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30, 2004


Picnic Posted by Hello

Picnic夢旅人

我們沉醉在自己的國度,儘管世人都不了解我們。
我們擁抱著自己的自由,雖然家人並不接納我們。
我們輕踏著自己的步伐,帶著野餐籃子走在狹窄卻又無盡的走道上,感覺像通往無窮的盡頭,就算別人用差異的眼光注視著,我們依然勇敢的前進,深信這限制的走道將帶領我們到另一個世界,末日的世界。
而你,末日啊,我們會否在走道的盡頭看見您呢?
想到你可能會在這條道路的盡頭等著我們,心中燃起了莫大的勇氣,擴越了心理的障礙,穩健地踩在狹窄的走道,仿佛它是那麽的寬廣。
努力的走,自信的走,就算不小心墜落了,也要努力回到那唯一的路,因爲那是見您的唯一契機。
三個只剩下兩個,我們來到了走道的盡頭,望著一片無際的海洋,只見到紅紅的落日,卻沒有見到末日。他舉起撿來的槍,向空中的餘暉射出三發子彈,卻沒有見到期望中的世界,我奪過手槍:果然我還是得死吧?讓我洗清你全部的罪過……
子彈穿過了太陽穴,紅色濺上了他的臉,在落日前終于見到了我們的末日,生命像死去的小鳥一樣墜落,空中揚起落到地面前的黑色羽毛。

******************************************************************************


就像一開始一樣鋪排在地上被碾過的玫瑰,他們美麗的世界始終不被他人所接受。躺在地上的玫瑰並非嬌貴的花朵,僅是落在爛泥灘裏卑賤的穢物,就像在正常人眼中的他們一樣。

他們是一個自以爲是一只烏鴉、撐著骨架折損的黑色破傘的可可、另一個是擁有優等生與智慧犯氣質的卷毛、還有笨笨呆呆膽小怕事又好色的小悟,帶著一個空的野餐籃子,跨出被限定的界限,踏上尋找末日的旅程。途中他們得到了一個洋娃娃、一本聖經、一把手槍和一隻斷手,他們遇到了一個笨警察、一群唱詩班的小孩、還有一個好奇溫柔的神父。

這不是一段救贖的旅程,沒有人因爲這場旅程而得到了解脫,儘管發生在我們眼前的是另一種形式的解脫。在他們尋找末日的旅程中,我們只從畫面中看見毀滅,一種沒有特殊意義不假思索的毀滅,一個個單純而直接的死亡。或許,對於那些不屬於我們這個世界的他們來説,毀滅與死亡是離開這個世界的桎梏的最好的辦法。

這是一場特殊的野餐之旅,儘管大大的野餐籃子裏其實什麽也沒裝著,他們還是樂此不疲津津有味的吃著;或許就跟尋找末日的旅遊目的一樣,好玩的不是結果,快樂的是遊戲的過程,誰還會在乎野餐籃子裏和手中握的是不是真正的三明治?

他們的世界沒有人懂,就連他們自己也不會懂。而他們爲什麽不屬於這個世界而變成了另一個世界的居民,是很奇怪而值得思考的事情。到底是因爲一開始就不正常才會作出不正常的事,還是因爲作了不正常的事才變得不正常?但那已不再重要了,因爲等在他們前方的只有末日和毀滅。

這,是野餐之旅的目的,也是他們自找的。

*********************************************************************************
Picnic 夢旅人(1996)
岩井俊二以反映精神病患者為題材的短片《夢旅人》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記者評審委員會獎。

演員:Chara可可(CoCo)
淺野忠信卷毛(Tsumuji)
橋爪淳小悟 (Satoru)

November 23, 2004


Old Boy Manga Posted by Hello

Old Boy

那天和一個網友聊起“老男孩”( Old Boy)的結局, 我才再一次去回想深思這部電影。很難得的,某些畫面竟然仍清晰的映在我的腦海中,甚至畫面中一些細節的部分就像如臨眼前般清楚。

Old Boy,改編自1997年日本漫畫オールド・ボーイ(全套8冊),由韓國導演朴贊旭重新改編后拍成2003年的電影版,其中作了不少更動。雖然本人沒有機會看過日本原著漫畫,但是卻相當喜歡這部韓國化的電影,尤其是導演的編劇手法及故事鋪敘和一些細節的設定。

這部電影上映時有一大特點,就是電影公司千番囑咐看過電影的觀衆千萬要保守“秘密”,不要洩漏電影重要的情節及設定。我可以深深了解電影公司的用心良苦,的確這部電影最大的魅力就在於“真相”。很多電影都有如此的設定,像是有名的Six SenseThe Others, 韓國電影 “向左愛,向右愛”, 日本經典“情書”等等都有類似重要的“秘密”情節,而觀衆的心就在那重要的一點發生時頓時糾結起來,思緒與之前零散的片斷頓時清晰地連接起來,不自覺地發出“啊”一聲。而電影的確會因爲“秘密”的洩漏而讓人覺得意興闌珊。

但是Old Boy還是不一樣的,觀衆並不會因爲知道了那一重要的“秘密”情節而腦袋清晰起來,也不會因爲恍然大悟而變得輕鬆起來,就像電影裏的男主角“大修”一樣,反而因爲知道了事實的真相而變得心情沉重起來,結果反而期盼能就此忘記一切……

電影Old Boy的中心主題是由“恨”引發的“復仇”。恨在人的心中燃起憤怒的火焰,具體化為實踐即為“復仇”。雖然最近市面上流傳了一批復仇電影(如昆汀的復仇人物系列),但是卻只是偏離主題淪爲充斥血腥畫面的單純暴力電影而已。換句話說,在刀光劍影鮮血四濺以外,我看不到復仇人物心中燃燒的憤怒與仇恨。而Old Boy確實地讓我感覺到人物復仇背後的深切怨恨。

Old Boy 的故事内容挺簡單卻很稀有:有妻有女的中年男子“大修”有一天遭人綁架,結果被莫名其妙地囚禁了15年。15年中,他從生活中唯一與現實有聯係的電視新聞中得知自己的妻子慘遭殺害,女兒就此下落不明。在莫名其妙的囚禁生涯中,在他胸口中燃起了憤怒與復仇的火焰,他決定有朝一日離開這個牢籠時,一定要把關起他的人全部殺光。15年后,他又莫名其妙地離開了那個牢籠,準備找出事實的真相,開始他的復仇行動。然而等在牢籠外的,卻是一個又深又殘酷的事實黑洞……15年的牢籠生涯,僅是一個開始……

Old Boy 不折不扣是部復仇電影,讓我我最震撼的是,人的復仇竟然可以持續15年,在歲月飛逝那麽久之後仇恨依然那麽濃烈。雖然到最後加害者與被害人的界限竟如此模糊,但它也清楚地反映了一個結果,仇恨的背後只有痛,到最後復仇的雙方也只能面對最殘酷的事實,而復仇的行爲本身並沒有因此使得原本沉痛的心變得輕鬆,反而向最壞的終極疾駛狂奔而去。或許可以說,這部電影是一部反面教材,是佛家要人們放下心中仇恨的最佳現實範本。

Old Boy 的血腥暴力畫面是毋庸置疑的,其中最令人不忍卒睹的是拔牙與剪舌的畫面,帶給人視覺上極度的震撼。但是這種暴力畫面對我而言是特別的,像《大逃殺》、《座頭市》或是Kill Bill,殺戮的畫面頻繁的令人精神麻痹,特設的鮮血四濺像是在表彰殺戮的藝術美感;而Old Boy卻讓人感覺到暴力最原始的本質-- 殘痛,當主角用鐵鍬將混混的牙齒一根根地撬下來時,你可以感覺到自己的神經產生相同的痛。導演用畫面結合聲効營造出最殘暴的畫面,讓觀衆產生和角色同樣撕心裂肺的痛楚。

電影中最引人爭議的或許是男主角在電影結束前的那慘然一笑。那個笑容到底蘊含了什麽意義?在和某個網友互相交換了意見之後,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反復思考及回想,做出了一個個人認爲最合理的解釋。那一笑,並不是因爲男主角因爲忘記了痛苦而發出的會心微笑,也不是因爲女主角緊擁他向他示愛所發出的歐吉桑憨笑,那絕對是一種痛徹心扉的慘笑。原本我認爲男主角因爲睜開眼發現催眠無效而淒涼地笑,後來回憶起雪地上那僅有一人的足跡,才發現原來最後那催眠的過程完全是男主角自己的幻想。那個記憶實在太沉痛,痛得讓他多麽想出現一個潛意識中見過一面的催眠師將記憶完全消除。然而睜開眼之後發現那只是自己的妄想,慘痛的記憶依然縈繞不去,說不出又忘不掉的痛苦,讓他發出那種痛徹心肺的慘然一笑。

也對,若是要消除記憶,他究竟要選擇忘掉什麽才好?是忘掉那個不可挽救的“錯”?15年的牢籠生活?年輕時犯下的過錯?還是徹底忘記自己作爲人的存在?而我的心理,隨著主角一起沉痛起來。

November 01, 2004


Old Boy Posted by Hello

Violent Movie暴力電影

上個禮拜或許是我的暴力周吧?連續看了四又四分之一部的暴力電影。先是星期二拖了一个好久不见的朋友去看了一部让他後悔同意應約的暴力韓國電影《情獸》(本地譯名)“Old Boy”,當片中混混的牙齒被男主角用鐵錘撬子一根一根地撬下來時,原本聚精會神的我還故作鎮定看著那血淋淋的一幕,坐在身邊的他早已大呼受不了且一臉悔恨懊惱著爲什麽會被我帶來看這種畫面遭受著這樣的精神酷刑……

接下來星期五一連休假3天的我窩在家裏看了幾個禮拜前買來的DVD,竟然是我夢寐以求渴望已久的日本超血腥暴力的話題之作:《大逃殺》及《大逃殺II》。看完的感想是:果然是暴力經典!續集或許是老爸死後兒子稍微無能無法繼續呈現父親營造的經典暴力,一些自圓其説的説教及幼稚的理想化加上日本傳媒產品特有的青春熱血努力上進的概念宣揚,而使片子顯得有些薄弱(和看完Returner后有一樣的感覺),但是導演深作(兒子)膽敢借助電影公然抨擊諷刺美國反恐的暴力手段的勇氣卻令人嘉許。可是我先在這裡警告:不想嘗試沒有勇氣見血的人最好別看《大逃殺》,尤其是那些意志薄弱的人,因爲那些殺人見血的畫面看多了是會讓理性的神經變得麻木的毒藥。而影片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會薄弱得令人絕望,一個人存活在世上的孤獨感會侵襲你而久久不能散去。看多了不是會自殺就是會殺人。

而周末兩天我又斷斷續續地看了姐姐買的香港電影《大隻佬》。老實說,這是一部比想象中還要好的電影,故事的發展設定甚至還牽扯到佛學中的因果,有那麽一點禪的意味。而電影中一些武打畫面的設置和暴力血腥的華麗程度甚至比起西方電影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劉德華也真的證明了自己不是空有一張漂亮面孔的實力派演員。只是香港電影始終沒能超脫一些俗氣的低級笑料和一些“經典”“大牌”的模式讓我有些遺憾而已。

剩下的那四分之一是還沒看完的《新警察故事》。單是看了開場的半個小時,可以了解到友人J當初說這是部好看的電影的原因,情節是滿緊湊而有節奏感,當然血腥暴力的程度(以開場30分鐘而言)還不及以上四部電影,但或許,這是一部可以期待的電影吧?(對我而言起碼是一部B+強片,劇情片种畢竟不是我喜歡的調調)

這四又四分之一部電影,除了暴力與血腥外,意外的竟然還有一個共同的母體:復仇。《情獸》說的就是一個男人間用極爲殘酷且難以想象的手段互相報復的故事,而《大逃殺》中被少年們瞧不起的大人就利用殘酷的BR法令讓少年們自相殘殺,以他們踐踏自己脆弱的自尊為理由作出殘酷的報復;而被BR法令逼迫的走投無路的少年們在續集就成爲大人口中復仇的恐怖分子,對世界上所有的成年人作出復仇宣戰。《大隻佬》中的因果其實就是古人常說的一句“怨怨相報何時了?”的電影版,一世又一世的互相殺戮還不如放下心中的仇恨消解了彼此間的因果報應。而《新警察故事》嘛,雖然只看了前面半個鐘頭,但是很明顯的陳囯榮後來還是會振作起來對殺害自己小組同僚的瘋狂組織進行“正義”的復仇。

這一星期下來看了這些暴力復仇電影,除了引發自己一些相關的思考及想象之外,其實還點醒了我一個事實:這個社會的暴力實在越來越多了。

或許是我潛意識裏去尋找暴力電影來看,但是暴力電影不是也太好找了一點了吧?暴力在社會閒的彌漫實在也嚴重了一點,不然報紙上怎麽會每天都有戰爭、殺人、搶劫、傷人、強姦、家庭暴力等等的新聞?中國8嵗女童黃娜爲什麽會離奇的死去?暴力電影爲什麽那麽容易在一個禮拜之内就被我碰上了四又四分之一部?

雖然有人譴責暴力電影過分渲染教坏小孩子去模仿行使暴力行爲,而明顯的電影市場裏越來越多暴力電影的充斥。但是我覺得這根本上是一個“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在某一個層面和程度上,電影其實是現實的一種映射及寫照。當電影中的暴力已經彌漫汎濫到這種地步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思考現實中的暴力問題?而不是一味的怪責電影這只“雞”生出暴力這隻“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