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10, 2006

黑色血液流成河~《慕尼黑》

看完了Munich《慕尼黑》后,深深覺得人這種生物,果然只能不停困在自己的夢魘之中,久久無法醒來。

以1972年在慕尼黑舉行的第二十屆奧運會所發生的國際慘案為背景,延伸出後續事件隱性的黑色行動,一連串匿名的報復行動,再衍生一件比一件更慘烈的回報恐怖事件。

1972年奧運會前奏,申辦城市之間的激烈競爭,原為納粹法西斯主義萌芽地的德國慕尼黑,在其他三個競爭城市:加拿大的蒙特利爾、西班牙的馬德里、和美囯的底特律之中,以一票之差脫穎而出,成爲1972年第二十屆奧運會的主辦城市。很諷刺地,在原定閉幕日的前五天,也就是9月5日,就發生了由巴勒斯坦激進組織“Black September”策劃的大慘案。

8名全副武裝的持槍械的巴勒斯坦人,乘暮色低垂之際混入奧運村中以色列運動員代表團的駐地,挾持了9名以色列籍運動員及2名教練,並現場槍殺了抵抗的1名教練和運動員。在記者與西德警方的包圍下,困在奧運村裏的巴勒斯坦激進分子伺機要求以色列政府釋放関在以色列監獄的256名巴勒斯坦政治犯,並且提供直升機讓激進分子撤離,才同意釋放人質。但儘管在國際奧委會埃及委員艾哈邁德·圖尼的勸説談判下,答應提供直升機及巨額贖金以換取人質釋放,激進分子始終不滿以色列政府不同意釋放政治犯,只同意考慮將人質轉移到埃及開羅再進行談判的決定。

談判僵持到晚上10時左右,西德政府答應挾持分子的撤離要求,用直升機將他們及人質一併送往騰費爾德布魯機場。西德警方原打算乘挾持分子換機之際,乘機營救人質,但是眼見事跡敗漏的挾持分子一不做二不休,在與西德警方展開駁火之際,將剩餘的9名人質一併射殺。最後8名巴勒斯坦挾持分子全被殲滅,1名西德警員和飛行員也在槍戰中身亡。

事件以這樣的方式收場,即慘烈而悲壯,問題在於發生時間短短不到半天的“慕尼黑大慘案”接下來所引發的一連串以巴衝突事件及恐怖慘案。

《慕尼黑》就是這樣的一部影片。

電影的開場就是“慕尼黑事件”的搬演,一直到人質茫然地看著不斷與外面警方對質談判和咒駡的巴勒斯坦挾持分子,以及地上那一具倒臥在血泊中的人質屍體爲止。畫面之後就跳到事件結束后的以色列領導人的會議桌上,帶著一臉沉重和堅毅的表情,總理梅爾夫人決定還以顔色,讓巴勒斯坦人看看欺負以色列人的代價。於是啓動了一項秘密行動“上帝之怒”,秘密委派了自己的前保鏢作爲組長,並組成一個5人秘密小組,將密謀“慕尼黑事件”的11名黑色九月的主要成員列入暗殺名單,不計時間與財力地對名單上的11人進行報復。

小組在秘密與身份消失的情況下,完全秉持著“為祖國以色列服務”的精神在執行這項“上帝之怒”的暗殺行動。在祖國只秘密提供資金而不給予任何情報與協助的情況下,他們只能向“中立者”—— 一個法國的情報掮客重金收買暗殺對象的情報及武器。

在猶豫及信念間遊移,在生命與死亡中掙扎,在相信與懷疑中求存、在殺人與被殺間選擇,生活在沉重的報復、死亡的壓力、傷及無辜的内疚、被美國情報局扯後腿、被出賣、同伴被殺、家人的溫暖……堅毅的信念漸漸被摧垮,開始不知道這場秘密行動所爲何在,倒下的敵人的血液中衍生出更多更殘暴的報復因子,在祖國與情報販子中不知道該相信誰,正義到底在哪裏、殺戮何時結束、……家,還囘得了嗎?

電影用了開場隨後的2個小時在鋪敘著“上帝之怒”執行者這一段心理變化,在激進的言語和殺傷力之後,暗殺者的臉上慢慢被疲憊與隨時來臨的崩潰覆蓋,隨時都在擔心當初用在別人身上的暗殺招數會不會降臨到自己身上,連一個覺也睡不好,只能躲到壁櫥中小息片刻,無時無刻不用“慕尼黑事件”的殺戮慘痛來提醒自己的殺戮所為何在。

姑且先不說電影《慕尼黑》的真實與虛構性,但起碼我在其中看到了真正的人性,殺戮的瘋狂、之後的疲憊與崩潰,那個是人類幾千幾万年的殺戮之後累積成的表情,絕對是歷史的真實反映。

人之所以正常,是因爲他們縂愛為自己的作爲尋找理由,讓行爲變得正當化。當人變得瘋狂失去控制時,你可要小心了,殺人都不需要任何藉口,就像《模仿犯》中兩個看似瘋狂又很“正常”的年輕人,實行一宗又一宗的無差別殺人案件。

看完《慕尼黑》深深佩服導演史提芬可以在商業電影和藝術片之間遊刃有餘,但是也深深體驗到李安或許是獨一無二的。會把故事說得精彩的導演儘管不是太多,但起碼也不少,但是能把故事用無言且細膩說得動人心弦的,更是少之又少,所倖本世紀還有一個李安。

隨記:看到最後一幕,發現那個以色列的秘書官很眼熟,對了對電影結束后演員表,果然是鼎鼎大名的演技派Geoffrey Rush。還有那個演暗殺組長的主角Avner,竟然就是Troy 裏的Hector!! 另外一個作玩具出身的炸彈專家,還是Amelie裏的怪雞男主角!完全認不出……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