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30, 2006

《蜂蜜与四叶草》微凉的清风

很久没有如此悸动的心情了。

原本买下《蜂蜜与四叶草》,只是为了打发时间。

结果在一开始对故事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我,陷下去了。

羽海野千花的《蜂蜜与四叶草》,是一部典型的“小兵立大功”作品。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设定,但却带出了一群不平凡的人们,关于他们的理想、爱情、烦恼,以及对未来的彷徨……。一个接一个的爆笑点,让你仿佛被点了笑穴一样笑个没完,还被人以为发了神经脑子不正常。但《蜂》的笑料却不流俗,即使在每天的笑容与欢愉的背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也都有各自跨不过去的高墙。读者就只能沉浸在每个角色的故事当中,随着情绪的高涨起伏,欢笑、感伤,仿佛和书中的角色一样,正在重新经历一次自己的青春……

故事以一批美大(美术大学)学生的生活展开,每个具有自己个性上的特色的角色聚集在一起,过着每天都很愉快、搞笑的生活,但是彼此纠结的情感、未来的发展,让聚首一堂的他们开始离散……“人总有一天会长大,筵席总有一天要散场,但是在一起的每一天,让我们还是快快乐乐的度过,直到终于要各自上路的那一天为止。”那仿佛是场每个人都会经历过的青春筵席,在年轻岁月时,曾经和一群要好的朋友,度过一段愉快、有笑有泪、相互依赖的日子。也许那段时光在你的人生之中可能占据了不到8分之一的位子,但却极可能是你人生记忆中最闪闪发亮、深刻而重要的时刻。

虽然青春的故事说起来很老套,但是在有色和暴力漫画充斥的现今,人们却反倒从《蜂蜜与四叶草》这类的清水小品中,找到自己的认同与存在。

漫画,始终存在着现实与非现实的成分,虚构的人物、虚构的桥段,却极可能是某人曾经发生的真实经历,又或是曾经体验过的真实情感。《蜂蜜与四叶草》,花本育的娇小及美术创意、竹本的憨厚与单纯、真山的务实却善于照顾人、森田的无厘头和不成比例的细腻观察力、山田漂亮的外表中却住着一个脆弱的小女生灵魂、花本老师默默守护的年轻“长者”姿态……在现实中也许没有真正的他们,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花本育或是竹本、森田,但他们所经历过的、所承受的、所感受的,却是现实中许许多多的我们所曾经体验过的真实情感。

老实说,这本漫画在开始连载初期,其实故事内容并没有非常吸引人,主要集中在无厘头的搞笑形式,但是当青春时期的种种要素,如爱情、彷徨、友情、犹疑、相距、离散等等浮现在内容之中后,《蜂蜜与四叶草》才变成了一部以“青春”为名的出色作品,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目前这部作品在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并没有掀起像Nana一样的高岚波涛,毕竟作者于海野千花的知名度始终不及出道已久的矢泽爱,但是我相信这漫画有它慢热的元素。日本方面,去年刚推出了24集的动画片后大获好评,居然打算在今年内推出第二系列动画,而且真人版电影目前也预计在日本上映了。 由于最近日本刮起一阵“动漫真人映像化”风潮,因此我不确定动画化、电影化是不是足以证明《蜂蜜与四叶草》的人气度之高,但是我深信随着动画及电影的播映,喜欢《蜂蜜与四叶草》的朋友一定会水涨船高,越来越多。

只是,感觉上这部漫画的连载已经快要差不多了……

至于《蜂蜜与四叶草》的动画,我可是要大力推荐!自从庵野秀明的《彼氏与彼女的事情》之后,我已经好久没有看到故事新奇、呈现手法新颖而又很爆笑的动画了。基本上《蜂蜜》的动画与漫画人物没有太大的差别,动画只是将漫画版精华浓缩推出,最后以竹本寻找自我之旅结束归来作为第一系列的完结点。24集的动画要将四、五十几回的漫画浓缩的却不容易,但是动画版却没有漏掉漫画里的任何一个爆笑精华。有些人往往觉得改编自漫画的动画,往往只是重复一样的东西而没有太大的惊喜,也有些动画会因为制作速度超越漫画连载速度而到后期形成与漫画作品相对独立的存在。而我之前也说过了,《蜂蜜》的动画并没有走出漫画的影子,但是看《蜂蜜》的漫画与动画却是两种不同的享受!《蜂蜜》的漫画在一些格子中有时为了突出角色,背景往往是空白的,但是动画版却不能省略掉背景,却因此让画面变得丰富。

《蜂蜜》的声优方面,可能是考虑作品的性质,所以启用的都是名不经传的声优,但基本上表现都很称职,森田的声音很滑稽夸张、真山的声音很稳重成熟而温柔、小育的声音很“幼小”而可爱……基本上都很符合自己想象中每个角色的声音。还有《蜂蜜》动画版的配乐原声带,更是一张经典之作!除了配乐者丰富而极富搞笑意味的配乐外,动画不时穿插了一系列极适合《蜂蜜》青春洋溢的旧有的流行曲,如Spitz、Suga Shikao、奥田民生等等,加上片头曲是前Judy & Mary主唱Yuki的歌声配上活泼有趣的搞怪片头动画,整部动画都予人一种精神饱满元气洋溢的感觉。

个人非常期待第二系列的来临……

May 22, 2006

日本漂流紀實--回憶中的日本(3):飛機上的電影

正確來説,這個主題並不是在日本所發生的事,而是日本之旅的順帶體驗。

飛往日本是在3月31日晚上11點多的班機,由於我和友人J都是工作人士,沒錢也沒閑去請一天的假。因此爲了應付第二天行程的體力着想,彼此早就約好了:上機后快快入睡休息,不准看機上免費電影。飛往日本関西機場的行程約為6、7小時,也差不多是我一般的睡眠時間。

但是,我有一個致命的弱點,而且屢次都是同樣結果,那就是:我不容易在機上入睡。

結果,我果然在3、4個小時后就醒了!剛好就是機上的用餐時間,在一邊用餐的情況下,我選看了一部日本電影:“Always三丁目の夕日”。

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電影,它以戰後的日本首都東京為舞臺,以昭和30年代(20世紀50年代)日本開始邁向經濟高度蓬勃發展社會一片欣欣向榮為背景,再帶出一批小老百姓在其間的悲歡離合。

整部電影幾乎以詼諧幽默的輕快步調帶出這個有趣的故事,電影裏的人物設定也很有趣:剛自高中畢業,由關西來到東京工作,以爲加入了汽車大公司卻沒想到是一間破舊小型的修車行的少女“小六(六さん)”;充滿抱負希望成爲世界第一汽車製造的鈴木修車行暴力、衝動又直率的老闆和他的妻兒;車行對面繼承零嘴雜貨店卻不用心看店、每天夢想自己成爲大作家卻靈感枯竭的少年冒險科幻小説作家茶川竜之介;經營居酒屋、每天和客人打情駡俏的前特種營業小姐石崎;以及被母親抛棄而推給以前的朋友石崎,結果又推給茶川收養、擁有天馬行空想象力的小孩古行淳之介……

電影也可謂眾星雲集,有堤真一(鈴木車行老闆)、小雪(居酒屋老闆娘)、老牌影星藥師丸博子(鈴木太太)、三浦友和(客串醫生)、和7嵗就開始演戲的資深演員吉崗秀隆(作家茶川,他的代表作莫過於日本風靡長壽劇“來自北國”)。劇中飾演兒子的那兩位小孩也是不可多得的“好演員”,可愛又生動,讓人感受到那個時代純樸調皮的小孩面貌。

電影改編自西岸良平原著漫畫『三丁目の夕日』,這部以昭和三十年代日本夕日町三丁目為舞臺的漫畫于1974年開始連載至今,1981年獲得小學舘漫畫賞,1990年被改編成動畫在TBS電視上放映(但據説收視率被同時間在朝日電視播放的人氣動畫“多啦A夢”給影響了)。這部年齡長達30年以上的作品在2005年才被改編成電影,但也不會太遲啦,這樣我纔有幸認識這部作品。

但是,遺憾的事情來了。我在飛機起飛約四個小時多后才開始看這部作品,中途還一直被空姐的送餐干擾,結果133分鐘的電影,我只看到不到兩個小時的長度,就被迫下機抵達關西空港了。我只看到小小鈴木一平陪著淳之介結伴踏上尋母之路,卻無功而返,最後和以爲孩子們失蹤而焦急不已的鈴木家長及茶川、石崎在家門前擁抱而號啕大哭。感人的親情與嚴厲的訴斥聲伴隨著家人的眼淚,這一幕就永遠停留在腦海中,成爲我對電影的最後記憶。

很想找這部電影來看,可是上網查了查,正版DVD要在6月份才會出爐。而電影也在2005年日本電影大賞中橫掃千軍,除了女主角賞(小雪)入圍杠龜外,幾乎將其他13項重要獎項全部囊括。奪得新人賞的堀北真希(飾演“小六”)還打敗了凴Nana入圍的對手歌姬中島美嘉。

真是越想越讓人期待,不知道新加坡會否引進這部電影?

我看很難。

*********

接下來是回程中看的兩部半電影。爲什麽兩部半,很快你就知道了。

第一部是2006奧斯卡上的一顆遺珠,由轉型的George Clooney投資、創作劇本並執導的電影“Good Night, and Good Luck”(《晚安,好運》)。

比起同時入圍的其他電影,這部電影的調子显得比較灰而“沉悶”的,尤其若你對這件事情一無所知而且毫無興趣的話。下面一段文字是我自中華網·電影頻道節錄下來的内容介紹:

“這是一部有關著名的記者兼播音員愛德華·R·莫洛的影片。莫洛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公眾人物,他傳奇的經歷就是同聲名狼藉的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進行對抗和鬥爭,並最終將這個臭名昭著的政客從他的政治舞臺上拉了下來。《晚安,好運》的劇情表現的就是歷史上那次著名的美國眾議院反共產主義聽證會上的對峙。莫洛是當時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一個新聞評論節目的主持人,他和節目製片人弗瑞德·弗萊德里,揭露了在當時政壇上呼風喚雨的麥卡錫是如何利用謊言和暴力手段,來達到愚弄、蒙蔽公眾並進一步控制美國政治走向的種種劣行。莫洛與他的同事的行動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成為了美國新聞史上最據傳奇性的時刻。”

電影完全站在莫洛與電視臺角度,以看似簡單去展開一場驚風駭浪的對抗鬥爭。莫洛與製作人並沒有與參議院麥卡錫有任何面對面的肢體或言語衝突,一切對抗都是透過空中的媒體播報來進行的。而麥卡錫的回報便是透過廣播公司高層對莫洛與節目製作人施壓。彼此閒所有的較勁都是間接而迂回的,我們看到的是一場勇氣與智慧的鬥爭,其間沒有血淋淋,也沒有殺人斷頭(雖有一人自殺了),卻是一場看似沉悶卻又精彩的對抗與爭鬥。在莫洛播報那段新聞的片刻,我的心情就和現場製作群那種興奮、激動、仿佛予以敵人迎頭痛擊的爽快,如出一轍。

即使在這個“開放”的時代,膽敢與政治扯上關係並公然挑釁是一件會喪失前途或丟了工作的事。電影字幕一開始就點出,當時的媒體無一人敢挑戰質疑麥卡錫的作爲,電影之後就展現出唯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這一群人膽敢通過廣播的力量,挑戰政治的邪惡並與之對抗,儘管他們遭受多次的警告與恐嚇威脅。

電影題名為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是莫洛每次播報完畢前的招牌結尾詞。
David Strathairn扮起莫洛,那深具特色的臉孔,叼著煙,並在廣播播報完畢前來一句“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又是一個電影經典畫面。

不過,這部90分鐘長的電影在飛機上播映,沒有字幕確實讓我傷腦筋不已(沒辦法,英語太爛的我聼不太懂),雖然黑白的畫面宛如爵士樂般的拍攝調子不免讓一般觀衆覺得有些沉悶,但對黑白電影和爵士樂的同好中人而言,這應該是一部相當精彩的電影。

**********

接下來選擇了Walk The Line

在看電影之前,一直很有興趣想知道,電影中的男女主角是否真的演技如此精湛?尤其是Reese Witherspoon是否真得演得這麽好,還讓她拿到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結果看完之後,我並沒有覺得這是一部好電影。男女主角也並沒有非常出色的表現,以傳奇人物John的一生爲主綫的故事並沒讓我覺得很有趣(可能是因爲我並不認識這個人物)。我做出了一個結論:Reese 的演技並沒有好到能壓到其他對手如Charlize Theron, 但比起她以前類似花瓶無腦的作品,這次在影片中又演又唱,的確是她最用心經營的“精彩”演技。

好笑的事,不知是太累還是電影太無聊,我竟然看到睡着了……

***********

最後是Æon Flux,是在看了Walk The Line之後強打起精神看的電影,還是邊吃飛機餐邊看的。

基本上,雖然是以科幻遊戲類型為出發,但是電影卻把簡單的設定複雜化,解釋到剛睡醒的我無法完全理解它在說什麽。

Aeon: [narrating] Some called Bregna the perfect society. Some call it the height of human civilization. But others know better. The Goodchilds built Bregna to ensure us a future. They built the Relical, a memorial to remind us of what we've survived. They built walls to protect us. They tell us that outside, nature has retaken the world. But the real problems lie within. We are haunted by sorrows we cannot name. People disappear and our government denies these crimes. The Goodchild regime provides for us, as long as we stay quiet. So we trade freedom for a gilded cage. But there are rebels whoe refuse to make that trade, who fight to overthrow a goverment that silences us, who fight in the name of the disappeared. They call themselves the Monicans. I am one of them.

這是女主角Aeon一開始的自白,一個受保護卻隱瞞了所有真相的玻璃世界,生活在裏面的“人”用自由換取了這個安逸的鳥籠。只有一批人質疑這樣的存在,期望找出自己存在的真實,而暗暗地與Bregna較勁。所以我們看到了Aeon和男特工用蛇吻交換晶片;看到她和Sithandra急速奔跑,用漂亮的大動作姿態閃避化爲利器的草叢;莫名其妙的,追殺的Bregna首領Trevor Goodchild竟然變成她被cloned之前的丈夫,而且還一起被Oren Goodchild 趕盡殺絕; 後來不惜刀劍相向的Monicans同志立志剷除二人,又莫名其妙地助他們一臂之力以至全員全滅。

宛如科幻電動遊戲的電影對白,卻與原本鮮明簡單的故事劇情背道而馳,每一句是既簡潔,又暗藏深度,意有所指。所以說,我看不懂,就是因爲我英文太爛?

有個網友如此比喻:This is X-Men meets Matrix. Or... this is what the Next Generation movies could have been.

沒錯,現在想起來,這部電影和Matrix真的很類似:將簡單的故事複雜化到讓人看不懂(這個風氣應該是受日本動畫的影響,不然以前的美國科幻片劇情都相當幼稚而簡單);主角往往背負全人類對現時某种束縛的重任,而且又特別會“思考”;電影對白幾乎都能將你引入某個哲學深度;利用科幻及動作特技吸引觀衆視線;主角都很有型,而且無所不能……

很擔心以後的美國科幻特技片會走上這個路子,Matrix從續集開始已經夠讓我看不懂了。雖然說我很抗拒有精彩特效卻沒有故事内涵的電影,但我也不希望“内涵”過度深化複雜化到觀衆看不懂的地步。

真是進退兩難。

不過Charlize Theron真的很養眼,應該能成爲Angelina Jolie之後另一個性感象徵。

不過,飛機又在我還未來得及看完電影前,又到站了……

我的眼皮也撐到極限了。

May 17, 2006

日本漂流紀實——回憶中的日本(2):交通大不同

前言:很久沒有動筆的日本漂流紀實,請大家不要遺棄它!不是因爲太忙沒空寫,而是提不起勁,呵呵。我會加油的!
*************************

一直在思索第二篇應該要寫些什麽才好,原本決定動筆把這趟旅行看到最多的東西——寺廟和庭院寫下來,但是想想下,還是覺得日本的交通系統好像滿好玩的。

十五天的日本之旅,看過了美麗的風景、大自然的美妙、醉人的櫻花、傳統的古刹、莊嚴的佛寺等等,但是唯一能將這麽多美景連貫在一起的,除了交通工具還能數誰?沒了車子將我們送到那麽多不同的地方,將美景與我們的距離縮短,或許我終其一生也沒辦法想象,古人也許花上半年到幾年時間完成的旅程,我們竟然在15天就做到了。而且從新加坡到日本的距離,更是幾個世紀以前的人難以想象的舟車勞累。現在只需花上新幣952元,就能從樟宜機場直接飛往關西機場,航程不過區區6、7小時。這在鄭和的時代搞不好還會花上好幾個月的時間,航程中還要不斷的靠岸、補給糧水。

這次的行程中,真的什麽交通工具都看過、用過,除了太空船以外。往返新日的飛機、連接機場與目的地的定點巴士、Aunty Cat的私家車、日本JR電車、地下鉄、私鉄電車、京都的市巴士、京都巴士、往返京都與東京的夜巴士“青春18D”(但沒限定乘客一定得18嵗)、騎馬、模型牛車、嵐山泛舟、腳踏車、嬰兒推車……,還有人類原始的交通工具—雙腿。

基本上來説,日本的交通費普遍上算是挺高了,由関西機場到尼崎車站45分鐘車程的車票就要三、四百日元,換算過來就是四、五塊新幣;JR電車8、9個站的距離就要花上兩百多日元,等於新幣三塊多。更別提日本的計程車,要是錢包裏沒錢還真連想都別,據友人J説曾有人從成田機場搭計程車到東京市區預定入住的酒店,結果花去了三百多新元。而且聽説日本的新幹綫也是有夠貴,據説往返京都、東京的車票比往返兩地的機票還貴。作爲旅客來説,偶爾爲之還算好,長久下來累積的車費還真是讓人吃不消;但對長久生活在日本的日本人來説,這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在沒有比較的情況下,對於交通費的高低與否,也只能逆來順受。畢竟沒有了交通,日本人的生活就會陷入癱瘓之中,尤其是每天早上由近郊湧入大城市工作的人潮,就是靠交通工具來遷移。

雖然日本屬於山多平地少的土地,但是憑藉高人的科技及前人勇敢的開拓,連島與島之間都能有隧道聯接,更何況是在巨大的山陵中鑿空開道?托此福,日本的山區或郊區纔有人居住,因此日本的交通網普遍上算是相當密集,為的就是縮短城市與鄉鎮的距離,讓彼此閒的往來變得更方便與頻密,不然的話,爲了討生活的人們早就將就業機會多的大城市擠爆了。

說大不大,說小卻也不小的日本,要擁有密集而便利的交通網,的確不是件易事。因此各種類型的交通工具紛紛出現,爲了遷徙人們無所不用其極:近距離就用雙腳或腳踏車,離市區周圍稍遠一些就搭巴士公車,要避開交通阻塞就乘坐地下鐡或電車。在小鄉鎮常看到的腳踏車,在人潮洶湧的東京大城市内就不容易看到;相對的,載客量龐大的地下鉄或電車綫,在市區附近遠比郊區來得密集,而郊區利用巴士公車的人也因此比較多。

或許是交通網要遍佈日本各地真的是很難的一件事,除了在大城市幾個熱點的車站(我指的是電車或地下鐡)有電動扶梯外,其他車站幾乎要靠乘客的雙腳來爬樓梯上下月臺(或許跟日本人的苗條身材又很有關係)。而且不要以爲坐過站后,只要像新加坡MRT一樣,下車過到月臺對面就能搭乘回程的列車,日本的電車幾乎都像Dover站一樣,不同方向列車的月臺是隔開來的,所以要搭對列車,還要看清楚指示牌下到正確的月臺,不然很可能上錯車后還要多花一筆錢換上對的列車。在小地方還好,電車綫比較簡單,只有方向不同的兩列列車,若是換到大城市的電車站,單是電車綫車站覽表就夠你眼花繚亂(一個圖裏有十幾條不同顔色的車綫,幾百個不同名字的車站),更別説是在廣大的車站裏找到正確的月臺口或出口了,我就曾在東京縂車站和新宿站迷失了方向。友人J還說,單是新宿站就有200多個出口 (Exit) !

最神奇的是,日本電車有所謂“普通”、“快速”、“特急”的分別,其實在電車行駛的速度上並無分別,而是這三种區別會顯示在行使的車站上。假如說從A站到B站之間相隔30個站,“普通”電車則會一一經過這30個站,“快速”電車則會省略其中十幾個站,“特急”電車則只會在其中幾個站做特定川行。因此,乘客必須非常留意自己要到的地方是否在“快速”、“特急”電車川行之列,而且還要留意月臺上的電子板,來臨的電車屬於“普通”、“快速”、“特急”中的哪一種。既是說,這三种列車共享同一個月台,只是可能路綫不太一樣,好比走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的區別,但都能抵達目的地。坐上“普通”電車還好,起碼只是花較長的時間到達目的地;若是目的車站不在“快速/特急”電車形式之列,而你又不幸坐上它,就永遠做不到目的地,還要花更多錢絞盡腦汁想辦法到目的地去了。所以在日本使用交通工具,還真是晃神不得。

好笑的是有一次在京都,我們到奈良去,回程時看到電子板上顯示2分鐘后即將進站的是“普通”電車,而下一趟“快速”列車必須等到23分鐘后才進站,晚了一整天又累又冷的我們受不了月臺上的冷風吹襲,無法等到下一趟“快速”電車的來臨,於是搭上了“普通”電車,每一站都靠站的結果是“感覺時間好漫長”。結果在第10幾個車站靠站時眼睛雪亮的我發現月臺對面來的剛好也是回到京都車站的列車。“呃?這不是剛才我們放棄等待的那輛23分鐘后才會到站的“快速”電車嗎?怎麽這麽快就追上我們了?”想了想,就拖著友人J換上那趟“快速”列車,結果就如“快速”的字面所承諾的一樣,我們很快地就回到了京都車站。剛才在“普通”列車裏所耗掉的30幾分鐘,好像是假的一樣。

“普通”和“快速”的車費一樣,但據説“特急”的車費就比較貴了,所以說,如果你買的車票是“普通”价,如果坐上“特急”車又被抓,那還得被罰,必需到目的地車站出口去補錢。購票処附近還有專門的補票機器,讓你能將不足的金額補上。

說到電車,我最受不了的體驗是從東京總站搭乘JR綫前往成田機場,不是說你買了車票就萬無一失了,決不是這麽簡單。你還要找到那條專屬綫的入口,下到正確的月臺,別以爲找到正確的月臺就沒事了,你還要依據時刻表搭上對的列車。那個月臺的列車雖然都是前往同一個方向,但是到站的列車的終點站都不一樣,前往成田機場的列車一個小時内只有兩趟(一趟是快速、一趟是普通,快速的價錢會比普通來得貴),其他的列車可能在成田機場前不同的站就停駛了,所以你還必須留意到站的列車是否是那輛能帶你到目的地的列車,否則,必須趕在特定時間Check In的你,説不定會在不知名的地方抓狂。

結果這個事實,我和友人J在月臺苦候了40多分鐘才搞明白,而且還讓一個喝醉酒的歐吉桑給越弄越糊塗。經過約1小時的等候,看著眼前的列車來來去去,才發現前往千葉方向的這條JR綫的列車,居然在中間幾個車廂是兩層式的!而且還有幾個綠色席位的特別車廂,是位子比較寬闊的特等席。乘客進入特等席,就一定會有位子坐,不過席位會有人另外來收錢,價錢比起其他普通車廂來得貴。早就賣了普通票價的我,結果不捨得多花一點錢坐上特等席,也不捨得搭乘快速列車,結果預定在下午4點Check In 返新飛機的我們,從2點25分抵達月臺一直等到3點19分,才踏上那列肯定前往成田空港(機場之意)第二終站的普通列車。而且整趟車程不失友人J所言,整整一個小時30分鐘!幾乎4時45分才抵達成田空港。

日本在旅遊方面還真為遊人作了非常方便的優惠服務,例如我們在京都時候,就有所謂的“京都交通一日券”或“二日券”,憑藉著薄薄的一張卡,你能在一天或兩天中有效並無數次的使用指定的交通工具。一日券售價1千日元(約新幣14元)、二日券2千日元,可使用的交通工具包括市巴士、京都巴士、烏丸綫及東西綫地下鉄,涵蓋的有效範圍幾乎包括整個京都主要觀光區(我們7天的預定行程中只有嵐山、鞍馬、宇治不在有效範圍内,換句話說,要另外付錢)。如果你能事先更有效地規劃並安排行程,甚至可以購買售價500日元的“市巴士一日乘車專用磁卡”,不過相對的,你就只能乘坐“市巴士”而已。

京都的交通規劃相當完善,單是靠巴士就能走遍整個京都了,真可説是所到之処都有巴士。而且京都市內等價區間內是220日幣(新幣3元左右),換句話說,在等價區間,只要一上車,就是220日元,不管你是經過1個站還是20幾個站都是一樣價錢。在我行程記憶中,只有嵐山不在等價區間内,也不在一日券的有效範圍内,得另外付錢,不過車費只有190日元。而且京都巴士特別不同,是從後面上車,由前面下車並付錢或刷磁卡。

由於日本交通需求量極大,故除了國營交通外,還有縣市經營的交通及私營交通,故可使用的交通卡也大不一樣,每個機構都出了不一樣類型、性質的交通卡,有時還有各自的優惠,以圖吸引各自的搭客群,不像新加坡Ezlink一卡在手萬路通那麽簡單。單講京都市巴士,就可同時使用整理劵(在後門上車時就插入機器中,但我還是搞不清楚它的使用方法)、硬幣、一日券或二日券、“市巴士一日乘車專用磁卡”(可直接跟開車的巴士司機購買)、Traffica交通(京)磁卡(一種prepaid card,分成1千日幣機3千的兩种,我弄丟二日券的第二天就買了1千日幣的那種,結果最後還是沒能用完)。其中有些卡還可通用于京都電鉄或地下鉄(當然電鐡、電車、地下鉄、日本JR都有各自的售票機和票根),真是百花齊放各放異彩。

可能看官看我說了那麽多,會搞不清電車和地下鐡有什麽不同。電車與地下鐡的分別就在於:一個在地面上,一個隱藏在地底下;一個是戰前鐵路的結晶,一個是避開地面上到達極致發展的后現代科技的產物。基本上車費價格相差無幾。或許在運作、技能上還有其他的差異,但對於只在日本逗留15天的本人來説,這已經是我所認識到的全部了。

當然,越在郊區的地方,巴士電車就沒能這麽便利,還有些地方是只有私家車的人才能涉足的寶藏。像是在三田的第三天,Aunty Cat開車帶我們到三田郊區的菜園去玩。那是個有山有水,怎麽看周圍都沒有電車或公車,或許還要從車站跋涉許久才會到達的地方。不過也多虧交通不便利,我們才能在這僅有的大自然中享受一絲天然的空氣,看見一大片歐巴桑和吉桑用心栽種開墾的菜園,親手摸到根仍長在泥地裏、菜市場常見的蔬菜。我不是沒接觸過大自然的小孩,但是看見大一片沒有機械存在的菜園,還是忍不住興奮起來,感覺自己就像“龍貓”裏那對搬家到鄉下,對一花一草感到新奇無比的姐妹花。

Aunty Cat公寓底層的停車場,幾乎為每家住戶準備了特定的停車位(還寫有該住戶的姓),但是停車位面積相當有限,雖然Aunty Cat口口聲聲說自己的駕車技術不好,不過停車技術不好的人恐怕難以做到一次就停好的地步。所以說Aunty Cat, 放心,你還是挺強的!

在日本另一個令我目瞪口呆有關交通的技術就是“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雖然說GPS在歐美發達國家並不少見,但是日本是目前GPS系統最大的市場,也是亞洲唯一出產使用有内建GPS汽車的國家,而我竟能有幸親睹它的真實芳容。何謂GPS 呢?GPS 是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的縮寫。只要擁有接收機,不論在地球的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可輕易地免費接收GPS 衛星所發射的訊號,進而得到正確的位置、速度及時間資料,或者進一步與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整合,而達到導航、追蹤等功能。它根本就是不會看地圖和路痴的救星!只要花錢在車子上裝置ITS的屏幕,在開車的同時啓動ITS,就能通過衛星捕捉,並在屏幕上顯示你連人帶車的現在位置。同時可輸入你要前往的目的地,屏幕上將會顯示出系統建議你的行駛路綫。就連對日本公路路綫極不熟悉的歐巴桑也能輕鬆在公路上行駛,科技真是太便利了!

我發現,原來電子機票的使用在日本航空並不常見,所以在樟宜機場JAL Check In 櫃檯,櫃檯服務人員在接獲我們的電子機票后,竟然從脖子上的職員証裏拿出“武林秘籍”,看看如何處理電子機票的登機票出票手續!

我還發現,原來往返新日兩地的搭客量還是蠻驚人的,雖然只是比Check In 時間遲了20分鐘,但是座位劃分已經七七八八,我們兩個人去程和回程都被分隔開來。不知是日本/新加坡搭客Kiasu,還是他們都很守時?

總的來說,在日本運用便利的交通網旅行是一件相當有趣的事情,比旅行社承包的巴士專送好玩的多。尤其是自己看地圖、找路綫、問路、找車站、看車站票價圖覽、買車票,不懂的又再問車站站長、行人搭客,迷路之後終于找到目的地的喜悅……在這期間和許多人接觸、交流,自己仿佛也變得勇敢一點。這,或許就是旅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