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京都后,像是離巢的雀鳥,少了Aunty Cat的呵護和照料,我們得自食其力,靠自己的資金解決三餐問題,自然用錢謹慎,美食的價格相對之下就少了三田和大阪那般精彩,但是從中卻衍生出“挖掘”和“品嘗”廉價美食的趣味。
當然,以上這句話並不表示京都的食物非常廉價平民化,相反的,京都可是日式最高級食物懷石料理的重要據點。金錢用在刀口上、只能進行廉價自助旅遊如貧民般的我們所經歷的,其實只是京都廉價美食的那一面。
來到京都的第一天,已經是下午3時左右。在一連串找旅閣、Check-In的手續后,只剩下不到半天時間的我們,打算在京都車站内溜達。京都車站這個巨大的現代化建築物可説是京都内少有的最大型“現代化”商場了,除了有9層樓的伊勢丹百貨商場外,還有書店、美術館、展覽館等。整個建築的設計以未來世界為概念,不規則伸展的銀色金屬架構加上從外部看不進來的反光灰色玻璃,在洋溢著古典懷舊氣息的古都裏顯得非常突兀。
到了京都車站,首先沖向位于地下層一樓伊勢丹美食部門。由於是下班時間,整個食物部擠得滿滿的都是人潮,每個食物專櫃和食攤店員的叫賣聲此起彼落,他們敬業地向每個經過的客人很有精神地嚷著いらっしやいませ,即使客人並沒有因此停下腳步,所以整個食物商場是鬧哄哄的。而且伊勢丹地下層的食物部門還不是普通的大,分成和食區、洋食區、中華料理區、和菓子區、洋菓子區(西點)、醬菜區、還有一個百貨市場。在人頭攢動的商場裏,非常容易迷路,若是沒有記清楚進來的位置和和食範圍的方向,一定要繞個幾圈才找到出路,而我們幾乎是每次進去都會迷路。
我們繞了兩圈,才決定各自買下一個賣相不錯、很多配菜的便當,然後又到超市和麵包店買了明天的早餐。很享受在日本麵包店裏逛的感覺,雖然賣的都是麵包,日本走的是比較西式的路綫,然而有很有日本人的味道,像是注重營養健康的日本人會將麵包的味道控制的相當得宜,不會太咸或太甜,更不油膩。此外更講究麵包的賣相,似乎對每一步驟都非常講究。
我們在京都最常光顧的就是京都車站地下層伊勢丹内的Anderson,整個店内的佈置採開放式,灰冷色的石砌地板加上一幅白色的墻,其餘的墻面都以落地玻璃裝潢,讓食客能清楚地看見麵包店内部所販賣的美味巧點。除了櫃檯以外所有的墻都用來展賣麵包,以簡單的玻璃分成一排排,上面放置了不同口味的麵包,店面的中心還效仿西式麵包店採用開放式的佈置,獨立的架子上鋪著紅白交錯的格子花布,一些沒有添加水果、奶油的普通口味麵包就整齊地躺在一個個籃子中,店家還親切地在每個籃子旁立著標有麵包口味和售價的小卡片。略偏橘色的燈光讓整間店洋溢著溫暖的感覺,乾淨整潔的店面卻沒有讓顧客產生疏離感,每天都是客似云來,在店面深處的櫃檯排隊等付賬的客人甚至有時得排到店門外,而且是櫃檯三台收銀機全開的時候!店員以親切的笑容和禮貌的應對接應所有顧客,而顧客離開店家前手中都會提著一個印有“Anderson”字樣的白色紙袋,設計淡雅而時尚,根本看不出來是麵包店的專用紙袋!
在此要推薦Anderson的綠茶紅豆麵包,用綠茶粉及紅豆顆粒和入麵糰烤成的loaf,上面灑有白色的糖粉,不會太甜又有綠茶香味和大大的天然紅豆顆粒,麵糰非常有嚼勁卻不會太硬。食客可選擇買下整Loaf(約350円,新幣約4.90)或半個(半價)。此外它的草莓奶香酥餅和糖漬梅子奶香酥餅也都非常好吃。只是分量或許遷就日本女性的小胃口,而且價錢上看來,現在的麵包還真不是貧窮人家能吃得起的食物。
我們抵著便當離開了伊勢丹,但是車站外的天空還是下著灰色而綿長的雨,我們就登上扶式電梯,到車站的大空廣場找一處解決晚餐。利用這玻璃殼的最佳屏障避開綿綿細雨,雖然無法完全抵擋外面吹來的襲襲冷風,但透著玻璃看著京都塔的燈火,一邊居高臨下俯視著整個車站的人潮,我們一面享用著剛剛買來的冷便當,這種前所未有的體驗真是叫人難忘。即使我當時拍下的照片已經永遠地遺失了,但當時的情景卻永遠在我腦海中留下來了。
這趟日本之旅吃了幾次便當,唯獨在京都第一天買的這個便當(叫价735円)最叫我難忘:帶著筍塊的有味飯、炒牛蒡絲、鹽煎鯖魚、蛋捲、蔬菜天婦羅、有味豆腐還有大紅豆。雖然便當是冷的(聽説日本人吃便當沒有加熱的習慣?),分量也適中,但是營養豐富菜色誘人。比起第二天我在Fresco買了打算帶去二條城賞夜櫻邊享用的便當(雖然只有490円):用鹽過度的煎三紋魚、飽吸油氣冷冷的油膩炸雞塊和炸薯餅、蔬菜分量更是少得可憐,果然好吃的東西是需要一定代價的。
特別要介紹的是日本某一連鎖快餐店——Mister Donats。之前在臺灣之行就已經親睹過它的魅力,排了一個下午卻未曾縮短的20尺人龍,只是還沒能親嘗它的美味。來到京都后,隨即發現京都車站2樓就有一間Mister Donats店址,告訴身邊的J之後,她的眼睛就如發亮的燈泡一樣,儘管我們已經買了待會兒的晚餐,她還是不能自制地沖到店裏,花錢買下了我們在日本的第一份Mister Donats,然後津津有味地飛昇到天堂的美食陷阱之中……而陷阱這種東西,就是有了一次就會有第2、3次,而且還會傳染蔓延開來,連帶第二個人也被引入甕中。所以,在接下來的行程中,舉凡經過Mister Donats, 我們都會情不自禁地被吸進去,然後再一頓飽餐之後突然想到體重增加的罪惡,卻又繼續著同樣的罪孽,痛並快樂、快樂著……
Mister Donats雖然以販賣Donats爲主要標榜,但它成功的秘訣在於推陳出新。Mister Donats決不是另一間Dankin Donat,只在千篇一律的油炸麵粉圈上加上不同的佐料,偶爾吃還不錯,油膩的口感卻讓人無法連續吃下第3、4個;Mister Donats打破人們對甜甜圈的刻板印象,讓大家重新認識甜甜圈在外形及口感上的發展彈性和可延性。像是口感很像酥餅配上濃郁巧克力香甜的Double Chocholate, 貌似日本蔴糍的Donat Set,6顆比雞蛋還小的Donat包含著6种不同口味。雖然沒有機會將所有口味試遍(選擇太多了!單是櫥櫃擺設就有20幾種!),但是普遍上吃來並沒有油炸麵糰的油膩感,而我選的口味剛好也不會太甜。
Mister Donats也有一招殺手鐧,倘若你點的飲料是咖啡的話,那麽就可以享受Refillable的咖啡香,而且還會有親切的日本侍應生妹妹提著咖啡壺帶著笑容友善地問你:請問還要咖啡嗎?我們幾次進Mister Donats都是外帶,唯一一次逛街累了躲進了奈良的店内,發現店内整個下午都是座無虛席,無論是課外活動后一身校服還是身著便服的學生(我們到日本是應該是學校假期吧?)、先生出外上班孩子不在家而百無聊賴的家庭主婦集團、大學生等,都喜歡在這裡偷閑片刻、聊天説話。而且Mister Donats爲了擴充營業,不只販賣甜甜圈這種小點心,菜單上還設計有午餐套餐等食物(我看到的是美式風格的套餐和咖哩套餐)。而且在前往金閣寺的北大路站附近的Mister Donats,還很奇妙的居然有打折!原本每件價格介於80円到260円左右,在出町分店居然一律100円(當然價格低於100円者維持原價)!可能是早餐時分的促銷活動吧?不過除了那次以後,我們再也沒有遇上那樣的優惠了。
另一項在京都的收穫來自于連鎖咖哩專賣店——CoCo壱番屋(壱番Ichiban,一級棒之意),這是我們在預定前往二條城途中剛好過了午餐時間,坐在202號巴士上在經過西ノ京円町站時,四處張望盤算吃些什麽的時候而瞄到的店。原本是打算到轉角処之前的牛丼屋去吃牛肉蓋飯,但是巴士到站時發生了一些小麻煩,正好又瞄到距離巴士站幾步之遙的CoCo壱番屋,而咖哩飯本來就在我們日本預定享用美食的清單之中,結果水到渠成,我們就順水推舟進到這間咖哩店。另一次恰好也是在白天的二條城之旅后,爲了提早解決晚餐,下午5點半左右,我們又回到同一間CoCo壱番屋。
所謂咖哩專賣店,顧名思義,當然賣的就是咖哩。基本上主要以同一种咖哩口味配上不同的佐料,構成店内餐牌上的菜單,主要有肉類(雞、豬、牛、香腸)、魚介類、蔬菜類(茄子、山菜、野菜、菠菜)、其他(香菇、蛋奄列)等超過40种選擇。店家甚至還體貼地推出Low Allergic Curry、兒童咖哩套餐(辣度偏低)以及分量減半的Half Size Curry(針對胃口小的女性顧客?)。而且會針對不同季節推出限定口味咖哩套餐,我剛上網查了CoCo壱番屋的官網,自7月份起還推出了夏季野菜咖哩和黑咖哩兩种最新的限定口味。整間店的佈置類似快餐店,上餐的速度也還好,只不過客人向侍應生點餐后,是在用完餐后才到櫃檯付賬這一點比較不一樣。
我們兩次去都分別點了不一樣的咖哩,J點了加了炸雞排的普通咖哩(濃稠的黃咖哩),我點了CoCo周年紀念獨家特殊調配的新咖哩加上牛肉片(與其說咖哩倒不如説是稀稀的紅色辣醬);第二次她點了野菜咖哩,我則因爲每天吃了太多肉而點了ほうれん草咖哩(菠菜咖哩,内附碎肉塊)。除了咖哩外,顧客還可從餐牌上額外點一些蔬菜沙拉或炸薯餅之類的,或是味噌湯什麽的。只要願意加錢,顧客也可以加料(從炸蝦、納豆、玉蜀黍到野菜、芝士、涮牛肉片等40种配料),甚至根據自己的口味和“忍辣度”,調整自己點的咖哩飯的辣度,從“普通”、“甘口”、1級辣到10級辣。只要你付的起錢,CoCo壱番屋就會給你理想中的咖哩飯。
第一次進到正式的日本咖哩店(之前只曾在J家中吃過J媽用咖哩塊煮的日本咖哩),感覺非常新鮮。 甚至在這時候才知道,原來日本人吃咖哩會配著醬菜一起吃。每個桌子上都放有一罐醬菜(用鹽和白醋腌漬的蓮藕片、瓜類),顧客可以自由取用。老實說,那一盤咖哩的分量一點都不能滿足饑腸肚餓的我,所以也連帶吃了一大堆醬菜。我想日本人吃咖哩配醬菜的原因,或許是因爲醬菜能降火清熱?
這次在日本吃了最多的,莫過於烏冬面和蕎麥面了,京都有不少標榜著手製烏冬面和蕎麥面的專店,甚至還會在特定的經營時段裏以現場示範手製麵條這一賣點招徠客人,這裡要特別介紹的是京都驛前站地下街Porta食堂的“杵屋”。杵屋以“實演手打烏冬面”為號召,整家店讓人有“將平民麵食高級化”之感,無論是裝潢或是服務招待都下過一番苦功,前來點菜的服務員帶著頭巾身著圍裙予人一種精神活潑的年輕感覺,手裏卻捧著一台類似Palmtop功能的機器幫客戶點菜,結帳的收銀機也完全電腦化。明明賣的就是日本大大小小食堂内最常見的麵食,可是杵屋就將烏冬面的形象提高到一個層次。在杵屋和在其他傳統的食堂内享用烏冬面可説是大異其趣,單是店内的裝潢和氣氛情調就完全兩樣,一碗面的口感跟價格就更是不同了。
還記得在清水寺附近爲了躲雨走進一間食堂,第一次用固本販賣機在食堂裏買餐(而且還按錯按鈕買錯餐),在舊式食堂裏,坐在陳舊的木製桌椅上,等待著那一碗(和當天天氣比起來相對)熱騰騰的烏冬面,靜靜地看著隔壁桌兩家人成行七嘴八舌地聊天的德國旅客。沒有一絲豪華感的庶民麵食,也有它不錯的口感,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自己仿佛進入了日劇或是電影中常見的傳統食堂,成爲景中的一分子。還有奈良街上那間破舊又只有零星客人的播磨屋的那碗口感極差的砂煲烏冬面,又或是前往醍醐花見前匆忙間在百貨公司裏的食閣“太呂”吃的那碗鯡魚蕎麥面加上筍味飯套餐,不管印象好或差,都在我腦海中各自佔據了一定的角落。
之前看了許多京都旅遊手冊,都有提到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湯豆腐。我也曾在某一美食漫畫,看過書中的人物到京都旅遊時,在入住的旅閣平常了中品嘗了著名的紙火鍋。火鍋中的其中一道配料,就是和著湯汁的湯豆腐,簡直是用想的就能感覺其中美味了。
所以這趟的行程中,我原本還精心安排,按著旅遊手冊上的介紹,找了一間價錢算合理又算相當不錯的“湯豆腐”料理店,想一嘗宿願。結果,明知道旅遊手冊上早已註明該店“須事先預定”,可是還是想碰一碰死狗運。結果離開金閣寺后跋山涉水想找地方解決午餐問題的我,就在附近的住宅區發現該店的指示牌,而拼命慫恿J同行。兩人潛入住宅區,按照指示牌一間一間地找,好不容易發現那間由民宅改裝而成的餐廳,卻在入口處吃了閉門羹。對方就真的很抱歉地以“對不起,您沒有事先預約,我們無法招待”拒絕了我們。這其間可看到京都人的待客之道,据旅遊書上所說,京都有很多這樣的店家,只招待事先預約的客人或熟客,向我們這種不要臉自己摸上門的新客,人家可是一點情面也不留。
你以爲這是京都人的傲慢和“霸白”(廣東話,意“自以爲了不起”),其實不然,據説這是店家的細膩之処,他們只為熟客提供服務的原因,是因爲要徹底掌握了客人的喜好和習慣,才能對客人進行無微不至的最高級服務。對他們來說,在完全不了解客人偏好和習慣下進行招待,才真是對客人的不禮貌和疏失。
結果我們一直跋山涉水(真的喔!)拖到下午三點,才在嵐山的舊式商店街上找到一間破舊的吉田屋,在菜單上發現價格超廉宜的湯豆腐定食(一份950円)。當時已經過了正常的用餐時間,店内只有零星的客人和一群看樣子是逛完景點後來這裡用餐歇腳的大學生,待他們離開后,店内的寧靜和店外喧囂的大街成強烈對比,而我們與外面簡直就像被玻璃隔開的兩個空間,連空氣都不一樣。而那頓便宜的湯豆腐定食,再次應証了“便宜沒好貨”的道理,只是在加了幾片菜葉的清湯裏放了6-7塊並沒有特別令人難忘的水豆腐,配菜也只有魚板和醬菜,相信自己在家用盒裝豆腐也能做得出來。不能怪自己貪小便宜,誰叫“湯豆腐”料理的價位真是太高了?一人份一般都在2千到3千円,更貴的還有上萬円的豪華精致套餐,真是叫人可望而不敢嚐的夢幻料理。
在京都接連吃了好幾天的麵食后,開始想念白米飯的滋味,結果就先後在祗園吃鰻魚飯和竹味定食。由於中國進口的鰻魚由於孔雀綠含量過高而被禁止入口,在這以前已經好一段時間無法在市面上吃到鰻魚。原本想都沒想過會在日本吃到高價位美食的我,居然會在京都吃到950円(新幣約13.30元)一份的鰻魚定食(一碗味噌湯、大大片的鰻魚和圓珠米飯、豆腐和醬菜)!設在店面入口旁的剖宰間還可看到一籃籃滿滿的鰻魚皮和殘渣,味道算是相當不錯!
喜歡吃和菓子的朋友,來到京都決不容錯過這個古都所蘊藏的和菓子魅力!不管是老字號高級店鋪、百貨商場食區的專櫃、名勝古跡旁的攤位還是商店,從最高級的和菓子到最賤價的甜點,京都就是這麽一個能把它們全部囊括的魅力之都。我懷念在二條城賞夜櫻冷到即使吞下去也不覺得燙的醬油丸子、懷念在嵐山公園飽受冷風吹襲時J和我個別買的三色丸子和章魚燒、懷念在醍醐花見后在附近攤子買的わらび餅和紅豆鯛魚燒、懷念在祗園逛街時買的巨型醬油烤丸子、懷念在奈良街上邊走邊吃的七味仙貝、懷念在奈良東大寺外攤位售賣的巧克力鹿便便和菓子、懷念在產寧坂買的八ツ橋……連J也覺得奇怪,一向不喜歡吃甜口味的我,怎麽如此喜歡甜到不行的和菓子?下次若有機會,我還想嚐嚐京都的葛切(類似涼粉拌糖漿),再吃新鮮的わらび餅和紅豆鯛魚燒。
備註:わらび餅,又稱蕨餅,是一種以澱粉、糖和水攪拌后做成的日本點心,在攪拌后形成透明軟軟的固體后用冷水冷卻,並在外表裹上大豆粉蘸著黑蜜(紅糖)吃。未加料的蕨餅由於外觀透明清涼,多為夏季點心;粘了大豆粉的蕨餅多被奉為春天茶會上的點心。以前多用蕨類的地下莖精制的澱粉,後來由於蕨類產量減少,現多以木薯粉或葛粉代替。結果以真貨蕨類澱粉製成的わらび餅,反而成爲了高級點心。
注:我在日本還有幾次“令人難忘”的食物經驗,將會記敍在“福禍日本”篇。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