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1, 2006

血,來自于母親;骨,承自于父親。結果血緣是種暴力!?

剛剛看了崔洋一的《血與骨》。

一開始並沒有非常想看的念頭,甚至不知道該片的存在,結果又是被友人J揪去看了。

很平淡的進場,很淡然的離場。這不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

電影之所以為電影,多是因爲觀衆了解到其中一定的虛構成分,所以能放開懷抱去看一個虛構出來的假“現實”,因此“虛假”的距離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觀衆的感官。

但是,這部電影太“真實”了。而且,看了很“痛”。

雖然知道是韓裔日僑梁石日的原著小説改編,但也了解在那個時代的日本、韓國、甚至東方,都有那種父權至上的家庭結構。一家人的生命與生活,就圍繞著“父親”展開,幸運的話就只是個沉默寡言的嚴父形象,不幸的話,就像電影一樣有個家暴父親。

韓裔日僑背負了很沉重的歷史包袱,在民族和自我的“認同”上特別模糊,之前也有電影《GO!大暴走》描述韓裔第三代的青年的憤世宣言。而《血與骨》則在父親家暴的敍事主綫的同時增設了這一歷史身份暴力的複綫。

曾經看過一部漫畫,其中一個角色說過這麽一句話:血緣關係真是一種暴力,明明不是自己想要的卻被硬生生地扯在一起。

我想,這句話非常貼切的形容了《血與骨》之中人際關係的絕望。小孩不能選擇父母,女人不能忤逆父兄丈夫。除了動手動腳的暴力,電影也彌漫了血緣關係不可抵抗逆轉的暴力,正如你無法選擇成爲某家的小孩,或是某個民族的子民一樣,只能隨著歷史或是生活的洪流,選擇活下去,又或是死亡。在血緣暴力及父權(父與囯)主宰下,無論是抵抗或是屈服,《血與骨》的人們似乎只有悲慘的滅絕一途。生活中看不到任何希望與解脫,結果就只有像戯中的母親一樣寄情于神明的膜拜,又或是女兒花子一樣上吊自殺,又或是像么子一樣對老朽的父親選擇視若無睹,他們對暴力只能選擇消極的逃避。同樣的,勇於對抗的人們也不見得有好下場,不論是強暴后產下的私生長子、魚板工廠裏被剝削而憤怒的員工、用火水瓶砸警局的共產主義青年,最後都輸在暴力的“制裁”之下。而那些向暴力諂媚臣服的,像妻妾清子、貞子,娶了心上人的女兒兼自己侄女的小叔,也不見得有好下場。結果戯中沒有一個人是幸福的,但是日子還是一樣得過。

這是一部幾乎不像虛構電影的劇情片,當然,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所有演員的真實演出。暴力、性愛、扭打、衝突,不假思索地用人的肉體呈現,這是電影世界中久違的“真實”了吧?

北野武來演金俊平這個角色,果然還是只有狠角色才能演好狠角色。

順道一提,《血與骨》代表日本入圍了2006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媒體喻《無極》遇到了勁敵,恐怕只是貽笑大方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