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26, 2005

金基德電影中的黯與光

回想起來,金導的電影已經看過三部了……

金基德,韓國目前享譽國際的知名導演。1960年出生的他,自1996年首部作品《鱷魚》The Crocodile (1996) 之後,目前已經編導過12部電影,包括《野獸之都 》Yasaeng dongmul bohoguyeog/ The Wild Animal (1996) ,《雛妓》 Paran daemun/ The Birdcage Inn (1998),《虛擬殺人事件》 Shilje sanghwang/ Real Fiction (2000),《漂流慾室》 Seom/ The Isle (2000) , 《打回頭的情書》 Suchwiin bulmyeong/ Address Unknown (2001) , 《壞小子》 Nabbeun namja/ Bad Guy (2001) , 《海岸綫》 Hae anseon/ The Coast Guard (2002), 《春去春又來》 Bom yeoreum gaeul gyeoul geurigo bom/ 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 (2003) ,《慾海慈航》 Samaria/ The Samaritan Girl (2004) , 《空屋情人》 Bin-jip/ 3-Iron (2004), 以及最新的《》 Hwal / The Bow (2005) 。更凴《春去春又來》享譽國際影展,之後更是獲獎無數,幾乎部部都是影展必有電影。

想想,在短短的十年間產出12部作品,金基德的速度也真不是蓋的。但他的電影卻不像一般濫產的港片一樣粗製濫造,以無釐頭的無聊劇情“取勝”。當然,他早期的電影其實自己根本沒有看過,也不配去評斷,但是按照其他網友對他電影的感想,基本上可以發現金導電影的幾大特點。

首先,金導電影風格由早期開始便洋溢著一股濃濃的黑暗面,而這個風格一直到《春去春又來》才有明顯的轉變。

第二,金導的電影始終脫離不了性與暴力這一基調。即使在敍述色彩風向轉變之後的三部電影裏面始終深深地保留著。

首先要先坦誠,我只看過金導最新的3部作品,而《春去春又來》只看了后半段的一小部分。我在想,金導風格的轉變是不是自己在宗教信仰上有了一定的透徹或領悟,因爲很明顯的之後的電影都帶有一股濃厚的禪味或是超現實意味,像是《慾海慈航》中自詡為以性救世的觀音化身的少女不斷援交賣身以及她那以性回報援交男人的好友;《空屋情人》能在衆人面前消失不見的男主角;以及《》中以老人靈魂與少女交媾的場面,都有一股無法言喻的宗教神秘色彩在内。金導更是親自上陣,在《春去春又來》中飾演一個已經悟道的強盜蛻變成的苦行僧。這是否言喻著金基德本人自己的悟道?而電影風格也就從那時開始蛻變,雖然仍脫離不了性和暴力的主題基調,但是已經逐漸從早期電影中表現純粹黑暗的性與暴力中來到探討性與暴力本質的禪學思維中,七彩的光似乎隨著四季的變化在金導電影中泉湧。

其實還有另外一個現象,就是金導對“中意”的演員會不斷起用,像是之前《壞小子》及《漂流慾室》的趙在鉉,以及《慾海慈航》和《》裏的 Min-jeong Seo。演員或許需要好的劇本及好的導演來發揮自我,而或許好的導演也需要符合自己電影風格素質的本色演員來融合揮發電影的魅力。

就好像梁朝偉之于王家衛的關係:只有王家衛能揮發梁朝偉的演員特質,也只有梁朝偉如此適合王家衛的電影。

就是這麽簡單的一件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