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13, 2006

Death Note~日本改編電影是不是也被寫進去笔记了?

看完了The Prestige的兩天后,又和友人J一起去看了Death Note。

想看的原因並不是因爲看了漫畫之後對電影真人版的期待,相反地,倒是想看一看電影版會把原著褻瀆到什麽程度,完全是一種惡搞的心理。

看過日本這麽多改編電影(尤其是改編自漫畫的),已經完全對日本新一代的這些導演完全死心。他們只懂得將漫畫原有的好劇本及故事情節照單全搬,卻忽略了原著應有的精神和迷人魅力。就好像新加坡將舊有的歷史建築物重新翻建甚至完全搬到另一個地方,卻忘了建築物最大的價值在於與時空相輔相成,脫離了那個地方的原有歷史,建築物只會是一個重新構造的“完美”的虛構物,而不再具有任何歷史價值。

我並不是那種不能接受原著被改編的瘋狂漫畫迷,但是前提是改編必須在不扭曲原著精神的情況下進行。當然,也有作了大更動卻改得更好的例子,例如Lord of The Ring三部曲及剛看完的The Prestige。

但是,我從來沒有在近期的日本電影中看到過這樣的成功,有的只是一次次的失望。

最經典的失敗改編應該就屬Nana了,首先一系列的選角錯誤,已經讓一眾忠實漫迷們大吐苦水。而電影的走勢仿佛依照漫畫的故事設定,誰在什麽時候什麽地點作了什麽事,幾乎完全按照漫畫走向。或許你會覺得“很好呀!跟漫畫差不多一樣耶!”那你就錯了,演戲的幾個新生代演員完全沒有揣摩角色的内心世界,甚至可以説是不會演戲,完全只按照劇本上表面上的發展來行動,活像個會走路的Cosplay而已,完全沒有原著角色的靈魂(在這點上缺乏經驗的新生代導演也應該抓來打屁股,一味顧及演員票房號召力而不去要求演員表現的你們更應負上全部責任!)。甚至連自己的明星特質也沒有顯露,角色缺乏了生命力,而且原著漫畫中那種現代青年男女的頽廢愛情、不穩定、渴求自我肯定的那些精彩的内心寫照,到了電影裏統統不見,只是演出了一場鄉巴女如何在上東京的過程中認識了一幫異世界人類的故事而已。那我倒不如看動畫還好一點(雖然說Nana的動畫據説也是彈多於讚)。

來到了Death Note,以一個非愛情為號召的劇本來説,原著本身已經有一個非常完美的故事設定和情節橋段,電影版可説是不需花費太多精力手中就有一個現成的完美故事。原著唯一的缺點就是有些設定的解釋太過曲折和深奧,腦力不足或注意力不集中的讀者一不小心就會不明白書中那些精彩的詭計到底是怎樣被執行的,甚至會不了解其中的精妙之処(大場巴桑!真有你的!)電影版作的最成功的一點,就是把情節相對的簡化,讓普儸大衆都明白發生了什麽事,畢竟看電影的人數會遠遠超過看漫畫的人數,爲了讓接觸通俗文化中的每一個人都能理解電影的内容,這一點是必要的。

選角也並非不好,只是看了之後沒有太多的驚喜或是讓人眼前一亮的演技。主角藤原龍也的舞臺劇經驗豐富,在同期的Johnny藝人中算是表現相當不錯的一個。其他的一些老牌演員表現都算是四平八穩。唯一的缺憾應該就是L,演員太過年輕,雖然已經看出他花在角色上面的一些努力,但是相較于原著的L,他的舉止是有象但還少了30%的神韻,感覺上怪異表現指數稍嫌力道不足,演得還不夠徹底。不過比起他在Nana的表現,在Death Note 裏的他算是進步不少了,希望Death Note 2裏會看到它更勝一籌的表現。(不知道第二集會不會做到M 和N取而代之的情節?)

對於沒有看過漫畫的人來説,這部電影起碼有B上的可觀之処,但是對我來說,它至少降到了B下甚至C的等級。這又是一個和導演和改編功力的問題了。 (不過縂好過Nana,它只有C-D級)

很久以前就覺得,日本不能效仿美國拍災難片,因爲容易陷入小氣叭啦自以爲是青春勵志片的“小日本情意結”之中。君不見 Retuner,毀滅地球的原因居然是淪落地球的小小外星人寶寶?被送回來拯救世界的居然是一個不到160公分沒有任何特長的少女?拯救世界的辦法居然是把外星嬰兒送還給要因此來攻打地球的外星父母?這樣的設定未免太小氣叭啦了吧?而且每次固定會在故事結尾前所謂的高潮部分配合煽情的音樂來段仿佛青春勵志片的説教(日本大英雄主義)情節,企圖賺人熱淚,我真是受夠了……所以我絕對不會去看“日本沉沒”,搞不好30幾年前那個怎樣都沉沒不了版本都比現在這個強。

Death Note也沒好到哪裏去,只是完全將漫畫故事結構搬上銀幕,卻沒有進一步在“月”的身上下足筆墨,漫畫中月得到筆記后的那種驚慌、彷徨、成功之後的那種自信、野心膨脹、走火入魔,電影裏沒有明顯的表現,在人物心理和感情波動上可説是完全空白。就像是月利用筆記讓名字的主人在沒有自我意志的情況下按照他的劇本上演自己的死亡片斷,電影也就是讓這些演員沒有自我地按照劇本的走向乖乖地走著每一步,結果算是白白浪費了一個好故事。

在電影中最能展開“月”的心理張力的那段戯,應該就是利用女友殺人兼自我保護那段后,對死神“流克”的告白。但是藤原龍也並沒有成功地做到這點,反而讓我看到了他身為“夜神月”的幼稚。沒錯,原著中的夜神月雖然是個IQ極高的天才,但是他畢竟還只是個高中生。但是電影中的“月”卻是被設定為一個讀了幾年的大學法律係學生,不應出現這樣的幼稚。在那一段情節中我理應看一個狂妄、邪惡、自負、化身為死神的黑暗人類,但是電影中我只看到一個沒有情感波動的片斷情節交待者,仿佛那段告白其實只是爲了向觀衆交待故事情節而產生的片斷而已。

而且最好笑的,是電影的月被改名叫作Light,哈哈,有哪個日本家庭會給自己的兒子取這樣的名字?

雖然我並不特定支持好萊塢電影,但我敢說如果好萊塢將這部漫畫的版權買去后,絕對會拍個比現在更好的Death Note,當然,還要看到導演是誰。

真期待好萊塢的 “Monster”。

1 comment:

sing18 said...

而且最好笑的,是電影的月被改名叫作Light,哈哈,有哪個日本家庭會給自己的兒子取這樣的名字?

对于这句,应该是对漫画的了解不深吧?月的名字读音本来就很特别,"月"的日文读音一般读作“tsuki”,而漫画里又提到夜神月的名字月读作"raito"也源自是light一词。至于为什么日本家体会给自己的儿子去这样的名字,就要问原作者大场tsugumi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