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03, 2005

生前死後的愛戀 Loves before & after Life

最近看了兩部不相關卻有所關聯的作品, 《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以及《天国の本屋——恋火》

前者是日本新晉人氣小説家片山恭一Katayama Kyouichi)的小説作品;後者是日本導演篠原哲雄在半年前改編自“松久淳、田中涉所著的最佳暢銷書《天國書屋》系列的第一彈《天國書屋》及第三彈《戀火》,是由天堂與人間兩個故事交叉構成的幻想曲”,是部電影作品。當然,片山恭一《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也是非常人氣到漫畫、電影改編隨之而來。

《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敍述的是一對爺孫,隔了兩個世代,卻都注定沒能和自己心愛的人共度一輩子,身為主角的孫子,在17、8嵗面臨了女友罹患白血病而離開人世的悲哀,書中重點描寫的就在這失去的心理歷程。令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共享同樣經歷的祖孫兩人推心置腹地侃侃而談相互安慰的對話片斷。

《天国の本屋——恋火》可能是由於綜合了兩個故事的原因,裏面出現了好幾對人物的故事。對生活現狀極度不滿的年輕鋼琴家被莫名其妙地帶到了一個叫“天國”的地方,在那裏他成爲了天國書店的職員,工作就是替前來的客人們念書,在那裏他遇上了自己小時候極爲仰慕的女作曲家翔子,一個死去已久的女子;在人世間,翔子長大的侄女香夏子在籌辦煙火活動中爲了讓幾經失傳的“情人煙火”重現,便去尋找一個落魄洗手不幹的煙火師,在爭執與相處之間發現眼前這一個自我放逐失去生命力的落魄中年人儼然是姨媽翔子在生時的戀人,更是當年因一場煙花意外事件造成她受傷死亡的罪魁禍首。藉著協助在天國的翔子完成鋼琴曲目的最後一章《永遠》,以及幫助一蹶不振的煙火師重新造出情人煙火,年輕鋼琴師與香夏子成全了一段跨越生死的遺憾,也邂逅了彼此新戀情的可能。

雖然是截然不同的兩部作品,但是一些主題中心卻極其相似,或許這些元素就是籠絡了廣大讀者群的心的原因吧?而其中最致命的吸引力莫過於純純的愛情。

以前年少無知時,總是會為一些所謂“凄美”的愛情故事所感動而傷懷,像紅樓夢中寳黛不完滿的愛情、鉄達尼中天人永隔的戀曲、痞子蔡筆下輕舞飛揚死別情人前的動人留言……,似乎令人難忘的愛情經典永遠等同于死別或是不完滿的缺陷美,《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就曾説道:不完滿的故事所留下的遺憾永遠令人刻骨銘心。就因爲那完滿的結局永遠沒有來到,你能永遠以無盡的想象去勾畫出上千上萬种的無限可能。而最終回憶起的往事永遠只有美好的一面,你印象中死去離開的那個人永遠都是那麽的完美。所以爲什麽有些人無論如何都不願再見初戀情人,而有些息影的影星聰明地選擇就此離開或退隱,都是基於“回憶總是最甜蜜”這個千古不移的道理。

現在已是被俗事纏身的老油條,雖然經歷的還不多,戀愛也沒有幾次,但是現在或許再也不會為這些以“凄美”挂帥的老掉牙愛情故事輕易地感動了。正因如此,才能細細去品茗作品中一些細膩的句子或想法,進一步體會人物心理的悲哀感傷。

兩部作品皆有提到“天國”這一概念,前者中的主人翁採的是否定天國存在的態度,認爲那是“留下來的人爲了讓自己心情好過而想出來的概念,一廂情願認爲死去的人會在那裏等待著自己或是看著自己,妄想自己與那離開的人之間不會就此而失去所有聯係”,卻隨著死亡與離別的越來越近而向心中的願望妥協,希望有一天能在天國重逢;而後者的天國更像是在投胎前最後的救贖,在生前無法完滿的缺憾,似乎得以在趕往投胎前的這一中間地帶得到補救。這麽看來前者的天國似乎來得消極些,後者的天國顯得美麗而樂觀。

當一段愛情隨著生離死別顯得更加蕩氣回腸而刻骨銘心時,經過時間的過濾,累積在回憶裏的或許就僅剩那純純的愛了吧?對愛人死去的内疚感深深纏繞在男主角的心中揮之不去,前者是無心詛咒後一語成讖的懊惱,後者是錯誤失手釀成悲劇的自責。然而,失去摯愛的傷痛終有一天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減輕,但人不應該害怕忘記這段刻骨銘心的感情而選擇活在傷痛之中,因爲人走出傷痛並不代表這段往事就此消失,它依然存在于我們的潛意識當中,只是回想起來疼痛的程度不再那麽地撕心裂肺,而是化爲一個淺淺的苦笑,甚至或許,它會成爲你值得珍惜的回憶。

《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裏面有一段如此說到:一個人的生死之所以在你的心裏留下如此深刻的影響與傷痛,就正是因爲你在意這一個人,它存在在你的意識與心裏。換句話說,若是死的是一個陌生人,甚至在之前你根本不知道有這一個人的存在,而這個人的生或死對你根本不會有任何影響,你也不會為他的死去而傷感。正因爲這一個人住在你的心底,隨著他在你心目中的位置,你心中也會隨之產生不同程度的情緒和悲哀。因此悲哀不是因爲被人影響而產生的,完全是你自己個人的情緒作祟。

現階段的我仍無法體會摯愛離去的痛苦,畢竟我不曾有過如此境遇,沒有人走進或離開我的内心,又何來離別的愁緒?但是,隨著年歲的增加,經歷的越多,或許有一天自己縂該要面對的吧?

就當是正式面對之前的一段心情模擬吧?這或許就是這些作品對我的價值。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