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14, 2005


Distance Posted by Hello

這麽……遠,那麽近……

這麽遠,那麽近……

中文譯名不是蓋的,簡短的六個字就貼切地帶出了電影的主題,雖然有抄襲德片《咫尺天涯》(Far Away, So Close)的嫌疑。日文戯名就乾脆直接用英文,叫Distance。

不論中文英文還是日文,看戯名就知道,這是一部關於“距離”的故事。

電影要講述的不是地方與地方之間跨越空間的距離,也不是超越時間年代的距離,而是人與人之間相處之間無形的距離。

首先簡單介紹導演是枝裕和這個人。

“1962年6月6日出生于东京都,1987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文艺科,之后加盟TV MAN UION制作公司,主要拍摄电视纪录片。”這段經歷對其往後發展極其重要,他的電影作品因此受到影響,多帶有紀錄片式的紀實風格,淳樸而質實。而且他總能在衆多社會現實題材中選出一個多數人忽略卻又非常重要的一個生活層面作爲拍攝切入點,相信這種對題材選擇的敏銳度應該也是早期這段經驗的鍛煉成果之一。

是枝的電影產量並不多,較出名的也只有1995年處女長片《幻之光》(Maboroushi no Hikari),1998年的《下一站,天國》(After Life), 2001年的《這麽遠,那麽近……》(Distance), 2004年的《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Nobody Know)。向來他手下的電影題材都圍繞在人的生命之間展開,生離死別一向是他電影中重要的命題。聽説最新一部古裝片《花樣奈穗》還在製作當中,改編自《黃昏清兵衛》原著作者古典小説家藤澤周平的同名小説,古裝題材可説是是枝的初體驗,演員陣容還算是滿強大的,包括宮澤理惠淺野忠信岡田准一,談的也還是生和死的問題。上映日期要等到製作完成后的明年暑假,引頸長盼的觀衆應該不少。很諷刺的,要不是他的《無人知曉》分別在戛納電影節和威尼斯影展上獲獎,恐怕他的緩慢紀實與細膩的特色不會由“無聊”變成一種褒獎。貶與褒僅在一線之間,差別在於少數代表權威的電影人士是否給你一個肯定,讓更多的平庸者對你另眼相看而已。

他最欣賞崇拜的竟然是臺灣導演侯孝賢。處女長片《幻之光》據説就是向侯導致敬的作品。改編自日本作家宮本輝同名小説,但是細膩緩慢的呈現手法可説是與侯導的長鏡頭不遑多讓。

導演是枝裕和出了名的以紀錄片紀實方式緩慢呈現主題的手法在這部2001年的電影中再次重現。《這麽遠,那麽近…》的出發點源自于1995年東京地鐵沙林毒氣惡性殺人事件,這個由奧姆真理教執行的無差別殺人行動導致12人死亡,上千人受傷,同時也使日本陷入恐怖主義的恐慌之中,村上春樹還因此花了幾年時間調查並完成了報告文學《地下鐵事件》。恐怖行動除了在當時的社會上造成震撼,接連成爲社會新聞頭版外,即使在事件發生的幾年后還是以某种程度的陰影留在某些受害人或其家屬心中。是枝便針對事件的後續影響展開,採訪了上百名受沙林毒氣事件影響的關係者,經過仔細的過濾與沉澱,加上個人的想象,他完成了這部作品。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並不是在電影完成的2001年,而是在2004年麻原彰晃被判處決的一年后。然後,透過是枝裕和的《這麽遠,那麽近…》,第一次站在不同的角度,不是被害者,也不是加害者,去看事件的發生與影響。

是枝裕和並不是直接採用沙林毒氣殺人事件作爲電影核心的背景,只是他很巧妙的虛構了另一場宗教恐怖殺人事件,不見一滴血地去陳述恐怖事件的影響及留下來的人心中的沉痛。故事就發生在事件結束的三年后,由四個來自不同年齡、不同生活圈子的人展開,不論是花店的老闆,還是年輕游泳教練、上班族,甚至中學教師,一年365天看似毫無交集的生活卻在某一天集合在一起。四個人每年的那一天都會相約到某郊外的山區去,在山裏的湖泊邊緬懷死去的親人。問題是:死去的親人不是恐怖事件的受害者,而是當年策劃恐怖行動的加害者。

然而山裏並不只是他們四個而已,還包括偷走車子的神秘人和一個當年背叛其餘5個事件關係者的逃兵。當年逃兵背叛其餘5人並將事情揭發出來,恐怖行動因而並不很順利地執行,剩下的五人於是在當時集會合宿地點附近自殺,並將骨灰撒入湖中,而逃兵也因此坐了幾年的牢。而事發后的今天,來到現場的5個人各自懷抱不同的心情站在他們葬身的湖邊。更因車子被竊走而不得不留宿山中,那一夜,5個人在百無聊賴的寂靜之中被迫面對死去的人、自己、以及面前的人,去回想加害人、親屬、死者、幸存者之間到底是個什麽樣的關係。

結果我們看到的是距離,不論是在加害人與家屬間,還是悼念者之間,甚至加害人小組之間都存在著距離。人與人即使生活在同一個空間中,睡在同一張床上,還是免不了有心靈上的距離,所以加害人永遠的離開了親屬,而留下來的人也搞不懂爲什麽自己的親人會因爲宗教偏執而做出這樣的恐怖事件。然而即使懷抱著相同的理念,也會因爲投入的多寡而產生差異,形成距離,所以逃兵逃走了,他無法理解小組中其他狂熱者眼中看見並渴望的新世界。但是,奇怪的是,並沒有血緣關係的那批加害人卻因爲信念與宗教的力量,和自己的教友在山中過著比和自己的親屬還要親近的生活,心靈距離的微妙不明或許就是是枝裕和想要交由觀衆思考的東西了。

是枝還饒有興味在完筆前作了一個設定:逃兵對花店老闆說,你到底是誰?你說你是夕子(死去的加害者之一)的弟弟,但是她跟我說過他的弟弟已經死了……。我完全搞不懂是枝的陷阱設在哪裏?花店老闆到底是不是夕子的弟弟?他燒掉的照片是不是夕子和他小時候的合照?那他和醫院裏的那個老人又是不是父子?如果都不是,他又是誰?即使再看過一遍相信也找不出真正的答案,反正那本來就不是是枝要表現的企圖,人物間模糊曖昧的距離才是他想要表達的現實。這個世界上既然有同床異夢的夫妻、一起成長卻完全不了解彼此的兄弟,也就一定會有像敦這樣莫名卻又無比親切的陌生人。人和人之間的相處可以那麽簡單,也可以是如此複雜,世界正產生于此。

網絡上有句流傳的話非常美妙,“世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不管它是不是出自印度詩人泰戈爾之筆,還是張小嫺從網絡演變中得到靈感,總之它非常貼切地表達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世上最遠的距離並不是物理上的空間,也不是宇宙銀河間的光年,而是心靈上的無形距離,看似近,卻又那麽遠……

June 11, 2005


After Dark Posted by Hello

陷入村上春樹《黑夜之後》城市裏的真實

自從長篇的《海邊的卡夫卡》在2003年推出后,批論家對村上春樹這部長篇矩作的讚揚聲一直是沸沸揚揚的,《海邊的卡夫卡》也一直被擺在書店日本文學書架上的最前綫,圖書館老是找不到這本書只因不間斷地在不同人之間轉手,以至這本村上最新作品《黑夜之後》(又譯:《天黑以後》)推出以來我幾乎沒有注意到它的誕生。直到在2005世界書展上某一個小攤位上發現它的存在,才驚覺村上大師又有新作品問世了。而且,應該已經出了好一段時間了吧?不然我也不會這麽快就在圖書館的書架上找到它了。

天黑以後》是一部很容易看的小説(我比較喜歡這個譯名),不到一個星期單靠上下班的交通往返時間就能消化完畢。上網查了查,其中一篇書評説道:“這是村上春樹25年來第一部完全以第三人稱寫就的長篇小説”。當然,村上大師一向來就以第一人稱“我”化身為自己筆下作品的主人翁,我們感覺上就習慣把“我”當成村上先生這樣的角度去感受村上的書中世界,仿佛那是一扇通向村上内心世界的唯一出口,把它當作是更加貼近村上的唯一途徑。但是,《天黑以後》的主角再也不是代表著村上先生的“我”了,反之,“我”隱身到了觀衆/幕後人黑子的位置,靜靜地佇立在小角落一旁引領著讀者注視著故事的發展。“我”並沒有消失,他還是潛藏在小説中,與讀者同在。在《天黑以後》,“我”變成了“我們”,假如說村上的作品是一部電影的話,他就由攝像機裏被拍攝的對象邁出這個框架來到觀衆的世界,和“我們”一起坐在觀衆席,像是一個操作攝像機的老手在電影試片會上引領大家進入故事情節中。

剛才我將村上的作品比喻為“電影”並不是隨便舉例而已。《天黑以後》是一部以電影劇本的語言及角度寫就的作品,非常的細膩,每一個場景的交代都非常的小心謹慎,每一個角度的變換也註釋得清清楚楚,人物的外形、穿著、談吐、心情一覽無遺,而且整部長達229頁的小説實際上只說了由午夜11:56到清晨6:52分短短七個小時的故事,這樣的篇幅幾乎很容易濃縮成一部電影的長度,故事情節也很像一部類似岩井俊二是枝裕和小品電影的風格(蠻像《燕尾蝶》)。自市川凖導過《聼風的歌》之後,長久以來幾乎沒有任何人膽敢改編村上老師的作品將之拍攝成電影(據説村上老師也不讓),村上詩意的語言與抽象的腦部活動流程及内心話畢竟不容易用電影的形勢作完美的呈現,弄得不好還會被村上迷們強烈的攻擊與詛咒。或許村上老師覺得相較于其他同行,對於自己鮮少有作品呈現在大熒幕上也會覺得寂寞了吧?因此就乾脆自己來寫成一部像電影劇本的小説,煽動有心的電影人士?聽説市川凖又再度挑戰村上春樹的小说,2004年的「東尼瀧谷」(Tony Takitani)改编自村上春樹短篇故事集《萊辛頓的幽靈》其中一節《東尼瀧谷》,电影是還沒看,也不知道又沒有機會看,但聽説電影色調很冷,配樂是坂本龍一,女主角是宮澤理惠

在《天黑以後》,村上老師帶領著讀者們以無形的眼睛(攝影鏡頭?)以鳥瞰的方式俯視這一個陷入黑夜以後的城市。於是,我們的視點以穿插的形式不間斷地落在幾個人物身上:連續失眠不願回家的19嵗少女淺井瑪麗、她21嵗昏睡2個月的姐姐淺井惠麗、在電視中超現實空間出現的無臉人惠麗中學時的朋友高橋、以暴力傷害異國妓女的白領夜間上班精英白川,並且以他們在某一天午夜11:56到清晨6:52之間身処的地點不停的切換場景:Denny’s 餐廳、惠麗的房間、情色旅館Alfa、連接惠麗房間異樣的抽象空間、Skylark餐廳、白川上夜班的公司、高橋練習直管喇叭的地下練習室、24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清晨寧靜無人的公園、惠麗現實中的睡房……。故事就在這座陷入黑夜中的城市裏的7小時間展開。

以前看村上春樹作品縂有一種不切實感,或是是因爲那都是屬於敍述者“我”的世界,感覺和我們的世界沒有關聯,甚至連呼吸的空氣都是那麽不一樣。但是《天黑以後村上用了一干虛構的第三人稱角色構成這部小説,反而讓我有種“他們的確活在這個現實世界中的某個角落”的感覺,仿佛村上終于走入了我們的世界,即使故事中發生的事件是那麽的不平凡又佈滿巧合。坐在Denny’s 餐廳的瑪麗遇上兩年前陪同姐姐惠麗約會時對象的同伴高橋,再因爲高橋的原因會說中文的瑪麗被Alfa旅館的經理找來幫忙一件中國妓女被傷害事件,施暴者就是精英的夜間上班族白川,而他似乎又和陷入昏睡的姐姐惠麗有一種無形的聯係。在短短229頁不到7小時的故事中,我看到了現實世界中人和人相處的模式,社會的樣子,還有我們既是完整的個體、也是構成這個社會整體的一小部分的事實。

喜歡咀嚼村上的文字,仿佛可以感受到同樣的心情,看到村上眼中看見的世界。説白的一點,就是:村上怎能寫出我所看到感受到卻又寫不出說不出的一切?就像一開始的鳥瞰式描繪的夜間城市:“透過飛在高空的夜鳥的眼睛,我們從上空捕捉那光景。在寬闊的視野中,都市看起來就像一個巨大的生物。或者說,看起來就像許多生命體糾纏在一起所形成的一個集合體。無數的血管,伸展到無從掌握的身體末端,讓血液循環,永不休止的更替細胞。……”還有就快結束前的一句:“弦月化成白色沉默的岩塊,變成遠方遺失的訊息,浮在西邊的天空。……”

有人說,村上小説在中文市場的成功,可以歸功於賴明珠的翻譯。的確,比起中國版的譯文,我還是比較喜歡臺灣香港版中的賴明珠。許多讀者更是專注鍾情于賴明珠的譯文版,透過賴明珠來了解村上的文字世界。

問題來了:那我喜歡的到底是村上式的敍述文字,還是賴明珠的譯文堆砌?

June 03, 2005

三島由紀夫死前的智慧寓言

最近看了三島由紀夫的《不道德教育講座》。

本來以爲,起碼在28嵗以前不會想看三島的作品,即使知道他是日本首屈一指的文學作家以及聞名海外的小説作品《假面的告白》在我逛圖書館的時候不時出現在我的眼前,都沒有想要嘗試閲讀三島由紀夫的欲望和勇氣。因爲這個男人實在太難搞了。

1925年出生的三島,日本國内正在醖釀的軍國主義情緒伴隨著他的成長,一個年輕氣盛充滿抱負的青年和國家呼吸著一樣的空氣,和國家逐漸擴充軍力和野心一樣,他將瘦弱的身軀慢慢鍛煉成顯現男性肌肉美的強健體魄,在精神與肉體上幾乎都與日本軍國主義同步而行。然而舉國越演越熾的軍囯情緒就在1945年達到最頂峰的時刻突然像綳緊的琴絃一樣斷裂,愛國的精神換來戰敗的屈辱,驕傲變成頽喪,侵略宰割的強者被對調爲任人魚肉的弱者。這不論是對一個國家的信念,或是深信國家政策的日本國民而言都是重大的打擊,更何況是一個自小生長在這樣一個環境的三島?就像是突然被強迫否定自己成長以來的所有認知,要放棄自己一直堅信的理念並且得表示唾棄,男性的尊嚴蕩然無存,他的自尊心遭受了極大的傷害。

整個社會的動蕩與氛圍的變革讓他的精神遭受前所未有的激蕩,他思考思考再思考,在戰敗的情緒當中和國家一起接受事實進行自我調整,發現無法對自己之前所苦苦崇拜追求的男性肉體美釋懷,國内戰敗宛如被人蹂躪強姦的空氣讓他的男性自尊如陽痿般一蹶不振。他的男性尊嚴爲了找尋釋放的出口,終于在自己隱隱的潛意識中發現了一條活路,1949年,他完成了《假面的告白》,主人公以自剖表白的口吻敍述發現自我特異性同性戀傾向的心路歷程。這部作品引起軒然大波,在衛道士的眼中也成爲特異者。儘管在諸多非議與攻擊聲下,擁有多部知名作品的三島還是在自己四十五嵗的那一年獲得世界藝術界的殊榮肯定:他是“世界一百人”中唯一入選的日本人,甚至身為師傅在1968年便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川端康成都沒能獲得這項榮耀。

被美國人譽爲“日本海明威”的三島似乎並沒有滿足在這樣的讚美聲中,在人生到達頂峰的時刻,他似乎對1945年日本和自己的男性尊嚴同時戰敗一事耿耿於懷。結果“他對進行軍事訓練的右翼團體的同志留下檄文,並在辭世之歌托付了自己「諫世」的感懷,並衝進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室,然後在陽台上呼籲自衛隊隊員起義”,他選擇用日本傳統的方法自盡—切腹,由心愛的同志為他介錯。在幕末明初的日本所盛行的武士道中,武士莫不以切腹自盡為人生最高美學,切腹者用小刀切斷自己的腸子后,擔心殺傷力不足死不成又半條命,便由自己信任的人擔任介錯,將他們的頭砍下,完成切腹自盡的最後儀式。三島在幕府結束133年后選擇以這種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雖然事後世人都定義他為“軍國主義狂熱分子”,認爲他捨棄不了年輕時代奉若神明的軍國主義信仰而且對國家當時的對外軟弱的姿態感到失望因而採取這樣的舉動。我當然也認同這樣的因素有一定的作用力,但我始終覺得三島更加重視的是對“美”的追求。自殺方法可以有份多種,爲什麽選擇切腹?武士道中切腹是對自己的錯誤舉動負責的交代行爲,可是三島切腹又不是為日本軍國主義的錯誤罪行表示贖罪,相反的按照一般人所深信他若是為哀悼軍國主義的去勢而切腹,反倒是和切腹行爲的原始義涵背道而馳了。

我想,他的切腹可説是和幕末的那一批保幕派如出一徹。保幕派在維新派當道發現大勢已去,一個接一個“被迫”自殺,被要求以武士道承擔錯誤的準則以切腹來負責,實際上其實也是對自己懷抱的理念繼續堅持的表現:既然我的信念在這個時代已經失勢,不如就讓我懷抱著它到另一個世界去繼續堅持吧?根本就是不認輸不承認失敗的想法。這種表面上是認錯實際上是對自己信念繼續堅持的“美”的觀念,似乎在三島身上繼承了。他真要是為軍國主義犧牲,可以選其他的方式:自焚、自爆也都是壯烈震撼的犧牲方式,爲何偏偏選擇老祖宗的死路?結果使人到現在還在為他的死法和原由辯論不止、繼續揣測, 連死了都還要麻煩影響到那麽多人,所以我才說這個男人難搞。

但是這本《不道德教育講座》倒是出奇地幽默風趣,書中吹的是一股黑色幽默的暗諷。世人皆講究德行要求道德,他卻反其道而行要求世人放開束縛跨出道德門檻,要多説謊、要欺負弱小、要欺壓女性、要在言語上表現更多暴力、要多炫耀、要更狂妄……所有原本被讚譽的美德都被他譏為虛僞,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字裏行間又流露出一定的道理,讓人不得不信服。

其中有一篇讓我忍俊不住,叫做“應該主張文質柔弱”。文中說提倡男性陽剛美的時代仍在盛行,日本仍舊沉迷在棒球選手陽剛氣昂的運動世界中。他建議新一代的男性應該變得更柔弱、態度更軟弱、體格更纖細、性格更沒用、更無擔當的責任感。他認爲政界的那些老頭計算的是年輕人擁有自己所沒有的年青力盛,因此會作出一大堆舉止去利用年輕人。爲了不讓自己淪爲政客老頭手中利用的工具和犧牲品,年輕男性應該變得更加柔弱無能,那麽老頭們即使有心就不會也不能打你的主意,而且其他國家也不會動不動就懷疑你國内的軍國主義是不是又會興起了,誰會擔心養了一群脂粉味濃厚軟弱無力的黃毛小子的國家會來侵略他們的國家?

果然如三島所料,日本現在就是一個這樣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