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20, 2004

Childhood 童年

最近似乎和小孩子挺有緣的,連續看的兩部電影都和小孩子有關。上個禮拜看了Les Choristes (The Choir Boys) ,雖然都是有關兒童的電影,看完之後感覺和感觸卻完全不同,我只能說同人不同命,雖然身份在社會上都還是完全無需爲什麽負責任的小孩,但是,在不同時代不同地點不同情況下出生的孩子的命運還真是截然不同。若說太陽帝國講述的是英國小男生在地獄裏成長的故事,那麽唱詩班裏要呈現的就是一群宛如惡魔的小男生從煉獄中被解救出來蛻變為小天使的故事了。

雖然電影裏的題材早是屢見不鮮的老題材:一個老師通過音樂的感染力將一群小惡魔馴服為天使的故事。像是Mr.Holland’s Opus, Sister Acts II, 甚至是一些相似題材(教師感染學生)的作品如Dead Poet’s Society, Great Teacher Onizuka 等等,教師以“愛”的力量感化學生的題材似乎永遠不會過時,只要將來繼續有這樣的身份與階級對立的存在,這樣的電影也會應運而生。

但是這樣的一碗老湯我還是喝得挺有味道而且津津有味的。基本上,以小孩作爲題材的電影本身就有很大的市場開發潛質及吸引力,很少有電影以小孩作爲題材卻不賣座(應該是說以小孩為賣點的電影幾乎部部大賣!):像是Home Alone, Spy Kid, Never Ending Story, 伊朗片Children In Heaven、小孩不笨、……小孩子的純真及鬼靈精是不朽的素材。生活在世故老練中的大人們所渴望追求的,也許就是藉著電影中發生的那一兩個小時中,回溯以前那段沒有心機沒有你爾我詐的童年時光吧? 所以爲什麽現在還是有那麽多“大人”仍然醉心沉迷于動畫卡通與漫畫世界中像個長不大的孩子,只因爲囘不去的那段時光只有藉由這些媒介去彌補、碰觸和緬懷我們已經喪失的歲月。

“大人”要背負的事和責任實在太龐大而沉重,然而實際上我們身為小孩的時光又太短暫,短得我們不知何時已經被喚作“大人”,背負著十八嵗以後一波接著一波的社會責任和禁忌限制。雖然18嵗就背負著“成人”的大招牌及種種限制,但是心呢?是不是所有人的心已經蛻變成長得能承受“成人”世界的風暴及考驗?在沒有心理準備一知半解的情況下被迫接受與面對殘酷和現實,被硬生生地從快樂的伊甸園中抽離又或是驅趕出來,這些人要如何面對?每個人成長速度都不一樣,就算同期播種的種子發芽的時間也會不一樣,那麽到底是誰規定18嵗以後你就不得不是個“大人”?但是永遠沒有人會去同情一個心理長不大的“大人”,就算他做錯了事,也不能像個小孩一樣被原諒同情,只因爲生理上他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所以就有很多長不大的“大人”每天都被人教訓被人鞭策被人歧視。

幸福是不是一種錯?18嵗以前當你還能被稱爲小孩子的那一段歲月,幸福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幸福卻不會使你生長出一對強健的羽翼,甚至會拖延你“成長”的過程,讓你永遠沉溺在家人庇護下的幸福伊甸園而不知成長爲何物。直到你被生硬硬地從伊甸園抽扯出來,並被告知幸福是要自己去爭取謀劃的,你所認知的世界從此變得不一樣,再也不能以過往的任性妄爲小姐脾氣少爺習性處事待人,爲人開始要變得圓滑懂事、善解人意、處變不驚、……“對不起”“謝謝”要一直挂在嘴上,甚至要為自己沒有做錯的事道歉或是負責任,以前父母說一句你頂十句的歲月不再,現在在上司老闆顧客面前你只是一只溫馴的小羊,凡事只能忍耐,忍耐還有忍耐……任意妄爲只能發生在自己花錢消費的時候,而且這唯一得以任意妄爲的權力在你結婚有了小孩之後就會完全消失殆盡。

“大人”的世界永遠不會有小孩子的快樂,所有的事情變得不再簡單,但是,我卻不能選擇不成爲大人,甚至要這樣繼續過這樣的日子直到老死,我所能選擇的,就是暫時躲進小孩子的世界又哭又笑騙騙自己也好,就算只有電影短短的一小時半。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