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自我意識太高、敏感,還是純粹巧合,縂覺得每次接二連三遇見接觸的事物都有一定的相關性。
像以前看電影《回家》之後,接踵而來看的也都是和家庭親情相關題材的作品;之前看的一系列推理小説也是一樣的情況。而且都不是特意製造的局面,完全是接二連三的巧合,只能放開懷抱迎面而接。
不久前剛好先後看了兩部題材相關的作品,一部是小説,另一部是電影。題材則是多重人格分裂的精神病。
小説是貴志祐介的《第十三個人格Isola》,電影則是2003年的Identity。
《第十三個人格》,這是我第三本貴志的作品,透過之前兩本作品的内頁廣告,一直都很想看這本作品,而且以前上心理學就有接觸過“人格分裂精神障礙”,對於以前的人將之稱爲“鬼上身”,就很想知道現在的人會以何種筆觸為我揭開面紗。
剛巧圖書館進了這部作品的中國版(橫式排版,從左到右),雖然看慣了港臺式的直式排版,但有縂好過沒有。
結果看完之後,不,還沒看完就有生氣的感想:以後絕對不看中國版的翻譯!
除了少數有資歷的譯者,中國的翻譯一向來充斥著太多譯者的情感在内,結果整部作品變得很“中國”,完全失去了作品原有的光彩。所以我一向都不太喜歡接觸中國翻譯的外文文學作品,讀起來根本就是發生在中國的外國故事。
去掉中國翻譯那不討喜的調調,《第十三個人格》本身應該是一部不錯的“推理+懸疑”小説,具有情感透視特異功能的女主角,在日本地震震災后成爲非正式的心理輔導員,其間她接觸到一個高中女生千尋。凴特異功能,她認識到眼前的少女是一個具有多重人格的精神患者,而其中有一個非常具有危險性的人格潛伏其中,這時少女身邊的親人和同學接二連三的死在夢中……
少女身上的人格多達13個,完全是她因爲精神受創無法承受,並根據字典上某些特定詞語,内部製造出一相應人格以面對某一情況。像二十幾嵗的“明子”,則是擔任生活智囊團的角色,“憂”則是用來承繼難受與傷痛的角色。而Isola磯良,則是少女千尋的第十三個人格,出自于日本怪談小説“雨月物語”,一個死後化爲厲鬼對外遇夫婿進行報復的婦人——磯良。少女千尋身邊一個個死去的人,都是在生前欺負刻薄千尋的人,人格磯良仿佛是千尋製造出來爲了復仇的魔鬼,然而真相又並非如此,而是更詭異的發展……
托中國翻譯的“福”,原本被吹捧為很“恐怖”的《第十三個人格》,讀起來一點也不恐怖。
*****
接觸Identity是在Isola之前,但是看完整部電影卻是在Isola之後幾個月的事了。在HBO看了Identity的最後30分鐘,深深被這部電影吸引,後來以外的找到這部電影的DVD,趕緊買回家欣賞,但觀賞卻是在那之後的幾個星期以後了。
十個陌生人陸續在夜雨中集合到某個小鎮的旅館中,卻一個接一個的被莫名的兇手殺死。與此同時,一群司法人員和心理醫生深夜裏聚集一堂,企圖為一名即將在第二天行刑的殺人犯翻案。看似無關的兩個故事,卻因爲“人格分裂”而交織在一起。
沒什麽大派的電影,最有名也不過是男主角John Cusack, 導演是名不經傳的James Mangold(導過最近的Walk The Line, Kate & Leopold, Cop land 和Girl, Intereupted)。看起來是B級的班底, 卻營造出A級的製作及懸疑驚悚氣氛。個人最喜歡電影一開頭陸續把人物帶出場的介紹方式(類似City of God的人物出場,不過沒這麽淩亂),以及說故事的呈現方式。類似戯中戯或是謎中謎的設定,覆蓋的牌面恰好在最後第30分鐘掀開了,換句話說,我實在知道牌面的情況下重頭再看過電影一遍,卻無損電影在我心中認爲“精彩”的想法。
這部電影實在不宜介紹得太多太深入,只怕會坏了看官的興頭,破壞了電影的精髓,有興趣的人不妨去找來看吧?
怕看恐怖片的人,不要怕!裏面一只鬼也沒有,如果能接受《大逃殺》的血腥,那這部算是sap sap sui(算不了什麽)。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