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看完一部宮部美幸的作品。
一向讀宮部的作品都有一種迫不及待想知道結局的渴望,但是這部《火車》我的確以慢于快鐡般正常讀速的速度在慢慢欣賞,最快只有45分鐘50頁左右的速度,就跟火車的時速差不多。
以人性關懷為寫作出發點的宮部美幸,這次揭露的問題是信用卡殺人事件。
因傷停職的刑警本間被侄兒和也委託調查失蹤未婚妻彰子的下落,因循著女子留下來的蛛絲馬跡,本間揪出了失蹤事件背後的真相,而且還是一個血淋淋的殘酷事實與悲哀……
失蹤的女子是在未婚夫在替其申辦信用卡時發現其曾破產的事實而受到質問后,鐵青著臉后失去聯絡。女子原來曾因過度使用信用卡無法償付,又再不斷借錢償債的惡性循環下被債權人逼得走投無路,最後通過律師申請破產。本間在步步追蹤調查下卻發現事情轉向另一個驚人的方向發展:我所找的関根彰子,到底是誰?
書中的律師曾説道:現代社會的信用卡貸款等制度,在某些意義上簡直就是一種公害!
書中的関根彰子和“関根彰子”,都曾因背負債務而生活受到極大的壓力與騷擾,也都希望將來能過著幸福的日子,無奈都因爲債務而毀掉了往後的人生。彰子被追債而失掉工作,轉而成爲陪酒小姐賺錢還債,宣佈破產后,故鄉唯一的母親又意外身亡;“彰子”自小父母因房屋貸款的債務而舉家潛逃,17嵗的時候母親被抓到而下海賣身,父親下落不明,自己賠上了一段婚姻,也被抓下海賣身,最後還不計手段拼命“爭取”自己的幸福,哪怕那已違反了憲法的正義。
明明都是債務受害人的兩個人,爲什麽會有這樣的結局?
答案是:因爲每個人都極力想要爭取自己的幸福,哪怕因而產生罪惡感或就此背負罪惡之名。
但是,如同井阪對小智所說的,社會上就是有些人總是看不慣別人做的事。只要是自己不喜歡的事,縂喜歡去搞破壞,就會編出破壞的理由……但是,重點是,不是他在想什麽(破壞的理由),而是他做了什麽。
這句話很真實,在司法面前就是這樣,犯罪的人可以有很多理由,但是真正的問題在於你殺了人或是搶了錢。或許有人會想到《悲慘世界》中可憐的男主角因爲一片可以溫飽的麵包而鋃鐺入獄,搶東西的行爲背後有悲慘的理由,但是司法的正義與絕對就在於,犯罪的瞬間就等同于接受司法懲治及約束力的開始。你可以選擇去偷去搶去騙去殺人,但是絕對要有“被逮捕”和“被懲治”的覺悟,不犯罪又活不下去的話,那還有一條選擇去死的路。不要怪我太冷漠無情,因爲那就是現實。
不知道是不是看宮部美幸看出默契,直覺認爲這部書的結局另有玄虛,和往常不一樣。所以如前所說,小心翼翼地慢慢閲讀,跟著本間刑警手中握住的綫索,一步一步往前追去。這次的出場人物描寫不像其他作品中多以煙花綻放般的放射式寫法取勝,倒像是係在繩索上大小不一的鈴鐺,在追蹤女子的路上陸續出現。而追蹤的速度,可能是《獵捕史奈克》珠玉在前,《火車》的速度則明顯地如同書名一樣,讓人覺得節奏不夠緊湊。在人性的掌握上,讀者僅是單方面從追捕者和周遭親友證人的角度去看事件和罪犯,儘管在司法上那是最理性的做法,但是讀者總是貪心地希望知道多一些罪犯的心理和内心世界。然而作者始終沒有讓罪犯說過一句辯解或自白,或許原因在於之前所提及的井阪的話:重點不在于罪犯在想什麽或爲了什麽而犯罪,而是在於犯罪的事實。雖然宮部美幸的小説結局往往都讓人不勝唏噓,但是《火車》卻結束在一句仍未出口的話之前,的確讓人心癢遺憾,雖然那或許是最好的收筆処。
終歸一句說:《火車》不是宮部美幸最好的一部作品,卻也不是最壞的一部。但看來卻叫人心情沉重。
臉譜出版的《火車》封面上印有“火車”的註解:冒著火的車子,用來載生前坐過惡事的亡靈前往地獄。
這或許是日本神道傳説中“火車”的定義吧?
第十章的結尾処提到了一首《拾玉集》裏的詩:火車今日過我門,哀憐欲往何處去?本間認爲,迎面而來的火車……,説不定是命運之車。関根彰子想要下車,而且她已經下過一次車了。但是現在想要取代她的女性,不知道這情形卻想要叫住火車。
傳説中承載罪惡的火車,現在肯定搭客過量,擠得滿滿的。
然後也會有一些沒上車的漏網之魚。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