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30, 2005


Cher's Acoustic Concert Posted by Picasa

陳綺貞不再是夢想~演唱會紀實

最愛的陳綺貞來到了新加坡。

還帶來了“陳綺貞夢想家演唱會”。

11月19日,新馬一帶喜歡陳綺貞知道這場演唱會的人幾乎都聚集在NTUC Auditorium了。

8點開始的演唱會,6點左右就有人開始排隊等待入場。有秩序的一條直列,一顆顆雀躍興奮的年輕的心在等著待會兒和心愛的歌手會面。

進場后,500個位子的會場陸續被填滿,雖然還是有人遲到,但是可算是座無虛席了。

靦腆不自在的歌手在原定時間10分鐘后出場,輕輕幾句開場白,她開始撥弄六絃吉他,清澈的聲音開始流瀉……

開場的幾首歌,有些是最新的作品,有些是專輯未收錄曲目,還沒有真正進入狀況的觀衆直到歌手唱起耳熟能詳的歌曲,才開始陷入瘋狂的呼叫之中。

歌手很緊張,垂著頭閉上眼看似很陶醉在演唱之中,但是我知道她只是避開了台下的注視目光。話不多,説話聲量也不敢太大聲,只有在歌唱中歌手才敢放開嗓子讓力量流瀉。

上半段的表演歌手形單影隻安分地坐在臺上,唱著主要來自最新專輯《華麗的冒險》裏的歌曲。下半場,她唯一的伴兒來了。

鍾城虎小虎出場,久聞大名的幕後夥伴終于出現在現實中。一臉清秀憨厚乾乾淨淨,和歌手在台前幕後私生活都是最佳的絕配。一首《雨天的尾巴》,一段述説淡水經驗的記憶,小虎高超的吉他技巧,和歌手純淨清澈的聲音,現場第一次響起了最熱烈瘋狂的喝彩和掌聲。

慢熱的現場氣氛就如同歌手慢熱的個性,雖然只有歌聲和吉他聲,隨著《讓我想一想》、《還是會寂寞》、《Groupies吉他手》專輯中一首又一首的經典好歌出現,現場陷入了興奮、感動、期待、瘋狂的情緒氛圍當中,歌手在吉他手的陪同下綻放了一個又一個靦腆、興奮又有些不好意思地笑容。聲音釋放的功力也在巡迴了一場場《地下鐡》音樂劇之後增進了不少,那晚,我們聽到的是陳綺貞無上的純淨音質和歌唱力量。

隨著《吉他手》的演繹,現場的氣氛為之瘋狂,節奏和力量在血液裏四竄沸騰。觀衆回饋的是一次比一次更熱烈瘋狂的喝彩和掌聲。

儘管聲音嘶啞手掌紅腫,我還是拼命地歡呼鼓掌,尋找每一個視線交錯的機會,為我最愛的歌手興奮感動,儘管只是一生人之中的短短幾分鍾……

一直到她不再出現在舞臺上。

November 25, 2005


Balzac et la petite tailleuse chinoise, 2002 Posted by Picasa

《巴爾扎克與小裁縫》--戴思傑永不消逝的記憶

喜歡劉燁憂鬱的眼神。

看了《藍宇》,因此喜歡上劉燁。他並不是帥氣的人,但是眼神中那抹憂鬱,和一點點受傷的感覺,好像一只無依無靠的小狗。

他並沒有一眼令人驚艷的外貌,但在戯中世界,你會漸漸愛上他的舉手投足,和他憂鬱無助的雙瞳。

因此,爲了繼續追隨他在戯中世界的身影,我買了《巴爾扎克與小裁縫》(Balzac et la petite tailleuse chinoise, 2002)。

根據戴思傑同名法國小説《巴爾扎克與小裁縫》改編而成,《》敍述的是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的一段記憶,一對知識青年因出身背景黑而接受黨的再教育,下放到四川天鳳山向當地農戶學習。在那裏認識了無知美麗的少女小裁縫,三人間的友情和愛情起了微妙變化。決心改造無知少女的青年為她念誦了當時的禁書——外國文學名著,他們讓她認識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爾扎克”,卻沒想到她因而奮然離開家鄉,走出了現有的生命,只因“女人的美貌是無價之寶”,那句巴爾扎克的經典名言。

身為原著作者和導演的戴思傑,曾是文革中的滄海一粟。作爲文革經驗的其中一分子,《》可説是他當時記憶中最好的詮釋和寫照。1984年,他離開了中國來到法國,2000年他將當時的記憶寫成《》,紅遍法國歐美;2002年他將《》拍成電影,紅囘家鄉中國,也造就了幾個年輕演員——周迅、劉燁陳坤

與其說,劉燁馬劍鈴陳坤羅明戴思傑的記憶寫照,倒不如說就連小裁縫自己也是戴思傑的經驗寫照。他經歷過下放、思想禁錮、追求自由、嘗試小小反叛,也曾經歷過小裁縫的出走經驗,而來到法國,纔有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巴爾扎克與小裁縫》。

看了這部電影,深深感受到一個事實:歷史本身並無對錯。或許在國家發展上文革本身可能是一次開倒車的行爲,中國因此自豐富華麗的文明發展中後退了好幾個世紀,許多文物因此消失。但是,記憶,是永不消逝的。文革同時也造就了一代人相同的記憶,就這自由遭禁錮的記憶,也因而產生出一批不同的創作,無論是刻板的樣板戲、還是富有濃厚文革記憶的電影如《活著》、《霸王別姬》、《陽光燦爛的日子》等。那個時代無法用文字記載的記憶,全部通過另一種藝術方式保存下來。所有歷史的進程不外乎這囘事:失去一些又獲得一些。而人的生命力永遠強健地在歷史歲月中活下來了。

電影最後,兩個青年各自成家立業,也永遠失去小裁縫,就如隨著長江三峽水壩計劃他們永遠沉入水底的年輕時代。

眼下這部電影,陳坤似乎比劉燁帥和亮眼,但是我還是喜歡劉燁令人憐惜的眼神。

November 21, 2005

日本特色小説二三

恩田陸Lionheart

恩田一向是日本SF科幻小説的翹楚,拿過不少SF文學大賞的她,寫了一部以科幻情節為設定架構的愛情小説--《Lionheart》。書中男女只有一對,卻又像有許多對一樣,Elizabeth & Edward, Love, from E to E. 手絹上永遠不變的綉字,仿佛是他們永遠不變的情緣,跨越時空輪回幾世卻不能結合的命運,切不斷的緣分卻注定在幾世輪回中只能相遇片刻,那瞬間就是他們永遠的宿命。

整部書由於時空架構交曡,幾乎沒有時間或空間的次序排列,讀起來可能釐不清脈絡。時而70年代的美國、時而30年代的英國,下一瞬間又去到第一大戰的法國,甚至更久前的時候。祖父做著孫子一輩子的夢,甚至夢到連自己都摸不清的命運,而幸福竟一直都在身邊盤旋。

然而錯綜複雜的時空脈絡無跡可循,或許就像他或她一樣,在茫茫人海中尋找這一生中的那個人,秉持的只是一個信念:這一生只為尋找你。

突然想起Clannad為 “The Last of the Mohican”(1992)所作的歌曲:
No matter where you go
I will Find you
If it takes a thousand years……

************************************************************************

小川洋子博士熱愛的算式

通過新井一二三的介紹,認識了《博士熱愛的算式》。幸運地,圖書館竟然有這一本書的台譯版。

“我的記憶只有80分鐘。”
這樣的紙條夾在博士的上衣上,是幾百張紙條中的其中一張。每一張都是爲了只有80分鐘記憶的博士而服務。
面對陌生人或是心裏不安的時候,數學家的博士總會開口問一些關於數字的問題:
“你的生日幾號?”
“你的鞋子幾號?”
然後用數字將這些號碼化爲特別的意義。

主人翁在博士大嫂的聘請下成爲博士的管家,然後又在博士的堅持之下將小學生的兒子根號(博士由於小孩的頭型而命名)帶到工作場所中。單親家庭的兩母子積極地打造與改變博士的生活,幾乎把博士當成另一個家人或是重要的朋友,仿佛自己的生活也得到改造。雖然80分鐘后,博士的記憶又重歸于零。

寡婦大嫂雖然獨居在旁邊的小屋,幾乎很少在博士的生活或是小説片段中出現。雖然看起來未婚先孕的單親管家、或是無父的根號,甚至是只有80分鐘記憶的博士很可憐,但或許最可憐的是博士的寡婦大嫂吧?和叔子曖昧的關係,一貧如洗的生活,車禍導致的瘸腳和因此失去永久記憶的愛人,她唯一活下去的動力,或許就是安慰自己叔子永遠不會忘記發生車禍之前愛著她的回憶,儘管他現在只有80分鐘的記憶。

有時候愛情的美麗,或許都是自我塑造的吧?

***********************************************************************

貴志祐介天使的呢喃

之前是看了《青之炎》,才去找了《天使的呢喃》來看。《青之炎》的介紹,我想等電影看完了再一塊兒寫。

貴志的作品屬於推理系列,《青之炎》是屬於少年犯罪類別,而《天使的呢喃》感覺比較像科幻推理類。故事的起源就在於于去了亞馬遜流域考察探險的一行五人,其中包括歷史學家、動物學家、作家、攝影師等,在回到日本后兩人下落不明,另外三人接二連三死去,而且均是以自己一向最恐懼面對的方式死去。死去作家的未婚妻心理醫生覺得事有蹊蹺,在四處探查下逐漸挖掘出事件的真相,而那已經不是人類能控制面對的生命力量了。

貴志的作品雖然只看了兩部,但我認爲他是一個非常敬業的作家,爲了創作而作了豐富的資料搜集。而且想當然的他的理科應該非常好,《青之炎》中少年運用了物理課本及醫學資料上的知識獨立設計和完成了殺人犯罪;《天使的呢喃》中出現了許多生物方面和人類學上的專門知識,看了讓人不禁為他的專業肅然起敬。

然而,爲什麽是“天使的呢喃”?

原來在心理學家的探查下,發現死者在臨死(抑或自殺?)之前都會有一段行爲怪異的時候,就是會正面去面對潛藏在自己心裏最爲恐懼的東西/事物,甚至欣然接受它,而這時往往他們的耳邊都會出現無數天使翅膀振動和呢喃之聲。

看了這本書,才對生物的力量感到不可思議。也才發現原來一直以來歐洲古典繪畫中出現的天使像的翅膀,竟然都是以鷲鷹的翅膀為原型。和平無邪的面孔背後竟然有這一對猛獸的翅膀,真是讓人無法言喻的奇異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