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18, 2006

川端的哀愁——《古都》

在友人J的督促下,我看了川端康成的《古都》。

高中時曾接觸川端大師的作品,《美麗與哀愁》、《千羽鶴》、《伊豆舞孃》……川端的世界是那時年少的我所無法理解的美麗與哀愁,無知的我只是單純把它們當成一般敍事小説來閲讀。就像年少無知閲讀《紅樓夢》一樣,只覺得寳黛之戀非常淒美殘酷而感傷。

看了《古都》,終于確信人的精神年齡能影響他所看到的世界這一囘事。就像年前我終于開始懂得欣賞《紅樓夢》和《源氏物語》這類古典小説了,小孩子始終無法理解成年人或老年人的精神世界,那是一道無形卻又很高的欄檻。

看到《古都》三分之二的地方,有一章節是寫到女主人翁千重子陪同養父母到南禪寺附近看房子,父親打算在那裏置產買“別墅”隱居。走在附近的街道上、到青蓮寺受到的接待、經過龍村商行看到傳統服飾旁玻璃柜售賣的小型收音機,其後談到京都平安神宮的“時代祭”等等。作者雖沒明説,卻在字裏行間流露出對事逝人非的哀愁與感傷。在傳統的傳承及消逝的事實之間,川端顯然是消極的。千重子家類似手工紡織品批發零售商的傳統老店,似乎也在物換時移中漸漸抵擋不了外來紡織品以及機械製品的衝擊而漸漸式微。父親太吉郎雖堅持繼續設計衣料花樣,但在手工紡織品業逐漸蕭條的情況下,他的創作泉源也漸漸竭盡乾沽。

所有京都一度旺盛的事物、美景、接人待物……在大時代和外國文化湧入的衝擊下,漸漸化爲小碎砂石,被時間洪流帶走,剩下的大岩塊也一點一點地被沖刷侵蝕,慢慢地越變越小。傳統的傳承與流逝就是這樣的現實。

川端小説享譽國際,受到外國人的喜愛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認同,是因爲他在文章中用主角的故事穿插日本的美景。如同洋人世界沒有飛檐走壁輕功點穴,所以他們嚮往東方的神秘而熱衷於中國電影中的武俠與功夫,儘管現在的中國人世界再也不見這些所謂的文化“精粹”。川端文學中日本神秘高傲的靜謐,深深吸引了對東方世界神秘嚮往的外國人。卻鮮少留意到川端的《古都》極可能是他對外國文化或影響力滲透日本而使美景日益消逝的消極抗議。與其說川端千重子苗子的故事借京都這一古都為背景娓娓道來,倒不如說川端是借雙胞胎姐妹的故事來述説古都的悲哀離愁。

對於眼前急劇而永無止境的變化,無法留住京都美景與人事的川端,選擇用《古都》將這片美景永遠地留在文字之中。不由自主地古都,只能借這樣的方式,永遠留在讀者的記憶中。

蕭老師,我終于真正明白文批課中提到的“意象”概念,還有文勢中流有餘勢的説法。死掉的東西,的確可以在留存在字裏行間中,甚至死而復生。

在用XP中文輸入法時,type 下古都的拼音 “ku du”,結果出現的卻是“孤獨”。也許在一定程度上,這也反映了川端在寫《古都》時候的心情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