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09, 2007

來自硫磺島的信


注意起這部電影,是因爲它拿下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然後因爲導演是Client Eastwood, 再來是因爲這是一步美國人拍的日本二戰電影,還有它是 “The Flag of Our Father” 的姐妹作。

沒有看過The Flag of Our Father,所以即使知道兩部電影在描述同一場戰役但以不同立場角度敍述,也沒有資格來評斷說到底Client Eastwood有沒有公平地處理這場戰役的歷史。

K問我說看了這部電影覺得怎樣,我說它不像一般好萊塢戰爭片,K就說我很矛盾,這明明就是好萊塢拍的戰爭片。

但我想說的是,它不像之前好萊塢一系列戰爭電影如Saving Private Ryan, Pearl Habour,往往會有一些故意的催人熱淚的情節,同時背後適時地響起煽情的配樂,堪稱“完美”。

但是,印象中不太記得Letters From Iwo Jima有什麽配樂,只有片尾工作人員排表流動時好像有響起比較壯闊的配樂。

我在Letters From Iwo Jima裏看不到戰爭發動囯的立場,什麽大日本主義、日本軍國主義,起碼那不是電影要凸現的。在我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是在殘酷的戰爭考驗下,一個個可憐的靈魂。

不管你之前是留美並與外國人密切交流的上尉、奧運馬術金牌得主、軍校生、麵包師傅……,也不管你在軍隊裏是軍官、輔佐、傳令兵、步兵……,甚至是彼此交戰的敵人,在戰爭面前大家都一樣束手無策,大家都免不了受死亡威脅,大家同樣受信念與情操的考驗,大家還是會想念家鄉的妻兒與親友。一封思念孩子的母親的來信,即使那是該死的敵軍的母親、天殺的紅毛洋鬼子、連面也未曾見過陌生人,思念的話語和鼓勵的慰藉同樣溫暖了戰場上敵對者的心房。在敵與我、語言與立場之外,普天下的母愛與真理皆同,那纔是世界上最強的力量。

戰爭很無情,卻也很笨。明知會死,卻不得不上陣;明知會輸,還不得不硬撐;明知荒謬,但不得不遵從;明知害怕;仍不得不自盡……看了影片,我不得不思考,在失敗前自我了結以示負責,還是忍辱負重繼續撐下去,哪一種纔是愛國表現?J看完電影后直嚷電影讓她看到了愚昧。

以現在的眼光看,或許覺得前者真得很笨。自盡又能怎樣?起碼撐下去還能多殺一個敵人,後者纔是對的。但是轉念一想,或許選擇前者的人早已預見了這場戰役的下場,戰到最後還是一條死路,沒有多少人能像自以爲英勇其實卻膽小的伊滕和膽小卻努力求生的西鄉一樣,有活下去的運氣,終究會死在戰役中的某個角落。可能死在自己手裏縂比不知何時以何種方式被殺來得好。可能你會說這種想法太灰暗太消極太沒用,但不是所有人有用手榴彈自爆的勇氣(看到這段時我還在想與其用手榴彈自殺倒不如拿去丟敵人,日軍最後彈藥用盡搞不好有一半是被用來自殺的)。

記得以前心理學課有讀過,一種類似叫Social Effect的東西。就是説共處於同個大環境下的人們會彼此影響對方的精神與行爲,並承受著Peers Pressure,如果不做同樣的行爲舉止就會被排斥,久而久之,即使做著不對的事情,只要想著別人也做著和自己一樣的事,就會抛開所有的精神壓力與倫理束縛。這種現象在戰爭時期常見。即使知道殺人有錯,不過那時長官指示我做的,而且別人也在做,我並沒有錯。一個個殺人魔就在戰場上成型,對殺戮和鮮血日漸麻痹的神經讓他們變成一台台的殺人機器,忠實地執行著指示與任務。長官的命令就是絕對,爲國捐軀就是使命,不把敵軍當成人,忘情地幹掉所有有害的阻礙物就是戰爭的真理。所以一直接受這種教育的士兵們,在看到自己的長官居然善待敵兵時,湧上心頭的是不解和不滿。只是,現實生活中會善待戰俘的長官有多少呢?

這場硫磺島戰役撐得很久,但並不會因此覺得電影冗長,伴隨著一場接一場的殺戮、血肉模糊,觀衆的神經開始跟著士兵一樣麻痹了,即使有笑點也笑不出來了,因爲知道那是站在死亡邊綫的人們纔有資格的自嘲方式。

J覺得渡邊謙真的很有魅力,他可説是日本近年來少有能在國際上大放異彩引起矚目的影星。但我驚訝的卻是二宮和也,以一個偶像團體出生的他,絕對是最受演戲之神眷顧的一個,一直都有不錯的劇本和很好發揮的角色上門。突破了一直以來青澀的少年形象,這次他讓我看到了一個“父親“的形象……

我好想要這部電影的海報啊~~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