿佛是场每个人都会经历过的青春筵席,在年轻岁月时,曾经和一群要好的朋友,度过一段愉快、有笑有泪、相互依赖的日子。也许那段时光在你的人生之中可能占据了不到8分之一的位子,但却极可能是你人生记忆中最闪闪发亮、深刻而重要的时刻。

虽然青春的故事说起来很老套,但是在有色和暴力漫画充斥的现今,人们却反倒从《蜂蜜与四叶草》这类的清水小品中,找到自己的认同与存在。

漫画,始终存在着现实与非现实的成分,虚构的人物、虚构的桥段,却极可能是某人曾经发生的真实经历,又或是曾经体验过的真实情感。《蜂蜜与四叶草》,花本育的娇小及美术创意、竹本的憨厚与单纯、真山的务实却善于照顾人、森田的无厘头和不成比例的细腻观察力、山田漂亮的外表中却住着一个脆弱的小女生灵魂、花本老师默默守护的年轻“长者”姿态……在现实中也许没有真正的他们,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花本育或是竹本、森田,但他们所经历过的、所承受的、所感受的,却是现实中许许多多的我们所曾经体验过的真实情感。

老实说,这本漫画在开始连载初期,其实故事内容并没有非常吸引人,主要集中在无厘头的搞笑形式,但是当青春时期的种种要素,如爱情、彷徨、友情、犹疑、相距、离散等等浮现在内容之中后,《蜂蜜与四叶草》才变成了一部以“青春”为名的出色作品,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目前这部作品在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并没有掀起像Nana一样的高岚波涛,毕竟作者于海野千花的知名度始终不及出道已久的矢泽爱,但是我相信这漫画有它慢热的元素。日本方面,去年刚推出了24集的动画片后大获好评,居然打算在今年内推出第二系列动画,而且真人版电影目前也预计在日本上映了。 由于最近日本刮起一阵“动漫真人映像化”风潮,因此我不确定动画化、电影化是不是足以证明《蜂蜜与四叶草》的人气度之高,但是我深信随着动画及电影的播映,喜欢《蜂蜜与四叶草》的朋友一定会水涨船高,越来越多。

只是,感觉上这部漫画的连载已经快要差不多了……

至于《蜂蜜与四叶草》的动画,我可是要大力推荐!自从庵野秀明的《彼氏与彼女的事情》之后,我已经好久没有看到故事新奇、呈现手法新颖而又很爆笑的动画了。基本上《蜂蜜》的动画与漫画人物没有太大的差别,动画只是将漫画版精华浓缩推出,最后以竹本寻找自我之旅结束归来作为第一系列的完结点。24集的动画要将四、五十几回的漫画浓缩的却不容易,但是动画版却没有漏掉漫画里的任何一个爆笑精华。有些人往往觉得改编自漫画的动画,往往只是重复一样的东西而没有太大的惊喜,也有些动画会因为制作速度超越漫画连载速度而到后期形成与漫画作品相对独立的存在。而我之前也说过了,《蜂蜜》的动画并没有走出漫画的影子,但是看《蜂蜜》的漫画与动画却是两种不同的享受!《蜂蜜》的漫画在一些格子中有时为了突出角色,背景往往是空白的,但是动画版却不能省略掉背景,却因此让画面变得丰富。

《蜂蜜》的声优方面,可能是考虑作品的性质,所以启用的都是名不经传的声优,但基本上表现都很称职,森田的声音很滑稽夸张、真山的声音很稳重成熟而温柔、小育的声音很“幼小”而可爱……基本上都很符合自己想象中每个角色的声音。还有《蜂蜜》动画版的配乐原声带,更是一张经典之作!除了配乐者丰富而极富搞笑意味的配乐外,动画不时穿插了一系列极适合《蜂蜜》青春洋溢的旧有的流行曲,如Spitz、Suga Shikao、奥田民生等等,加上片头曲是前Judy & Mary主唱Yuki的歌声配上活泼有趣的搞怪片头动画,整部动画都予人一种精神饱满元气洋溢的感觉。

个人非常期待第二系列的来临……

May 22, 2006

日本漂流紀實--回憶中的日本(3):飛機上的電影

正確來説,這個主題並不是在日本所發生的事,而是日本之旅的順帶體驗。

飛往日本是在3月31日晚上11點多的班機,由於我和友人J都是工作人士,沒錢也沒閑去請一天的假。因此爲了應付第二天行程的體力着想,彼此早就約好了:上機后快快入睡休息,不准看機上免費電影。飛往日本関西機場的行程約為6、7小時,也差不多是我一般的睡眠時間。

但是,我有一個致命的弱點,而且屢次都是同樣結果,那就是:我不容易在機上入睡。

結果,我果然在3、4個小時后就醒了!剛好就是機上的用餐時間,在一邊用餐的情況下,我選看了一部日本電影:“Always三丁目の夕日”。

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電影,它以戰後的日本首都東京為舞臺,以昭和30年代(20世紀50年代)日本開始邁向經濟高度蓬勃發展社會一片欣欣向榮為背景,再帶出一批小老百姓在其間的悲歡離合。

整部電影幾乎以詼諧幽默的輕快步調帶出這個有趣的故事,電影裏的人物設定也很有趣:剛自高中畢業,由關西來到東京工作,以爲加入了汽車大公司卻沒想到是一間破舊小型的修車行的少女“小六(六さん)”;充滿抱負希望成爲世界第一汽車製造的鈴木修車行暴力、衝動又直率的老闆和他的妻兒;車行對面繼承零嘴雜貨店卻不用心看店、每天夢想自己成爲大作家卻靈感枯竭的少年冒險科幻小説作家茶川竜之介;經營居酒屋、每天和客人打情駡俏的前特種營業小姐石崎;以及被母親抛棄而推給以前的朋友石崎,結果又推給茶川收養、擁有天馬行空想象力的小孩古行淳之介……

電影也可謂眾星雲集,有堤真一(鈴木車行老闆)、小雪(居酒屋老闆娘)、老牌影星藥師丸博子(鈴木太太)、三浦友和(客串醫生)、和7嵗就開始演戲的資深演員吉崗秀隆(作家茶川,他的代表作莫過於日本風靡長壽劇“來自北國”)。劇中飾演兒子的那兩位小孩也是不可多得的“好演員”,可愛又生動,讓人感受到那個時代純樸調皮的小孩面貌。

電影改編自西岸良平原著漫畫『三丁目の夕日』,這部以昭和三十年代日本夕日町三丁目為舞臺的漫畫于1974年開始連載至今,1981年獲得小學舘漫畫賞,1990年被改編成動畫在TBS電視上放映(但據説收視率被同時間在朝日電視播放的人氣動畫“多啦A夢”給影響了)。這部年齡長達30年以上的作品在2005年才被改編成電影,但也不會太遲啦,這樣我纔有幸認識這部作品。

但是,遺憾的事情來了。我在飛機起飛約四個小時多后才開始看這部作品,中途還一直被空姐的送餐干擾,結果133分鐘的電影,我只看到不到兩個小時的長度,就被迫下機抵達關西空港了。我只看到小小鈴木一平陪著淳之介結伴踏上尋母之路,卻無功而返,最後和以爲孩子們失蹤而焦急不已的鈴木家長及茶川、石崎在家門前擁抱而號啕大哭。感人的親情與嚴厲的訴斥聲伴隨著家人的眼淚,這一幕就永遠停留在腦海中,成爲我對電影的最後記憶。

很想找這部電影來看,可是上網查了查,正版DVD要在6月份才會出爐。而電影也在2005年日本電影大賞中橫掃千軍,除了女主角賞(小雪)入圍杠龜外,幾乎將其他13項重要獎項全部囊括。奪得新人賞的堀北真希(飾演“小六”)還打敗了凴Nana入圍的對手歌姬中島美嘉。

真是越想越讓人期待,不知道新加坡會否引進這部電影?

我看很難。

*********

接下來是回程中看的兩部半電影。爲什麽兩部半,很快你就知道了。

第一部是2006奧斯卡上的一顆遺珠,由轉型的George Clooney投資、創作劇本並執導的電影“Good Night, and Good Luck”(《晚安,好運》)。

比起同時入圍的其他電影,這部電影的調子显得比較灰而“沉悶”的,尤其若你對這件事情一無所知而且毫無興趣的話。下面一段文字是我自中華網·電影頻道節錄下來的内容介紹:

“這是一部有關著名的記者兼播音員愛德華·R·莫洛的影片。莫洛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公眾人物,他傳奇的經歷就是同聲名狼藉的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進行對抗和鬥爭,並最終將這個臭名昭著的政客從他的政治舞臺上拉了下來。《晚安,好運》的劇情表現的就是歷史上那次著名的美國眾議院反共產主義聽證會上的對峙。莫洛是當時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一個新聞評論節目的主持人,他和節目製片人弗瑞德·弗萊德里,揭露了在當時政壇上呼風喚雨的麥卡錫是如何利用謊言和暴力手段,來達到愚弄、蒙蔽公眾並進一步控制美國政治走向的種種劣行。莫洛與他的同事的行動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成為了美國新聞史上最據傳奇性的時刻。”

電影完全站在莫洛與電視臺角度,以看似簡單去展開一場驚風駭浪的對抗鬥爭。莫洛與製作人並沒有與參議院麥卡錫有任何面對面的肢體或言語衝突,一切對抗都是透過空中的媒體播報來進行的。而麥卡錫的回報便是透過廣播公司高層對莫洛與節目製作人施壓。彼此閒所有的較勁都是間接而迂回的,我們看到的是一場勇氣與智慧的鬥爭,其間沒有血淋淋,也沒有殺人斷頭(雖有一人自殺了),卻是一場看似沉悶卻又精彩的對抗與爭鬥。在莫洛播報那段新聞的片刻,我的心情就和現場製作群那種興奮、激動、仿佛予以敵人迎頭痛擊的爽快,如出一轍。

即使在這個“開放”的時代,膽敢與政治扯上關係並公然挑釁是一件會喪失前途或丟了工作的事。電影字幕一開始就點出,當時的媒體無一人敢挑戰質疑麥卡錫的作爲,電影之後就展現出唯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這一群人膽敢通過廣播的力量,挑戰政治的邪惡並與之對抗,儘管他們遭受多次的警告與恐嚇威脅。

電影題名為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是莫洛每次播報完畢前的招牌結尾詞。
David Strathairn扮起莫洛,那深具特色的臉孔,叼著煙,並在廣播播報完畢前來一句“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又是一個電影經典畫面。

不過,這部90分鐘長的電影在飛機上播映,沒有字幕確實讓我傷腦筋不已(沒辦法,英語太爛的我聼不太懂),雖然黑白的畫面宛如爵士樂般的拍攝調子不免讓一般觀衆覺得有些沉悶,但對黑白電影和爵士樂的同好中人而言,這應該是一部相當精彩的電影。

**********

接下來選擇了Walk The Line

在看電影之前,一直很有興趣想知道,電影中的男女主角是否真的演技如此精湛?尤其是Reese Witherspoon是否真得演得這麽好,還讓她拿到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結果看完之後,我並沒有覺得這是一部好電影。男女主角也並沒有非常出色的表現,以傳奇人物John的一生爲主綫的故事並沒讓我覺得很有趣(可能是因爲我並不認識這個人物)。我做出了一個結論:Reese 的演技並沒有好到能壓到其他對手如Charlize Theron, 但比起她以前類似花瓶無腦的作品,這次在影片中又演又唱,的確是她最用心經營的“精彩”演技。

好笑的事,不知是太累還是電影太無聊,我竟然看到睡着了……

***********

最後是Æon Flux,是在看了Walk The Line之後強打起精神看的電影,還是邊吃飛機餐邊看的。

基本上,雖然是以科幻遊戲類型為出發,但是電影卻把簡單的設定複雜化,解釋到剛睡醒的我無法完全理解它在說什麽。

Aeon: [narrating] Some called Bregna the perfect society. Some call it the height of human civilization. But others know better. The Goodchilds built Bregna to ensure us a future. They built the Relical, a memorial to remind us of what we've survived. They built walls to protect us. They tell us that outside, nature has retaken the world. But the real problems lie within. We are haunted by sorrows we cannot name. People disappear and our government denies these crimes. The Goodchild regime provides for us, as long as we stay quiet. So we trade freedom for a gilded cage. But there are rebels whoe refuse to make that trade, who fight to overthrow a goverment that silences us, who fight in the name of the disappeared. They call themselves the Monicans. I am one of them.

這是女主角Aeon一開始的自白,一個受保護卻隱瞞了所有真相的玻璃世界,生活在裏面的“人”用自由換取了這個安逸的鳥籠。只有一批人質疑這樣的存在,期望找出自己存在的真實,而暗暗地與Bregna較勁。所以我們看到了Aeon和男特工用蛇吻交換晶片;看到她和Sithandra急速奔跑,用漂亮的大動作姿態閃避化爲利器的草叢;莫名其妙的,追殺的Bregna首領Trevor Goodchild竟然變成她被cloned之前的丈夫,而且還一起被Oren Goodchild 趕盡殺絕; 後來不惜刀劍相向的Monicans同志立志剷除二人,又莫名其妙地助他們一臂之力以至全員全滅。

宛如科幻電動遊戲的電影對白,卻與原本鮮明簡單的故事劇情背道而馳,每一句是既簡潔,又暗藏深度,意有所指。所以說,我看不懂,就是因爲我英文太爛?

有個網友如此比喻:This is X-Men meets Matrix. Or... this is what the Next Generation movies could have been.

沒錯,現在想起來,這部電影和Matrix真的很類似:將簡單的故事複雜化到讓人看不懂(這個風氣應該是受日本動畫的影響,不然以前的美國科幻片劇情都相當幼稚而簡單);主角往往背負全人類對現時某种束縛的重任,而且又特別會“思考”;電影對白幾乎都能將你引入某個哲學深度;利用科幻及動作特技吸引觀衆視線;主角都很有型,而且無所不能……

很擔心以後的美國科幻特技片會走上這個路子,Matrix從續集開始已經夠讓我看不懂了。雖然說我很抗拒有精彩特效卻沒有故事内涵的電影,但我也不希望“内涵”過度深化複雜化到觀衆看不懂的地步。

真是進退兩難。

不過Charlize Theron真的很養眼,應該能成爲Angelina Jolie之後另一個性感象徵。

不過,飛機又在我還未來得及看完電影前,又到站了……

我的眼皮也撐到極限了。

May 17, 2006

日本漂流紀實——回憶中的日本(2):交通大不同

前言:很久沒有動筆的日本漂流紀實,請大家不要遺棄它!不是因爲太忙沒空寫,而是提不起勁,呵呵。我會加油的!
*************************

一直在思索第二篇應該要寫些什麽才好,原本決定動筆把這趟旅行看到最多的東西——寺廟和庭院寫下來,但是想想下,還是覺得日本的交通系統好像滿好玩的。

十五天的日本之旅,看過了美麗的風景、大自然的美妙、醉人的櫻花、傳統的古刹、莊嚴的佛寺等等,但是唯一能將這麽多美景連貫在一起的,除了交通工具還能數誰?沒了車子將我們送到那麽多不同的地方,將美景與我們的距離縮短,或許我終其一生也沒辦法想象,古人也許花上半年到幾年時間完成的旅程,我們竟然在15天就做到了。而且從新加坡到日本的距離,更是幾個世紀以前的人難以想象的舟車勞累。現在只需花上新幣952元,就能從樟宜機場直接飛往關西機場,航程不過區區6、7小時。這在鄭和的時代搞不好還會花上好幾個月的時間,航程中還要不斷的靠岸、補給糧水。

這次的行程中,真的什麽交通工具都看過、用過,除了太空船以外。往返新日的飛機、連接機場與目的地的定點巴士、Aunty Cat的私家車、日本JR電車、地下鉄、私鉄電車、京都的市巴士、京都巴士、往返京都與東京的夜巴士“青春18D”(但沒限定乘客一定得18嵗)、騎馬、模型牛車、嵐山泛舟、腳踏車、嬰兒推車……,還有人類原始的交通工具—雙腿。

基本上來説,日本的交通費普遍上算是挺高了,由関西機場到尼崎車站45分鐘車程的車票就要三、四百日元,換算過來就是四、五塊新幣;JR電車8、9個站的距離就要花上兩百多日元,等於新幣三塊多。更別提日本的計程車,要是錢包裏沒錢還真連想都別,據友人J説曾有人從成田機場搭計程車到東京市區預定入住的酒店,結果花去了三百多新元。而且聽説日本的新幹綫也是有夠貴,據説往返京都、東京的車票比往返兩地的機票還貴。作爲旅客來説,偶爾爲之還算好,長久下來累積的車費還真是讓人吃不消;但對長久生活在日本的日本人來説,這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在沒有比較的情況下,對於交通費的高低與否,也只能逆來順受。畢竟沒有了交通,日本人的生活就會陷入癱瘓之中,尤其是每天早上由近郊湧入大城市工作的人潮,就是靠交通工具來遷移。

雖然日本屬於山多平地少的土地,但是憑藉高人的科技及前人勇敢的開拓,連島與島之間都能有隧道聯接,更何況是在巨大的山陵中鑿空開道?托此福,日本的山區或郊區纔有人居住,因此日本的交通網普遍上算是相當密集,為的就是縮短城市與鄉鎮的距離,讓彼此閒的往來變得更方便與頻密,不然的話,爲了討生活的人們早就將就業機會多的大城市擠爆了。

說大不大,說小卻也不小的日本,要擁有密集而便利的交通網,的確不是件易事。因此各種類型的交通工具紛紛出現,爲了遷徙人們無所不用其極:近距離就用雙腳或腳踏車,離市區周圍稍遠一些就搭巴士公車,要避開交通阻塞就乘坐地下鐡或電車。在小鄉鎮常看到的腳踏車,在人潮洶湧的東京大城市内就不容易看到;相對的,載客量龐大的地下鉄或電車綫,在市區附近遠比郊區來得密集,而郊區利用巴士公車的人也因此比較多。

或許是交通網要遍佈日本各地真的是很難的一件事,除了在大城市幾個熱點的車站(我指的是電車或地下鐡)有電動扶梯外,其他車站幾乎要靠乘客的雙腳來爬樓梯上下月臺(或許跟日本人的苗條身材又很有關係)。而且不要以爲坐過站后,只要像新加坡MRT一樣,下車過到月臺對面就能搭乘回程的列車,日本的電車幾乎都像Dover站一樣,不同方向列車的月臺是隔開來的,所以要搭對列車,還要看清楚指示牌下到正確的月臺,不然很可能上錯車后還要多花一筆錢換上對的列車。在小地方還好,電車綫比較簡單,只有方向不同的兩列列車,若是換到大城市的電車站,單是電車綫車站覽表就夠你眼花繚亂(一個圖裏有十幾條不同顔色的車綫,幾百個不同名字的車站),更別説是在廣大的車站裏找到正確的月臺口或出口了,我就曾在東京縂車站和新宿站迷失了方向。友人J還說,單是新宿站就有200多個出口 (Exit) !

最神奇的是,日本電車有所謂“普通”、“快速”、“特急”的分別,其實在電車行駛的速度上並無分別,而是這三种區別會顯示在行使的車站上。假如說從A站到B站之間相隔30個站,“普通”電車則會一一經過這30個站,“快速”電車則會省略其中十幾個站,“特急”電車則只會在其中幾個站做特定川行。因此,乘客必須非常留意自己要到的地方是否在“快速”、“特急”電車川行之列,而且還要留意月臺上的電子板,來臨的電車屬於“普通”、“快速”、“特急”中的哪一種。既是說,這三种列車共享同一個月台,只是可能路綫不太一樣,好比走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的區別,但都能抵達目的地。坐上“普通”電車還好,起碼只是花較長的時間到達目的地;若是目的車站不在“快速/特急”電車形式之列,而你又不幸坐上它,就永遠做不到目的地,還要花更多錢絞盡腦汁想辦法到目的地去了。所以在日本使用交通工具,還真是晃神不得。

好笑的是有一次在京都,我們到奈良去,回程時看到電子板上顯示2分鐘后即將進站的是“普通”電車,而下一趟“快速”列車必須等到23分鐘后才進站,晚了一整天又累又冷的我們受不了月臺上的冷風吹襲,無法等到下一趟“快速”電車的來臨,於是搭上了“普通”電車,每一站都靠站的結果是“感覺時間好漫長”。結果在第10幾個車站靠站時眼睛雪亮的我發現月臺對面來的剛好也是回到京都車站的列車。“呃?這不是剛才我們放棄等待的那輛23分鐘后才會到站的“快速”電車嗎?怎麽這麽快就追上我們了?”想了想,就拖著友人J換上那趟“快速”列車,結果就如“快速”的字面所承諾的一樣,我們很快地就回到了京都車站。剛才在“普通”列車裏所耗掉的30幾分鐘,好像是假的一樣。

“普通”和“快速”的車費一樣,但據説“特急”的車費就比較貴了,所以說,如果你買的車票是“普通”价,如果坐上“特急”車又被抓,那還得被罰,必需到目的地車站出口去補錢。購票処附近還有專門的補票機器,讓你能將不足的金額補上。

說到電車,我最受不了的體驗是從東京總站搭乘JR綫前往成田機場,不是說你買了車票就萬無一失了,決不是這麽簡單。你還要找到那條專屬綫的入口,下到正確的月臺,別以爲找到正確的月臺就沒事了,你還要依據時刻表搭上對的列車。那個月臺的列車雖然都是前往同一個方向,但是到站的列車的終點站都不一樣,前往成田機場的列車一個小時内只有兩趟(一趟是快速、一趟是普通,快速的價錢會比普通來得貴),其他的列車可能在成田機場前不同的站就停駛了,所以你還必須留意到站的列車是否是那輛能帶你到目的地的列車,否則,必須趕在特定時間Check In的你,説不定會在不知名的地方抓狂。

結果這個事實,我和友人J在月臺苦候了40多分鐘才搞明白,而且還讓一個喝醉酒的歐吉桑給越弄越糊塗。經過約1小時的等候,看著眼前的列車來來去去,才發現前往千葉方向的這條JR綫的列車,居然在中間幾個車廂是兩層式的!而且還有幾個綠色席位的特別車廂,是位子比較寬闊的特等席。乘客進入特等席,就一定會有位子坐,不過席位會有人另外來收錢,價錢比起其他普通車廂來得貴。早就賣了普通票價的我,結果不捨得多花一點錢坐上特等席,也不捨得搭乘快速列車,結果預定在下午4點Check In 返新飛機的我們,從2點25分抵達月臺一直等到3點19分,才踏上那列肯定前往成田空港(機場之意)第二終站的普通列車。而且整趟車程不失友人J所言,整整一個小時30分鐘!幾乎4時45分才抵達成田空港。

日本在旅遊方面還真為遊人作了非常方便的優惠服務,例如我們在京都時候,就有所謂的“京都交通一日券”或“二日券”,憑藉著薄薄的一張卡,你能在一天或兩天中有效並無數次的使用指定的交通工具。一日券售價1千日元(約新幣14元)、二日券2千日元,可使用的交通工具包括市巴士、京都巴士、烏丸綫及東西綫地下鉄,涵蓋的有效範圍幾乎包括整個京都主要觀光區(我們7天的預定行程中只有嵐山、鞍馬、宇治不在有效範圍内,換句話說,要另外付錢)。如果你能事先更有效地規劃並安排行程,甚至可以購買售價500日元的“市巴士一日乘車專用磁卡”,不過相對的,你就只能乘坐“市巴士”而已。

京都的交通規劃相當完善,單是靠巴士就能走遍整個京都了,真可説是所到之処都有巴士。而且京都市內等價區間內是220日幣(新幣3元左右),換句話說,在等價區間,只要一上車,就是220日元,不管你是經過1個站還是20幾個站都是一樣價錢。在我行程記憶中,只有嵐山不在等價區間内,也不在一日券的有效範圍内,得另外付錢,不過車費只有190日元。而且京都巴士特別不同,是從後面上車,由前面下車並付錢或刷磁卡。

由於日本交通需求量極大,故除了國營交通外,還有縣市經營的交通及私營交通,故可使用的交通卡也大不一樣,每個機構都出了不一樣類型、性質的交通卡,有時還有各自的優惠,以圖吸引各自的搭客群,不像新加坡Ezlink一卡在手萬路通那麽簡單。單講京都市巴士,就可同時使用整理劵(在後門上車時就插入機器中,但我還是搞不清楚它的使用方法)、硬幣、一日券或二日券、“市巴士一日乘車專用磁卡”(可直接跟開車的巴士司機購買)、Traffica交通(京)磁卡(一種prepaid card,分成1千日幣機3千的兩种,我弄丟二日券的第二天就買了1千日幣的那種,結果最後還是沒能用完)。其中有些卡還可通用于京都電鉄或地下鉄(當然電鐡、電車、地下鉄、日本JR都有各自的售票機和票根),真是百花齊放各放異彩。

可能看官看我說了那麽多,會搞不清電車和地下鐡有什麽不同。電車與地下鐡的分別就在於:一個在地面上,一個隱藏在地底下;一個是戰前鐵路的結晶,一個是避開地面上到達極致發展的后現代科技的產物。基本上車費價格相差無幾。或許在運作、技能上還有其他的差異,但對於只在日本逗留15天的本人來説,這已經是我所認識到的全部了。

當然,越在郊區的地方,巴士電車就沒能這麽便利,還有些地方是只有私家車的人才能涉足的寶藏。像是在三田的第三天,Aunty Cat開車帶我們到三田郊區的菜園去玩。那是個有山有水,怎麽看周圍都沒有電車或公車,或許還要從車站跋涉許久才會到達的地方。不過也多虧交通不便利,我們才能在這僅有的大自然中享受一絲天然的空氣,看見一大片歐巴桑和吉桑用心栽種開墾的菜園,親手摸到根仍長在泥地裏、菜市場常見的蔬菜。我不是沒接觸過大自然的小孩,但是看見大一片沒有機械存在的菜園,還是忍不住興奮起來,感覺自己就像“龍貓”裏那對搬家到鄉下,對一花一草感到新奇無比的姐妹花。

Aunty Cat公寓底層的停車場,幾乎為每家住戶準備了特定的停車位(還寫有該住戶的姓),但是停車位面積相當有限,雖然Aunty Cat口口聲聲說自己的駕車技術不好,不過停車技術不好的人恐怕難以做到一次就停好的地步。所以說Aunty Cat, 放心,你還是挺強的!

在日本另一個令我目瞪口呆有關交通的技術就是“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雖然說GPS在歐美發達國家並不少見,但是日本是目前GPS系統最大的市場,也是亞洲唯一出產使用有内建GPS汽車的國家,而我竟能有幸親睹它的真實芳容。何謂GPS 呢?GPS 是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的縮寫。只要擁有接收機,不論在地球的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可輕易地免費接收GPS 衛星所發射的訊號,進而得到正確的位置、速度及時間資料,或者進一步與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整合,而達到導航、追蹤等功能。它根本就是不會看地圖和路痴的救星!只要花錢在車子上裝置ITS的屏幕,在開車的同時啓動ITS,就能通過衛星捕捉,並在屏幕上顯示你連人帶車的現在位置。同時可輸入你要前往的目的地,屏幕上將會顯示出系統建議你的行駛路綫。就連對日本公路路綫極不熟悉的歐巴桑也能輕鬆在公路上行駛,科技真是太便利了!

我發現,原來電子機票的使用在日本航空並不常見,所以在樟宜機場JAL Check In 櫃檯,櫃檯服務人員在接獲我們的電子機票后,竟然從脖子上的職員証裏拿出“武林秘籍”,看看如何處理電子機票的登機票出票手續!

我還發現,原來往返新日兩地的搭客量還是蠻驚人的,雖然只是比Check In 時間遲了20分鐘,但是座位劃分已經七七八八,我們兩個人去程和回程都被分隔開來。不知是日本/新加坡搭客Kiasu,還是他們都很守時?

總的來說,在日本運用便利的交通網旅行是一件相當有趣的事情,比旅行社承包的巴士專送好玩的多。尤其是自己看地圖、找路綫、問路、找車站、看車站票價圖覽、買車票,不懂的又再問車站站長、行人搭客,迷路之後終于找到目的地的喜悅……在這期間和許多人接觸、交流,自己仿佛也變得勇敢一點。這,或許就是旅行的意義。

April 29, 2006

日本漂流紀實--回憶中的日本(1):呼吸的空氣

前言:從日本回來已將近2個禮拜,是時候開始整理思緒為大家回憶一下在日本15天的生活經歷了。一直希望磨練自己寫遊記的方式,因此決定和上次臺灣之行不一樣,以另一種方式來回憶日本旅行的精彩。所以這次將以主題方式作個回憶紀錄,因此在時間次序上並沒有一定的規劃模式,完全是回憶跳躍式的文字記錄。但之後我會嘗試將自己15天的行程做個規律的行程表,向大家交代清楚。

因爲是主題式的紀錄,所以本人也不知道“日本漂流紀實”會進行到何時何地,還請多多見諒……

應該會寫到我寫不出爲止吧?
***********************

抵達日本的第一印象,就是:好冷。

也難怪,我去的時候,正值日本季節過渡時期,雖然是春天櫻花遇暖而綻放的時刻,但是冷簌簌的風還是無情的吹襲,時而下雨,時而放晴,冷的時候永遠比暖的時候多,據説今年日本剛過完最冷的冬天。

出生在熱帶國家的我,二十幾年來都只有感受到“濕熱”的存在,因此往往只有在四季國家的冬天時分,才會徹底體驗到“冷”和“乾燥”到底是怎麽一回事,才能真正體會自己原來是多麽適合那個熱帶島國,雖然真的很嚮往在四季分明的地方住在一所能夠种滿一年間輪流開滿七彩繽紛的花朵的房子。

愛因斯坦是對的,世界真的是充滿種種相對,沒有光,就不會有暗;沒有醜陋的事物,就不會知道身邊周遭是多麽美麗;沒有冬天的冷,就不會體驗室内的暖爐是多麽溫暖,夏天的太陽是多麽酷熱。倘若沒有比較,這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單調而無所謂的。

而且,沒有經歷過冬天的冷,我應該就無法看到春天如此繁華的花。

感謝神明,你讓冬天過去了。感謝人類,謝謝你創造了暖爐。

只是,刮這麽強的冷風,下了連續幾天全天候的細雨,這樣好嗎?

結果,我在寒冷中,感受京都。

友人J在東京的表姐說,出生在夏天的人難耐冬天的酷寒,而她剛出生的寶寶則出生在冬末。所以小寶貝成天只要睡在阿嬤送的溫暖企鵝裝内,就能安穩地乖乖睡着,不然的話,就會哭得像個魔鬼一樣。媽媽帶他出門時,還擔心初春的寒風會讓他着涼,特地準備了小帽子,蓋著他的雙耳確保他的溫暖。有時還靜靜地臥倒在媽媽溫暖的懷抱中,貪戀人體的溫暖。

所以說,冬天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讓人意識到別人體溫的溫暖,例如媽媽的懷抱、情人的呵護……愛意,就在冬天滋生。

雖然如此,我並沒有因此而在日本陷入愛河。

回想一片寒冷中,好想念三田的暖爐圍桌,還有裏頭那只老愛靠著我的腳睡的Betty、Aunty Cat為我們準備的厚厚毛制被褥、京都旅館的榻榻米和床褥、鴨川散步時晴空下陽光的溫暖、還有東京微暖的氣溫。

難忘的是到京都二條城賞夜櫻時降到谷底的冷氣溫,冷到即使吃起燙熱的烤丸子也一點都感受不到熱度的地步,還有在暗夜的冷空氣中飄零的櫻花吹雪;乾燥的冷空氣讓我的手連續兩次和電車中的鉄杆起了強烈的靜電反應,不知道因靜電觸電而死在不在旅遊保險的涵蓋範圍之内。

在雨中渡過京都之旅的最後兩天,不管是清水寺還是哲學之道,清靈的空氣、雨的純淨、冷的天氣,感覺到所有的事物都被洗淨了一番。雖然下雨相當掃興,撐著雨傘到處觀光相當麻煩,但是這樣走著走著卻別有一番趣味,綿綿細雨中的京都特別有一番高尚的品味,雨中觀景另有一番滋味。而且京都常年都在細雨紛飛中。

這趟日本之旅,我帶去了一把免費的“捐血”雨傘,想想充其量最多只是下下小雨的天氣,一把小摺傘應該充其大任吧?結果,預定到鞍馬山的那天,天氣預報說會下雨兼刮風,小小紅傘就在我四處奔波想要找到對的車站搭上對的車子的途中,抵擋不過強風的襲擊,被180度的骨折了,那種風的強度是一種讓你覺得無法掌控的蠻力,深深體會到人的力量終究難以戰勝大自然的原始力量。所倖的是,細細的骨架稍微扭曲的小傘還是能繼續為我服務,即使它在幾天后的平安神宮再次遭逢同樣的厄運, 甚至讓我遭遇連人帶傘差點被風吹走的命運。

帶去的冷衣似乎無法抵擋東亞酷冷的寒風,最糟的是,唯一一件禦寒衣的拉鏈是坏的,更糟的是我帶去日本之前早就知道它是坏的,只是奢望它能和我好好合作,在必要的時候還是能拉得上來。結果很不好意思地,在Uniloq怎麽也無法將拉鏈拉上,還被寄宿的伯母發現了我的窘態,勞煩她借了一件大衣給我,儘管那件大衣不是非常保暖,但我還是把它帶到了京都,因爲那背後的心意溫暖了我的心。

在寒冷的天氣中起床,離開被窩時那突如其來的寒意,還有忍著冷意,7點多在冷天中洗熱水澡,拼命在冷空氣與熱水間和自己的意志及時間交戰,顫抖的身體渴求著熱水的餘溫,真是沒死過怎知道活著有多美妙?

冷的結果就是,第一天剛到三田時突然發現手皺得像60嵗的阿嫲,嘴巴周圍開始脫皮,乾燥得脫水而嘴角生凍瘡,鼻膜破裂而鼻涕帶血。回到家時,別人都說我的臉曬黑了。廢話,全身包得緊緊地只剩下一張毫無設防的臉曝露在紫外綫下,不黑才怪,雖然自己並沒有真的意識到這件事。

或許是因爲初春的雨,又或者是經過冬天的洗滌,姑且不提大城市的汽車廢氣和人類的二手煙,日本的空氣普遍清新。不知是不是因爲春天涼爽的關係,無論是在三田,還是在京都的時候,自己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空氣中沒有一絲廢氣的味道,非常的清爽。這也可能是因爲去的地方都是有花有木的地方的關係,但若這樣說起來,日本有花有草的“自然區”還真是多呀。

據説,日本的抽煙人口在世界排名上是數一數二的,故我所及之処都有人在吸煙。但是,善於規劃習慣群體生活注重他人意識的日本人,算是相當有良知,在幾乎所有公共場所都有規劃所謂的“吸煙區”,讓不吸煙的人免受二手煙荼毒,而吸煙的人也不會受他人白眼。到過其中一間日本麥當勞,兩層樓的餐廳,就有其中一層專設為吸煙區,無奈的是底層的煙霧還是不能避免地飄向禁煙區。除了餐館有劃分吸煙區和禁煙區外,連車站都有這種設施。通常土地相對新加坡大的多的日本的電車驛站(除了地下鐡外)幾乎都是露天的,我們去的季節剛好是初春,仍是寒風陣陣的時節,站在露天月臺等候電車進站時免不了遭受冷風吹襲。身為外地人的我們不止不習慣寒冷的天候,而且還對日本的國情不太熟悉,所以對露天月臺上出現的一間封閉透明的小廂房感到很好奇:

我:這房間是什麽東東?
J:不知道耶,也許是冬天太冷,車站特地為等車的人設立的房間,讓他們可以不用耐著寒風等車。
我:哦,是喔。

奇怪的是,房間裏是空的。我本以爲或許覺得冷的只有我們兩個外國人,習慣四季變化的日本人根本不屑在初春進入特設的小廂房等候電車。那時心裏還覺得有點不對勁,冬天時存在的這間貼心廂房,到了夏天時會是個什麽樣的存在?

結果這是根本性的大誤解!而這個誤解一直等到我到了機場目擊到一件事的時候,才慢慢搞清楚這個大錯特錯的認知。

你猜我看到了什麽?

我在機場的登機処看見幾個人在一間小廂房裏吞雲吐霧,還跟其中一名歐吉桑對上了眼。事後想想,那是機場為在公共場所不可吸煙的煙客體貼特設的“吸煙區”。結果想對了軌,才發現那時在三田車站看到的那間小廂房,根本不是什麽貼心的防風候車室。

那是一間“吸煙室”!

March 31, 2006

第一次親密接觸:臺灣紀行實錄(4)完

*這真的是最後了,各位~~

一早起來,享受福華的早餐。或許是臺北寸地如金,臺北福華飯店規格較小,除了房間小、浴室小之外,連早餐間都將西式和中式早餐區分開來,分別在1樓和2樓。結果只有一張早餐券的我們,只能選擇到其中一処享用早餐,不能像前幾天一樣,吃盡所有美味。

接著我們得在9:30分前趕到忠烈祠,去看憲兵站崗的交接儀式。導遊交待說,無論在操步時還是站崗時,爲了以示尊敬和維持他們的尊嚴,不能碰觸憲兵。結果我們抵達的時候,早有許多日本、韓國、中國大陸的遊客正等著看好戲。

基本上,這就和倫敦皇宮前的禁衛軍站崗又或是韓國王宮守門吏換班式相差無幾。只是據説臺灣憲兵的交接儀式耗時較長,需要15到20分鐘,同時還有耍花式槍的表演。導遊告訴我們說,除了忠烈祠外,中正紀念堂是另一處設有憲兵站崗及交接儀式的地方。此外,站崗憲兵是從海陸空現役阿兵哥中,以嚴苛的條件選拔出來的。身高不能太高或太矮,平均在180公分左右;體格不能太胖或太瘦,以維持整體的統一性;相貌不能太丑或太搶眼,基本上都是帥哥。結果不知道是因爲長期站崗的緣故,還是憑著“統一性”外貌來選拔,站崗的憲兵幾乎都長成一個樣。据導遊先生說,以前被選上站崗憲兵的人,還非常光榮自豪。現在,哼哼,我看年輕人都避之不及,要長期站在一個定點上完全不動,這份耐心和毅力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而且脫下軍帽的憲兵,由於長期日曬的關係,臉頰兩旁到下巴都有一條白色的曬痕。

在憲兵操步時,不時聽到許多日本前來旅遊的年輕人口中嘟噥著:すごい、すてき,八度空間嘲弄道:

“他們恐怕還不知道忠烈祠裏祭的是日戰期間抗日犧牲的前人吧?”

接著我們轉到故宮博物院,佔地非常廣大的故宮正進行裝修工程,因此我們只能看見局部的展覽品。故宮還貼心地推出了囘券入門票,讓前來參觀的遊客能再來參觀,彌補前一次裝修工程中無緣見到的展覽物。但是,我本身並不是非常迷戀博物館的人,對於物件本身並沒有多大的認識和興趣,反倒是對器物背後承載的文化和古人生活有濃厚的興趣。然而,故宮博物院並沒能滿足這樣的我,只是片面地將器物所產時代、名稱列出來,我更想知道的是這件器物背後的故事,如何創造出來、被誰使用過、被誰搶奪過、被誰遺失過……或許對於承載上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國入中國來説是很困難的一件事,畢竟它擁有的比誰都來得多來的長,子孫卻沒能清楚地把一點一滴全數記下,結果誰都忘了爺爺的故事,沒人清楚認識到他曾經有多麽輝煌……

我倒是對故宮裏的一些佛像很感興趣,尤其是魏晉期間和大唐西域交流極盛的時期,很多佛像都還保有濃濃的印度、西方的神秘味道,像宋以後的佛像慢慢中國化,全都看起來像慈祥和悅的聖母。至於字畫,我更是全無興趣。只是在當中有一幅詭異的畫,是明代某人所畫,畫中是一個白衣觀音和兩個光頭係有小辮子的小童,乍看之下很普通,不就是送子觀音嗎?可是,仔細想想,這構圖不是和西方的聖母瑪麗亞一模一樣嗎?用中國水墨畫筆觸描繪的人物模樣卻傾向西方,而且最可怕的,是“觀音”竟然還赤著腳,露出長且曲如獸爪的腳趾……看起來非常邪惡的構圖……

我相信這樣的畫作在明代並不少,隨著利瑪竇將天主教傳入中國,受其影響的中國士大夫不在少數,甚至因此而入教篤信天主的也大有人在。中國雖然是承載上千年歷史發展的文化古國,堪稱擁有優秀而長久的中華文化精粹,但實際上這些其實都是大熔爐現象而累積的成果。中國文化要不是長年累月將周邊民族的文化吸收、融合、再影響,恐怕早已消失在地球的歷史之中。因此這樣的畫作,不論是西化的觀音像,還是東方化的聖母像,只是證實了文化大熔爐這一真理。爲了將自身優良因子傳播出去以存活下來,植物的種子甚至會附著在路人的褲管上,到另一個生存空間落腳扎根。文化也是同樣道理,無論是西方聖母宣傳到中國來變身成帶洋味的觀音,還是讓西方人更加認識中國的觀音而畫的極似西方的聖母瑪麗亞,那只是讓更多人認識不同文化領域的存活手段而已。只有這樣,文化才能源源不斷活下去。雖然我比較相信,那幅畫應該是天主教徒將聖母帶進中國時,將之觀音化的表現。

臺灣之旅的最後一站,就是飽餐一頓。我在臺灣的最後一餐,就是到“鼎泰豐”的分裂孢子“點水樓”,去享用美味的小籠包。

爲什麽說“點水樓”是“鼎泰豐”的分裂孢子?又或者應該說,是“同卵雙生”?

原來“點水樓”的師傅,是由“鼎泰豐”内部鬧意見后自行分家出來,再投入“點水樓”的懷抱。小籠包本來就是上海人的美食,入住臺灣后,就有鼎泰豐將之高格調化並發揚光大,將外地美食納為臺灣本土的品牌,這就是臺灣人聰明的地方。

我是沒吃過臺灣鼎泰豐的小籠包,只是在新加坡吃過而已。高格調的小籠包,除了價錢同樣高格外,每一顆小籠包都是精心捏制,有時會讓人有機械化統一規格的感覺,但衛生方面絕對讓人吃得放心。點水樓的小籠包,以一餐免費招待而言,算是吃得挺開心,種類多、小菜更多。但是坦白說,假如我自己到臺灣,應該不會選擇點水樓或是鼎泰豐作爲用餐地點。我更期待、享受的,是臺灣道地的地方小吃。在享用的同時,仿佛將美食背後製作者的人文精神也一塊吃到肚子裏去,從食物中感受到“人”的存在與生命力。當然這並不是說點水樓或鼎泰丰的食物就不是人做的,只是我更期待民間的那一份鄉土古早味……那纔是臺灣獨一無二的精神財富。

吃完飯後,我和NTUC兩人相依爲命地踏上前往中正機場的旅程,在別人都延長行程留下來繼續寶島之行的時候,我們卻不得不收拾起遊玩的興致,準備回去面對第二天的職場,繼續一大堆累積的枯燥工作……

我還會再來的,嗚嗯~~~~(啜泣)

March 30, 2006

第一次親密接觸:臺灣紀行實錄(3)

第二天,如往常地,7點左右又起床了,同房的中國報小姐或許是昨天吸入太多硝煙,今早起來身體不適。在大億麗緻享受豐盛的早餐后,我們又繼續踏上臺灣觀光局為我們準備的景點。首先是回到靠近鹽水鎮的鹿耳門天后宮,參觀一番。天后宮,顧名思義,這裡祭祀的主神自然是媽祖,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神明及地方神(神格化的開拓先祖)。沒有了祭祀、神轎出遊、廟會等宗教活動的廟宇,出奇地顯得寂寞。整個廟前廣場,除了一些信徒香客之外,幾乎是空蕩蕩的渺無人跡。

接下來又轉到台南市中西區的赤嵌楼去,參觀鄭成功對抗並驅逐荷蘭人的歷史所在。原名“普羅民遮城”的赤嵌楼,原是荷蘭人爲了抵抗並防止臺灣人再次造反所建的據點之一。此城係用糖水、糯米汁,攪拌蠔殼灰,疊磚建造而成,現場還剩有當時保存下來的一小塊城牆。鄭成功在此將荷蘭人打敗,並接受荷蘭人的投降,就此將荷蘭人驅逐出境。所以赤嵌楼在臺灣發展的歷史上可説是意義深遠非凡的一個景點。對我來說,這類型的歷史古跡就跟馬六甲古城一樣,只具有歷史事跡上的意義,遺跡本身已不具有任何歷史保存的價值。但驚訝的是,還有不少年輕的臺灣人到這類型的觀光景點來參觀。

來到這裡的最大收穫,就是在景點旁的攤位上,看到一排排七彩有趣的布袋偶,除了有經典小説中的角色如孫悟空、豬八戒,還有一系列歌仔戲曲中常見的角色:闗公、包公、周倉、女旦、媽祖、和她的左右護法順風耳和千里眼……還有臺灣新式日本風的歌仔布偶等等。同行的光華日報及八度空間買了一對花臉武將,而我卻買了一對黑白無常布袋偶,臺灣也稱之爲“七爺八爺”(謝將軍和范將軍)。看樣子旁邊這兩位男士應該被我嚇倒了,怎麽這個女的會買下這一對一黑一白吐舌頭的妖怪?

臺灣就是這樣奇怪的地方,一高一矮的護法,明明長得一模一樣,在媽祖出遊時擔任護法時就是七爺八爺,在城隍爺出遊時又是另一種名稱的護法二人組。

緊接著,我們們又轉到台南的另一個歷史景點:億載金城。

億載金城又名「二鯤身砲台」,所謂的二鯤身即是昔日羅列在台江西岸的沙洲島名,當時安平古堡位於一鯤身,億載金城位在二鯤身。不過後來因為港口淤積,所以沙洲也就慢慢的連在一起。

億載金城源於「牡丹社事件」所引起的日軍犯台事件,當時欽差大臣沈葆禎奏請朝廷架設仿西式的砲台獲得批准,延請法國人設計,於光緒二年(1876)完成,而此西式的砲台可是台灣的第一座。當時建構此砲台時,因地處沙洲所以材料取得和運送不易,據說所多城磚來自當時已成破牆殘瓦的安平古堡。

城門作拱形,由沈葆禎親筆書寫,外題「億載金城」,內題「萬流砥柱」,希望襯托出城堡的固若金湯之勢。然而,被列爲國家一級古跡的億載金城,早已經失去戰略價值。無論當初取名為億載金城,是多麽希望它能承受億載千秋,還是穩固若金湯之勢,在這裡只剩下承載歷史記憶的碉堡,和久久才乘車來參觀的人群。

就正好在億載金城入口的正對面,隔著一條公路,就是著名的主題餐廳“伍角船板”。曾經流行一時的主題餐廳,在經過市場的嚴苛考驗和人客喜新厭舊的心理下,能存活下來的屈指可數,更別説是發展昌盛的。但伍角船板卻是一間又一間的在臺灣林立了。現在已經有至少4間連鎖餐廳的伍角船板,據説已在3月份在臺北設立新的據點。

到底伍角船板具有何種魅力?能讓來者一來再來?

首先,伍角船板的宣傳文稿如是説:

「有一天我在海灘撿木頭,沙灘上擱淺著一塊船板,船板上停留著一枚伍角舊幣。如果—我能在一個地方,建一個有風格的屋子,那名字就是『伍角船板』」傳奇中的天生建築家-謝麗香,利用漂流木、枕木、石頭 ... 等素材,依恃其天馬行空的靈感與創意,循著夢想的軌跡,一一打造屬於謝麗香式的建築王國。素有「夢幻泥巴屋」的雅號,『伍角船板』台中店,渾然天成的藝術創作 ...

不管這段文字是真是假,究竟是不是謝女士親手將一磚一瓦堆砌成眼前的伍角船板,我都要佩服創建伍角船板的人。整個餐廳洋溢出“自然”、“天成”、“綠意”,用天然之物構建的天然之物,内部裝潢既高雅又充滿綠色植物,霎時以爲科技建築物與大自然本是共生共存、毫無矛盾衝突的相依者。讓人忍不住謀殺了更多菲林。

用朽木、貝殼、灰泥、廢棄物構建成的伍角船板,不管是建築本身還是餐桌椅子、廁所、櫃檯、餐具,都是用大自然的產物親手塑成的。整體予人粗糙中透出的優雅質感,刻意營造中透出的自然,進來享用的人客,除了一頓美食飽餐,不介意用錢換來一份感覺和格調,這就是成功的主題餐廳所營造商機。

說到餐館,畢竟還少不了美食。伍角船板的菜色都偏清淡典雅,令我詫目的是一道清炒菜肴,外形看起來像是蔥蒜類又或是巨型韭黃,但入口卻完全沒有刺激嗆鼻的香料味,纖維多絲反而帶有微微的清甜。觀光局負責接待新馬媒體團的羅小姐還要我們猜這究竟是什麽素材,結果就連見多識廣的老江湖新明日報都猜不出來。答案揭曉:居然是白甘蔗的芯!臺灣人真是太強了!真是什麽都能入菜!

另外一樣令我難忘的是它的甜點:奶味蔴糍!極富嚼勁的白色蔴糍中加入微微的奶香,外面還裹了一層細細的花生碎粒。原本非常道地的民間小吃被提升至精致美食的地位,我不否認這是臺灣受日本影響至深的表現,但如果這種影響帶來的是進步與自我提升,更是大力歡迎。而且這也是提升中華美食推至國際地位的最好辦法。

接著我們就趕到臺南國内機場,搭乘小飛機飛往臺北市。45分鐘后,我們移向另一個國際大都會。之後又是一連串的舟車勞累,趕往今晚入住的酒店臺北福華,匆匆Check In 后又馬上到臺北市的最新地標101大樓去參觀。結果又因爲臺灣觀光局的權勢,我們一眾媒體又可以不用買票不用排隊直接踏上世界上最快的電梯:37秒上到89樓的觀望台,俯視臺北市。

老實說,這完全與我當年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一次上到吉隆坡塔的感覺一樣,並沒有意思感動,可能理由都一樣:這並不是我生活的城市。假如能以鳥瞰方式看著我居住環境的話,或許我還會有一絲興奮得意。又或者注定我不是做大老闆的命,不然就會想方設法賺錢,蓋一棟俯視全新加坡的大樓,辦公室設在最高一層享受万人之上的虛榮感。我什麽都不是,只是一個樸素踏實的小老百姓。

接下來我們還在101内部的商場略略逛了一逛,老實說,和烏節路的義安城沒什麽兩樣,幾乎所有高檔品牌都在這裡設分店了,只差建築的形狀與規模不一樣而已。此外,所謂的Food Court也不一樣,這裡的看起來更大更高級更好吃的樣子。所以說,除了遊客以外,若不是有錢人或是有閒人,應該不會來這裡逛街吧?

離赤道偏遠的這裡很快就入夜,即使是5點鐘左右,天色幾乎就像新加坡3月份的7點左右。今天剛好是情人節,我們走出101大樓時,大樓外的電子訊號板已經出現紅色的心型。

回到酒店稍微休息一下,我们又出门去享用晚餐了。觀光局為我們安排了一頓特別的晚餐:吃到飽的蒙古燒烤及牛肉涮涮鍋!只需要付固定價錢,超過5种不同肉類、各式蔬菜、醬料任你拿。人客手中持著特定大小的碗,陸續在食材Bar台中選擇自己喜歡的肉片(牛羊雞豬鹿)、蔬菜類,再按照自己的口味加入佐料(辣醬、麻油、鳳梨水、醬清、米酒……),然後很有秩序地等待掌火的師傅將您手中的選擇用扁平大鍋旺火燒烤個痛快,之後就是一連串的大快朵頤。除了燒烤外,每桌都還附有一個高嘴的炭爐火鍋,店家再將一盤盤的大白菜、香菇、特製豆腐、薄薄的羊肉片或牛肉片送上,每人挾了各自的佐料,就往鍋裏涮,再配上臺灣特有的沙茶醬,就是完美搭配。

店家除了肉類燒烤外,還很貼心地為人客準備了水果及甜品。結果我就在這裡吃到人生中第一碗“燒仙草”。每次看吳宗憲的“食字路口”,早對“燒仙草”慕名已久。店家準備的燒仙草,就是在一旁設一個不間斷開火的爐子,瓷鍋裏裝的是黑色液態的仙草,人客就在小碗中先裝上自己喜歡的佐料:粉圓、紅豆沙、綠豆沙、花生米、巧克力碎、番薯、芋頭、大紅豆……,然後再將燒燒的仙草澆在碗中。吃的時候要乘早將仙草和佐料攪均勻,不然仙草很快冷卻后就變得像QQ富有彈性的黑色蔴糍了。

飽餐一頓后,我們隨即趕往中正紀念堂,去赴另一場燈會之約:臺北燈節。
我們在會場設立的“民藝街”下車,穿過熱鬧非凡的小吃街和頭頂上一片紅咚咚的燈籠,再穿過紀念堂后一片寂靜的後院,眼前陷入一片燈海之中。與高雄及台南燈會不同的是,臺北燈節純粹以“造型花燈”取勝。除了主辦單位特製的國際燈區、鑽石燈區、主題燈區,還有全國師生參加花燈製作比賽的優勝作品,一個全民營造共同注入的燈節,在黑暗的夜裏大放光芒。此外,沿著中正紀念堂的中山南路、愛國東路、信義路、仁愛路全披上一層金光,以中正紀念堂為中心的臺北市仿佛以燈火打造般。情人節的夜裏,臺北市陷入迷蒙浪漫的燈海之中。

我們並沒有在燈節會場逗留太久,畢竟,還有一個好去處正等待著我們:士林夜市。

夜市的存在仿佛述説著臺灣人有多麽年輕氣旺,又或是在這樣的夜裏有多麽不堪寂寞,大家選擇在百貨商場或普通商店早已打烊的時刻,來到夜市和人潮踫撞,證明自己和這個城市一樣,還是活著的。

首先來到士林夜市的小吃區。我原以爲士林夜市和其他夜市一樣,雖然小吃和服裝等用品是區分開來的,但畢竟還是在小街與巷弄中。但是士林小吃普遍集中在一個類似巴刹的小販中心,其他的攤子則混在士林原有的商店街之中,彼此吸納彼此呼應,招徠更多人群。

同行的聯合晚報一直不斷告訴我她之前幾次到士林夜市狂買的經歷,但可惜身上所帶有限,而且抵達時間已是夜幕低垂,心中也有所牽挂,不敢亂買東西怕待會兒籌碼不夠遺憾終生,結果只在一家唱片行賣了一直很想要但是新馬找不到的《池袋西口公園》日劇VCD,而且還是正版的喲!那價錢就花去買兩本小説的錢了。

《池袋西口公園》前面已有專文介紹小説版内容,故不多作介紹。但或許是奇妙的輪回吧?我會拿起《池袋西》的小説來看並因此沉迷,是因爲聽説《池袋西》的日劇很好看,結果現在反到最後才買到最初想要的東西,不過沒關係,反正好東西全都陸續到手了。

結果我在以美食聞名的士林夜市什麽也沒吃到,只喝了一杯絡梨牛奶汁,還是八度空間高個兒先生的好介紹,等到我嘗了第一口,他才說:

“絡梨汁的脂肪熱量很高的喲!”

去他的!現在才說也沒用啦!結果我就獨自把滿滿一杯的高熱量洛梨汁給幹掉,那是一種很奇特的的味覺體驗,很飽滿很濃厚,無法與水果的清爽聯想起來,應該不是很多人會喜歡的第一次味覺經驗。

11點半左右,我們上了巴士專車,往酒店的方向駛去……。

慢著,別以爲我今天的行程結束了。接下來纔是重頭戲呢!我此行最大的目的:向誠品書店朝聖去!

早就打探好了,沒想到我們臺北入宿的福華飯店是如此靠近誠品24小時總店,哈哈哈!真是天助我也。原本還很擔心排得滿滿的行程根本擠不出一點時間讓我好好逛書局,現在即使入夜后也不用擔心啦!(怎麽聼起來像某种產品的廣告?)即使犧牲睡眠時間也不怕,我們就叫司機先生在會酒店途中先把我們送到24小時誠品,我和幾個馬來西亞媒體朋友就興奮地(應該只有我一人興奮啦)殺上誠品。

進去之後,最難以想象的是,午夜時分裏的書店裏,還有那麽多人徘徊不去。雖然談不上KINOKUNIYA大減價市的人潮,但是也和周末上午時分的人潮相差無幾。不像新加坡大衆書局那樣沒良心,將書裝在塑膠袋裏包得好好的不讓人翻閲,誠品的書就整整齊齊地陳列在那兒,讓讀者自由隨意的翻閲。甚至好幾人就那樣席地坐下,在書店的各個角落尋找自己的閲讀空間,互不打擾地默默閲讀。縂覺得,臺灣人既幸福又寂寞,幸福的是有這樣的書店服務所有的夜貓子,寂寞的是只能用這樣的方式排解夜晚的孤寂。

除了自己想買的書外,還受托買其他書,找不到的時候,就到服務櫃檯找店員求救。可能是想降低深夜營業成本,除了收銀台的2、3名員工外,就只剩服務櫃檯的區區2名員工,結果等待救援的人龍開始成形。不過親切的服務員還是禮貌又友善地為每一個人服務,甚至耐心又細心地為每個客人提供貼體又完善的服務,幫你解決所有問題。他們讓我看到服務至上的真諦,還有什麽才叫真正的服務態度。(其實重點是,那個店員也長得不錯……)
經過1小時40分鐘的大採買,花去我2、3千台幣,除了爽快還是爽快,只是遺憾的是錢不夠用,還有書單上的目標沒能找齊。不過,人無法滿足是對的,這樣才會進步、才會努力、才有藉口再來臺灣。呵呵……

將近2時左右回到酒店,和其他同行的幾位“戰友”互相告別,因爲馬來西亞的朋友的搭乘幾個小時后的班機回國了。在一番梳洗和行裝整理后,我在3時15分左右才進入夢鄉……。明天,就是最後一天了。

March 24, 2006

第一次親密接觸:臺灣紀行實錄(2)

(看來這篇連載還長得很,希望能在日本行之前完成,不然就……)

第二天早晨7點30分的Morning Call,洗刷換衣整理行裝后,到飯店的早餐部享用早餐。如前所說,福華的早餐非常豐富!整個早餐從8點吃到9點左右,好久沒有花這麽長的時間慢慢享用早餐了,更何況是一頓如此豐富的早餐?粥品加上墨魚麵包、筑前煮、水果、果汁、鹽烤魚……和剛認識的旅伴一起吃東西聊天,腦子裏完全不須想起公司裏忙不完的瑣碎事,真是人生一大輕鬆快事!

不知道是不是和我們來高雄抱著同一個目的,早餐間不時看到一些身穿海盜服的老外。説不定是要參加Cosplay還是燈會表演,只是在這麽早的時間就全副武裝準備出動的,還真是令人猜不透這些人到底待會兒會去什麽地方。不過他們的體型,真得讓我想起兒童故事“彼得潘”裏魁梧的海盜,甚至就跟Harry Potter裏的Hagrid一樣“巨大”。

9點離開酒店,我們驅車到觀光景點,當一當“普通”的遊客。首先是“虎頭埤”。去之前,一直以爲是一個虎頭型的石碑,不明白爲何臺灣觀光局將一塊不知有多了不起的石碑列入我們的觀光景點之中。去到現場,站在“虎頭埤”前,才知道自己的誤解有多麽的大!“埤”,念pí,在這裡念“bēi”,指的是“低窪潮濕之地”。而按照導遊先生所說,内陸水域面積以湖、埤、池爲主,排名第二大的埤,也是人工湖之意。所以說,我所面對的“埤”,根本不是什麽石碑,而是一大片的人工湖!至於虎頭型,怎麽看也看不出個所以然,而導遊說那只能在高空鳥瞰之下才看得出來,而那又不在我們的行程範圍之内了。所以說,埤跟我們這裡的廢礦湖沒什麽兩樣咯?只是他們真的挺聰明,將埤的周圍裝置成一個“天然”景觀公園,裏面鮮花出處,看到了好久不見的牽牛花、聖誕紅,和一地不知名的野花。園中還附設了一個小水果園,裏面什麽負責人也沒有,只看到火龍果(本地俗稱“龍珠果”)相似仙人掌的莖攀延滿架。還有,在園中幾棵枯枝上看到我人生中第一朵梅花,那真的是只能用“寒酸”和“可憐”來形容的零星小花,而我的相機,不知怎的,怎麽也無法將小梅花拍得漂亮、清楚。

在這個人造的“天然”公園,我想起了在塔斯馬尼亞的那個山中湖,是一個更自然、愜意的美麗園子。

我們朝著下一個景點出發,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就抵達“七股鹽山”。隸屬于台鹽實業有限公司的七股鹽山,擁有兩座由七股鹽場的鹽堆砌而成的鹽山,一黑一百、一南一北。自1982年后,七股一帶的曬鹽業在人口老化、工業成本水漲船高的衝擊下日落西山,企業遂轉型開發機械曬鹽,採收期間鹽產量頓增,便將鹽積成堆,加上澳洲進口鹽,便成爲我們眼前的兩座鹽山。七股鹽山更躍升為臺灣的三大鹽場之一。

除了供應國内的食鹽及工業用鹽外,企業也大膽創新,製造了許多副產品。所以我們吃到了鹹味冰棒,買到了鹽制的洗面乳、沐浴乳、香皂等。他們甚至開拓了鹽山的紀念品區,出售“鹽彫”及七彩鹽砂瓶,讓遊客即興發揮藝術想象,將繽紛七彩的鹽砂裝進瓶子,將滿懷的記憶帶回家。現場發現一名深藏不漏的“北北”,正耐心地一勺接一勺,將不同色彩的鹽砂在瓶子内堆砌成美麗的圖案,便要求北北讓我拍下他的大作。所以說,與其花幾百元台幣親自動手做自己做不到的事,不然要求做得漂亮的人免費讓我拍下他的成果來欣賞,比較能確保一定滿意的所得。

臺灣人真的很親切,起碼我遇到的攤販都如此。到鹽山外面的小吃攤逛一逛,新奇古怪沒吃過的口味進入眼簾,什麽“油炸奶油”、“虱目魚香腸”、“烤花枝”等等。我來到其中一個小攤,想試一試從未品嘗過的美味,便向攤子的大姐要了一串只售台幣25元的虱目魚香腸,本來還想試一試她的飛魚卵香腸,但是想到接下來的午餐時間就決定作罷。只見大姐將一旁(應該已經過了油的)香腸放進溫油中慢炸。問了問,才知道這種香腸不能以高溫油炸,以免顔色過度焦黑。於是我捧著一支剛出鍋的香腸,還用大姐體貼附送的紙巾將香腸上的油吸了吸,大口的嚼著,呈橘黃色的虱目魚香腸完全沒有腥味,卻有魚類特有的香甜。結果到了車上,還吃到了其他人買的烤花枝和炸奶油。美食當前,對午餐的顧慮就完全被抛在腦后了。

在前往台南市中心享用午餐的途中,沿路上看到的是一片又一片的農田:芒果、甘蔗、玉米、稻田、鳳梨,還有許多叫不出名堂的果菜類。深深感覺到,阿扁的大本營台南,果然是個魚米之鄉。市中心郊外的地方,幾乎都是平房,最高的建築也沒過7層樓。是一個樸實又有鄉土味的地方,民風相當簡單純樸,是和臺北市絕然不同的氛圍和所在。難怪頭瘋卻裏裏外外帶有鄉土味的阿扁能在這裡獲得令人難以想象的支持率。

中午時分終于抵達台南車站附近的酒家,享用午餐的時間到了,但是聽到導遊說“吃完后在上車前可隨便逛逛”,我的心思就完全不在美食上了,只想著快點吃完后能到街上走走逛逛,對於觀光行程擠得滿滿而深怕沒有逛書店時間的我而言,導遊的那句話如臨聖旨的恩賜。不過整個酒家幾乎都是一團團的奇裝異服者,這從他們身穿的團隊T-Shirt和日本民族服裝上可猜得出來,應該是待會兒要到哪裏表演的表演團。

果不其然,午餐之後的收穫極大,隨意逛逛下,買到了幾個廉價但造型不錯的包包,還在一間老舊但藏書量卻不少的漫畫店買到了我此行最大的目標物。由一家三口經營的書店,除了漫畫、畫冊還有時下流行的動畫光碟和原聲帶,真的是客似云來。看了我豪爽的購物數量,老闆娘也豪爽地給了我在新加坡買不到的折扣价,甚至還喜滋滋地給了我一張會員證,希望我下次再來光顧。只是,下次會是何時?

接著我們就Check In 了今晚預定入住的5朵梅花酒店——大億麗緻酒店,整個酒店佔地面積極廣,採用銀色金屬和透明玻璃包裝,外形設計極富時代感而堂皇,客房内的面積、沐浴設備都非常理想,只可惜電視頻道的接收率不太好,畫面有些不清晰。

急忙間將行李卸下,又趕緊跳上巴士赴往另一場盛會:台南燈會。

雖然臺灣到處都有不同類型的元宵燈會慶祝活動,但台南燈會是今年臺灣燈會的主場重心。連續2年都在總統阿扁的老巢舉辦重頭燈會,不知道是一種逢迎還是私心,但是多虧得他我今年才有機會來到台南。

下午3時左右抵達台南燈會的會場上方,照耀著新加坡大約4、5點的陽光,可是風中送來的絲絲涼爽讓陽光變得溫暖。許多人潮開始由四面八方陸續湧向會場,遠遠就看得到會場四處散落的巨大造型花燈:有鹿耳門天后宮堆砌的磚瓦城牆和媽祖像、巨型仙人像、今年的主燈“槃瓠再开天”,還有一系列來自不同國家觀光局推出的觀光造型花燈。個人最喜歡是來自日本的花燈——類似史努比的狗狗穿著淺蔥色外掛,在櫻花樹下搗著年糕,斑斕的色彩及可愛的造型擄獲全場遊客的心,也是最多遊客合照、鎂光燈閃爍不斷的一個花燈。最令我笑掉大牙的,竟然是來自新加坡的2D“花燈”,老實說。那只能算是一塊宣傳板,板上居然只印有平面的“榴蓮殼”、魚尾獅、樟宜機場的導航塔、以及一塊“阿杜”的2D看板,比起其他國家甚至馬來西亞,被喻作亞洲四小龍並以觀光旅遊為號召力的新加坡可謂寒酸至極。

這個時候抵達會場可謂正好,剛好是海外受邀團體遊行踩街表演,不管是來自臺灣本土的團體,還是海外表演團體如日本,表演者臉上都帶著精神十足的神情和燦爛的笑容,將大家心中的陰霾一掃而空。所倖我們是受臺灣觀光局邀請而來的海外媒體,單凴身上挂著的“金牌”,就可以不用和一般民衆擠在道路兩旁,可以光明正大和表演者站在同一個空間,近距離地和他們接觸,對著他們狠狠地謀殺菲林。友善的表演者還親切地擺出笑臉和姿勢,讓我拍下最好的表情。

在遊街表演結束后,一眾表演者和參觀者湧入四角的會場舞臺,期待著接下來的連串表演。5點左右開始,一連串表演團體輪番上陣,包括剛才所有的踩街表演團,為會場的觀衆帶來精彩動感的表演。后知后覺的我們,跟在觀衆的尾巴死命地擠進會場,拼命地在會場守衛面前揮動著脖子上的特權“金牌”,在沙丁魚般的隙縫間拼命地擠進另一片天地。好死不死,居然讓我們擠到大舞臺正前方的媒體拍照聖地,肆無忌憚地坐在一群早先佔了位恨得牙癢癢的觀衆前。首先是臺灣原住民表演,所有臺灣的高山民族以男女一隊的方式,穿著各自的民族服裝,為現場觀衆載歌載舞。馬來西亞的表演團帶來“傳統”馬來舞蹈,可是表演團中怎麽看都沒有馬來人,幾乎都是華人。華崗藝校的學生們帶來華族舞蹈后,更配合今年度臺灣觀光局推出的主題曲: Taiwan Touch Your Heart 呈現朝氣動感的歌舞表演。最喜歡的是來自日本的幾個表演團,在傳統音樂的配合下跳出熱力四射的舞蹈,即使在冷風颯颯席捲會場下,身穿薄薄表演服的他們還是賣力地為觀衆呈現表演。甚至在所有日本團體表演完畢后,他們聯合起來為大家帶來一支群體表演,身著不同服裝來自不同團體的他們跳著整齊劃一的舞步,在暮色漸沉的冷冷會場,為大家的心裏帶來一股暖流。

接下來又是一連串的臺灣本土表演,包括朱宗慶敲擊樂團、十鼓,甚至還配合煙花(訊號煙火)呈現華樂表演。結果一直等到7點左右,原本傳説中的主賓阿扁不來了,還要手下的人幫他擦屁股,好不容易在綠營四大巨頭之一蘇貞昌主持亮燈儀式下,主燈亮起,結合了鐳射、煙花及音樂等視像效果,讓觀衆感受到臺灣燈會的熱鬧。

雖然我們寧願直接到鹽水鎮殺到鹽水蜂炮現場,也不希罕和什麽臺灣觀光局高層吃什麽飯,但是,錢是人家出的,我們也是被邀請來的,不得已還是得應酬一下,不然我寧願餓著肚子殺到蜂炮現場採訪,最多半夜才吃宵夜頂一下。結果導遊先生要我們一採訪完台南燈會(亮燈完畢)后火速趕回車上集合,再回到酒店餐廳和高層用餐,深怕高層久候不耐。結果,抵達酒店時約8時,整個酒席會場空空如也,只有工作人員在作準備,現場一個“高層”也沒有,我們居然還是最早回到的媒體。一直到8點半左右所謂的“高層”和他國媒體才陸續趕來,結果這頓飯竟然9點左右才開始,一直吃到10點半。天!我深怕倒是我們抵達時,鹽水鎮的蜂炮就真的只剩下幾只蜜蜂炮了。

導遊一直告誡想要親臨蜂炮戰場,不,會場的我們,一定要萬事俱備全副武裝。臺灣觀光局甚至還體貼地為所有媒體租借一頂安全帽,還囑咐我們準備破舊的T-Shirt之外,一定要穿上厚厚的外套和長褲,避免被蜂炮炸到。雖然半信半疑,不過怕死的我們還是無所不用其極地將一切可以用來保護自己的布料衣物往身上披,甚至來自早報的朋友還發戯語說拿酒店的浴袍來當外套就萬無一失了。可是他沒想到真得有怕死的朋友把他的玩笑當真,結果房裏的浴袍就真的被我們裝進袋子裏帶上車了。雖然他還以譏諷幽默的口吻說:提議的人是開玩笑,真的實踐的人就是瘋子了。但是,在一眾怕死的新加坡媒體朋友的壓力下,他也不得已地披上了浴袍……結果,將浴袍緊緊係在腰上,戴上頭盔后又在脖子上圍了條小毛巾的我們,活生生看起來就像外星來的挾持恐怖分子,連馬來西亞的媒體朋友都離我們遠遠的,走在路上引起路人100%的矚目,好在頭盔的防護罩擋住了我們的真實臉孔,也擋住了我們的羞恥心,真是活象要去幹駕的日本流氓學生。不幸的是,身為媒體的我們,還被其中一囯的洋人媒體要求拍照,搞不好上了某囯報紙頭條還茫然不知……

“蜂炮是鹽水鎮武廟(關聖帝君,既是關公)流傳下來的習俗,相傳起源于光緒11年,由於鹽水鎮靠海,居民多為以海爲生的漁民,由於鎮上瘟疫肆虐,居民向武廟「關聖帝君」(關公)祈安問卦后,遂于元宵節晚上,請出廟中的周倉爺做開路,關聖帝君殿後,一路燃放炮竹,繞鎮一晚,以祛邪除瘟。後來遂演變為一個傳統,起初全鎮各村都在元宵節前後為時三天燃放炮竹,後來逐漸改為各村輪流放炮竹的形式。

當日的炮竹演變到現在也有所不同了,現在的烽炮外形像我們這裡的“月旅行”,基本的蜂炮作法是以木條釘製大型支架,可從二尺到二十尺高,再將沖天炮排滿在木架上,可從幾千支到一萬幾千支沖天炮不等,接著將沖天炮的炮心連接起來,組成了炮台﹙或稱炮城﹚,再加以外觀裝飾,黏貼色紙,組成人形、動物型等。通常家族會動員家人一起製作蜂炮來參加活動。
鹽水蜂炮的路線慣由鹽水鎮上的関聖帝君廟(武廟)前開始,祭神慶典時間皆為農曆正月十四日上午八時開始,要到正月十五日傍晚,各家才會開始推出炮台,待神轎與轎夫出發後,就正式揭開序幕。當神轎行到炮城前,主人拉開紅布,撕下炮台上「某某家敬獻關聖帝君」字樣的紅紙,焚燒在神明面前後才正式引燃自家的砲城。”

簡單的說,就是由鹽水鎮的村民或店家,各自準備自己的炮城或炮台,在正月十五當天喜敬給神明(関帝)。並在神轎遊行到自家門口時,將炮台推出,燃放。

我終于親眼見識到臺灣人對民俗的瘋狂程度到達何種境界。之前在紀錄片中已看過臺灣人對民俗傳統的投入度和瘋狂,現在更是直接親身感受到這一點,看在洋人眼裏搞不好還是非常訝異和震撼。

蜂炮之所以出名,並不因爲它單純只是一樁宗教儀式,而是它所帶來的危險與刺激。蜂炮之所以為蜂炮,就是因爲點燃后的炮火像蜜蜂群般亂竄,而且是“蜂群”。年輕人享受的是蜂炮點燃的那一刻,“以背受敵”,用背後抵受蜂炮的攻擊。不長眼的蜂炮四處亂穿,背部、頭部、腳部、腰部全都成了它的攻擊目標。火藥的衝擊力、硝煙的臭味、震耳欲聾的爆破聲,人還真是一種賤到自虐的動物,“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早報兄你形容的真是太貼切了!

在炮彈不長眼的洗劫下,白白的浴袍上留下了好幾処焦黑,頭盔上的防護罩還被燒糊了。當時眼前還閃過一閃亮光,蜂炮中了目標馬上爆破,眼前留下的是炫目的白茫,腦中還茫茫然空蕩蕩。不知死活的我還死命拿著相機瞄準四射的蜂炮,那爛相機對強光反應不過來,鏡頭死活的卡在那裏不動,我爲了拍下命定性的鏡頭(不能晃動),也好死不活地站在那裏任由蜂炮襲擊。幸虧有臺灣觀光局提供的頭盔和酒店厚厚的浴袍,不然我可能早就變獨眼龍,上腹中彈了。結果天不從人願,天並沒有憐憫我的賣命而賞賜我絕佳的相片成果,拍的幾十張照片幾乎曝光了80%。

即使是屬於民俗活動,鹽水鎮的小街上還是擺了滿滿一排的廟會街市,除了各小吃攤位外,我居然看到了很懷舊的玩具攤,除了那種扔中目標就送小玩具的遊戲外,還有一台台舊型的彈珠機,既是是臺灣夜市,我相信應該只有在台南地區才看得到了。

蜂炮活動幾乎是全天候進行,我們午夜11點地抵達后,一共看了3次炮台的燃放,離開的時候約半夜1點20分,據説還有最後一個20尺高的大炮台在等著游轎隊伍。

回到酒店時,已是夜半將近3時了,洗了個澡收拾一下今天的收穫和明天的行囊,將近3時45分才睡下。只能說今天過得太火辣刺激了,興奮得難以入睡……

偷偷告訴你,從鹽水鎮回來后洗澡時從鼻孔裏摳出來的鼻屎,全是黑的……

March 20, 2006

屎撈人萬歲!萬歲!

剛剛看完了相當有意思的一本書:《屎撈人——屎詩童話》。

作者有兩人,都是香港人:文字故事林立文,是Made in Hong Kong的麥嘜麥兜故事的作者之一,兒童刊物《黃巴士》的出版人; 作畫梁智添,是香港多重媒體經驗者,搞過Rock Band,畫過立體動畫,現在是「屎撈人」形象的創立者。

屎:意為「大便」、「糞便」。
撈:在香港廣東話裏有「混」、「撈」的意思。
屎撈人,顧名思義,即是在屎坑裏浮浮沉沉、混口飯吃的大便人,可說是被剔除“有用”和“有益”標簽的社會殘渣。卑微而可憐的一群。

上網查了查,原來「屎撈人」是謝立文在創作《麥兜系列》之後的另一組創作,其中有一位網友把之喻為“美麗失敗者麥兜之後所產下的排泄殘留物”,所以「屎撈人」有的是麥兜樂天知命的後續殘留——只剩“知命”,整個故事系列都有著卑微、悲慘、自嘲的色彩,這就是「屎撈人」生來的宿命。

原載于《黃巴士》的「屎撈人」,後來由於以排泄物「屎」為題材,受到保守派師長的強烈反感、排斥與攻擊,而不得不于1999年初將「屎撈人」從《黃巴士》上撤除,可憐的「屎撈人」又陷入更加可悲的境遇。目前《屎撈人》系列繪本共有三冊,分別為《浮屎若夢》、《在路途上》和《屎詩童話》。本人目前只看了《屎詩童話》,據説前兩冊都是屬於一本一個長篇的完整故事,而《屎詩童話》則是收錄了一些詼諧諷刺的短篇,圖案文字裏透出來的除了自嘲的口吻、灰色的傷感,還有隱喻的嘲諷,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社會、世界的譏諷。

梁智添用土膠泥塑作成的「屎撈人」,据謝立文說,靈感是來自于Raymond Briggs童話作品The Snow Man。結果大師筆下純潔又令人愉悅的角色,在兩人的筆下,化爲髒兮兮可憐卑微的「屎撈人」(廣東話中「屎撈人」和The Snowman挺接近的)。可憐卑微的「屎撈人」在徹底了解自己作爲「屎撈人」的命運,和生為屎糞殘留物的宿命,相當的“悲天知命”,自嘲的口吻述説著黑色幽默,讓你忍俊不住噴飯大笑之餘,又被默默的悲哀傷感侵襲,想想自己,也不過同是“屎坑”裏的一條屎。而自己,也是一條「屎撈人」。

我想許多香港人在喜歡麥嘜麥兜的同時,也被這條「屎撈人」感動了,在自嘲暗諷的卑微背後看到了同在這個屎坑社會裏的自己,以至喜歡漫畫的小朋友到大學生都成爲它的忠“屎”讀者,據説連周星馳的電影《喜劇之王》都加插了「屎撈人」一角(我沒看所以不知道),甚至連香港K歌之王陳奕迅梁漢文都合唱了一首「超人的主題曲+屎撈人」的混合曲,現截錄歌詞與大家分享:

超人的主題曲+屎撈人 (陳奕迅+梁漢文)
超人的主題曲 - 曲:山本洋太 詞:田中小百合
屎撈人 - 曲:王粵生 詞:謝立文
* (合)銀河唯一的秘密 天際最強人物
正氣朋友 性格忠實 英勇未變質
世界第一 打怪物 將惡人 重罰
厭惡邪惡 哪怕衝突 邪惡馬上消失
護衛人類 挽救地球 看守這宇宙
這進行曲 一高奏 妖怪便逃走
奴隸獸 陳奕迅 東一隻 西一隻
東一腳 西一腳 給批鬥 抱著頭
退後 十秒便失手
*Repeat *
(梁)屎我係一督屎 命比蟻便宜
你坐Benz我挖鼻屎 自知死也再難移
(陳)屎我地一督屎 自出世開始
你喫香蕉我食臭屎 命中早注已難移
(合)長路孤單路 永不歸路
問你可知道 誤解多侮辱更多低
我在最低底 命比撮爛泥
你踢我一腳卻鬧我呀媽 爛屎不准向上爬
屎我係一督屎 花我願化花香
屎我地一堆屎

歌詞中不時傳來香港人自知屎命的自嘲之聲,一種踐踏自我的自虐文化在97前夕在香港傳播開來,幾經忙碌一世終究一條屎命,在97回歸之後不見得飛黃騰達,大陸同志湧入的市場不見得開放許多,屎坑只見更多屎條屎粒浮沉其中。

屎撈人」形象創作者梁智添說:我就是「屎撈人」。這或許是更多香港人的心理寫照。而《屎詩童話》中作者謝立文引進了一些耳熟能詳的童話如《快樂王子》、《灰姑娘》、《青蛙王子》等,只是主角都換成了「屎撈人」,美麗的童話瞬間化爲黑色的感傷,連作者謝立文自己都說:

“我愈寫愈明白,當你是一坨屎的時候,原來,你是不太容易有太美麗的童話故事——即使不過是故事,也不容易。”

2002年,謝立文讓「屎撈人」重出江湖,和梁智添的「屎撈人」泥塑公仔,將97回歸后的香港故事,讓卑微的「屎撈人」娓娓述説《誰去搬走這督屎》(模仿Mimicry的《誰搬走我的芝士?》)

下次去香港的話,就去書店找找「屎撈人」吧!

以下是《屎詩童話》的精彩節選,和大家分享:

1.永結同屎
初到屎境的屎撈人遇見一條很美麗的女屎。
屎女也很喜歡屎撈人。
於是決定結婚。
原來在屎的世界裏,屎的婚姻儀式有兩種。
一種較靈活:
兩條屎打結綁在一起。
要離婚時,解開屎結便各行各路。
一種較傳統,且有點痛:
把兩條相愛的屎尾搞碎、融合再急凍。
兩條屎結合成一條屎,永不分開。
當然,萬一真的要分開還是可以的,
但很痛,還可能有分屎不均的問題,弄到要上屎法庭。
“你們先考慮清楚用什麼儀式,明天告訴我。”
回到他們新居,一個有海景的房間,屎撈人問未婚妻,
問她會不會一生一世,與他一起。妻子說:“會。”
“會”字說出後……
妻子只剩下一段屎尾,上身大概已被衝入大海。
第二天,屎撈人依約結婚。
他把妻子餘下的屎跟自己的身軀結合。
於是屎撈人看來比一般的屎高。
可讓他較接近夜晚孤獨的天空。
雖然,在屎渠裏,根本就看不見天空。

2.我的願望
我的願望,是與我的屎好朋友一起,到郊外遊玩。
我從未到過郊外,不知道天、樹、花、泥、蝴蝶的模樣。
但我想,
天、樹、樹葉、花、風、大海、海風、蜜蜂和蝴蝶的樣子,一定很美麗。
我的願望,是吃一個蛋撻。
聽說大家都吃過蛋撻,但我從未吃過蛋撻。
我有個朋友說,蛋撻啡啡黃黃,溫溫吞吞,很有點像我們的身體。
也許人們會因為喜歡蛋撻,而有一點點,也許有一丁丁點,喜歡我們。
我想走到山坡頂端,當風這樣溫柔,遇見小王子。
我想在他的小宇宙裏,從沒有我的份兒。
但我還是想在山坡的頂端,當風這樣溫柔,
當小王子說,“我喜歡我的花”時,他偶然抬頭,看見了我。
我想躺在沙灘,整個身體完完全全,交給陽光。
我可以曬四個鐘頭,五個鐘頭,十個鐘頭,都不怕。
因為我有一杯凍飲,一本《黃巴士》,腦子裏有很多故事。
有一個太陽跟風比本領的故事,
涼風吹過我燙熱的身體,我想,我會兩個都愛。
我的願望是在中秋節的夜裏,看見月亮。
我想有一個燈籠,燈籠和月亮的光輝,在我所愛的屎臉上相遇。
我想跟她說,唏,你可在我的燈籠取火;我想她跟我說——她什麼也不說。
月亮也不過在這夜才見得坦白。
這些都是屎坑裏的一條屎,平白無聊想著想著的一些,不可能實現的願望。

網上已成立了Excreman共和國,擁有專屬網頁:http://www.excreman.net/
在《屎詩童話》的最後一篇還有Excreman「屎撈人」色彩共和國宣言

願世界上每一條屎,不分顔色、不分粗幼、不分軟硬,都可安躺在地上,不受踐踏。願屎自由,自由呼吸,自由發放自由的光彩、自己的氣味。紅豆屎、綠豆屎、香蕉屎、菠菜屎、白飯屎、咕嚕肉屎……。像花,花開花落。願飄落的花,可保存它春天的記憶。讓不再美麗的,依舊美麗。讓缺陷,歸還大地。願世上每一條屎,不分大小、不分長短、不分顔色,都可保留它的尊嚴。
~ 《國際屎撈人宣言》第五章112節

歡迎加入「屎撈人」共和國!

March 17, 2006

電影的衝擊力:Crash VS Takashi's

這個禮拜看了兩部電影。

風馬牛不相及的兩部戯:一部是新出爐的奧斯卡最佳影片Crash, 另一部是日本怪雞黑片導演北野武的最新力作Takashi’s, 連自己的名字都用上了。

一直都認爲Crash是奧斯卡賭氣故意用來對抗斷背山的選擇,看完電影之前是如此,看完電影以後更是如此,只是更加明白爲何奧斯卡選擇的是它,而不是其他矩片如Munich,只因爲它更加屬於“美國”。

除了導演原籍加拿大之外,片中的主要演員多是Made In USA,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關於美國”的故事。

當然斷背山也是發生在美國的故事,但是那只是局限在某一個時代某一個小地方所發生的保守勢力所對抗而不容的同志故事。即使在開放如美國的地方,浮上臺面的同志戀情不見得能被所有人接受,不管是理性上還是情感上。而且,導演並非美國人,還是一個黃皮膚的傢伙,雖然他擁有綠卡已經蠻多年了。

看樣子,斷背山在奧斯卡本身就是Crash續集的新劇本了。

姑且不去說斷背山爲何拿不到奧斯卡,單單看Crash本身,雖然有美國著名時事評論家認爲這是奧斯卡影史上最差的“最佳影片”,我個人則認爲,Crash只是輸在電影不夠“大氣”,劇本内容和演員實力都已經具備了,只是缺乏了拿獎電影的氣勢和霸氣,畢竟那只是一個小成本電影的製作。而單凴 “小成本製作”就拿獎這一點,就應該足以成爲奧斯卡影史上的另一話題。

Crash,顧名思義,指的是撞擊和衝突。電影借一個事件名詞來隱射和營造美國社會間的衝突和人與人之間的擦槍走火,借用生活中的種種事件和形形色色的人,描繪出宣揚人權及民主自由的美國社會隱藏著的人種歧視和矛盾。電影中沒有所謂“主角”,電影中出現的所有角色都是美國社會裏的一個縮影,代表著各自膚色的聲音:黑人、白人、墨西哥人、韓國人、中國人、斯拉夫人、混血兒、……;代表著各種階層:刑警、警察、法醫、電視製作人、家庭主婦、雜貨店店主、護士、保險從業員、流氓、小偷、從政者、管家、人蛇、偷渡客……;代表各種身份:母親、兒子、女兒、兄弟、父親、夫妻、朋友、陌生人……;代表多種主義:人種歧視、黑人主義、白人優越論、犯罪主義、百姓遇到兵、安全感缺乏症……

整部電影的每一個元素、每一個事件、每一個人、每一種信仰,都是美國現今社會的縮影,而很諷刺的,這卻與他們所提倡的民主自由和人權平等背道而馳。或許是越是民主越是自由,人民就越危險越沒有安全感,彼此閒的懷疑與不信任越演越劇烈,衝突與矛盾也越來越多。每個人在法律保護下擁有槍械以保護自己的同時,也更擔心別人會在什麽時候拿出槍支朝自己射擊。

社會矛盾宛如隱埋在地上的地雷,人在不知不覺中就會不小心踩到,隨著每天發生的事件而爆發。電影就讓我們看到了這些深埋的地雷,還有這些地雷如何在事件衝突中爆發。所倖的是,爆發之後我們看到了人類是一種懂得撫平傷口的動物,而傷口確實需要另一些人來撫平。於是,我們看到了人類彼此傷害,也彼此慰藉。衝突並沒有在電影結束的時候完全去除,名叫“矛盾”的地雷也或許還隱埋其他地方沒被發現也還沒爆發,但是看完電影的時候我卻釋懷了,因爲知道衝突的背後始終還是有愛和希望在維持著平衡。

電影歌曲很好聽,不論是結尾前的In The Deep (Bird York), 還是片尾字幕流動時的Maybe Tomorrow (Stereophonics), 都讓我很有感覺。


******

Takashi’s, 説到底就真的很北野武。

上次和J去看《座頭市》的時候,雖然並沒有看過北野武所有作品的我,告訴朋友說:這是北野武最有趣好笑的一部最不像北野武的作品。

不知是不是呼應我的感想,結果這次北野武拍了一部非常“北野武”的電影。

人家說王家衛導的電影沒有劇本,儘管如何它還有一定的故事性可循。但“Takashi’s”這囘看起來真的沒有所謂的“劇本”, 整部戯可説是北野大導腦海中的狂想曲,北野武把他經年累月的拿手好戲和近年來感興趣的事物融入這部電影中,感覺沒有任何章法的電影,卻處處顯現北野武獨特的味道與風格。

這部電影有所謂的“夢中夢”、“戯中戯”的概念,整部電影在真與虛之中交叉。雖然Takashi’s 裏有Beat Takashi和每次試鏡都落選的Kitano,不管是Takashi 在Kitano的夢裏還是Kitano出現在Takashi的夢裏,他們都是Takashi’s的一部分,也是身為北野武這個人的一部分。所以,不管是Takashi的流氓囂張還是Kitano的荒誕狂想,都是真正的北野武的一部分。結果我看到了耍流氓的Takashi、二話不説開槍殺人的Kitano、和特工部隊進行槍戰卻怎麽也死不了的Takashi 和Kitano、舉止滑稽的奇怪黑人、黑色幽默的笑點、一大堆的槍火和血液、情色與暴力……還有北野武近年來很喜歡在電影中使用的踢踏舞。

Takashi’s就是北野武的全部,這就是這部電影北野武要告訴身為觀衆的你的一件事。在戯裏你什麽也看不到:沒有劇情、沒有故事、沒有真實、也沒有謊言,你只看到“北野武”。

March 10, 2006

黑色血液流成河~《慕尼黑》

看完了Munich《慕尼黑》后,深深覺得人這種生物,果然只能不停困在自己的夢魘之中,久久無法醒來。

以1972年在慕尼黑舉行的第二十屆奧運會所發生的國際慘案為背景,延伸出後續事件隱性的黑色行動,一連串匿名的報復行動,再衍生一件比一件更慘烈的回報恐怖事件。

1972年奧運會前奏,申辦城市之間的激烈競爭,原為納粹法西斯主義萌芽地的德國慕尼黑,在其他三個競爭城市:加拿大的蒙特利爾、西班牙的馬德里、和美囯的底特律之中,以一票之差脫穎而出,成爲1972年第二十屆奧運會的主辦城市。很諷刺地,在原定閉幕日的前五天,也就是9月5日,就發生了由巴勒斯坦激進組織“Black September”策劃的大慘案。

8名全副武裝的持槍械的巴勒斯坦人,乘暮色低垂之際混入奧運村中以色列運動員代表團的駐地,挾持了9名以色列籍運動員及2名教練,並現場槍殺了抵抗的1名教練和運動員。在記者與西德警方的包圍下,困在奧運村裏的巴勒斯坦激進分子伺機要求以色列政府釋放関在以色列監獄的256名巴勒斯坦政治犯,並且提供直升機讓激進分子撤離,才同意釋放人質。但儘管在國際奧委會埃及委員艾哈邁德·圖尼的勸説談判下,答應提供直升機及巨額贖金以換取人質釋放,激進分子始終不滿以色列政府不同意釋放政治犯,只同意考慮將人質轉移到埃及開羅再進行談判的決定。

談判僵持到晚上10時左右,西德政府答應挾持分子的撤離要求,用直升機將他們及人質一併送往騰費爾德布魯機場。西德警方原打算乘挾持分子換機之際,乘機營救人質,但是眼見事跡敗漏的挾持分子一不做二不休,在與西德警方展開駁火之際,將剩餘的9名人質一併射殺。最後8名巴勒斯坦挾持分子全被殲滅,1名西德警員和飛行員也在槍戰中身亡。

事件以這樣的方式收場,即慘烈而悲壯,問題在於發生時間短短不到半天的“慕尼黑大慘案”接下來所引發的一連串以巴衝突事件及恐怖慘案。

《慕尼黑》就是這樣的一部影片。

電影的開場就是“慕尼黑事件”的搬演,一直到人質茫然地看著不斷與外面警方對質談判和咒駡的巴勒斯坦挾持分子,以及地上那一具倒臥在血泊中的人質屍體爲止。畫面之後就跳到事件結束后的以色列領導人的會議桌上,帶著一臉沉重和堅毅的表情,總理梅爾夫人決定還以顔色,讓巴勒斯坦人看看欺負以色列人的代價。於是啓動了一項秘密行動“上帝之怒”,秘密委派了自己的前保鏢作爲組長,並組成一個5人秘密小組,將密謀“慕尼黑事件”的11名黑色九月的主要成員列入暗殺名單,不計時間與財力地對名單上的11人進行報復。

小組在秘密與身份消失的情況下,完全秉持著“為祖國以色列服務”的精神在執行這項“上帝之怒”的暗殺行動。在祖國只秘密提供資金而不給予任何情報與協助的情況下,他們只能向“中立者”—— 一個法國的情報掮客重金收買暗殺對象的情報及武器。

在猶豫及信念間遊移,在生命與死亡中掙扎,在相信與懷疑中求存、在殺人與被殺間選擇,生活在沉重的報復、死亡的壓力、傷及無辜的内疚、被美國情報局扯後腿、被出賣、同伴被殺、家人的溫暖……堅毅的信念漸漸被摧垮,開始不知道這場秘密行動所爲何在,倒下的敵人的血液中衍生出更多更殘暴的報復因子,在祖國與情報販子中不知道該相信誰,正義到底在哪裏、殺戮何時結束、……家,還囘得了嗎?

電影用了開場隨後的2個小時在鋪敘著“上帝之怒”執行者這一段心理變化,在激進的言語和殺傷力之後,暗殺者的臉上慢慢被疲憊與隨時來臨的崩潰覆蓋,隨時都在擔心當初用在別人身上的暗殺招數會不會降臨到自己身上,連一個覺也睡不好,只能躲到壁櫥中小息片刻,無時無刻不用“慕尼黑事件”的殺戮慘痛來提醒自己的殺戮所為何在。

姑且先不說電影《慕尼黑》的真實與虛構性,但起碼我在其中看到了真正的人性,殺戮的瘋狂、之後的疲憊與崩潰,那個是人類幾千幾万年的殺戮之後累積成的表情,絕對是歷史的真實反映。

人之所以正常,是因爲他們縂愛為自己的作爲尋找理由,讓行爲變得正當化。當人變得瘋狂失去控制時,你可要小心了,殺人都不需要任何藉口,就像《模仿犯》中兩個看似瘋狂又很“正常”的年輕人,實行一宗又一宗的無差別殺人案件。

看完《慕尼黑》深深佩服導演史提芬可以在商業電影和藝術片之間遊刃有餘,但是也深深體驗到李安或許是獨一無二的。會把故事說得精彩的導演儘管不是太多,但起碼也不少,但是能把故事用無言且細膩說得動人心弦的,更是少之又少,所倖本世紀還有一個李安。

隨記:看到最後一幕,發現那個以色列的秘書官很眼熟,對了對電影結束后演員表,果然是鼎鼎大名的演技派Geoffrey Rush。還有那個演暗殺組長的主角Avner,竟然就是Troy 裏的Hector!! 另外一個作玩具出身的炸彈專家,還是Amelie裏的怪雞男主角!完全認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