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01, 2004

Violent Movie暴力電影

上個禮拜或許是我的暴力周吧?連續看了四又四分之一部的暴力電影。先是星期二拖了一个好久不见的朋友去看了一部让他後悔同意應約的暴力韓國電影《情獸》(本地譯名)“Old Boy”,當片中混混的牙齒被男主角用鐵錘撬子一根一根地撬下來時,原本聚精會神的我還故作鎮定看著那血淋淋的一幕,坐在身邊的他早已大呼受不了且一臉悔恨懊惱著爲什麽會被我帶來看這種畫面遭受著這樣的精神酷刑……

接下來星期五一連休假3天的我窩在家裏看了幾個禮拜前買來的DVD,竟然是我夢寐以求渴望已久的日本超血腥暴力的話題之作:《大逃殺》及《大逃殺II》。看完的感想是:果然是暴力經典!續集或許是老爸死後兒子稍微無能無法繼續呈現父親營造的經典暴力,一些自圓其説的説教及幼稚的理想化加上日本傳媒產品特有的青春熱血努力上進的概念宣揚,而使片子顯得有些薄弱(和看完Returner后有一樣的感覺),但是導演深作(兒子)膽敢借助電影公然抨擊諷刺美國反恐的暴力手段的勇氣卻令人嘉許。可是我先在這裡警告:不想嘗試沒有勇氣見血的人最好別看《大逃殺》,尤其是那些意志薄弱的人,因爲那些殺人見血的畫面看多了是會讓理性的神經變得麻木的毒藥。而影片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會薄弱得令人絕望,一個人存活在世上的孤獨感會侵襲你而久久不能散去。看多了不是會自殺就是會殺人。

而周末兩天我又斷斷續續地看了姐姐買的香港電影《大隻佬》。老實說,這是一部比想象中還要好的電影,故事的發展設定甚至還牽扯到佛學中的因果,有那麽一點禪的意味。而電影中一些武打畫面的設置和暴力血腥的華麗程度甚至比起西方電影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劉德華也真的證明了自己不是空有一張漂亮面孔的實力派演員。只是香港電影始終沒能超脫一些俗氣的低級笑料和一些“經典”“大牌”的模式讓我有些遺憾而已。

剩下的那四分之一是還沒看完的《新警察故事》。單是看了開場的半個小時,可以了解到友人J當初說這是部好看的電影的原因,情節是滿緊湊而有節奏感,當然血腥暴力的程度(以開場30分鐘而言)還不及以上四部電影,但或許,這是一部可以期待的電影吧?(對我而言起碼是一部B+強片,劇情片种畢竟不是我喜歡的調調)

這四又四分之一部電影,除了暴力與血腥外,意外的竟然還有一個共同的母體:復仇。《情獸》說的就是一個男人間用極爲殘酷且難以想象的手段互相報復的故事,而《大逃殺》中被少年們瞧不起的大人就利用殘酷的BR法令讓少年們自相殘殺,以他們踐踏自己脆弱的自尊為理由作出殘酷的報復;而被BR法令逼迫的走投無路的少年們在續集就成爲大人口中復仇的恐怖分子,對世界上所有的成年人作出復仇宣戰。《大隻佬》中的因果其實就是古人常說的一句“怨怨相報何時了?”的電影版,一世又一世的互相殺戮還不如放下心中的仇恨消解了彼此間的因果報應。而《新警察故事》嘛,雖然只看了前面半個鐘頭,但是很明顯的陳囯榮後來還是會振作起來對殺害自己小組同僚的瘋狂組織進行“正義”的復仇。

這一星期下來看了這些暴力復仇電影,除了引發自己一些相關的思考及想象之外,其實還點醒了我一個事實:這個社會的暴力實在越來越多了。

或許是我潛意識裏去尋找暴力電影來看,但是暴力電影不是也太好找了一點了吧?暴力在社會閒的彌漫實在也嚴重了一點,不然報紙上怎麽會每天都有戰爭、殺人、搶劫、傷人、強姦、家庭暴力等等的新聞?中國8嵗女童黃娜爲什麽會離奇的死去?暴力電影爲什麽那麽容易在一個禮拜之内就被我碰上了四又四分之一部?

雖然有人譴責暴力電影過分渲染教坏小孩子去模仿行使暴力行爲,而明顯的電影市場裏越來越多暴力電影的充斥。但是我覺得這根本上是一個“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在某一個層面和程度上,電影其實是現實的一種映射及寫照。當電影中的暴力已經彌漫汎濫到這種地步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思考現實中的暴力問題?而不是一味的怪責電影這只“雞”生出暴力這隻“壞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