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30, 2005

死而復生《黄泉がえり》

剛看完一本書,梶尾真治的《黄泉がえり》,中文譯作“黃泉歸來”。

朋友J看完后推薦給我,說這是一部取材特異寫法幽默故事詼諧的小説。

的確很有趣,沒有可能發生在現實中的事情發生了,死了的人復活又回來了,而且不止一個!感覺上這樣的題材若是交到二流小説家或導演手中,一定會搞成一部溫馨浪漫的凄美隔世戀作品。當然我不是在影射最近的一部大熱作,而我也還沒看那部電影。只是這種題材的巔峰時期是在 "Ghost” 和"Always”誕生的90年代,就連當時剛在亞洲造成席捲風潮的日劇也曾以類似題材拍過相關劇集“隔世情未了”(當時當紅英俊小生吉田榮作搭配現在的二綫演員石田百合子),連新加坡也在電視電影巍為風潮的時期拍過《七月幽情》(天啊!戯名早就忘記了,在網上早了好久才找到!)也都是取自相同題材。可見這樣的題材似乎真的已經“過時”了。

但是,《黃泉歸來》並沒有落入這樣的俗套當中。死人的卻回來了,作者卻沒有相對的把它處理成一部單純的浪漫愛情故事,而是一部溫馨的家庭倫理科幻小説。

由於親屬對亡者深切的思念,藉由某种不知名的力量,死去的人死而復生了,以死前的面貌回到了人間。天啊!死去的人要怎能適應生活融入社會?註銷的死亡證明要如何處理?是不是要登記復活證明?周遭的人要如何接受?已經另組家庭的男人要如何面對復活的妻子?年齡相差極大的“兄弟”和“夫妻”要如何調适?不可能發生的事件發生了,在你還來不及想象的時候,作者已經把一大堆現實中應存的實際考量呈現在你眼前,在虛構(死人復活)與現實(實際考量)中竟然微妙地衍生出一種啼笑皆非的感覺,仿佛在一件嚴肅正經的事件面前卻忍不住發笑的感覺。人們在“死人復活”事件面前流露的驚慌無措和種種舉動的確讓人忍俊不住,但是倘若真的發生的那一刻,你的確不得不正面的面對現實中的諸等實際考量,在荒誕事件中的正經嚴肅的卻是一種奇妙的體驗。

讓我覺得很窩心的是作者提出了這樣的一個概念,那也是諸多黃泉歸來者反復捫心自問的問題:黃泉歸來的意義爲何?許多人縂在親屬或最愛的人死去后才真正後悔,縂覺得來不及為他做些什麽,或是有什麽事還沒做。而這種遺憾及思念真的把死去的人從黃泉喚回來后,這次在世的人是不是還來得及挽回什麽?是不是來得及做最後的道別?誤會是不是就能化爲諒解?據説這是作者對於和自己一直有嫌隙的死去的父親所潛藏的潛在欲望,像書中那對父子一樣,希望有朝一日能和死去的父親坐在一起喝一杯酒,盡釋前嫌。或許作者也想通過這部作品向現在的在世人的傳達些什麽吧?不要等到無可挽回的事情發生后才來後悔,多多珍惜眼前人吧?

唯一不太喜歡這部作品的一點是:日本的救世主義。想起來,全世界的災難電影也不過是這是十幾年閒發展出來的,好萊塢最早的災難電影應該就是講述舊金山大地震的那一部吧?好像是1979年的電影,拍攝及特效技術在當時屬創舉,雖然現在已是小巫見大巫。而日本的災難片記得小時候看過一部講述關東/東京大地震的黑白電影,戯裏的小男孩一直逃啊逃,最後連那尊地標性的大佛像也被震裂了,倒忘了最後結局是什麽,或許當時還是小孩的我根本沒有看完整部片子吧?

而接下來日本的災難片似乎都是圍繞在“哥斯拉”怪獸和咸蛋超人大戰中,英雄似乎會適時地出現在日本市區,拯救被怪獸弄得暈頭轉向的日本市民。當然這和好萊塢的英雄救世模式沒什麽兩樣,但是日本人的那一套總是讓我有種小孩子在談大人論調的感覺,仿佛把救世的大任放在小孩身上,期待日本的小孩都能成爲日本的救世英雄一般。這或許是日本政府潛藏的主張及洗腦手段,所以拍給小孩子看的洗腦電影免不了就用小孩子的語調去談大人世界中的救世主張。結果電影中的救世論調免不了像小孩子在玩家家酒一樣,充滿一種天真幼稚的積極理想基調。那時看Returner時就已經有這種感覺了,之後再造人Casshern 也免不了帶有這種調調。或許這些導演都是看“哥斯拉”長大的吧?

說囘《黃泉歸來》,最後原本應該發生大地震的熊本市,就因爲神秘力量“它”和一眾黃泉歸來者的“無私博愛”拯救了他們所愛的熊本市市民和親友,讓一場在劫難逃的災難隨著自我犧牲的“魂飛魄散”化爲無形,真是受不了那種積極正面到不行的救世主義。

當然,對於一個外太空生物在了解到地球人的“愛”之後深受感動還能自我犧牲,我是覺得很不錯啦。如果人類也能全都向“它”看齊,以博愛為前提化干戈于無形,那真是皆大歡喜、天下太平啦!


寫著寫著,竟還是控制不了寫了洋洋灑灑的一大篇東西,下次會盡量控制收斂一些。加油!!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